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计算机通信网实验指导书通信协议原理实验

合集下载

电子科技大学网络协议实践

电子科技大学网络协议实践

电子科技大学网络协议实践
一网络实际应用
QQ、迅雷、百度网盘客户端、新浪网站、京东商城...
二网络编程基本介绍
网络编程有两种。

1 TCP socket 编程
网络编程的主流。

之所以叫Tcp socket 编程,是因为底层是基于TCP/IP 协议的。

比如: QQ 聊天。

2 B/S 结构的http 编程。

使用浏览器去访问服务器时,使用的就是http 协议,而http 底层依旧是用tcp socket 实现的。

比如: 京东商城。

三网线、网卡、无线网卡
计算机间要相互通讯,必须有网线、网卡,或者是无线网卡。

四协议(TCP/IP)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文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又叫网络通讯协议,这个协议是Internet 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 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

简单地说,就是由网络层的IP 协议和传输层的TCP 协议组成的。

五TCP/IP 参考模型
1 理论
2 实践
六IP 地址
每个internet 上的主机和路由器都有一个IP 地址,它包括网络号和主机号,IP 地址有ipv4(32位) 或者ipv6(128 位)。

可以通过ipconfig 来查看。

电子科技大学交换原理实验1-4

电子科技大学交换原理实验1-4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实验项目名称:交换原理实验1-4报告评分:教师签字:1实验1 程控交换机普通用户基本配置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在交换机上对普通用户的基本配置方法2、掌握时隙交换的基本原理3、掌握用户呼叫与时隙的关系4、掌握程控交换机对用户呼叫的完整的配置过程(局内呼叫)【实验内容】通过计算机配置终端对程控交换机进行配置,使之能够完成最基本的局内通话功能,并通过配置和查询跟踪方法,掌握程控交换机的用户号码分配/删除方法、时隙分配策略和局内通话的一个基本流程。

【实验原理】用户的语音通信是通过程控交换机进行时隙和空分交换完成的。

每个用户在通话之前都由交换机分配一个时隙,用户话音的发送和接收都只在该时隙内完成。

程控交换机总是将用户1时隙的话音数据交换到用户2的时隙上去,又将用户2时隙上的话音数据交换到用户1时隙上去,完成双方的通话过程。

本实验通过计算机终端对一台华为C&C08程控交换机进行配置,使其能够完成局内的用户之间的时隙交换,实现正常通话过程。

一个局内成功呼叫的基本流程为:空闲→主叫摘机→拨号→振铃→被叫摘机→通话→挂机。

用于配置程控交换机的计算机终端通过局域网与程控交换机相连,用户话机则通过配线架直接连接到程控交换机上。

实验原理图如下图所示:图1 实验原理图【实验步骤与记录】1、实验设备连接按实验原理连接图,两部电话都通过电话线插入桌面的电话线插口,分别摘机如能听到拨号音,说明连接正确,否则检查连线,必要时换接插口,直到能正确听到拨号音。

听到拨号音后,拨打114查询本机的电话号码,并记录。

用户1电话号码为:______30013_______________;用户2电话号码为:_____30012_________________。

2、用户配置准备a、检查局向启动交换机告警板软件。

步骤为:开始→所有程序→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管理系统→C&C08交换机告警板,如果弹出窗口中没有局向信息,需要点击鼠标右键添加局向。

CTI实验

CTI实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宽带通信网实验指导书》CTI实验班级学生学号教师【实验目的】了解CTI的原理,掌握电话语音卡的结构、功能,学会搭建语音卡系统,并在计算机上完成基本设置。

(4课时)【预备知识】1、CTI的定义CTI是计算机电信集成(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的英文缩写,它涵盖了数据通信网络及传统语音通信网络的内容,是由传统的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Computer Telephone Integration)发展演变而来,是指计算机与电信的集成技术。

在国外将其称为CT(Computer Telephony)技术,即通常的计算机电话技术.它随着电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

随着两者的逐步融合,在计算机领域中引入了通信技术,在电信设备中也增加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就诞生了CTI(或者说是CT)这个横跨电信和计算机两大领域的新技术。

2、CTI的标准20世纪80年代,在用户三方通信应用需求的推动下,欧洲计算机制造协会(ECMA)发起了制定计算机和电信平台间的通信标准的运动。

从那时起,产生了两个CTI标准:计算机支持的电话应用(CSTA)和交换机计算机应用接口(SCAI)。

随后,又有众多的厂家制定了相关的接口协议,主要有以下几种。

●CSTA标准:为了响应ECMA(欧洲计算机制造协会)建立CTI标准的运动,专门成立了一个代表主要PBX制造商的委员会、包括AT&T、NorthernTelecom、AIcatel、Stemens、IBM、HP及其他公司。

该委员会制订了标准ECMA-179——计算机支持的电信应用服务(CSTA)和标准ECMA-180——计算机支持的电信应用协议,该协议是计算机与电信网间的OSI第7层通信协议。

CSTA获得了大多数交换机制造商和呼叫中心开发公司的支持,目前的版本有CSTA I(1992),CSTA II(1994)和CSTA III(1998)。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指导书武汉理工大学教材中心2009年7月目录实验一协议分析1——传输层协议 6 实验二协议分析2——应用层协议 9实验三基于网络通信协议的设计(设计性) 14实验一协议分析1——传输层协议一、实验目的1、了解传输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2、了解传输层协议的分类3、熟悉传输层协议的工作过程二、实验原理在因特网上,传输层协议负责将数据从一个应用程序传递到另一个应用程序。

它即不关心所传输的具体数据,也不关心能否正确识别目标主机。

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数据报协议)是目前的两个主要的传输层协议。

传输层协议指定了用于正确定位应用程序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

这一过程称为多路复用和多路分解。

同一因特网主机上的应用程序所产生的多个数据流复用一个输出连接。

同一因特网主机上不同应用程序的多个数据流可能也会通过一个输入连接传输,但是他们最终将会被分解并传输到各自的应用程序中去。

1、TCP是因特网中最主要的传输层协议。

它能够在两个应用程序间提供可靠地有序数据流传输,即使这两个程序运行在不同的主机上并且被一个会丢失、重排序或者破坏分组的网络所隔开。

TCPTCP报文段首部:源端口和目的端口:各占2个字节,是运输层与应用层的服务接口。

序号:占4个字节。

TCP连接传送的数据流中的每一个字节都被编上一个序号。

首部中序号字段的值指的是本报文段所发送的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确认号:占4个字节,是期望收到对方下一个报文段的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数据偏移:占4 bit,它指出报文段的数据起始处距离TCP报文段的起始处有多远。

实际上就是TCP报文段首部的长度。

保留:占6 bit,保留为今后使用。

紧急比特URG:当URG=1时,表明紧急指针有效。

它告诉系统报文段中有紧急数据,应尽快传送。

确认比特ACK:ACK=1时确认号字段才有效,ACK=0时确认号字段无效。

推送比特PUSH:接收方接收到PUSH=1的报文段时会尽快的将其交付给接收应用进程,而不再等到整个接收缓存都填满后再向上交付。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计算机网络的实验报告3【范本模板】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计算机网络的实验报告3【范本模板】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实验报告姓名:徐一得学号:15081525班级:通信五班上课时间:周四3—5实验名称:TCP/IP Configuration一、实验目的(1) To learn TCP/IP configuration。

(2) To learn the basic command of dos。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1. Click Start and then click Run。

Type the command or cmd and then press Enter。

2。

At the DOS prompt,type NET HELP and press Enter。

You should see something like the screen below:The command you are interested in is the View command。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it, type NET HELP VIEW, and press Enter。

3. What is the purpose of NET VIEW:The NET VIEW command shows the names of the machines present on your network。

Lists the names of machines on the left,in column labelled “Server name” and another columns labelled “Remark"4. List the machines after you have typed NET VIEW from the command promptHDUSEC-01, HDUSEC-02,HDUSEC-03,……,HDUSEC-48Close the DOS window by typing EXIT on the command line and then press Enter, or by clicking the Close button in the upper right corner of the window。

实验四-链路状态路由算法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四-链路状态路由算法原理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计算机通信网实验报告》链路状态路由算法原理实验班级通信11班学生李楚鸣学号2013010911021教师徐世中实验4:链路状态路由算法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要求实验者利用路由选择算法模拟软件提供的通信功能,模拟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的初始化、路由信息扩散过程和路由计算方法;2、掌握链路状态算法的路由信息扩散过程;3、掌握链路状态算法的路由计算方法。

【实验环境】1、分组实验,每组4~10人。

2、拓扑:虚线表示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逻辑上的网状拓扑结构。

3、设备:小组中每人一台计算机。

4、实验软件:路由选择算法模拟软件(routing.exe )【实验原理】(请根据实验指导书和课程相关只是填写,包括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的基本原理,实验软件的基本功能等)【实验步骤】1、建立实验小组。

2、按照链路状态算法完成路由信息扩散和路由计算过程。

3、链路状态算法收敛后,向路由表中列出的每个非直连节点发送路由测试数据,完成路由测试过程。

4、汇总实验小组的实验记录信息,检查路由是否正确。

如果有错误,分析并发现错误产生的原因。

5、将实验从头多做几次,观察如果各节点发送信息和接收处理信息的过程不一样,是否会影响路由表的正确形成。

如在第一次实验时,节点接收一份路由信息后,路由节点N路由节点0路由节点2路由节点N-1局域网 (Ethernet )N = 4 ~ 10处理,再发送出新的路由信息,而第二次实验时,节点将当前所有的路由信息处理完后,才发送新的路由信息。

6、小组讨论将拓扑中的一条链路断掉,然后通过实验观察路由协议是如何适应这个变化的。

8、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记录】按照实验记录内容格式要求记录以下内容(不够请另附纸张):1、实验小组的建立要求记录:小组名称、成员数量、本节点编号、本地直连链路表和据此形成的路由表。

2、链路状态算法的路由扩散和路由计算过程要求记录:每次发送、接收的路由信息和根据接收信息所形成的路由表。

(整理)电子科大通信原理实验三最佳接收机

(整理)电子科大通信原理实验三最佳接收机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最佳接收机(匹配滤波器)实验报告班级学生学号教师最佳接收机(匹配滤波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运用MATLAB软件工具,仿真随机数字信号在经过高斯白噪声污染后最佳的恢复的方法。

2、熟悉匹配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3、研究相关解调的原理与过程。

4、理解高斯白噪声对系统的影响。

5、了解如何衡量接收机的性能及匹配滤波器参数设置方法。

二、实验原理对于二进制数字信号,根据它们的时域表达式及波形可以直接得到相应的解调方法。

在加性白高斯噪声的干扰下,这些解调方法是否是最佳的,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从最佳接收的意义上来说,一个数字通信系统的接收设备可以看作一个判决装置,该装置由一个线性滤波器和一个判决电路构成,如图1所示。

线性滤波器对接收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输出某个物理量提供给判决电路,以便判决电路对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发送信息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判决,或者说作出错误尽可能小的判决。

图1 简化的接收设备匹配滤波器是一种在最大化信号的同时使噪声的影响最小的线性滤波器设计技术。

注意:该滤波器并不保持输入信号波形,其目的在于使输入信号波形失t输出信号值相对于均方根(输出)噪声值达到真并滤除噪声,使得在采样时刻最大。

1.一般情况下的匹配滤波器匹配滤波器的一般表示式如图2所示。

)(ts(t): 匹配滤波器输入信号; n(t): 匹配滤波器输入噪声; s 0(t):匹配滤波器输出信号; n 0(t):匹配滤波器输出噪声;h(t)或H(f):匹配滤波器。

匹配滤波器的目的就是使下式取最大值:)()()(2020t n t s N S out = (1) 使上式取最大值的转移函数为:0)()()(t j n e f f S K f H ωϕ-*= (2)式中[])()(t s F f S =是已知的时宽为T 秒的输入信号)(t s 的傅立叶变换,)(f n ϕ是输入噪声的功率谱密度PSD 。

K 是一个任意非0实常数。

0t 是计算out N S)(时的采样时间。

电子科大TCPIP第一次实验报告

电子科大TCPIP第一次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课程名称:TCP/IP协议指导教师:日期:2016年10月29日实验项目名称:IP 分组交付和ARP 协议报告评分:教师签字:一、实验原理IP 子网中使用一个32 比特的掩码来标识一个IP 地址的网络/子网部分和主机部分。

将IP 地址和掩码进行“位与”运算后可以得到该IP 地址所在IP 子网的子网地址,结合掩码中0 比特个数可以确定该IP 子网的IP 地址空间范围。

根据IP 地址所在IP 子网的子网地址及其掩码,可以判断这些IP 地址是否属于同一个IP 子网。

IP 地址空间中定义了一些特殊地址:网络/子网地址:标识一个IP 网络或子网。

直接广播地址:表示该分组应由特定网络上的所有主机接收和处理。

受限广播地址:表示该分组应由源所在网络或子网上的所有主机接收和处理。

本网络上本主机地址:表示主机自己。

环回地址:用来测试机器的协议软件。

IP 分组被交付到最终目的地有两种不同的交付方式:直接交付和间接交付。

交付时首先通过路由选择技术确定交付方式:如果IP 分组的目的与交付者在同一个IP 网络上,就直接交付该分组至目的站点;如果IP 分组的目的与交付者不在同一个IP 网络上,就间接交付该分组至下一个路由器(即下一跳站点)。

在以太网上,IP 分组是封装在以太帧中发送的,因此发送时除了要有接收站的IP 地址(IP 分组中的目的IP 地址)外,还需要接收站的MAC 地址(以太网帧中的目的MAC 地址)。

ARP 协议(RFC 826)实现了IP 地址(逻辑地址)到MAC 地址(物理地址)的动态映射,并将所获得的映射存放在ARP 高速缓存表中。

不同的交付方法将导致不同的ARP 解析操作,获取不同的目的物理地址。

直接交付时,交付者直接将IP 分组交付给该分组的目的站点,因此交付者使用ARP 协议找出IP 分组中目的IP 地址对应的物理地址。

间接交付时,交付者需要将IP 分组交付给下一跳站点,而不是该IP 分组的目的端,因此交付者使用ARP 协议找出下一跳站点IP 地址对应的物理地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