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明史·王世贞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1.(2020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雹神蒲松龄王公筠仓①莅任楚中,拟登龙虎山谒天师。
及湖,甫登舟,即有一人驾小艇来,使舟中人为通。
公见之,貌修伟,怀中出.天师刺②,曰:“闻驺从③将临,先遣负弩④。
”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天师治具相款。
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
少间向天师细语,天师谓公曰:“此先生同乡,不之识耶?”公问之。
曰:“此即世所传雹神李左车也。
”公愕然改容。
天师曰:“适言奉旨雨雹,故告辞耳。
”公问:“何处?”曰:“章丘。
”公以.接壤关切,离席乞免。
天师曰:“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公哀不已。
天师垂思良久,乃顾.而嘱曰:“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
”又嘱:“贵客在座,文去.勿武。
”神出至庭中,忽足下生烟,氤氲匝地。
俄延逾刻,极力腾起,才高于庭树;又起,高于楼阁。
霹雳一声,向北飞去,屋宇震动,筵器摆簸。
公骇曰:“去乃作雷霆耶!”天师曰:“适戒之,所以迟迟,不然平地一声,便逝去矣。
”公别归,志其月日,遣人问章丘。
是日果大雨雹,沟渠皆满,而田中仅数枚焉。
(选自《聊斋志异》)【注释】①王公筠苍:王孟震,字筠苍,山东淄川人。
明代万历年间进士。
②刺:名帖。
③驺从:古时达官贵人出行时护卫在前后的骑卒。
④负弩:充当先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怀中出.天师刺②公以.接壤关切③顾.而嘱曰④文去.勿武(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
②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4)王筠仓这个人物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分析】【参考译文】王老先生字筠苍,到今湖北地区做官到任后,他便想登上龙虎山拜会张天师。
一天他来到湖边,刚登上船,就见有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他驶来,叫船上的人替他通报。
高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人物传记)

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廷,字子正,南充人。
嘉靖十一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
历苏州知府,有政声。
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
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
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
未上,复改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
遂为定制。
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
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
转左侍郎,还理部事。
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
迁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
奏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六事。
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
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廷因发齐奸利事,言:“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
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
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
”遂下齐诏狱。
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①阿阶意,罗织不辜。
诏夺恺职,廷斥为民。
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
直节劲气,始终无改。
宜如毛恺例复官。
”诏以故官致仕。
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
明年卒,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王廷传》,有删改)注:①恺,即毛恺。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B.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C.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D.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练(16)《明史》选篇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黄金测试卷(16)《明史》选篇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和,云南人。
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
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
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携贵金,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帝大悦,爵赏有差。
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
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和大败其众,擒祖义。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
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
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
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
九年六月献俘于朝。
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
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
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
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造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馆往,赐其君长。
十七年七月还。
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
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赏敕印往赐之。
比还,成祖已晏驾。
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
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邸,指藩王的宅第,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郡王。
河南省孟津一高2021届高三语文 古代诗文阅读__文言文阅读 强化训练(9)

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9)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工文章,善五言诗。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
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擢屯田员外郎,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
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
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
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度无以对。
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
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
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
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①,非及天下。
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
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
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
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注:①太学辟雍:国家设立的大学。
1.下列对本文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B.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C.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D.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唐以前的五言诗通称为“五言古诗”,初唐后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 专题36 文言文阅读中评价题含详解

专题36文言文阅读中评价题【典例示例】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烨字耀卿,进士及第。
积官秘书省著作郎。
知龙门县,群盗杀人,烨捕得之,将械送府,恐道亡.去,皆斩之。
众服其果。
通判益州,召还,时王曙治蜀,或言其政苛暴。
真宗问:“曙治状与凌策孰愈.?”烨曰:“策在蜀,岁丰事简,故得以宽假民。
比岁小歉,盗贼窃发,非诛杀不能禁。
然曙所行,亦未尝出陛下法外。
”帝善之。
②天禧元年,始置监官。
帝谓宰相曰:“谏官御史,当识朝廷大体。
”于是以烨为右正言。
会岁荐饥,河决滑州,大兴力役,饥殍相望。
烨请策免宰相,以应天变。
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
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皆不报。
③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请京朝官遭父母忧,官司毋得奏留,故事当起复者如旧,乞免持服者论其罪。
后累迁刑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徙河中府,卒。
④初,王曙坐寇准贬官,在朝无敢往见者。
烨叹曰:“友朋之义,独不行于今欤?”往饯之,经宿而还。
尝善河中处士李渎渎死为陈其高行诏以著作郎赠之。
⑤唐末五代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
惟刘氏自十二代祖北齐中书侍郎环俊以下,仕者相继,而世牒具存焉。
(《宋史》有删改)19.饥荒洪灾之年,刘烨上书请求罢免宰相,来顺应天变。
对此你如何评价。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滕公讳元发,字达道,东阳人也。
九岁能赋,敏捷过人。
举进士,中第第三。
②公在馆阁,未尝就第见执政,故宰相不悦,不迁者十年。
既遇知神宗,为谏官,知无不言。
然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注]为跋扈,上以问公。
公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为欺天陷人矣。
”③河朔地大震,涌沙出水,坏城池庐舍,命公为安抚使。
官吏皆幄寝,居民恐惧,弃家而茇舍..。
公独卧屋下,曰:“民恃吾以生,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
”民始归,安其室。
乃命葬死者,食饥者,除田税,察惰吏,修堤防,缮.甲兵,督盗贼,河朔遂安。
《竹里馆记王世贞》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竹里馆记王世贞》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记王世贞①去新安郭之三里,其地负髙而临深。
其江曰练江,泓渟万仭,黄山、白岳,蜿蜒摩天,其址在数十百里之外,而葱郁接于眉睫。
其清可以酿,其膏可以粳秫、蔬茹。
邑人汪惟一之业在□。
计亩而延袤可二十,而竹据其三之一。
惟一乃构数椽,读书其间,以竹自蔽,不复施藩。
②惟一之言曰:“吾日三商而起,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
有鹤四翼,时唳时舞,吾起而应,竹皆吾助。
间一开吾巻,而琅玕①之色流润缃碧②,初阳拂梢,则少文之图若益而青葱者;微飔流响,则少文之琴若益而琮琤③者。
吾放歌而声留于长离尾翮④之间,而不杂于尘嚣,不堕于市廛之耳。
至于雪之旦,月之夕,白云之芊眠于昼,凉风之飒于夏,吾无不与竹宜者。
吾之与此君真足以终其身而不知老者。
”③吴兴徐子与异之,题其馆“竹里”,而书属余记,曰:“惟一多游吴越间,而意不能舍其竹以往,得子文而时时寓其目,是惟一不恒有竹而竹恒在也。
”惟一曰:“非是之谓也。
子之记待吾竹以有,而吾之竹赖子之记以不冺,为两相待者耶?两相成者耶?”予不能辞,乃次而授之为记。
{注}①琅玕:指竹子。
②缃碧:代指书卷。
③琮琤:玉石碰击声。
④尾翮:代指竹梢。
1. 下列虚词最适合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一项是A. 焉B. 者C. 也D. 所2. 请从修辞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 对与“吾无不与竹宜者”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鹤舞我应时,竹助我雅兴。
B. 开卷读书时,竹增我乐趣。
C. 放声高歌时,竹脱我尘俗。
D. 昼夜睡眠时,竹予我清凉。
4. 请概括本文的思路。
【答案】1. A2.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两座山的高耸和苍翠。
3. D4. 先介绍“馆”的位置、环境及建造者,再叙述馆主人在“馆”中的生活和感受,最后交代“竹里馆”的命名和“记”的由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解答时首先要仔细查看所给虚词,回忆所给虚词的常用含义及用法,再细读所给文段及方框所在句子,根据语境确定答案。
文言文阅读《宗子相①集》序试题+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宗子相①集》序[明]王世贞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
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幹角立。
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
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
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
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
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③。
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
然雅非子相指也。
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
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
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
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幹、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子相独不然。
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闽藩。
属有岛寇事⑥,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
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
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
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
”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
(新高考)高中语文《明史-王守仁传》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附答案详解)

(新高考)高中语文《明史-王守仁传》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附答案详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20分)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
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年十五,访山海关,观山川形胜。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益好言兵,且善射。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
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中御史戴铣。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
前巡抚托疾避去。
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
隶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
檄福建、广东会兵而讨贼。
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
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十四年,宁王宸濠反。
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
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大败。
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
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
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
徐起,三发三中,京军欢呼。
忠扬言帝前,曰守仁必反。
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
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
守仁天资异敏。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其为教,以致良知为主。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
守仁以直节著。
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
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3分)复A战B官C军D却E守F仁G斩H先I却J者K诸L军M殊N死O战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拊,指抚摩,与《孔雀东南飞》中“阿母大拊掌”的“拊”字意思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首文,完成10~14题。
王世贞,字元美,大仓人,右都御史忬子也。
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
年十九,举嘉靖二十六年进士。
授刑部主事。
世贞好为诗古文。
官京师、入王宗沐等诗社,又与李攀龙辈相倡和,绍述何、李,名日益盛。
屡迁员外郎、郎中。
奸人阎娃者犯法,匿锦衣都督陆炳家,世贞搜得之。
炳介严嵩以请,不许。
杨继盛下吏①,时进汤药。
其妻讼夫冤,为代草。
既死,复棺殓之。
嵩大恨。
吏部两拟提学皆不用,用为青州兵备副使。
父忏以滦河失事,嵩构之,论死系狱。
世贞解官奔处,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
嵩阴持忏狱,而时为谩语以宽之。
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气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兄弟哀号欲绝,持丧归,蔬食三年,不入内寝。
既除服,犹却冠带,苴履葛巾,不赴宴会。
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伏阙讼父冤,言为嵩所害,大学士徐阶左右之、复忏官。
世贞意不欲出,会诏求直言,疏陈法祖宗等八事,以应诏。
无何,吏部用言官荐,令以副使莅大名。
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
母忧归,服除,补湖广,旋改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卿。
张居正枋②国,以世贞同年生,有意引之,世贞不甚亲附。
所部荆州地震,引京房占,谓臣道太盛,坤维③不宁,用以讽居正。
居正积不能堪,会迁南京大理卿,为给事中杨节所劾,即取旨罢之。
后起应天府尹,复被劾罢。
居正殁,起南京刑部右侍郎,辞疾不赴。
久之,所善王锡爵秉政,起南京兵部右侍郎。
先是,世贞为副都御史及大理卿、应天尹与侍郎,品皆正三。
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
世贞乃三疏移疾归。
二十一年卒于家。
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
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
其持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而藻饰太甚。
(选自《明史·王世贞传》,有删节)[注]①杨继盛下吏:杨继盛因奏劾严嵩十大罪状被诬告下狱。
②枋:权柄。
③坤维:指西南方。
张居正是西南荆楚人,王世贞借言以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A.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B.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C.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D.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熄的年号。
文中的隆庆、大历都是年号。
B.刑部,管司法刑狱。
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
下设员外郎,副职称侍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C.除服,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是古代丧礼仪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
D.正三,古代官职分为九品。
明朝的侍郎、副都御使、大理寺卿、府尹、按察使等都是正三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世贞禀性聪明,爱好诗文。
他读书过目不忘;在京城做官,加入王宗沐等人的诗社,又和李攀龙等唱和。
B.王世贞秉公执法,维护正义。
阎姓奸人犯法,被他搜出,他不肯徇情枉法;杨继盛被诬告下狱,他代为写状申冤。
C王世贞仕途坎坷,遭遇不幸。
张居正对他积怨难平,两次弹劾他,以皇上的名义罢了他的官职。
D.王世贞才高位显,声名远扬,他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李攀龙死后,他独主文坛二十年,其才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1)世贞解官奔赴,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
(4分)(2)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
(4 分)14.王世贞父亲的冤案为何能得以昭雪?(3分)10. C[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輿,搏颡乞救。
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意思是两兄弟每天身穿囚服(代父之罪的意思)跪在路旁,拦阻达官显贵的车马,磕头哀求,请求他们仗言搭救。
达官显贵畏惧严嵩的权势,不敢替王杼辩解,王杼最终在西市被处决。
]11.B(应改为“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
)12.C(“两次弹劾他”理解错误,第一次是“被给事中杨节弹劾”。
)13.(1)王世贞去职离官,奔赴京城,和弟弟王世懋每天伏地而行于严嵩门前,痛哭流涕,请求严嵩宽恕。
(得分点:解官、蒲伏、贷各1分,句意1分)(2)等到王世贞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说王世贞先前被弹劾,不应享受俸禄(享正三品爵位),他依据旧例,据理力争。
(得分点:比、计俸、故事各1分,句意1分)14.①王世贞兄弟二人上朝为父伸冤,直言父亲王杼是被严嵩构陷。
②大学士徐阶帮助了他们,使王世贞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参考译文]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是右都御史王杼之子。
王世贞禀性聪明,读书看过一遍,终身都不会忘记。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方十九岁便中进士,授职刑部主事。
王世贞爱好作诗文,在京城做官,加入王宗沐等人的诗社,又和李攀龙等唱和,秉承(绍述:继承)前辈何、李(何景明、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名声一天天变得更高。
多次升迁为员外郎、郎中。
有个姓阎的奸人犯了法,逃匿在锦衣卫都督陆炳家中,被王世贞搜出了他。
陆炳仗严嵩之势去说情(介:凭借),(王世贞)不肯徇情枉法。
杨继盛被诬告下狱,(王世贞)不时为他送汤送药,代其妻子写状申冤。
杨继盛冤死,(王世贞)又给他安葬。
严嵩恨(王世贞)入骨。
吏部两次准备提拔王世贞为提学(拟:打算,设计),(都因严嵩阻止)而没能得到任用,后被贬为青州兵备副使。
王世贞的父亲王抒(在抵御外敌时误中敌计)致使滦河失守,被严嵩罗织罪名而身陷大牢(构:设计陷害),等待处决。
王世贞去职离官,奔赴京城,和弟弟王世懋每天伏地而行于严嵩门前(蒲伏:匍匐,伏地而行),痛哭流涕,请求严嵩宽恕(贷:宽恕)。
严嵩暗地里维持着王杼死刑原判,却常常以谎言宽慰王氏兄弟(谩语:指说谎话)。
两兄弟每天身穿囚服(代父之罪的意思)跪在路旁,拦阻达官显贵的车马,磕头哀求,请求他们仗言搭救。
达官显贵畏惧严嵩的权势,不敢替王抒辩解,王杼最终在西市被处决(跽: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
舆: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
搏颡:叩头。
颡:额头,脑门儿。
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
居丧、请罪、投降时行之)。
兄弟俩哀痛欲绝,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安葬,守丧三年只吃粗食,不在内室歇息。
守丧期满,脱去丧服后,仍旧不戴帽子不束腰带,穿草鞋戴葛布头巾(苴履:用草做成的鞋垫,用以垫鞋底。
苴:衬垫;以……为垫子),不参加宴.会。
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二人上朝为父伸冤(伏阙:拜伏于宫阙下。
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讼:讼,是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或争辩是非,还有自责的意思),直言父亲王抒是被严嵩构陷。
最后,在大学士徐阶的帮助下(左右:有帮助,辅佐;袒护,保护等义),(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王抒的官职爵位得以恢复。
王世贞决意不再出任为官,正赶.上皇.上下诏征求实言,王世贞上疏陈述了效法祖宗等八件事情,来应答诏命。
没过多长时间,吏部采用言官的推荐,命令他以副使的身份去大名(莅:!li,官吏到任,执行职务或临朝治理政事)。
(后来)他升任为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
因母亲去世他回家守丧,服丧期满,调任到湖广,不久改任广西右布政使,后入朝任太仆卿。
(江陵人)张居正当朝为相,因王世贞和自己是同榜考中者,曾有意提拔他,而王世贞却对张居正不太亲近依附。
荆州发生地震,(王世贞)引西汉人京房的卜辞,说地震是因为臣权过重,致使大地不安,借此以规劝张居正。
张居正对王世贞积怨难平,恰逢(王世贞)调任南京大理寺卿,被给事中杨节弹劾,就趁机以皇上的名义罢了王世贞的官职。
后被起用任应天府尹,又被劾而罢官。
直到张居正死后,(王世贞)才被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但称病不赴任。
许久以后,因其好友王锡爵执政,才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
在这之前,王世贞担任副都御使、大理寺卿、应天府尹和侍郎,官阶都在正三品。
等到王世贞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尚书(比:及,等到),御史黄仁荣说王世贞先前于家被弹劾,不应享受俸禄(享正三品爵位),他依据旧例,据理力争。
王世贞再三称病辞官,于万历二十一年病卒于家。
王世贞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狎:更替),李攀龙死后(殁:死),王世贞独主文坛二十年。
他的才华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
他认为文章一定效法西汉,诗歌则须以盛唐为楷模,唐大历以后的书,太重于词藻,不要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