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总汇ppt

文言虚词总汇
Wgsh1945制作
之 做动词,到,往 1辍耕之垄上 2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3恐太后玉体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 独立性 有所隙也 4父母之爱子, 宾语前置的标志 则为之计深远 5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虚用,无实意。 6久之,目似暝。
乃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 见。(《曹刿论战》)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 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 蔺相如列传》)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 钟山记》) 4.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 传》)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 十八骑。(《项羽本纪》)
故
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 5.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 之。 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 以”“因此”。有时用“是故”“以故”。 用作副词。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夫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畏。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5.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 有几人欤 ?
大,
代词。表近指 或远指,相当于“这”那“”或 在“这”“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用作副词。相当 于“将”“将 要”,“暂
然
然不自意能先 入关破秦…… 輮使之也。 不然,籍何以 至此? 大石……森然 欲搏人…… 而半山居雾若 带然。 .成然之。 表示赞成、同意, 即“认为是”“认 为对”的意思。
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 关系,可译为“可 是”“但是”。
Wgsh1945制作
之 做动词,到,往 1辍耕之垄上 2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3恐太后玉体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 独立性 有所隙也 4父母之爱子, 宾语前置的标志 则为之计深远 5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虚用,无实意。 6久之,目似暝。
乃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 见。(《曹刿论战》)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 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 蔺相如列传》)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 钟山记》) 4.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 传》)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 十八骑。(《项羽本纪》)
故
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 5.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 之。 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 以”“因此”。有时用“是故”“以故”。 用作副词。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夫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畏。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5.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 有几人欤 ?
大,
代词。表近指 或远指,相当于“这”那“”或 在“这”“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用作副词。相当 于“将”“将 要”,“暂
然
然不自意能先 入关破秦…… 輮使之也。 不然,籍何以 至此? 大石……森然 欲搏人…… 而半山居雾若 带然。 .成然之。 表示赞成、同意, 即“认为是”“认 为对”的意思。
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 关系,可译为“可 是”“但是”。
文言文虚词专项复习 课件(共66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作连词 二、表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①敏而好学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作连词 三、表转折关系
(译为“但是”;表转折时,前后一般会出现否定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作连词 四、表承接关系
(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
①扁鹊见蔡桓而旋走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介词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把”。
)
eg: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介词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eg: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
④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译作“按照”或不译。
eg:以貌取人 余船以次俱进。
介词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 译作“在”“从”。
eg: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连词
“以”作为连词时,除“转折”外, 其他的作用与“而”作连词时相同。
回顾一下,“而”作连词时表示的逻辑关系
而作连词意思多, 五六七八真不少。 并列递进和转折, 承接因果和目的。 假设修饰别忘记, 偶尔通假译作你。
eg:险以远,则至者少。
樊哙侧其盾以撞。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木欣欣以向荣
“修饰”实则为状语, 与“承接”的区别:看两个动作是否先后发生。
记忆口诀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和“从”。 用作连词如同“而”, 除了“转折”余照搬。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品PPT

始文 言 虚 词
千黄 朵四 万娘 朵家 压花 枝满 低蹊 。,
(一)而
1.连词:
(1)转折关系。(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八)【为】②读wèi(第四声)时,只作【介词】
1.介词
(1)表动作、受益的对象。 译为“给、替”。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译为“向、对、同、跟”。 例:为公子泣。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1.助词
九
(1)作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词间,译为“的”。 【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品课件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品课件
(十一)其
3.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4.音节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2)指示代词,“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三)乃
3.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四)以
1.介词
2.连词
(1)表工具,“拿,用”。
(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
千黄 朵四 万娘 朵家 压花 枝满 低蹊 。,
(一)而
1.连词:
(1)转折关系。(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八)【为】②读wèi(第四声)时,只作【介词】
1.介词
(1)表动作、受益的对象。 译为“给、替”。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译为“向、对、同、跟”。 例:为公子泣。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1.助词
九
(1)作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词间,译为“的”。 【之+名词/名词性短语】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品课件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品课件
(十一)其
3.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4.音节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2)指示代词,“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三)乃
3.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四)以
1.介词
2.连词
(1)表工具,“拿,用”。
(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总汇优质课PPT

▪
D.有容之大,就是容得下天,容得 下地, 自然、 也应该 容得下 那些个 日夜不 宁于创 造的艺 术灵魂 。因此 ,对待 艺术要 放开手 脚,任 其发展 。
▪
4.仿真编排系统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尝 试,使 科研人 员开发 出能实 时渲染 的仿真 系统, 与此同 时,还 形成大 型文艺 表演管 理指挥 的技术 原型系 统。
乎
▪ 1.几寒乎?欲食乎? ▪ 2.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3.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4.胡为乎遑遑何之? ▪ 5.生乎吾前…… ▪ 6.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作词尾。
10.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11.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12.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 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 13.荣样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14.何以战?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 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 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等。
▪
10.本文叙述和议论相结合,展来自人 物的精 神面貌 ,突显 人物的 性格特 征,语 言流畅 有感染 力,也 增强了 传记文 的可读 性和情 感力度 。
▪ 大石……森然 欲搏人……
▪ 而半山居雾若 带然。
▪ .成然之。 表示赞成、同意, 即“认为是”“认 为对”的意思。
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 关系,可译为“可 是”“但是”。
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 “这样”“如此”。
用作助词。用在形容词之 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 语的“……地”。
2021年中考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 课件(共72张ppt)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常见文言虚词——其
三、连 词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常见文言虚词——焉
一、疑问 代词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常见文言虚词——焉
二、疑问 语气助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可译为“呢”
常见文言虚词——焉
三、代词
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兼词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 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2)虚词的连用 如:而已矣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 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常见文言虚词——之
醉则更相枕以卧。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常见文言虚词——以
三、动 词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
可译为“认为”。
常见文言虚词——然
父利其然也。
一、代 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常见文言虚词——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
二、连 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常见文言虚词——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一、代 词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
复其行,欲穷其林。
常见文言虚词——其
其一犬坐于前。
一、代 词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常见文言虚词——其
常见文言虚词——其
三、连 词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常见文言虚词——焉
一、疑问 代词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常见文言虚词——焉
二、疑问 语气助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可译为“呢”
常见文言虚词——焉
三、代词
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兼词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 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2)虚词的连用 如:而已矣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 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常见文言虚词——之
醉则更相枕以卧。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常见文言虚词——以
三、动 词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
可译为“认为”。
常见文言虚词——然
父利其然也。
一、代 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常见文言虚词——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
二、连 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常见文言虚词——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一、代 词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
复其行,欲穷其林。
常见文言虚词——其
其一犬坐于前。
一、代 词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常见文言虚词——其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

①“者”与前的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短语) 结合,整个短语相当于名词或名词短语,“者”可以理解 为“……的人” “……的东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 结果、情况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 指代人或事物。可以译为“……的东 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情况、 结果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急击勿失。 毋妄言,族矣。 人无其信,不知其可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表示否定禁止的语气: 不、否、匪、毋、勿、 莫、未、非、靡、无 (亡)。翻译为“不” “没有” “不要” “不能“。同时也叫否 定副词。
世以为然,殆虚言也。 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 今兵者不出,得无变生,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名词
动词
词 的 分 类
实词:意义 比较具体的 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拟声词
虚词:不能 单独成句, 意义比较抽 象,有帮助 造句的作用。
副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介词
一、文言虚词概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
(1)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 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
卓尔不群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子路率尔对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人之视几,如见其肝肺然。 貌若甚戚者。
③“然”
“焉” “者” “尔” 用在形容词、副词后面,衬足 可以翻译“……的样子” “……地” 。
(2)有的不用与其他的词语结合,仅作为标志。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教学课件

专诸之刺王僚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
5、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宋何罪之有 ?
何陋之有? 惑之不解
6、结构语气助词,补充音节或舒缓语气。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7、作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吾欲之南海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辍耕之垄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020/12/09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报之于陛下 能谤讥于市朝者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战于长勺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告之于帝
2、表原因:由于、因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比较:译为 比
皆以美于徐公
所欲有甚于生者
4、表被动,译为 被
3、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以君为长者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020/12/09
4
4、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无从致书以观
5、表结果,译为:以致、因而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6、表承接。相当于“而”或不译
遂许先帝以驱驰
卷石底以出
7、表修饰、限定,可不译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计日以还
8、动词 译为:以为、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皆以美与徐公
先帝不以臣卑鄙
2020/12/09
5
第三组:文虚词“于”、“其”的用法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或不译。
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论》)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伶官传序》)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 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 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 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论》)
(
)
▪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
▪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
(
)
▪ 2.①通“呵”,“喝问” ②疑问代词做 宾语前置,“什么” ③疑问代词做宾语 前置,“哪里” ④疑问副词,“为什么” ⑤疑问副词,“怎么” ⑥副词,表程度 深,“多么”
三、 “乎”的用法
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
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 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 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 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 类。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
贞》)(
)
▪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 1.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 为的是” 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 “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 为“并且”“而且” ④连词,表示承接 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⑤连词,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果”“假如” 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可不译 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 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练一练
解释下面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见学案)
1.而
▪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②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副词。 1、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可译为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 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一、 “而”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 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 可译为“又”。
二、 “何”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 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 “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谭嗣同》)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
练一练
解释下面虚词在句中的含义(见学案)
▪ 2.何
▪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
▪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
▪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
▪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六王毕,四海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动词 统一 副词 一旦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夺取
令壮者无取老妇
通娶
留取丹心照汗青 助词
动词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或不译。
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论》)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伶官传序》)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 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 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 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论》)
(
)
▪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
▪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
(
)
▪ 2.①通“呵”,“喝问” ②疑问代词做 宾语前置,“什么” ③疑问代词做宾语 前置,“哪里” ④疑问副词,“为什么” ⑤疑问副词,“怎么” ⑥副词,表程度 深,“多么”
三、 “乎”的用法
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
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 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 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 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 类。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
贞》)(
)
▪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 1.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 为的是” 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 “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 为“并且”“而且” ④连词,表示承接 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⑤连词,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 果”“假如” 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可不译 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 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练一练
解释下面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见学案)
1.而
▪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②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副词。 1、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可译为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 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一、 “而”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 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 可译为“又”。
二、 “何”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 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 “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谭嗣同》)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
练一练
解释下面虚词在句中的含义(见学案)
▪ 2.何
▪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
▪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
▪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
▪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六王毕,四海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动词 统一 副词 一旦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夺取
令壮者无取老妇
通娶
留取丹心照汗青 助词
动词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