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合集下载

高脂饮食合并不同剂量STZ建立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

高脂饮食合并不同剂量STZ建立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

高脂饮食合并不同剂量STZ建立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李强;丁实;周剑宇;刘佳;樊烨;梅爱敏【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联合高脂、高糖饮食建立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效果.方法: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A、B、C组,每组10只小鼠.正常对照组小鼠饲喂基础饲料;模型组小鼠饲喂高脂、高糖饮食4w,注射不同剂量的STZ(60、80、100mg/kg)后继续饲喂高脂、高糖饲料3w.分别于造模前和造模后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结果:3组模型小鼠造模后的血糖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模型C组小鼠造模后的血糖明显高于模型A组和B组(P<0.01).各组小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高糖饮食合并STZ可建立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该模型与人2型糖尿病有相似的表型特征和发病过程.【期刊名称】《承德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0)001【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2型糖尿病;链脲佐菌素;高脂饮食;昆明小鼠【作者】李强;丁实;周剑宇;刘佳;樊烨;梅爱敏【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基础部,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基础部,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基础部,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基础部;承德医学院中医系;承德医学院基础部,河北承德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1]。

目前,糖尿病实验研究中多采用膳食诱导联合链脲佐菌素(STZ)建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但造模条件、高脂饲料配方、高脂喂养时间和STZ注射剂量等缺少统一的操作[2-5]。

本研究采用高热量饮食配合不同剂量的STZ腹腔注射,诱导出病理改变接近于人类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

1.1 实验动物和饲料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18-22g)40只,饲喂于标准动物饲养室,室温,相对湿度50%-60%,自由进食全价饲料、自由饮水,12h光照。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

model.Results successful
group of rats increased blood
S1.eose,insulin
decreased,from the biochemical indices
and
confirmed
the
model.Conclusion
rate is
The experimental rat
征,表现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胰岛素反应性降低№J。 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通常胰岛素抵抗是启动2型 糖尿病发生的初始原因¨J。本研究将高糖高脂饲料喂 养和药物干预相结合,采用成年SD大鼠高糖高脂饲料 喂养一段时间后产生胰岛素抵抗,再给予小剂量的 STZ,诱导出病理、生理改变都接近于人类2型糖尿病的 动物模型。
Male
SD adult
rats
fed
hish一
month,induced Test
insulin resistance,given
low—dose
streptozotocin(STZ,25 mg/kg,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set
sensitivity
up in type 2 morphology sug-
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有许多不同的病因),因此无论是自 胰岛素 发性遗传性、诱导性还是转基因动物模型,都难以完全 模拟出人类2型糖尿病的复杂性。本模型具有很多与2
两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水平
敏感指数(ISI)结果显示模型组胰岛素降低,胰岛素
敏感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表3糖尿病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血清胰岛素 及胰岛素敏感指数{;4-s)

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的研究进展高秀莹,周迎生【摘要】【摘要】小鼠、大鼠糖尿病模型对基础与临床防治研究十分重要,不同的研究目标对应不同的动物模型载体。

本文就目前常用的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的构建、主要疾病特征及应用等进行评述,为研究者了解、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关键词】【关键词】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鼠类综述·进展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据IDF统计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达3.82亿,预计至203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增至5.92亿[1]。

在我国,糖尿病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9240万[2],其中超过90%的患者为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建立一种既符合人类2型糖尿病发病特点,又稳定、实用的动物模型在2型糖尿病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鼠类作为目前应用最广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因其体积小、生长周期短、经济易得、易于实现基因修饰等,较其他种属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主要分为三大类: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诱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转基因/基因敲除2型糖尿病模型。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较常用的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构建、主要疾病特征、确立标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1 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分类1.1 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该模型动物未经过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多数采用有自发性糖尿病倾向的近交系纯种动物,按照饲养条件喂养,自发成模,最接近人类疾病的发病过程。

该模型可分为肥胖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和非肥胖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因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肥胖,故以前者应用居多。

1.1.1 肥胖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常用的肥胖自发性糖尿病模型包括单基因遗传背景的ob/ob小鼠、db/db小鼠、Zucker糖尿病肥胖大鼠(Zucker diabetic fatty rat,ZDF)和多基因背景的KK/Ay小鼠、OLETF大鼠。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实验研究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实验研究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实验研究陆少君;曾伟斌;臧林泉【摘要】目的探究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根据不同的高糖高脂饲料(HDF)配方、喂养周期及STZ注射剂量(35 mg/kg和40 mg/kg),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及8个模型组(A-H组),每组各10只.STZ注射5 d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首次空腹血糖测定后各组大鼠眼眶采血测定血清中总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第8周处死大鼠取肝脏、肾脏、脾脏、胰腺,称质量并计算脏器系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的血糖值显著升高(P〈0.01),TG、TC及LDL-C水平和肝、肾、胰腺等脏器系数都有不同程度升高且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降低(P〈0.05,P〈0.01),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大鼠注射STZ 35 mg/kg较40 mg/kg存活率大、存活时间长,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周期为8周后注射STZ的大鼠较4周大鼠死亡率高.结论 HDF喂养4周后注射35 mg/kg STZ是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较合适方法.【期刊名称】《广东药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3)005【总页数】5页(P624-628)【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糖高脂饲料 STZ剂量 SD大鼠【作者】陆少君;曾伟斌;臧林泉【作者单位】[1]广东药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2]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1]广东药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2]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1]广东药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2]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实验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及造模方法研究进展

实验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及造模方法研究进展
行 连续 数 天 ( 3 ~5 d ) 注射 低 剂 量 S T Z ( 2 0 mg / k g ) 的 方法建 立 模 型 。 由于 高 脂 肪 饮 食 与 低 剂 量 S T Z均
m g / k g A L X的方法 , 成 功 建立 了 2型 糖 尿病 大 鼠模 型 。也有 采 用 对 G o t t i n g e n小 型 猪 颈 静 脉 推 注 8 O
m g / k g A L X的方 法 ¨ , 导致 胰 岛 B细 胞 大 量 减 少 ,
成功 建立 了 2型糖尿病 小 型猪模 型 。 化学诱 导 法 ( S T Z / A L X) 可 选 择 的损 伤 胰 岛 B 细胞 , 导致 胰 岛素分泌 减少 , 而剩 余 的胰 岛素可 以令 模 型动物 在不 接受任何 胰 岛素治 疗 的情况 下存 活较 长 时间 , 致 死率 较低 , 造模 成本相 对较 低 , 耗 时短 , 操 作方 法也 容 易 掌 握 。但 此 方 法 是 直 接 对 胰 岛 B细 胞造 成损 伤 , 导 致胰 岛素 分泌相 对不 足 , 而不是 造成
稳态_ 1 , 选 择性损 伤胰 岛 B细胞 , 导致 胰 岛素 缺乏 、 高血糖 , 常用 于 1型糖 尿 病模 型制 备 。但 近 年来 出 现 了不 少 以小 剂量 四氧 嘧 啶直接诱 导建 立 2型糖 尿 病 动 物模型 的实验 研究 。例 如 , 有 研究 者采 用对 S D
由于 2型糖 尿病相 关研究 工作 不可 能直 接在人 体 上进 行 , 动物模 型 便成 为 科 研 工作 中 十分 重要 的 帮手 , 模型 的优 劣直 接关 系着 最 终 实验 结 果 的可靠
程度 。近 年来 , 为 了更好 的建 立 从 病 因上 模 拟 人类

大鼠二型糖尿病造模方法

大鼠二型糖尿病造模方法

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建立方法讨论专业:药理班级:六班姓名:刘畅学号:150517摘要: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IDF)估计,现在全球约8.3%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

到2035年,该病患者人数预计会上升至5.92亿。

在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之首,调查统计人数为1.14亿。

糖尿病导致约510万人死亡,平均大约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

2012年1月9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中国慢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

6%,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9.6%。

因此,为治疗糖尿病建立简单、稳定、经济的动物模型非常重要。

因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90%以上,本文主要综合讨论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注意事项。

得出结果为:使用体重在190g ~240g之间的雄性SD大鼠,通过连续两次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并辅以去抗氧化剂处理,合理饲养并通过尾静脉采血方法建立的2型糖尿病模型较理想。

关键词:2型糖尿病,SD大鼠模型,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作用不足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葡萄糖、蛋白质、脂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基本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监测及糖尿病教育。

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肥胖等,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长期的高血糖最终会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1]。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两种,1型患者因自身免疫β细胞破坏所致,每日胰岛素分泌量非常少,空腹基值及糖刺激后峰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值,表现为绝对分泌不足。

大鼠二型糖尿病造模方法

大鼠二型糖尿病造模方法

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建立方法讨论专业:药理班级:六班姓名:刘畅学号:150517摘要: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IDF)估计,现在全球约8.3%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

到2035年,该病患者人数预计会上升至5.92亿。

在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之首,调查统计人数为1.14亿。

糖尿病导致约510万人死亡,平均大约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

2012年1月9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中国慢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

6%,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9.6%。

因此,为治疗糖尿病建立简单、稳定、经济的动物模型非常重要。

因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90%以上,本文主要综合讨论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注意事项。

得出结果为:使用体重在190g ~240g之间的雄性SD大鼠,通过连续两次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并辅以去抗氧化剂处理,合理饲养并通过尾静脉采血方法建立的2型糖尿病模型较理想。

关键词:2型糖尿病,SD大鼠模型,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作用不足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葡萄糖、蛋白质、脂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基本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监测及糖尿病教育。

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肥胖等,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长期的高血糖最终会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1]。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两种,1型患者因自身免疫β细胞破坏所致,每日胰岛素分泌量非常少,空腹基值及糖刺激后峰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值,表现为绝对分泌不足。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氧化应激特征分析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氧化应激特征分析
b d ra it n a o a e o y o a s 1 , 0 a d 6 . o e e f e go p , x d t e sr s n e e e e d tc — o y i da i ta d s g f G n d y 5 3 n 0 F rt s v r u s o ia i te si d x s w r e e t r o 4 h i v
【 摘Βιβλιοθήκη 要 】 目的 建立一种与人类 2 型糖尿病发病特点相 似的动物模型 。方法
将体质量 1020g 8~2 的
S 雄性大 鼠 3 D 0只随机分为 5组 , 分别为 : 对照组 、 高脂高糖组( HH)高脂高糖+ c 、 劬 o照射组 ( H+ ) 高脂高糖除 H R、 抗氧化剂组 ( H— ni 及高脂高糖除抗氧化剂+0o H At O) 6 照射组( H+ — ni 。H + C H RA t O) H R组和 HH R A t + — ni 于实验 O组 第 1 、O 6 5 3 、0天给予剂量为 4G y的 6 o 射线全身照射。在指定时 间点检测各处理组动物的氧化应激指标 , o 一 C 实 验第 6 0天时进行静脉糖耐量实验。大鼠出现胰 岛素抵抗后 , 腹腔注射链脲佐 菌素 (0r /s , 2 g ) 每周 1 连续 4 a k 次,
周 , 鼠诊断为 2型糖尿病后 , 大 进行胰腺灌流实验检测胰岛 B细胞功能。整个实验进行过程 中监测血糖和胰 岛素
水平。结果 各组动物在不 同时间点出现不 同程度的氧化损伤改变。 6 第 O天时 , H 除 H组外 , 其余各组动物均 出
现胰岛素抵抗 。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注射后 , 大鼠出现 比较稳定 的中度高血糖 , 中 H — ni 其 H At O组大 鼠对葡萄 糖刺激的反应最为接近 2型糖尿病患者胰 岛素分泌的两相性特点 ; 同时胰腺 中胰岛素也有一定 的贮存量 , 约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2003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报告全球糖尿病病人已超过1.94亿,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近一倍(3.33亿)。

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在国外占整个糖尿病比例的85%~95%以上,而国内则更高,达98%以上。

因此,建立比较理想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对于糖尿病防治药物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先高脂喂养实验动物一段时间再给予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高脂喂养SD大鼠28天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40mg/kg,可以建立稳定的具有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高脂喂养ICR小鼠21天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100mg/kg,可以建立稳定的具有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在链脲佐菌素和高脂饮食协同作用下可肝脏、肾脏和胸腺等器官指数发生改变;综合分析用大鼠比用小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更有优势。

因此,本研究已经成功建立了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并且筛选出最佳的实验动物。

关键词:糖尿病;动物模型;大鼠;小鼠;链脲佐菌素;血糖;胰岛素英文缩写DM糖尿病NIDDM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STZ链脲佐菌素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低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ip腹腔注射iv静脉注射sc皮下注射IR胰岛素抵抗INS胰岛素敏感指数GFR肾小球滤过率Ccr肌酸清除率ESRD终末期肾病DN糖尿病肾病DR 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SCH 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症IDF 国际糖尿病联盟目录引言 (1)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12)实验器材与方法 (12)结果 (17)第二部分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20)实验器材与方法 (20)结果 (23)讨论 (27)结论 (36)参考文献 (37)附图 (42)中文摘要 (1)ABSTRACT (4)致谢导师及作者简介引言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其它特异性糖尿病。

1型糖尿病即胰岛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性缺乏,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青年发病型糖尿病,本型病因及发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细胞介导性自身免疫性破坏。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成年发病型糖尿病,常伴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但遗传机制尚未阐明。

其它特异性糖尿病包括:β细胞功能的基因缺陷、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的糖尿病、感染、非常见型免疫介导性糖尿病以及有并发糖尿病的其它遗传综合症[1]。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WHO报道2000年全球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大约1.5亿,预测2010年达到2.39亿,其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要远大于其他国家。

国内目前的糖尿病患者约有4000万,到2010年可能上升到1.2亿。

而由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死亡人数在发达国家已经列第3位(心脑血管和癌症之后),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在国外占整个糖尿病比例的85%~95%以上,而国内则更高,达98%以上,因此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研究已经成为各国医药学界的重要课题。

随着近年来对于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的深入开展,建立比较理想的糖尿病动物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外学者在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就其研究进展进行回顾。

目前糖尿病动物模型主要有5类,即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转基因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单纯应用STZ所致2型糖尿病模型、单纯饮食所致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和STZ与饮食协同作用所致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一、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自发性动物模型( spontaneous diabetes animal model) 是动物自然发生的疾病,与人类某种疾病有相似之处,或通过遗传育种培养而保留下来的疾病动物。

1 KK小鼠是日本学者培育的一种轻度肥胖型2型糖尿病动物。

后与C57BL/6J小鼠杂交,并进行近亲繁殖,得Toronto2(T2kk)小鼠[2]。

将黄色肥胖基因(即A y)转至KK小鼠,得KK-A y鼠,与KK小鼠相比,有明显的肥胖和糖尿病症状。

从5周龄起,血糖、血循环中的胰岛素水平以及HbA1c水平逐步升高。

β细胞有脱颗粒和糖原浸润,随后出现胰岛肥大和中心气泡。

肝脂肪化和脂肪组织增多。

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比KK小鼠明显,且到16周龄时完全丧失。

肾脏病变发生早,发展迅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

用KK-A y鼠可评价抗糖尿病药物的胰腺外作用。

2 ob/ob 小鼠2 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纯合体动物表现为肥胖,高血糖及高胰岛素血症。

症状的轻重取决于遗传背景,ob/ob小鼠(obesemouse)与C57BL/KsJ交配的子代症状严重,而ob/ob与C57BL/6J交配的子代症状则较轻,后者是杂合体[3]。

ob/ob小鼠leptin(ob基因产物)缺乏,引起肝脂肪生成和肝糖原异生,高血糖又刺激胰岛素分泌,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恶性循环[4]。

糖尿病ob/ob小鼠肝PPARγ2 表达水平升高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可能作为一种补偿机制,试图保持胰岛素的敏感性[5]。

口服雌酮硫酸盐(estrone sulfate) 可降低ob/ob小鼠肝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和酶蛋白的水平,从而使血糖正常[6]。

3 db/db 小鼠Db/db小鼠(diabetes mouse)由C57BL/KsJ近亲交配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衍化而来,属2型糖尿病模型。

动物在一个月时开始贪食及发胖,继而产生高血糖、高血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也升高。

一般在10个月内死亡[3]。

糖尿病小鼠(C57BL/6Jdb/db) 发生严重的糖尿病症状,类似C57BL/KsJob/ob小鼠,即早发的高胰岛素血症,体重下降和早死。

Db/db小鼠与ob/ob小鼠不同,可发生明显的肾病[2]。

4 NSY 小鼠NSY(Nagoya-Shibata-Yasuda)小鼠是一近交系自发性糖尿病模型,是从远交JCL : ICR小鼠中选择糖耐量异常株培育而成的。

其糖尿病发生具有年龄依赖性。

24周龄时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48周的累积发病率雄性为98% ,雌性为31%。

此鼠在任何年龄阶段都不表现严重肥胖和显著的高胰岛素血症,胰岛也无肿大或炎性变化。

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可能是NSY小鼠发生NIDDM的机制,与人的NIDDM发病机理相似[7]。

5 NOD小鼠NOD小鼠(nonobese diabetes mouse)是JCL-ICR品系小鼠衍生的CTS (白内障易感亚系)糖尿病小鼠近亲杂交而来,其发病多突然,表现明显多饮、多尿、消瘦,血糖显著升高,不用胰岛素治疗,动物存活不了一个月,通常死于酮血症。

NOD小鼠是自发性自身免疫1型糖尿病的一个很好的模型,是由T细胞(包括CD4和CD8细胞)介导的,其发展受控于一系列T 细胞的调节[8]。

β细胞损伤继发于自身免疫过程,引起低胰岛素血症[9]。

NOD小鼠的糖尿病发病率与性别有关,雌性鼠发病率显著高于雄性鼠,且发病早[10]。

6 Zucker fa/fa 大鼠是典型的高胰岛素血症肥胖模型。

隐性基因名称为fa,动物有轻度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外周胰岛素抵抗,无酮症表现,类似人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2、3]。

用Zucker糖尿病肥胖大鼠证明胰岛素敏感性与IMCL (intramyo- cellular lipid) 含量负相关[11]。

Hua-Qiong Shen等用Zucker肥胖大鼠研究了类葡萄糖多肽对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12]。

7 BB糖尿病大鼠是从Wistar大鼠中筛选出来的一种自发性,遗传性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其发病和自身免疫性毁坏胰腺β细胞引发胰腺炎及胰岛素缺乏有关。

大鼠糖尿病发作是突然的,大约在60-120日龄时发病,数天后,糖尿病动物出现严重的高血糖,低胰岛素和酮血症。

免疫抑制剂,将新生鼠胸腺切除等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说明自身免疫参与发病。

8 LEW.1AR1/ztm-iddm大鼠是Lewis大鼠MHC单倍型自发突变株,自发性自身免疫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58d左右发病,发病率为20%,性别不影响发病率。

特点是高血糖、糖尿、酮尿和多尿。

胰岛被炎性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浸润。

发生胰腺炎的部位β细胞迅速凋亡[13]。

9 EDS 群体EDS 群体(early-onset diabetes in suncus) 是musk shrew 中具有高自发性糖尿病发病率的一个群体,与其他非肥胖NIDDM啮齿类糖尿病模型相比,显著特点是早发性严重高血糖和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个体表现为糖尿,多尿,高血糖,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分泌减少,敏感性下降。

3月龄前发病,累计发病率雄性为64.1% ,雌性27.8% ,3月龄后不再升高。

糖尿病个体生长不受影响,也无肥胖。

胰岛无肿大及炎性细胞浸润。

其他的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还有中国地鼠(Chinese hamster) ,嗜沙肥鼠( Psammomys obesus ,PO)等[14]。

二、转基因的糖尿病动物模型2型糖尿病有两个主要特征:周围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受损。

国外学者根据轻度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轻度缺陷的小鼠,杂交后子代可产生2型糖尿病症状的特点建立了以下几种糖尿病模型[15]。

1 GK/IRS-1 双基因剔除小鼠IRS-1- P-小鼠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但由于β细胞代偿性增生,胰岛素分泌增多,糖耐量正常。

β细胞特异GK表达降低的小鼠,显示轻度糖耐量异常。

两者杂交产生的GKPIRS-1双基因剔除小鼠,表现2 型糖尿病症状,既有胰岛素抵抗又有糖耐量异常。

2 IR+/- /IRS-1+/-双基因剔除杂合体小鼠IR+/-和IRS-1+/-单个基因剔除的杂合体小鼠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而IR+/-PIRS-1+/- 小鼠肝和肌肉中IR 和IRS-1表达水平下降60% ,由胰岛素介导的IR自动磷酸化,IRS-1 和IRS-2 的酪氨酸磷酸化,PI32激酶的p85 亚基与IRS-1 的结合都减少。

4~6月前血糖正常,2月时胰岛素水平升高,4~6 月时,发生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表现为血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和对外源性胰岛素不敏感),6月时,40%的杂合体双突变鼠表现糖尿病症状。

3 IRS-2-/-小鼠IRS-2-/- 小鼠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引起β细胞代偿性增生,无法对抗胰岛素抵抗) ,从而引发2型糖尿病。

但IRS-2-/-小鼠单个β细胞胰岛素分泌正常甚至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