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最新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十二章有什么内容呢?那么,下面请看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第十二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论语12章译文翻译

论语12章译文翻译1.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季康子问道:“弟子中,有谁很喜欢学习呢?”2.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不幸短命損之而已夫!」孔子回答说:“顏回是一个很喜欢学习的人,他不发脾气,不犯错误。
只不幸短命而已。
”3. 康子問:「仲弓何人?」康子问道:“仲弓是谁呢?”4. 子曰:「上品治氣,上儒敬事,中品勞而不怨,下品辱而不亂。
」孔子说:“最上等的人可以操控自己的情绪,上等的儒者尊敬他人的事务,中等的人努力工作而不抱怨,下等的人即使受到辱骂也不乱了分寸。
”5. 康子問:「仲尼居易以聞聞,好學近乎身。
」康子问道:“孔子的闻名远播,他喜欢学习且身体力行。
”6. 孔子對曰:「是哉圣人也!君子怀其诚,而不轻让也,朋友小而少有怨,而不怨天。
」孔子回答说:“是的,孔子就是这样的圣人!君子怀抱真诚,不轻易妥协,朋友少有怨言,不抱怨天命。
”7. 康子问:「大蔑與?」康子问道:“大蔑是谁呢?”8. 孔子对曰:「蔑者過也,與也者義也。
」孔子回答说:“蔑者是犯错,与者是正义。
”9. 子曰:「恕而不怒,舍而不義,勿嗔而察言,能無過乎?」孔子说:“宽恕而不生气,舍弃而不违背正义,不生气而仔细听取言辞,有谁能做到没有过错呢?”10. 康子问:「聖人云何?」康子问道:“圣人应该是怎样的呢?”11. 孔子对曰:「聖人之道,不知也,軌則矣。
」孔子回答说:“我不知道圣人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但是我知道他们一定有一定的准则。
”12. 康子問:「仲尼焉學?」康子问道:“孔子学习了些什么呢?”13. 孔子對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
质与?朋友?四方云云,其斯亦已矣!」孔子回答说:“文化和武功之道并没有失去,而是存在于人们之中。
修养自己,结交朋友,言谈得体,如此便已经足够了!”以上就是《论语》第12章的译文翻译。
注:此翻译仅供参考,如有不准确之处,请以原文为准。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译(实用版)目录1.论语十二章概述2.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3.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启示正文一、论语十二章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精华部分,分别选自不同的篇章,涵盖了孔子的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原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翻译: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义就会产生。
3.巧言令色,鲜矣仁!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花言巧语,伪善面貌,这种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4.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吾日三省吾身。
翻译:我每天三次反省我自己。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通过温习旧知识而获得新理解,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原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真是贤人,一篮子饭菜,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人们忍受不了那种困苦,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真是贤人。
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翻译:聪明人喜欢水,仁慈人喜欢山。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心胸开阔,小人总是烦恼不安。
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原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翻译: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1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原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翻译:有志向和仁慈的人,不会因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损害仁义,宁愿牺牲自己来成就仁义。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店铺为大家分享的是《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解释,希望对大家学习《论语》有帮助!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论语》第12篇章节文本+翻译

《论语》第12篇章节文本+翻译论语第12篇章节文本+翻译
章节标题:学而篇
第一章
孔子说:“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经常研究并及时复,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是很有君子风度吗?”
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有子说:“一个人若孝顺尊亲和尊敬兄长,又喜欢违抗
上级的人几乎没有;不喜欢违抗上级,却喜欢制造混乱的人从来没有。
君子注重基本道德,这基本就是道的根本。
孝顺尊亲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
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翻译:孔子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是仁者。
”
第四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是不是忠诚?在与朋友交往中是不是讲信用?对传统文化有没有不甚熟悉?”
以上是《论语》第12篇的部分章节文本和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告知。
论语12章意思解释

论语12章意思解释十二章那可真是字字珠玑呀!就拿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来说吧,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这难道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就好比你学会了一道拿手好菜的做法,时不时做给自己吃,那多开心呀!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这就好像好久不见的老友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能不兴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这不就是君子吗?想想看,要是有人误解了你,你不生气,反而一笑而过,这得多大度呀!再看第二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简直就是在提醒我们要时常反思自己呀!每天问问自己,帮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温习?这不就像是每天给自己做个“体检”,看看自己有没有哪里做得不好。
你想想,要是你每天都这样检查自己,那你肯定会不断进步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第三章多有道理呀!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领悟,就可以当老师了。
就好像你重新看一本以前看过的书,突然发现了一些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那种感觉多奇妙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那就危险了。
这就像走路,只一味地往前走,不看看路对不对,就容易迷路;只在那空想,却不迈开腿去走,那啥也干不成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这就像你喜欢画画,那你肯定会很享受画画的过程,比那些只是知道要画画的人更投入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多像在一个大集体里,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呀,不停地流逝,不分白天黑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段解: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态度)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段解: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段解:这一章阐述了读书人求学问的态度,以求学为乐)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段解:讲人的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翻译:孔子说:“很多人同行之时,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
(段解:讲学习态度,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翻译:孔子立于河边感叹道:“时间犹如流水一般消逝,日夜不停。
”
(段解: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一个人的志向不能改变。
”
(段解:这句目的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
(段解:这提到的是学习方法,“博学而笃志”。
)
练习(一)注音
说愠省逾罔殆箪堪肱笃
论
(二)重点词语解释
时习:愠:信:传:立:天命:耳顺:罔:殆:逾:川:焉曲肱:于我如:乐(之者):斯:(三)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门人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
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三千七十二 )
四、古今异义字
君子古义今义可以古义今义
匹夫古义今义罔古义今义
水古义今义朋古义今义
儿女古义今义
五、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而愠可以为师
而
为知之为知之温故而知新知
为人谋而不忠乎博学而笃志温故而知(六)巩固练习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1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七)判断题。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
(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
(4)《论语》的“论”读“lùn”。
()
(5)“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八)、选择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
A.必须 B.一定 C.必然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
A.时间 B.逝者 C.河流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
A.书信 B.相信 C.信实,真诚
(5)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九)、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并列的有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表修饰的有
(十)、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