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第五章第一节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版)课件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浙等省区。 __
(3)寒潮 ①成因:强冷空气 ________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剧烈____ 降温并 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青藏高原 ②分布: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 ________、 海南外大部分地区。 台湾、____
四、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种类的地域分布及原因 原因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 __________、东北 黄淮海平原 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平原为多发区 衡 受夏季风 ______的影响大, 长江中下游平原 _______________、 受夏威夷高压势力 黄淮海平原为多发 的强弱、雨带进退 区 快慢的影响 地域分异
旱 灾 洪 涝
原因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 台湾省、华北、 洋板块交界处;西南位于 地中海—喜马拉雅 地震带 地震 西北、西南为 _________________ 多发区 上;华北、西北地区位于 大陆断裂地震带上 滑坡、 西南地区地形____ 崎岖、大斜 西南地区为多 泥石 坡多、地质构造复杂、地 发区 降水历时长 流 势起伏大,____ 低温 东北 ____地区为多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 冻害 发区 季风源地 东南沿海地区 台风 濒临__________ 西北太平洋 为多发区
二、世界主要的两大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火 山、____ ____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集中, 地震、台风、海啸 因人口____ 集中、经济____ 发达,灾害损失严重。 2.20°N~50°N的环球自然灾害带:全球水旱、 风暴潮、台风、山地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三、中国的自然灾害 1.中国的地质灾害 (1)地震灾害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 ①多发的原因:位于______ ____板块交 界地带,又处在______ 印度洋板块与____ 亚欧板块挤压碰 撞带的北东边界。 ②多发区:____ 新疆、青藏、____ 华北和台湾。 ③灾情: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 震带、____ 华北及台湾最为严重。
2024年高二地理同步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2024年高二地理同步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黄山四绝 (1)奇松奇松,就是奇形怪状的松树。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山上的迎客松。
因为它一侧的树枝伸出,就像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所以叫迎客松。
黄山松生存于岩石坚硬、 土壤贫瘠的高峰悬崖之上。
因为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所以才能穿缝而生。
由于植物喜欢向阳生长,加上山谷风大,使得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2)怪石黄山群峰之间怪石星罗棋布, 形态各异, 像鸟像兽像人,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下观看,形态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黄山怪石。
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 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结合具体案例和相关图表,从要素综合和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结合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分析其对整体及其他要素的影响。
2.通过当地野外考察及相关资料,了解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加深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3.通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明确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01目标任务02预习导学(3)云海黄山的云海以美、胜、奇、幻闻名,一年四季都可以观景,冬季观景最好。
由于黄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一年中雨雾天气可达200多天,加上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升腾或者下雨后雾气没有消散,就容易成云致雾。
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使得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4)温泉黄山温泉从紫云峰下喷涌而出,水质含重碳酸,可以喝也可以洗澡。
水温常年42度,对神经、消化、心血管、皮肤病等有一定的功效。
温泉成因是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大纲版课件第五单元单元知识整合

第一页,共22页。
体系(tǐxì)构建
单
元
(dā
nyu
专题讲座
án)
知
识
整
解题(jiě tí)技能
合
第二页,共22页。
体系构建
第三页,共22页。
专题讲座
专题(zhuāntí) 农业区位 论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 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 起生产条件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它是商品经济 条件下关于农业生产布局的理论。在商品经济条件 下,全部或绝大部分农产品都要以商品形式投入市 场,因而利润(纯收入)的大小(dàxiǎo)成了农业布局 的决定性指标,任何无利生产在经营上都是不可行 的。
21.94 12.69 24.83 36.56 42.25
第十八页,共22页。
(1)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是( )
A.中原4省
B.西南4省
C.东北、新疆
D.东南5省
(2)东北、新疆人力效率高的主要原因(yuányīn)是( )
A.化肥投入量大
B.机械化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耕地质量好
(3)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有( )
①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
②加强水利建设,实现旱涝保收
③增加化肥施用量,提高土壤肥力
④开发宜农荒地,扩大种粮面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十九页,共22页。
【解析】 第(1)题,分析表中的各要素,可以发现 只有自然资源效率高低最能反映自然条件优劣。自 然资源效率各数据显示(xiǎnshì),东南5省为5665kg/ 公顷,为最高。故选D。第(2)题,东北、新疆是我 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区,由于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规 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人力效率也就高。故选B。 第(3)题,过多施用化肥,从短期看土壤肥力得到了 提高,但从长远看,会破坏土壤结构,污染土壤, 最终还是降低了土壤肥力;我国的宜农荒地很少, 开发难度也较大,盲目开垦还会破坏生态环境,所 以这种扩大种粮面积的措施不可行。故选A。 【答案】 (1)D (2)B (3)A
优化方案高考高中地理人教版全国通用复习课件第5章章末综合提升

第三页,共10页。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答题规范(guīfàn)和模板 典例剖析(pōuxī)
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cáiliào)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 m。R河中上游
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
No 的城市(chéngshì)和工农业的发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
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 减少。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2)要点不全,要点设置太乱无条理。按 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Image
第十页,共10页。
例):
第七页,共10页。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八页,共10页。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本部分内容讲解 ( jiǎngjiě)结束
按ESC键退出(tuìchū) 全屏播放
第九页,共10页。
栏目 导引
内容(nèiróng)总结
章末综合提升。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 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
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
境的影响。(13分)
第四页,共10页。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 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 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 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 (qūxiàng)恶化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课件第五单元单元综合提升

第十页,共14页。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材料三 巴西政府于2007年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目的 是加强家庭农业,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并起到促进生态 农业(shēnɡ tài nónɡ yè)发展的效果。 (1)材料一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社__会__文__化___(w__é_n_h_u_à。)因素 经济(jīngjì)因素
(2)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方向。 特点:人口流动数量快速增长。方向: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发达地 区流动。
第十一页,共14页。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3)巴西政府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为什么能减缓农村人 口迁移进城的趋势? 因为经济(jīngjì)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最经常和主要的因素,而巴 西政府的支农政策,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农村生 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4)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 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jīngjì)的发展;②缓 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 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第五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页,共14页。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迁移原因、影响类题目答题模板
在高考(ɡāo kǎo)命题中,多以人口统计图表资料和区域图为 载体,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影 响。
第二页,共14页。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 2.21 亿人,下图为我国 1982~2010 年流动人口统计图。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配套课件5章章末优化总结

( D)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铁路线建设的区位因素。一般地形与聚落分布
是影响交通线选线的主导因素,据此可先排除A、C两项;图中显示铁
路线走向与1 000米等高线走向基本一致,且火车站距离城镇
(chéngzhèn)较远,故可推测影响其选线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则D项正
确。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 式(móshì)。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场与地理环境的关 系。 A.靠近铁路、公路,货运成本低 B.位于大城市之间,顾客来源广 C.接近城市边缘,土地成本较低 D.远离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优良 [解析] 以国际品牌为主的大型商城选址首要考虑的是消费人群和 市场。A和C选项是工业选址考虑的重要因素;D选项是高科技、 高档商品房等选址考虑的重要因素。故选B。 [答案] B
第八页,共37页。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2.后来,我国专家(zhuānjiā)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
线不合理, B
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解析] 依上题分析可知,铁路线距离城镇较远,不利于该
区域发展,故B项正确。
第九页,共37页。
市场占有率更高,只有航空运输优势比高铁更明显,因此C
项正确。
第十五页,共37页。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7.(2014·高考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同学们经考察认识到,最利 于该商场(shāngchǎng)发展的区位条件是( )
某商城的位置(wèi zhi)示意图
高中地理 第五章 环境管理疑难规律方法同步备课教学案 中图版选修6-中图版高二选修6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环境管理一、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的分析(1)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环境壁垒也称绿色贸易壁垒或绿色壁垒,通常分为政府引导和非政府引导两大类型。
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环境贸易制裁、强制性绿色标志、严格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等。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应实行清洁生产、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申领“绿色护照”等措施,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2)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和可回收的产品。
它是应用绿色技术的产物。
为鼓励、保护和监督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一些国家已制定“绿色标志”制度,提醒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不仅考虑质量和价格,还应考虑和参与对环境问题的监督。
(3)国际合作在地球上,绝大部分污染是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仍是世界不可再生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重要污染源。
因此,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率先采取环保措施,承担污染治理费用,并将环保技术无偿或以优惠条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
为更好地保护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环境,国际社会应广泛开展技术和经济合作,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通过技术转让和交流,与发展中国家一起保护世界环境。
(4)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从1972年6月5日开始,联合国已经通过了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公约。
与义务的共同原则1992.6《里约宣言》,签署《21世纪议程》强调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2002.8~9审议《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制定今后工作的行动战略与措施练习1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绿色壁垒:碰伤中国农产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严格的技术标准、复杂的质量认证,以及名目繁多的在环保、卫生等方面的要求构成新的技术壁垒,它更加隐蔽,更难对付,被称为“绿色壁垒”,它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日益显露出来,如茶叶,欧盟宣布禁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新标准的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再如蜂蜜,欧盟提出蜂蜜中的氯霉素不能超过0.1个PPB(10亿分之一)。
2012【人教版】地理《优化方案》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学业水平达标

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截至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为及时救灾,大批救灾物资需运往灾区,据我国主要运输方式的运量和速度的特点,结合下图所示,完成1~2题。
1.地震发生后,一批药品可采取哪种运输方式从成都运往灾区()A.①B.②C.③D.④2.灾后重建需要大量钢材,若一批钢材需从西宁直接运往玉树,最佳的运输方式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在铁路、公路、空运、水运这四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运量最大、速度最慢的为水运;铁路与公路相比,铁路的运量大;空运的速度最快,但运量最小。
由此可判断①为铁路,②为水运,③为航空,④为公路。
第1题,急救药品需要尽快运往灾区,应选择速度最快的空运③。
第2题,“直接”是关键词,目前,西宁到玉树只有公路可以直达,即选④。
答案:1.C 2.D(2011年泰州高一检测)读下图,回答3~4题。
注:(纵坐标①~⑤代表各种运输方式,1~5代表由优到劣的大体次序)3.在世界经济贸易中,下列物流流向及其所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合理的是()a.小麦:从中国到美国选用③b.鲜花:从中国到日本选用①c.石油:从伊朗到日本选用②d.铁矿:从澳大利亚到上海选⑤A.a、b B.b、cC.c、d D.b、d4.下列产业布局对交通运输条件依赖性较强的是()a.石油化工b.坑口电站c.商品粮基地d.大型仓储A.a、d B.b、cC.a、c D.b、d解析:第3题,方式①运量最小,运价最高,但速度最快,为航空运输;方式②机动灵活,速度较快,运量较小,运价较高,为公路运输;方式③速度最慢,灵活性差,但运价较低,为内河航运;方式④在运价、灵活性、速度方面都居中,但运量较大,为铁路运输;方式⑤运量最大,运价最低,但灵活性最差,速度慢,为海洋运输。
从中国运小麦到美国应用海洋运输,况且两国之间不存在河流;从伊朗运石油到日本应选择海洋运输,况且两国之间根本不存在公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
图表探究 1.教材P82 图5.1西气东输线路示意,据图探究以下问题: (1)西气东输一线穿过哪些省区? (2)西气东输管道修建工程有哪些难度? (3)西气东输的管道为什么不走直线? (4)一线与二线工程市场各是哪里?
【提示】 (1)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 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 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 200千米。 (2)全线穿越的地区多沙漠、戈壁,施工相对困难的是三次跨 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 (3)一方面为了扩大输气来源,另一方面是为了向更多的城市 供气。 (4)一线工程市场是长江三角洲,二线工程市场是珠江三角洲.
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图表探究 3.教材P85 图5.4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据图探 究以下问题: 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有什么影响? 【提示】 西气东输工程推动了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 和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了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 产业的发展,促使西部地区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推动 天然气加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总之,西气东 输工程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 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
-
生态环境脆弱,易造成破坏
【方法点拨】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十分严重,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 发展的重要问题,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 运是我国长期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工程,要重视资源跨区 域调配对区域发展和区域协调的影响,更要掌握分析资源跨 区域调配的方法。具体如下所示:
天然气
轮南 广州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能源消 能源生 地区
耗量 产量
影响
需求
东部 大
地区
经___济___优__势____得 小
不到充分发挥 能源的跨区域
西部 小
地区
丰富的能源得 调配——西气
大 不到充分的开
东输
发利用
导思 1.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西气东输工程? 提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大,但 储量不足;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对能源需求量相对较小, 却储量丰富。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 须进行西气东输。 2.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相对短缺;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 口众多,城市密集对能源需求量大。
4.教材P85 图5.6西气东输的区域协调效应,据图探究以下 问题: (1)通过西气东输,我国政府是如何协调东西部发展的? (2)通过西气东输输送到上海的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进口天 然气的3/4、同等热值煤气的2/3。你认为是否应该提高天 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
【提示】 (1)从全国的角度看,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东部地区资源利用率较高;资源从西部输送至东部,不仅西部 会获得资源销售收入,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 益,从而为国家提供更高的税收;国家就可以把更多的资金用 于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 (2)不能,西部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进口天然气比较,其开 发利用的优势是价格低,而其他方面多为劣势,若提高价格,在 市场经济竞争中,就会失去比较优势,继而失去市场。
的
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
影 响
基础设 施建设
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 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 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
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东部地区
缓解能源短缺状 况,优化能源消费 结构,促进东部经 济发展 推动天然气化工 、发电等产业的 发展 东部地区进行西 气东输工程的配 套建设,将极大地 带动东部城镇基 础设施建设
【解析】 第(1)题,天然气管道工程具有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的特点;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线路的建设能将西部的资源优势 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改善东部环境 质量,同时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线路途经的黄土高原 地区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第(2)题,该工程没有经过四川省;干 线主要经过西部和中部经济地带;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沿 线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但不是极大的破坏;该工程能提高珠 江三角洲的天然气消费比重,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答案】 (1)C (2)D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识精析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东部(受气区)的 影响,对西部(气源区)的影响、对资源利用率的影响及对环 境的影响四大方面。
地区 项目
西部地区
资源开 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
对 社
发与经 济建设
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 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会 经 济
产业结 构调整
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 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 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5.西气东输主干线管道多经过大中城市,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大中城市人口众多,工业、企业较多,能源需求量大,消 费量大,市场广阔。
要点串讲知能突破
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知识精析 1.我国能源结构地区差异大 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其能源消 耗也存在巨大差异,如下图所示: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显著。而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 输送使用方便,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须加大天然气开发和使 用,从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地区 项目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对 生 态 环 境 的 影 响
有利 影响
不利 影响
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 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 求,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 境压力
改变以煤为主的能 源结构,提高清洁能 源的使用比例,有利 于改善东部地区的 大气质量
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
、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 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
典题例析 例2 读下列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中国石油网消息 2012年2月21日,记者从西气东输管 道公司获悉,2011年,西气东输管道首次实现4个气源同时运 行,年输气355亿立方米,将清洁能源输送到我国15个省区市, 上万家企业和数亿居民受益。
(1)关于该工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工程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B.有利于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C.线路途经地区能源十分短缺 D.促进工程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2)该工程对沿线地区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可以减少四川省的酸雨发生 B.干线主要经过东部经济地带 C.对沿线地区造成极大的生态破坏 D.可以改善珠江三角洲的能源消费结构
基础梳理自学引导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原因 (1)自然原因 ①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__很__不__均__匀__,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 区和资源贫乏区。 ②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__流__动__性____。 (2)经济原因 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 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___不__匹__配___。
A.东北
B.华北
C.西北
D.华南
(3)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西气东输工程?
【解析】 第(1)题,西气东输二线自西北向东南依次经过的 主要地形区有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 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和珠江三角洲, 没有经过云贵高原。第(2)题,西北是目前我国天然气开发最 具潜力的地区,因为这里的天然气储量大、质量好、开发晚. 第(3)题,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东部沿海地 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得经济 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而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气东输将西部地区的__资__源__优势与东部地区的 _经__济__、__技__术_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 着____促__进__作__用.
4.对环境的影响
地区
原因
具体影响
东部地区
天然气部分替 代煤炭
有利于__改___善___大__气___质___量__
【优化方案】2020— 2021学年高二地理:第
五章第一节
2020/9/7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
输为例
思维导图
新课学前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及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重点 ) 2.理解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重点+难点) 3.理解西气东输对东、西部地区 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4.掌握我国和世界上主要的资源 跨区域调配工程及意义。(难点)
2.教材P83 图5.2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矿物能源生产 量和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比例(2005年),据图探究以下问题: (1)东部与中西部比较,在能源消费与矿物能源生产方面各有 什么特点?
(2)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提示】 (1)从能源消费量来看,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更 大于西部地区;以能源生产量来看,东部地区在原油生产方面 比西部和中部地区量都大,但原煤生产量小于西部和中部,天 然气生产量更是大大地小于西部地区。总体来说,东部地区 能源消费量大于生产量,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生产量大于消 费量。
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 实施西气东输的另一重要原因。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的总 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这就使得我国油气开发的战略 重点在西部,这是实施西气东输的又一重要因素。 【答案】 (1)D (2)C (3)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调整能源消 费结构;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应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 运等工程,实行跨区域能源调配。
典题例析 例1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 题。
(1)我国西气东输二线没有经过的地形区是( )
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2)目前最具开发潜力的天然气分布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