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苏轼论文

合集下载

【议论文】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_600字

【议论文】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_600字

【议论文】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_600字宋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

苏轼的《摸鱼儿雁丘词》是一首经典之作,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映射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柔情和思念之情。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这首词进行赏析,并解读其内涵和艺术特点。

词牵扯着一个田园情怀。

作者以描写鱼儿游动的场景来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好,如诗中“摸鱼儿,玉纤桨乱弦前.”,展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词中出现的雁丘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而雁丘又是苏轼的墓所。

苏轼以雁丘自指,表达了对家乡、对故园的深深思念之情。

词中对乡愁的描写也极富感情。

词中表现了诗人对乡愁的思念之情,如诗中“落日人应怨霜时。

更长天久,深院一风新.”,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对家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故乡的情感表达,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故土、对家园的深厚感情。

词中的意境也十分悠远深厚。

苏轼的用典十分精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又能抒发内心的柔情。

如“颓阳露草,扫新园,淡妆慵懒早秋”,表现出了一种柔情似水的氛围,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整首词的意境清新脱俗,如同行走在一片秋日的乡野之中,使人心旷神怡。

苏轼的《摸鱼儿雁丘词》还体现了他的治世思想。

虽然此词不象《六州夜泊》《水调歌头》那样叙述诗人在途中奔波的孤寂,却从捕鱼或放雁所产生的孤寂神怡之情抒写了当时政局混乱下的饱含哀愤却又不流露出来的怨怀。

像这样“明月有开怀处,满江春难表”。

这一句是隐射不言明的,而作者没有明言,但从这层意思上是应该为《摸鱼儿雁丘词》设想的。

在当时,南院仕宦,大有宦达之望,朝廷之上却有士大夫任用之难,以及肃宪台恪守庐山更无不带着伤心的愤怒。

此时的宋轼只有感慨,发表自己的政治评论了。

苏轼的《摸鱼儿雁丘词》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品位,其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和乡愁的描写,展现出了诗人的柔情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对社会苦难的关怀和呼吁。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论文成绩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姓名乔丽红学号311061专业汉语言文学批次/层次指导教师学习中心目录一、论文摘要 (3)二、正文 (4)1、苏轼生平及诗词简介 (4)(1)苏轼生平简介 (4)(2)苏轼诗词简介 (5)2、“人生如梦”对苏轼的影响 (6)(1)仕途之坎坷 (6)(2)人生之无常 (7)3、苏轼作品中显现的人生观 (9)(1)苏轼的词作 (9)(2)苏轼的诗作 (9)(3)苏轼的散文 (10)(4)苏轼儒道释融合的人生观在其作品中的显现 (10)4、多种因素形成苏轼超然自适与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11)5、小结 (12)三、参考文献 (13)四、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日志 (14)五、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15)论文摘要【摘要】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在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人生观,具有以儒家为根本,道家为辅助,佛禅为补充的文化特点和自身相矛盾的特征。

“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①使得苏子“久戏风波”②。

在北宋的政治迷乱中,苏轼成了党派之争最大牺牲品之一,他由此仕途坎坷,命运漂泊,多年离索,加之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与不幸,曾一度使他嗟叹“人生如梦”、“人生如寄”,而他又是乐观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深感自己不过天地间“一蚁寄大磨”,由此,他谅解了人生的无常和个体生命的卑微: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

入狱、贬谪、丧妻,这一连串的劫难经历,使苏轼对政治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缓入佛、老哲学作为对儒家信仰的补充。

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苏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

也正由于这样糟糕的人生际遇使他更深地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生,不过求个“自乐”。

因此,他能一身浩然气,心灵超乎凡俗,在政治高压和生活困苦面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③,这才是真正的超然自适耳。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贡献使宋词得以发展成为它至今的形态。

从宋词的演变中不难发现,苏轼的贡献是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点。

苏轼是宋朝的大文人,他与任何朝代的文人相比都十分非凡。

他的诗文高度充分地体现了宋词的精髓,也深刻影响了宋词的发展。

宋词时期是宋朝文学发展的最鼎盛时期,也启动了古典诗词的新潮流,苏轼被誉为“诗仙”,他的词兼具文采和抒情,使宋词的魅力得以完美的体现,特别是“玉台新筝”和“定风波”等作品,更突显了他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性。

苏轼也在宋词技巧和构思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继承了前朝诗词式样,又在抒情上有所创新,推崇“超尘”及“清新”,追求自然、自由、优美之意,增添了宋词的品位。

另外,他也有很多古朴而又自然的词句,并运用它们贴切地表达了不同的情思,它们对宋词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此外,苏轼还倡导了一种新的诗歌理论,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王维诗学”,他强调诗作要简洁,主题要淡,理念要清新,不做过分装饰,反对过分浮华和修辞之词。

这些理论对宋词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苏轼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词牌、技巧和理论上,更体现在他的词的审美价值之上。

他的词经常穿插自然界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大自
然的无限憧憬,他把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景色综合到诗中,从而把宋词的抒情性推向极致。

总之,苏轼对宋词的发展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以其独到的眼光着墨宋词的词牌、技巧、理论以及审美价值,丰富了宋词中的抒情性,使宋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古典诗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苏轼词风格分析论文

苏轼词风格分析论文

苏轼词风格分析论文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

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

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

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

[注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表达他的人生态度。

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朗知登州,后迁为礼部朗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

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注B] 一﹑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它以情动人,道尽人世间的喜乐悲愁。

在北宋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的主题不外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写一些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等。

苏词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只写闺怨、别情的题材范围,将词推到了正宗的文学艺术高雅的殿堂。

在言情方面,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词是宋元以来宋词发展变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宋词为人们所熟知。

苏轼不仅深厚地掌握了宋词传统,而且拥有非凡的创作才能,使宋代宋词达到了顶峰的发展。

在宋词发展变革中,苏轼的贡献无可超越。

苏轼的词作家多,但词能力却不仅在于创作数量,而在于质量。

他取法传统,又突破传统,有自己的独特性格。

他的词中有理有智,融温情与才思,有传统的诗意,又兼有他自己创造的新颖,把古代宋词的“抒情”和“写实”融合在一起,将宋词推向高潮。

在视觉表现上,苏轼的词相当通俗,很容易被人理解,他擅长用精辟活泼的形象概括体现宋词主题,语言优美富有情趣,蕴含深刻的文学智慧,使得宋词具有深厚而精致的文化底蕴。

苏轼受到唐宋词人传统的启发,使宋词的文学意蕴及审美概念更进一步的发展。

他的词作把唐五代流派和宋代新派的艺术特征融合在一起,使宋词以自身的独特文化属性发展起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流派。

苏轼的词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拐点,也是宋词发展变革的标志性人物。

从社会背景到诗人情思,苏轼都关注到了宋词发展变革中实质性的问题,受到了当时宋人的普遍喜爱,带动了宋词发展变革的前进。

苏轼的词作更是让宋词发展变革的得以成功。

苏轼对宋词的创作深刻地影响了宋词的发展,他的词作把理性思考和情感表达融合在一起,不论是抒情还是写实,都有苏轼特有的艺
术精髓,穿越历史时空,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为宋词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总之,苏轼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提升了宋词的艺术水准,而且像神秘老人一样推动了宋词发展变革的前行,使宋词发展及其前景变得更加光明。

宋词选读论文——苏轼的《江城子》与纳兰性德的《蝶恋花》比较

宋词选读论文——苏轼的《江城子》与纳兰性德的《蝶恋花》比较

苏轼的《江城子》与纳兰性德的《蝶恋花》比较悼亡之作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特殊文学题材,严格意义上讲它归属于爱情题材。

悼亡应该是对死者的哀痛伤怀之意。

直到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为题作“悼亡诗”三首,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与词人自身的感伤,悼亡这一主题就变为思念亡妻的专利。

而真正意义上的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他对悼亡词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清初,纳兰性德写下多首悼念亡妻的词作,“哀感顽艳”,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成为文学史上写作悼亡词最多的作家,并使悼亡诗词上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苏轼成长于北宋中叶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由于家庭的教育和自己的刻苦,青少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他还关心时政,希望能够建立一番丰功伟业。

但是命运对他似乎十分不公,爱妻王弗去世后,苏轼开始饱尝人世艰辛,继遭丧父之痛,又被贬谪流放,辗转颠沛,正如他自己所言:人生恰如风中飞蓬,雪泥鸿爪。

再看纳兰,生于康乾盛世的太平年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而他又出身豪门,从小锦衣玉食,自身才华出众,文武双全,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封为御前一等侍卫。

苏轼与纳兰性德生活年代相距甚远,两人都以悼亡入词,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由于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的态度的不同,词中体现的情感和词的写作风格还是有所差异的。

本文通过对他们悼亡词作的分析,进一步阐释造成两者创作风格迥异的原因。

熙宁八年(1075年)乙卯正月二十日,即亡妻去世十年之际,苏轼在密州因夜梦见亡妻,遂写下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一朝故去,十年相思。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似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

苏轼词对北宋的影响文学论文

苏轼词对北宋的影响文学论文

苏轼词对北宋的影响目录一、绪论 (2)(一)引言 (2)(二)研究目的 (2)(三)研究过程和结果 (2)二、苏轼文学介绍 (2)(一)苏轼简介 (2)(二)苏轼文学成就 (2)(三)苏轼词的介绍 (3)(四)苏轼词分类之爱国 (3)(五)苏轼词之田园类 (4)(六)苏轼词之创新类 (4)三、苏轼词对北宋的影响 (4)(一)苏轼词评价 (4)(二)苏轼豪放词的创新实践 (4)(四) 苏轼词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5)四、总结苏轼词的创作 (6)五、研究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8)一、绪论(一)引言在三百余年的两宋文坛上,最为成功、最有创造性、最蔚成风气、也最能表现人们的真实感情生活的,就莫过于词了。

词到了宋代,是如娇花放蕊、丽日中天,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和光彩。

当后人说到宋代的词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苏轼,苏轼在词上的创作成就超过了其在散文和诗歌的成就,他继柳永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其对北宋的词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二)研究目的通过简单的采访,我们发现大家对苏轼,对豪放派的了解甚少。

有些同学甚至连苏轼创立的“豪放派”闻所未闻。

正因为这样,我们小组一致认为应该对“苏轼词对北宋豪放派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一次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也加深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研究苏轼的词,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北宋文化的一种透视。

宋代有两大别派,既从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和婉约派。

苏轼开创了豪放派。

历史千秋万代,每个朝代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民族文化,追寻文化的精髓,无疑是对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即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又充实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并且,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更是与高考接轨的,享受的同时又有收获。

在学校的书本上,我们只学到了苏轼词的毫毛。

我们渴望更深入的了解他,体会当时他描写诗时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关于苏轼作文600字9篇

关于苏轼作文600字9篇

关于苏轼作文600字9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作文600字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作文600字篇1苏轼,一位伟大的、值得尊敬的诗人。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称为“旷世奇才”,他是文学家、哲学家、画家、书法家、诗人、词人、美食家。

但他的崇高、他的闪耀远远不止这些能定义。

才情才情,有情才有才,我被他的情感所打动;被他的执着打动;被他的哲思打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他因卷入政治纠纷,被贬入黄州,带着一个小小的官职,带着沉重的罪名。

那是秋天的赤壁,他与他的一叶小舟飘荡在江面上。

江面是“万顷茫然”他的心是“茫然万顷”,他只能喝酒,带着他的惆怅,在茫茫的江面上漂浮着。

但他是苏轼,此刻他不仅茫然饮醉。

酒愈下肚,他的心愈“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意正兴,敲击着船舷而唱歌,唱“美人”,唱的是他心中美好而思而不得的事物呀!他多么想为国尽忠,即使他被垢陷,被他的君上贬到了这个山水荒凉的地方,但他心怀天国家,心怀天下,他无法释怀理想啊!此刻心中苦闷,仿佛听见了飘渺的洞箫声,箫声凄苦,似他心声。

他又想到了天地之大而自己生命渺小,想到曹操,“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是啊,宇宙浩瀚,想曹操当年多么意气风发,而如今又在哪里呢?而他自己,只得“驾一叶之扁舟寄蜉蝣于天地”,只因为世所困!他就像一阵疾风,猛烈而跌宕。

他在中秋月圆之夜酩酊大醉,写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我看见一个孤独凌乱的老者,他此夜必定满怀伤情,但连与家人团圆都不能,只能借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就在此刻,他一鼓作气,起身拭泪,排遣一切压抑他的黑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实在为他心疼,他在寒风中一次一次茫然,在黑夜中一次一次难眠,但总有一个意志支使他昂然起立,一整心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
——浅谈苏轼在唐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苏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赏析
院系:国际商学院
年级:2011级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9班
姓名:韩欣蚊
学号:
摘要
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创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对词境的开拓、革新,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地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为宋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准备了条件。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而《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创作于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苏轼用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深刻的体现了苏轼词“诗言志,歌咏言”,“文以意为主”的词风。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豪放派文学地位
前言
宋初诗文为“淫巧侈丽,浮华纂组”的西昆体所笼罩。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突破词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

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也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旷达襟怀。

1.《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赏析
1.1《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原文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1.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的情感特征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苏问她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也是本词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全词的中心思想。

纵观全词,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1.3《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的艺术特点
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其中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

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其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

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

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纵观全词,本词带有明显的苏轼风格,虽然不是豪放派的代表,但其,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的特点也敲好体现了苏词“诗言志,歌咏言”,“文以意为主”的词风,打破了音律对词的束缚,实现词与音乐的分离。

2 苏轼在唐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2.1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一、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及提高了词的意境
苏轼的以诗为词,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打破了词不能描写广阔题材的限制。

其次是将诗词视为文学体式上的殊途同归,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创作方法入词。

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界。

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念奴娇》艺术上的另一特点,便是发展了情景兼融这一传统艺术手法。

“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

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主体的情性襟袍,可以抒写人生之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和历史的浮沉;可以像诗一样有山光水色般的清丽,又可以如唐诗般的气象恢宏,可以有铁马金戈的壮观。

总而言之,“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词体。

二、转变了当时词的风格,形成了柔情、细腻的豪放词派。

苏轼的词在密州时期有重大发展,初步形成了豪放词风。

《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就是代表作品。

苏轼的上述词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了这些独特秀丽的风格。

豪放之外更扩散和兼容了浪漫主义的手法。

给词以新鲜的生命力和源头活水。

苏轼的其他种种形态的豪放词不一而足,都汪洋恣肆,尽显了豪放派词人的魅力和格调的大手笔。

从而一新天下的耳目,辽阔了宋代词人狭窄壅塞局促的生活圈子和场所。

苏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人生如梦”为和平之语,是豪放之中透出的旷达。

苏轼作为有宋一代豪放词的首倡者和开宗立派的宗师,苏轼的影
响都是卓越无比的其创世纪的影响给了后世的文人以豪迈倜傥的风范。

三、打破了音律对词的束缚,实现词与音乐的分离。

苏轼填词有不协音律之作,并因此为李清照等所诟病。

他并不是不懂音律词格,而是为文字内容所随之。

正是他的这种做法,使宋词在自己发展的道路上又前进一步,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庸而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独立诗体,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2苏轼在唐宋词史上的地位
正是由于苏词的深远影响,是苏轼在唐宋词史乃至整个宋代文坛上都有着具足轻重的地位:
一、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创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诗、宋文、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在他身上,也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二、苏诗是北宋诗坛的一座丰碑,直接影响了有宋一代的诗歌面貌;金代奉苏诗为楷模,产生了所谓的“苏诗运动”;苏诗还对明代的公安派、清代的宗宋派有重要的启迪。

苏文在实用性、审美性、通俗性诸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一直被后代文人奉为典范,苏词首开豪放词风,使宋词的创作发生了重要转型,并直接为南宋的爱国词派所继承,其影响还一直波及到清代的阳羡词派。

三、苏轼在当时的文坛即享有崇高的声誉,奖掖、团结了一批重要作家,如“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他们在创作上各有建树,形成了北宋中期强大的文艺阵营,为宋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
综上所述,苏轼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大的贡献。

他扩大了词境,改变了词风,开创了词作的新阶段,特别是开创了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而自成一家的豪放词,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而影响了以后许多词人的创作。

苏轼,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堪称我国词坛上一颗光照千秋的巨星。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这首词也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参考文献
[1]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5(1).
[2]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06(5).
[3]洪亮.《放逐与回归--苏东坡及其同时代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01(11).
[4]林语堂.《苏东坡传》.群言出版社,2009,04(1).
[5]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0,10(15).
[6]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