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读书心得t体会感想

合集下载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篇一:‎‎《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摘要:‎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摘要》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

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一、‎概论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

‎”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

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

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杜林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否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他指出,杜林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忽视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本质。

通过对杜林的批判,恩格斯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另外,恩格斯反杜林论还对杜林的社会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恩格斯认为,杜林的社会主义观点是空想的和不科学的,因为它忽视了社会的现实和客观条件,忽视了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通过对杜林的批判,恩格斯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阅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本质,能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我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通过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的认识,我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和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有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会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更深的理解,也会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和发展有更高的期待。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第一篇:反杜林论读后感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

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

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

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

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首先,恩格斯对于杜林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恩格斯在书中指出了杜林逻辑的局限性和错误之处。

他认为,杜林的逻辑形式主义过于偏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导致了逻辑和现实之间的脱节。

恩格斯认为,逻辑只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不能脱离实践和现实生活。

他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与思维的密切联系,批判了杜林的唯物主义。

恩格斯还对杜林的概念和类别进行了批评,认为他的概念是虚无主义的,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也不能解释现实世界的变化。

恩格斯提出了自己对概念和类别的理解,强调了辩证法的作用,认为概念和类别应该是发展和变化的。

其次,在我看来,恩格斯反杜林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阐述。

恩格斯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他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理解。

他认为,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论,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和实践才能获得真实的认识。

恩格斯强调了科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而不是抽象理论,在研究中要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还介绍了辩证法的原则,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

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他还指出了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区别,批判了杜林过分偏重形式逻辑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阐述非常深入和精辟,对于当今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都有指导意义。

最后,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内容还包括对哲学史的回顾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恩格斯在书中对一些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他批判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和黑格尔的唯意志论,认为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片面把握。

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扩大贫富差距。

恩格斯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对未来社会的运作进行了设想。

我认为,恩格斯对哲学史和社会现象的分析非常深入和准确,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导读: 反杜林论读后感(一)《反杜林论》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又阐述了无产阶级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基本理论原则,《反杜林论》是一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同时又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反杜林论》则诞生于马克思主义跌跌撞撞的发展史中一次错误的摸索。

19世纪70年代杜林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冠以“科学”的伪装的“杜林论”诞生:杜林着书立说,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着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这使当时的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扞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他必须批驳杜林主义。

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

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着名的理论巨着——《反杜林论》。

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

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

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

在此,我认为《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取得的成就绝对离不开恩格斯与杜林两人的针尖对麦芒,他们二人一人抨击马克思主义,一人批驳杜林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不断完善《反杜林论》并最终完成一次质的蜕变。

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恩格斯提出的对于“世界统一于什么”和“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的观念给我带来的印象尤为深刻。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揭露和批判杜林唯心主义观点的重要著作。

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读完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唯物主义世界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他指出,杜林的观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它忽略了社会现实的本质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把社会现象简单地归结为意识和观念的产物。

恩格斯认为,这种唯心主义观点是对社会现实的歪曲和误导,它掩盖了社会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使人们无法正确地认识和改变社会。

恩格斯还指出,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正确的世界观,它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检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

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变社会。

恩格斯强调,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

通过阅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我对唯物主义世界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认识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它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检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

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变社会。

我深信,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

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社会,它使人们陷入贫困和奴役,使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决定了它的命运,它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矛盾,最终导致社会的崩溃和灭亡。

通过阅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我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社会,它使人们陷入贫困和奴役,使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杜林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阅读,我对于杜林社会学理论和福柯的批判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反杜林论》中,福柯对于杜林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上。

杜林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整体。

他强调社会的功能和秩序,认为社会是通过各种社会机构和规范来维持秩序和稳定的。

然而,福柯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忽略了权力和知识的运作,忽略了社会的权力关系和知识生产的机制。

福柯指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整体,而是充满了权力斗争和知识生产的场所。

他强调了权力和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对于社会的运作和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反杜林论》,我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社会的运作和秩序,但是它忽略了社会中权力关系和知识生产的重要性。

福柯的批判观点提醒我们,社会学理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进行思考和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功能主义的视角。

权力和知识的运作对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从这些角度来重新审视社会的运作和变革。

另外,通过阅读《反杜林论》,我对于福柯的批判观点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福柯强调了权力和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它们对于社会的运作和变革至关重要。

他对于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通过对福柯的批判观点的理解,我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于社会的运作和变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反杜林论》,我对于杜林的社会学理论和福柯的批判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社会的运作和秩序,但是它忽略了社会中权力关系和知识生产的重要性。

福柯的批判观点提醒我们,社会学理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进行思考和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功能主义的视角。

反杜林论第一编读后感

反杜林论第一编读后感

反杜林论第一编读后感这一编里,恩格斯就像是一位智慧的武林高手,面对杜林这个到处乱出招的“半吊子”,轻松地见招拆招。

杜林啊,感觉就像个在科学和哲学领域里到处乱涂鸦的小孩,还自认为画出了绝世大作。

首先呢,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时候,让我深刻感受到什么叫严谨的逻辑。

杜林提出的那些观点,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但是经不住细琢磨。

就像那种外表看起来华丽,但是一捅就破的纸灯笼。

比如说杜林对哲学体系的构建,他搞得那一套,完全是随心所欲,既没有尊重已有的科学成果,也没有遵循哲学发展的规律。

他就像个蹩脚的厨师,把各种乱七八糟的食材(概念)随便往锅里一扔,就想做出一道满汉全席,结果只能是一团糟。

而恩格斯呢,他从各个方面,无论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科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关系等,都条理清晰地指出杜林的错误。

这就像是拿着放大镜,把杜林那些隐藏在华丽辞藻下的荒谬之处,一个个地揪出来给大家看。

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解剖杜林的错误思想。

我觉得这一编对我的启发很大。

它让我知道,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能像杜林那样想当然。

哲学不是可以胡编乱造的东西,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我们要是想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就得像恩格斯那样,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知识,尊重科学,而不是靠自己的空想。

而且,这一编也让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之处,它就像一座灯塔,在思想的海洋里,照亮正确的方向,让那些错误的思想船只无所遁形。

读完之后,我就像是在思想的迷宫里被人牵着手,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出来,感觉一下子开阔了很多,再也不会被那些看似高大上,实际却漏洞百出的思想给忽悠了。

这就好比我以前是个容易被魔术骗到的观众,现在却像是知道了魔术背后所有秘密的人,不会轻易被那些假把式给迷惑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

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

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
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可见他是要求人权的,他意识到人权的重要性,他指出人权的观念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人权,恩格斯强调的是道德的阶级性,指出人权也可以“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无产阶级应该接过人权的口号,并实现它的实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实际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任何超出这个范畴的平等要求,都必将流于荒谬。

”资产阶级人权观曾经以消灭封建制度为实质内容,而后演变成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建立起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口号。

因此,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只有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平等的人权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
什么是平等?最直白、古老的理解即为人与人之间是相同的,是平等的。

杜林所描述的平等观实际上就是这种平等观的变形。

“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

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

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

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强调,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研究道德现象,只能遵循辩证唯物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

他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从对象本身去认识对象;二是要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去研究道德和法律。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要对道德和法律作出科学的解释,就必须深入它们借以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民族的和地区的各种关系,以及个人、群体的特性和行为方式。

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权利决定着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所以人们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既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在于实际的社会权利,包括既得权利以及权利实现的形式。

恩格斯认为,平等的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关系,要以历史关系的长期发展为前提。

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无论是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都有各自阶级要求其特定的平等权利,它们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既然资产阶级向封建社会提出的是实
际的而不是表面的平等要求,是在国家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实行的平等,那么,无产阶级就必然针锋相对地向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提出自己的平等要求,也就是要求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提出公民权的平等后,这种平等的要求就成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口号。

因此,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极端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的反应,或者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平等要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三、关于《反杜林论》中批驳杜林的先验主义
杜林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数学方法的先验论,将社会现象公式化,他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为最简单的元素,再把同样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元素,然后得出结论。

他认为对待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也像对待数学问题一样,应当以个别的简单的基本形式、公理来解决。

杜林的“最简单的要素”就是两个抽象的“人”。

按照他的说法,“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出肯定的要求”。

这样,就有了道德的正义和法律的正义。

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

也就是说,先是从对象构成对象的概念,然后将其颠倒,再用对象的概念去衡量对象。

这样研究的结果,导致不是概念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

而杜林所谓的“公理”不过是幼稚的、肤浅的主张。

按照杜林的方法去认识人,构造社会图景,以及由此构造出道德学体系和法律学说,必然是歪曲现实的虚伪景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是要首先尊重社会,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

恩格斯这部《反杜林论》真不愧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巨著,通过研读使我明白了世界上绝没有抽象的、孤立的公正,更谈不上建立在阶级社会中的绝对人权,要想判断公正平等,就一定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权的口号成为资产阶级维持其利益的借口,才能真正地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体现人权的实质。

参考文献:
[1] 李丽红,吴景川. 浅谈《反杜林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读《道德和法》部分有感[J]. 魅力中国, 2009, (17) .
[2] 马怀玉,李春燕. 论《反杜林论——哲学编》的现代意义——浅谈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现代意义[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 (01) . [3] 蔡春良. 《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4) .
[4] 马兵. 《反杜林论》中“现代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涵义?[J]. 党校论坛, 1991, (03) .
[5] 彭夏夏. 普世道德和永恒真理之辨伪——读《反杜林论》有感[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 (0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