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课件.ppt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完整版)PPT课件

文言虚词(完整版)PPT课件

CHENLI
6
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HENLI
7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3.若欲死而父。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CHENLI
10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2.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 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CHENLI
11
⑷既而:不久,一会儿。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
CHENLI
15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 ② 豫州今欲何至? ③ 何由知吾可也。 ①子恃何而往?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HENLI
16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 今日之中国! ③作计何不量!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CHEN,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CHENLI
26
1.孰为汝多知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5.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HENLI
27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文言虚词专题优秀课件

文言虚词专题优秀课件

常见的连词:则、以、而、若、且。
01
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
04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02
连词按其所表示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9种:
03
文言虚词简介
连词
副词 常见的副词:其、乃、且。 副词是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及程度深浅、范围大小等的词。
⑴表承接,译为“于是、就”。
⑵表条件或范围限止,译为“才、这才、只、仅”等。
四、乃 ★★★★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居然”。
01
乃 ★★★★
02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作代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呼应风从。 ④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
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3.作连词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⑴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或者” 。
⑵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作第二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你(们)的”。
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样)/如此”。
七、若 ★★★☆(未考)
若 ★★★☆(未考)
作副词 关山度若飞。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若望仆不相师(好像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报任安书》 用在动词前,表不肯定,译为:好像、似乎

文言虚词推断ppt课件

文言虚词推断ppt课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一、而 1、代词,通“尔”、“你”。 2、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于
三、其 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的”……
(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3)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其 中”…… 2、语气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或名词代词后) (1)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2)表反问语气:难道 3、语气助词(不译) 4、连词(1)表假设(通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
3、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常有一些 由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 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 ▪ 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 于是相以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解释“为”的意义或用法: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做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是 ,呢 3、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对 4、公为我献之 替、给 5、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当、等到 6、恐为操所先 被 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为着、为了
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18个虚词-配课件

18个虚词-配课件

18个文言文虚词之、而、以、其、何、于、所、则、者、乎、乃、也、焉、为、且、若、因、与。

一、之1、用作代词⑴可以代人、物、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作宾语)⑵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用作助词⑴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⑵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⑶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师道之不存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⑷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宋何罪之有?《公输》⑸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⑹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用作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

表示多种关系。

⑴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

《蜀道难》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北救赵而西却秦。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
③“然” “焉” “者” “尔” 用在形容词、副词后面,衬 可以翻译“……的样子” “……地” 。
(2)有的不用与其他的词语结合,仅作为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孔子云:“何陋之有?”
唯余马首是瞻可也。 唯弈秋之为听。
①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宾语与后面的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通常有“……之……” “惟……是……” “惟……之为……”。
急、猝然、猝、立、即。 表示“急忙” “立即” “马上”的意思。
②现在时间:行为正在进行
或变化。
李白乘舟将欲行。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将、方、且、 当、欲。表
示“将 要” ”将 会“ 打算” 的意思。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赵亦终不予秦碧。
终,卒,竟。表示 “最终” 终于 “的意思。
即“何况”。“况”,连词, 况且,何况。用反问的语气
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乃尔译为“这 样”。“仲卿拜了再拜, 回到自己的房中,就这样以死殉情的主 意打定了。
介词:依附于实词或名词性短语共同构成“介词短语”,整 体修饰或补充谓语性词语,表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 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时间副词连用,位置放
表示假设性的让步“即使”。“即使朝廷
在句中。
不杀我们,但是戍边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
六七个死去 ”。
⑶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 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 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③、将来时间:表示行为动作
即将发生,或最终出现的情况。

专题十第二节文言虚词PPT教学课件

专题十第二节文言虚词PPT教学课件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氓》) (

以尔车来(《氓》) (

纫秋兰以为佩[《离骚(节选)》] (

4.以路幽昧以险隘[《离骚(节选)》]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自主校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介词,把, 拿/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动词,认为/介词,因为
4.删除法辨析“者” 判断下列句中“者”是哪一种用法:
A.代词 B.助词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答案:①A ②A ③B ④B
分析:分辨“者”是代词还是助词,最简单的办法, 是看“者”可不可以去掉,不可去掉的是代词,可以去 掉的是助词。
板块二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节 文言虚词
虚词的一词多义
(一)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

静言思之(《氓》) (

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节选)》] ( 1.之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并序)》] (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节选)》] (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②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 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 它就是介词。
3.位置法辨析“焉”
说出下列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________,__________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_______,__________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课件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课件

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1
阅读经典文言文
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理解虚词的使用
背诵文言文句子
2
场景和含义。
通过背诵文言文句子,熟悉虚词的搭配
和用法。
3
参加文言文讲座
参加文言文讲座,深入了解虚词的细节
练习虚词运用
4
和语境。
通过练习,加强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 力。
运用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
熟练掌握文言文虚词的使用,有助于准确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同时,对于 学习现代汉语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有积极的影响。
虚词的分类
虚词可以分为标志位虚词、语气词、关联词和助词 等不同类型。
常见文言文虚词举例
1 标志位虚词
如「之」、「者」等,用来标志名词或动词 的作用关系。
2 语气词
如「乎」、「哉」等,用来表示不同的语气 或感情。
3 关联词
如「而」、「何以」等,用来连接句子或句 子中的成分。
4 助词
如「之」、「所」等,用来补充动词或形容 词的意义。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定义和分类,并提供常见虚词的举例。 还将探讨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学习虚词的方法和技巧。最后, 我们将讨论运用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
虚词的定义与分类
什么是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用来衔接 句子成分或表达语气、关系等。
文言文中虚词的功能与作用
衔接句子成分
虚词帮助衔接句子的主体、宾语、谓语等不同 成分,让句子结构更完整。
引导关系与逻辑
通过虚词的使用,文言文可以更清晰地表达句 子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表达语气与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 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二)副词。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 记》)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 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 高“三文已言文总经复习系”列 “原来”“原来已经”。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
金人十二
《过秦论》
【以为】2.把……作为或制成。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劝学》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 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②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3.活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我 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则或欲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数词。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
《劝学》 《六国论》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
《劝学》 《鸿门宴》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 译。
(二)用作代词。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通“尔”,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就是
5)临视,则虫集冠上
原来
6)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 已经 厉兵,秣马矣
温故知新
运用《游褒禅山记》中的具 体例子,分辩“则”在文中不同 的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副词。
①刿曰:“肉食者……”乃入见 《曹刿论战》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
的紧接,可译为 “就”“这才”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专题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 词在文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而、何、乎、
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②“在文中的用法”意为对该虚词在 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进行细致 推敲。
1之
(一)用作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四)用作动词。 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用。
①皆以美于徐公 2.以为,认为。 (五)通假。 ①固以怪之矣
1.通“已”,已经。
《屈原列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陈涉世家》
(五)固定结构。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条件,可译 为“才”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表 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

《项羽之死》
4.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②虏赵王,尽收其地
《荆轲刺秦王》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 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 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说》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
பைடு நூலகம்容词之前,应译为“他”“它”(包括复
①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游褒禅山记》
2.表条件、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个分句,
引出假设情况,译为“假使”“如果”;
有的用在后一个分句,表假设或推断的
结果,译为“要是……就”“那
么”“就”“便”。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师说》 《六国论》
3.表并列关系。“则……则……”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 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 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温故知新
运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的具体例子,分辩“以”在文中 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用作介词,分几种情况: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
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 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 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 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 笑9之乎?”

(一)用作代词,分几种情况: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班 三班
转折 修饰 假设 并列 承接 你的 同“耳” 何况
递进
温故知新
运用《师说》中的具体例子, 分辩“而”在文中不同的意义和 用法。

(一)用作连词。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1.表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原
来是”“已经是”。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二)用作代词。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示儿》 《伶官传序》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 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
(三)用作连词。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①请其矢,盛以锦囊
《伶官传序》
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苏武传》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 身份。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按照。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荆轲刺秦王》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
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
“就”,或不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4.表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
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
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四)用作助词。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牛刀小试
▪ 解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字。
▪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 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 “其⑤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 詈(lì)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 怨,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 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 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护 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
《苏武传》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岳阳楼记》 《六国论》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二)用作连词。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忽魂悸以魄动
《游褒禅山记》 《梦游天姥吟留别》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①“余而与且四”人“拥并火且以”入等,或者《省游褒去禅。山记》
1.译为“而且”“可是”“于是”等。
课堂训练
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
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2 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 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 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 而谢。
San ban

(一)用作介词。
③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燕王欲结于君
《师说》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
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
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
“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
①或吾省其去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 是”。
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 许”“大概”“可能”。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
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蔺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
(二)用作助词。(五种助词类型)
①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返回
(三)用作名词。(少见)
①《论语》六则。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以身作则。 2.准则,法则。
(四)动词。效法。以……为准则(少见)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练习:
1)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却
2)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 就 弛然而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