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字帖
历代名家临《乙瑛碑》集汇(上)

50历代名家临《乙瑛碑》集汇(上)文/蔡剑明《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简称《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
东汉永兴元年(153)立,无额。
隶书,十八行,行四十字。
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碑主要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公赎。
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
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
《乙瑛碑》 原帖51清 金农 临《乙瑛碑》金农临《乙瑛碑》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布衣终身。
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楷、隶体势,时称“漆书”。
学习书法须从临摹古代碑帖着手。
临古不但要掌握其字形结构,更重要的是吸取其笔法及神韵,不能有自己个人的笔意,这就是“无我”。
等到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后,再临习其他碑帖,逐步有了临摹的心得,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叫作“有我”。
“无我”之中须避免“有我”,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古代碑帖的风格和精神;“有我”之中须避免“无我”,这样才能写出自己的风格和面目。
如何处理好“有我”和“无我”的关系,是要靠书家自己对书法的认识和体会,并依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整合。
金农临《乙瑛碑》条幅,其字形结构保留部分原碑字形体态,但用笔都是自己的笔法,线条也比原碑增粗不少,已经进入到“有我”的境界。
这已不是临碑帖的概念,而是已经进入到创作阶段了。
52何绍基临《乙瑛碑》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等,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晚清诗人、书画家。
据史料记载何绍基专学隶书比较晚,是从六十岁后才开始的。
从他临写的大量汉碑来看,基本上无一通与原帖全似,他临帖时的精神往往专注于某一端或侧重于某一方面,书体和用笔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他自己的,但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却具有汉隶神韵。
汉乙瑛碑大图欣赏

汉乙瑛碑大图欣赏汉乙瑛碑《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桓帝永兴元年(15)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高3.6米,广1.29米。
隶书18行,行40字,无额。
后有宋人张雅圭题字二行。
碑刻内容为鲁相乙瑛代孔子后人上书汉廷,请设立一名掌握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其级别为“百日卒史”,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
《分隶偶存》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簠每喜临之。
”碑文为秦牍式,点划秀润而不失端劲,结体扁方整肃,规矩森严,气度高古典重,字亦刚健有风韵,整体风格密丽典雅,为汉碑之名品。
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要求看,《乙瑛碑》这样的作品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汇品:明·赵崡: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
(《石墨镌华》)清·方朔:《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潭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
(《枕经金石跋》)清·梁巘:学隶书宜从《乙瑛碑》入手,近人多宗《张迁》,亦适中。
(《评书帖》)清·包世臣:西晋分书,《太公望碑》是《乙瑛》法嗣,结字宕逸相逼,而气加凝整。
(《艺舟双楫》)清·何绍基:朴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东洲草堂金石跋》)清·康有为:建初以后,变为波磔,篆、隶迥分。
于是《衡方》、《乙瑛》等碑,体扁已极,波磔分背,隶体成矣。
(《广艺舟双楫》)清·康有为:至于隶法,体气益多:虚和则有《乙瑛》、《史晨》。
(《广艺舟双楫》)《乙瑛碑》镌刻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一五三年),全称《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
编辑摘要《乙瑛碑》- 作品简介《乙瑛碑》《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
沈尹默临《乙瑛碑》

沈尹默临《乙瑛碑》
沈尹默,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
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
《乙瑛碑》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1932年,沈尹默先生从北京来到上海,1939年下半年,上海被侵华日军占领,沈尹默转移到了重庆。
1939年是沈尹默书法艺术的丰收之年,那时他暂无公务缠身,常与徐悲鸿、吴湖帆等艺术往来。
没事就在家读书写字,临了很多碑帖,也创作了不少作品。
下面就是那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他在上海临写的《乙瑛碑》,尹默先生以帖学名世,但碑里的功夫显然也没少下。
沈尹默临汉《乙瑛碑》(1939年)。
【单字】汉隶《乙瑛碑》单字版

【单字】汉隶《乙瑛碑》单字版单字目录《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桓帝永兴元年(15年)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高3.6米,广1.29米。
隶书18行,行40字,无额。
后有宋人张雅圭题字二行。
碑刻内容为鲁相乙瑛代孔子后人上书汉廷,请设立一名掌握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其级别为“百日卒史”,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
《乙瑛碑》碑文为秦牍式,点划秀润而不失端劲,结体扁方整肃,规矩森严,气度高古典重,字亦刚健有风韵,整体风格密丽典雅,为汉碑之名品。
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要求看,《乙瑛碑》这样的作品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 字体、字库 ---------汉隶《乙瑛碑》汉隶《乙瑛碑》明拓本┣ 迷你字帖 ----------▣汉隶《乙瑛碑》单字一版▣汉隶《乙瑛碑》单字二版1.司半围结构,字形稳固。
2.徒循规蹈矩,工整秀劲。
3.臣蚕头雁尾,承托飞动。
4.言改点为横,舒展自然。
5.神端庄平正,笔画精致。
6.故高古超逸,秀丽灵动。
7.立含蓄内敛,字态平正。
8.成横画上拱,与斜捺起伏相应。
9.来文质兼美,笔法纯熟。
10.去下部斜撇和折分两笔,笔断意连。
11.春字特绮丽,如冠裳佩玉,令人赞叹。
12.出端正规范,平和肃穆。
13.问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
14.行笔法圆润,厚重而灵动。
15.一笔法遒劲,犹显汉隶风采。
16.人体扁已极,雁尾方阔。
17.河布白均匀,有虚和之美。
18.上方整平正,意态超拔。
19.如阳刚劲健,粗细均匀。
20.孔左右和谐,富于变化。
21.大雁尾方阔,笔势健劲。
22.可轻婉温和,如沐春风。
23.古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匀适调和,章法规矩合度。
24.三刚柔相济,方圆并施。
25.年圆润丰腴,厚重沉雄。
26.廿方笔为主,刚强沉雄。
27.十切锋方笔入纸,顿笔上提出锋。
28.丙主笔突出,方起方收,下部笔画弯曲灵巧。
宁红梅:隶书《乙瑛碑》

宁红梅:⾪书《⼄瑛碑》⾪书《⼄瑛碑》东汉时期,上⾄王朝,下⾄百姓,都⾮常尊崇孝道名节,故⽽东汉出现了⼀系列流芳百世的汉碑⽯刻,如清秀雅致的《曹全碑》;⽅整古朴的《张迁碑》;有恢弘⼤⽓的《开通褒斜刻⽯》;亦有雍容端庄的《⼄瑛碑》。
《⼄瑛碑》全称为《汉鲁相⼄瑛请置孔庙百⽯卒史碑》,刻于东汉永兴元年6⽉,现存于⼭东曲⾩孔庙。
《⼄瑛碑》是汉⾪中具有代表性的逸品,字势开展,⼯整匀称。
碑⾼3.6⽶,⼴1.29⽶。
⾪书18⾏,⾏40字,⽆额。
后有宋⼈张雅圭题字⼆⾏。
碑刻内容为鲁相⼄瑛代孔⼦后⼈上书汉廷,请设⽴⼀名掌握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其级别为“百⽇卒史”,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
初看《⼄瑛碑》,感觉⾮常中规中矩,⽽临摹之后,才发现它既规矩⼜朴拙的特点。
⾸先在字形上,《⼄瑛碑》介于《曹全碑》和《⽯门颂》之间,《曹全碑》扁平秀美,《⽯门颂》⽅整⼤⽓,⽽《⼄瑛碑》属于⽅整与扁平相互交错⼀类。
其实任何字体字形的产⽣和变化,都与实际的⽣活应⽤有关系,⽽不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美感去创造出特别的造型,然后再把这种造型运⽤到书写当中。
《⼄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
俯仰有致,向背分明。
“断⽊为棋,梡⾰为鞠,亦皆有法”。
在⽤笔上,《⼄瑛碑》⽅圆并⽤,刚柔相济。
它的⽤笔极有法度,多采⽤中锋⽤笔,藏锋逆⼈。
他的捺画像《礼器碑》那样波挑明显,肆意洒脱。
然它的横画和字的内部,中锋⾏笔,笔笔内敛,沉雄劲挺。
结体规矩⼤⽅。
特别是后半段,把笔杆倒向左侧逆向⾏笔,使每⼀点画都有⼊⽊三分之感,把握的很到位,这⼀点尤为⾼妙。
章法⽅⾯,《⼄瑛碑》的作者把控的⾮常好,字距略⼤于⾏距,布⽩形成横式之态。
字的虚实和疏密穿插避让,安排得体。
放眼观之,⼀派正⼤,严整,端庄之庙堂之⽓也。
在艺术风格⽅⾯,《⼄瑛碑》这种介于秀美和豪迈之间的汉⾪是不多见的。
清杨守敬评:“是碑⾪法实佳;翁覃溪⼜云:“⾻⾁匀适,情⽂流畅”,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妙之处。
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平出”,学者不能拘泥于它的⼯整、规矩,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
乙瑛碑全文

乙瑛碑《乙瑛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清代万经在《分隶偶存》中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
”翁方纲评论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
”何绍基评论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中文名《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年代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现存地点山东曲阜孔庙风格特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
简介《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
无额。
隶书,18行,行40字。
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
每页,纵28.2cm,横14.6cm。
有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
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
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
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
"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著录。
艺术特点《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
’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
”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
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
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隶书乙瑛碑

《乙瑛碑》(《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作者:佚名来源:拙风文化网《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桓帝永兴元年(15)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高3.6米,广1.29米。
隶书18行,行40字,无额。
后有宋人张雅圭题字二行。
碑刻内容为鲁相乙瑛代孔子后人上书汉廷,请设立一名掌握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其级别为“百日卒史”,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
《分隶偶存》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簠每喜临之。
”碑文为秦牍式,点划秀润而不失端劲,结体扁方整肃,规矩森严,气度高古典重,字亦刚健有风韵,整体风格密丽典雅,为汉碑之名品。
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要求看,《乙瑛碑》这样的作品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汇品:明·赵崡: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
(《石墨镌华》)清·方朔:《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潭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
(《枕经金石跋》)清·梁巘:学隶书宜从《乙瑛碑》入手,近人多宗《张迁》,亦适中。
(《评书帖》)清·包世臣:西晋分书,《太公望碑》是《乙瑛》法嗣,结字宕逸相逼,而气加凝整。
(《艺舟双楫》)清·何绍基:朴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东洲草堂金石跋》)清·康有为:建初以后,变为波磔,篆、隶迥分。
于是《衡方》、《乙瑛》等碑,体扁已极,波磔分背,隶体成矣。
(《广艺舟双楫》)清·康有为:至于隶法,体气益多:虚和则有《乙瑛》、《史晨》。
(《广艺舟双楫》)。
“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乙瑛碑》

“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乙瑛碑》“汉隶之最可师法者”,赞美的就是《乙瑛碑》。
《乙瑛碑》全名《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卒史碑》,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
碑高约2.6米,宽1.28米,十八行,每行四十字。
原石旧置兖州仙源县,今藏山东曲阜孔庙大成东殿庑碑林。
碑文谓孔子十九世孙孔麟,请置百石卒史一人,掌管孔庙礼器,鲁相乙瑛书言朝廷,司徒吴雄书奏于上,诏鲁相择四十岁以上通一经者任之,当时乙瑛已经满秩而去,后相平复以其事上朝廷。
碑文为秦牍式,气度高古典重,字亦刚健有风韵,为汉碑之名品。
《分隶偶存》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簠每喜临之。
”《乙瑛碑》部分《乙瑛碑》是久负盛名的汉碑之一,宋欧阳修《集古录》、宋赵明诚《金石录》、南宋洪适《隶释》、南宋郑樵《金石略》、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均有著录,各个年代的金石学家都十分重视这块碑刻。
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
'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要求看,《乙瑛碑》这样的作品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乙瑛碑》部分《乙瑛碑》原无撰书人姓名,但是“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却称“后汉钟太尉书”,钟繇生在桓帝和平元年(150),而《乙瑛碑》在桓帝永兴元年(153)刊立,其时钟繇才三岁,可见,此碑绝非“钟太尉”所书。
大概是因为《乙瑛碑》书法“高古超逸”,而钟繇“铭石书,最妙者也”,所以才托钟繇所书吧。
《乙瑛碑》刊立之时,正处于汉隶最兴盛的时期,各种高超书艺的碑刻纷纷出现,斗艳争葩,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兴旺景象。
《乙瑛碑》风格严谨,文字有严格的规范,碑文几乎没有通假字和俗体字,它不用汉碑常见的变体作为艺术手段,它的全部艺术形式就是文字结构和点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