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白发阅读答案-林清玄
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解读及训练 19青山不老(含答案解析)

19.青山不老知识点一:识字与写字1.知识点解读(1)正确认读以下生字:虐、踞、淤、锹、漾、炕、迈要点提示:“虐”读音是“nüè”,“锹”读“qiāo”,组词“铁锹”,是用来挖土或铲其他东西的器具(2)正确认读以下词语肆虐、盘踞、劲挺、淤泥、铁锹、荡漾、土炕、迈步、参天、归宿、领悟、治理、风雨同舟、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三番五次、不紧不慢要点提示:“劲挺”读音是“jìng tǐng”,意思是“形容非常挺拔”;“参天”,读音是“cān tiān”意思是“(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归宿”读音是“guī s ù”意思是“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结局”。
(3)正确书写以下生字锹、淤、迈、漾、洲、炕、享要点提示:“淤”右边是两个点,上小下大;“漾”的上面不是“羊”,竖落到横上;“洲”要注意右边的“州”一个左点,两个右点;“享”的下边是“子”不是“了”。
(4)近义词:肆虐─残虐盘踞─占据恭敬─尊敬劲挺─挺拔险恶─凶险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要点提示:“盘踞”指非法占据;霸占,“占据”指用强力取得并保持(地域﹑场所等)。
也指心灵上某件事的占据。
“恭敬”指严肃、端庄有礼貌。
“尊敬”指尊崇敬重。
反义词:凶猛─温顺荡漾─平静恭敬─粗暴2.知识点训练(1)读拼音,写词语。
tiě qiāo yū ní guǎi zhàng mài bù( ) ( ) ( ) ( )dàng yàng lǜ zhōu tǔ kàng xiǎng fú( ) ( ) ( ) ( )(2)给带点字补充正确读音。
劲.挺( ) 参.天( ) 归宿.( )知识点二:句型训练1.知识点解读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园测试卷》(附答案)一、基础训练营(43分)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6分)凝然(níng yí)汲水(xījí)刹那间(shàchà)尽管(jǐn jìn)转化(zhuǎn zhuàn)晃动(huàng huǎng)2.我能读拼音,写词语。
(9分)(1)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nuó yí()了。
(2) XX工业园心木的yāng miáo()有时mò mínɡ í miào()地kū wěi()了。
(3)人都是chì luǒ luǒ()地来到这个世界。
(4)树木经过yī fān()duàn liàn()后,变得那么yōu yǎ()自在,显示出bó bó shēng jī()。
3.补充词语,再根据意思选择词语。
(10分)不知所() 语重心()目不转()()无虚席养()处优惊心动()(1)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2)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3)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4)形容注意力集中。
()4.给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6分)(1)孰为汝多知乎?A.谁说你知识渊博呢?()B.为什么你知道得多呢?()(2)使弈秋诲二人弈。
A.让弈秋教两个学生下棋。
()B.让弈秋和两人下棋。
()(3)孔子不能决也。
A.孔子的态度不坚决。
()B.孔子也不能是怎么回事。
()5.按要求写句子。
(12分)(1)太阳向人们挥挥手,走到西山后面了。
(仿写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
中考语文专题练习: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理解(二)

生命里偶然的欢喜——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理解(二)翡翠莲雾林清玄①外祖母家最后的一棵莲雾树,因为院子前面拓宽道路,被工程队砍除了,听说要砍的时候,树上还结满了莲雾。
看到哥哥的来信,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
②从我有记忆开始,外祖母家前就是一个大的果园,种满荔枝、柿子、龙眼、枣子、莲雾等水果,因此暑假的时候,我们最爱住在外祖母家,每天都在果园中追逐嬉戏,爬到树上去摘水果。
外祖母逝世很多年了,每次想起她来,自己就仿佛置身在那个果园中,又回到外祖母的怀抱。
③记忆中的果园所盛产的水果,和现在的水果比较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都是“土种”,大部分是长得细小而有酸味的。
柿子比不上现在的肥软多汁,荔枝修长带些酸味,龙眼是小而肉薄,枣子长得还没有现在一半大,一点也比不上现在市场上经过改良的品种。
④只有十几株莲雾树是我印象最深的。
树上结出的莲雾全是翠绿颜色,果实瘦瘦的,形状有一点像翡翠雕成的铃铛。
但那种绿色是淡的,就着阳光,给人透明的感觉。
这种土生土长的莲雾汁水虽少,嚼起来坚实香脆,别有风味。
⑤那十几株绿色莲雾树长得格外粗壮高大,柿子、荔枝树都比不上它,它大到小孩子可以躺在枝桠的杈上睡午觉。
一串串累累的果实藏在树叶中,有时因颜色相同而难以发现。
⑥不知道绿色的莲雾何时在市场上消失,现在的莲雾都是淡红色的品种,肥胖多汁,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吃它,总觉得好像是水做成的,少了莲雾应该有的气味,尤其是雨季生长的红莲雾几乎是淡而无味的。
每次看到红莲雾,我都想起一串串的绿色铃铛,还有在莲雾树上午睡的一段记忆。
⑦由于舅舅们并不是赖着那个果园维生,多年来,一直让它任意生长,收成的时候总会送一些给我们家,有时表兄弟上台北,也会带一袋来给我。
因此尽管时空流转,我和果园好像还维持着一种情感的牵系,那种感情是难以表白的,它无可置疑地见证我们一些成长的痕迹。
⑧又一年,因为乡道的开辟,莲雾树几乎被砍光了,只留下最靠屋子的一株。
2019-2020学年黄冈中学武汉青山分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黄冈中学武汉青山分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跋涉者与中国的路艾青到常州女子师范教国文和图画。
学生喜欢听他的课,幽默,风趣,自由。
一个学期,艾青便被解聘了,女校长怕他再传播革命思想。
艾青之后到上海以卖文为生。
艾青渴望着出版诗集,当时他已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但出版商却认为这既无钱可赚,又要冒政治的风险,便纷纷退避三舍。
从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艾青以诗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向着黑暗社会冲击。
艾青以诗人的机敏预感着,在预感之后呼号着。
1937年早春,龙华一年一度的桃花开了——带着血的红色。
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的就义,艾青写了一首《春》:“这些血迹……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艾青坚信着春天一定会从墓窟里走来,从艾青的预言中不难看出,艾青的信念因为有了抗日火炬的点燃,因为有了理想的追求而变得坚定。
1937年7月6日,在去杭州的列车上,艾青望着掠过车窗的土地,读着当天的报纸,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终究要复活的预感油然而生。
他写下了《复活的土地》。
艾青问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呼声,真的成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艾青到了武汉。
1937年岁末,日本侵略者向武汉迫近。
一个异常寒冷的夜晚,客居武昌的艾青预感到要下雪,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百万人争诵的诗篇。
诗写完,艾青从昏暗的灯光下抬起头时,窗外真的飘飘洒洒地落下了雪花。
这是一首不知跋涉的泥泞与艰辛便写不出的诗。
这是一首有着哲人预言的诗: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1938年4月,奔走在崎岖而又泥泞的道路上的艾青,完成了抒情长诗《向太阳》的写作。
这是一首使抗敌将士热血澎湃的诗,这是一首像风一样传播开来,在无数的爱国青年心中广为流传的诗。
武汉还是失守了。
在1938年的又一个茫茫的寒夜里,艾青走了。
《家有香椿树 林清玄》阅读答案及解析

家有香椿树林清玄①我在市场里看到有人卖香椿,一大把十元,简直有点欣喜若狂,立刻买了三把回家,当天晚上就做了香椿拌面、香椿炒蛋、炸香椿,吃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好笑,感觉自己就像得了相思病,不,是“香椿病”。
②说起香椿,它给人的味觉是很难形容的,它的香气强烈而细致,与一般的香菜,像芫莱、芹菜、紫苏,大为不同,食之风动,令人心醉,香椿与一般香菜更不同的是,一般香菜多为草本,香椿树却是乔木,可以长到三四丈高,如果家里种有一棵香椿树,一年四季就都有香椿可吃。
③我对香椿的感情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
我们以前在山上的家,屋后就有几棵极高大的香椿树,树干笔直,羽状复叶树形和树叶都非常优雅,是非常美的树木。
④我的父亲独沽一味,非常喜欢香椿的气味。
他白天出去耕作,黄昏回来的时候,就会随手摘一些香香椿的嫩叶回家,但是偏偏母亲不喜欢香椿的味道,所以父亲时常要自己动手。
他把香椿叶洗净,剁碎,加一点油,加一点酱油,撒在热气腾腾的面上,抄起筷子拌一拌,就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⑤最简单的做法,是把香椿剁碎了放在酱油里,不管蘸什么东西吃,那食物立刻布满了香椿的强烈的气息。
次简单的做法,是用香椿叶来炒蛋,美味远非莱脯蛋、洋葱蛋可比。
或者是用蛋和面粉裹香椿叶下锅油炸,炸得酥黄香脆,可以当饼干吃。
或者,以香棒拌豆腐还有复杂一点的就是以香椿叶子包饺子、包子、粽子,香气宜人。
⑥我受了父亲的调教,自小就嗜食香椿,几乎有香椿叶子,什么东西都吃得下了。
而香椿树那种独一无二的气味,也陪伴了我的童年。
那高大的香椿树每到初夏,就会开出一簇簇的小白花,整个天空就会弥漫着一种清香,然后,结果了,果熟裂开了,香椿树带着小翅膀的种子就会随风飞到远方。
⑦自从到台北以后,就难得品尝到香椿的滋味了,所以每次回乡下,我总会设法去找些香椿来吃。
有一年,我住在木柵的兴隆山庄特地向朋友要来两株香椿树的幼苗种在院子。
香椿树长得有一人高,我偶尔会依照父亲的食谱,摘香椿叶来试做,滋味依然鲜美,从前那遥远的记忆浮现在眼前。
林清玄散文阅读题含答案

冢中琵琶林清玄最近读到魏晋时代艺术家阮咸的传记,阮咸是魏晋南北朝最重要的七位诗人作家之一,这七人在当时号称为“竹林七贤”,但是他没有其他六贤有名,因为他的文学创作一点也没有保留下来,我们几乎无法从文字上去追探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
阮咸死的时候,以一件琵琶乐器殉葬,这使他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少数可以追思的伟大音乐家之一。
伴随阮咸长眠于地下的琵琶,经过从西晋到唐朝的五百年埋藏,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人在古墓里挖掘到一件铜制的正圆形乐器,经过弘文馆学士元行冲的考证,才证明它是阮咸的遗物。
这一件冢中琵琶因为五百年的沉埋,已经不堪使用,元行冲叫技巧高明的乐匠依其样式仿制了一具木制乐器,称为“月琴”,音调雄亮清雅,留传至今,不但成为宫廷中的乐器,也成为后来民间最常使用的乐器。
到了唐德宗时代,著名学者杜估鉴于“月琴”原是阮咸所创制,为了怀念他的遗风逸响,将月琴定名为“阮咸”,自此以后,凡是中国琵琶乐器全得了“阮咸”的别名,阮咸于是得以与中国音乐史同垂不朽。
阮咸与琵琶的故事是宜于联想的,经过时空一再的洗炼,我们虽无幸重聆阮咸的丝竹之音,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颗伟大的艺术心灵的不朽。
艺术心灵的伟大纵使在地下数百年,纵使他手中的乐器弦败质朽,却仍然能在时空中放光,精灿夺目。
阮咸死时以琵琶殉葬,做为惟一的知已,这种艺术之情使他恒常令人怀念。
千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国音乐最高境界的名曲《广陵散》便是阮咸的创作,随着阮咸的逝世,《广陵散》成为中国音乐上的绝响,我们如今眼望广大的土地,倾听历史的足音,在夏夜星空的月下,仿佛看见阮咸在竹林下弹月琴自娱,或者与嵇康的古琴(嵇康是古琴的高手,古琴状似古筝)相应和,在琴声响过,筝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他们纵酒狂歌,大谈圣人的明教与老庄的自然,然后长叹一声“礼岂为我辈设耶!”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阮咸的音乐天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很年轻的时候就被称为音乐的“神解”,任何音乐到他的耳中马上分辨出高低清浊,丝毫不爽;因此他不但弹奏月琴时能使人如饮醇酒,沉醉不已,他还是个音乐的批评家,对音乐的鉴赏力当世无有其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林清玄《月到天心》》阅读练习题与答案(内江市2020年语文中考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林清玄《月到天心》》阅读练习题与答案(内江市2020年语文中考题)(四)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完成第24-27题。
(18分)文本一:月到天心①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回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定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惧。
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挥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②光格外有辉无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乡下的你接拉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
假如夜深有赛,到处都弥没着清气,当萤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③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
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是有一种条切的生命,就如网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
我们在路上。
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④到如今,月光下的乡村,以及童年看月的景象,都还历历如绘。
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真实的呢?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是人的心中有一片月,它独一无二、光明到底是错月无照根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
在这个世界上。
出,当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丢了。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时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⑤王阳明的《蔽月出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
⑥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⑦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有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⑧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有删改)文本二:人物介绍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高中散文阅读】《清欢 林清玄》阅读答案

【高中散文阅读】《清欢林清玄》阅读答案【高中散文阅读】《清欢林清玄》阅读答案林清轩(1)我小时候读过苏轼的一首诗,非常喜欢。
在这个词中,苏轼和他的朋友们去乡下玩。
他们在南山喝了一小杯飘浮着雪花和奶花的葡萄酒,伴着春天山里蓼、菊花杆、新竹笋和野草的温柔喜悦林清玄(1)少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
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
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世界充满了欢乐!"(2)所以“清欢”这是怎么一回事?(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快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那种无助。
当一个人觉得野菜的香味胜过山海的美味,或者看到路边的石头可能比钻石更吸引人,或者觉得在森林里听鸟唱歌比在笼子里遛鸟更动人,或者意识到静静地品尝一壶茶比吃一顿吵闹的晚餐更能净化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
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
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
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
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
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山白发
林清玄
行于北莺公路上,道路左边窜出来一丛丛苇芒,右边也窜出了一丛丛苇芒,然后车子转进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绪,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几座乔木稀少的小丘,蒙上了一片白。
我忍不住下车站在整山的白芒花前。
青色山脉是山的背景,那时的苇芒像是水墨画的留白,这留白的空间虽未多作着墨,却充满了联想,仿佛它给山的天地间多留了空间,我们可以顺着芒花的步迹往更远的天地走去。
我站在苇芒花的中间,虽不能见到山的背面,也看不到那弯折的路之尽头,但我知道,顺着这飘动的白色寻去,山的背面是苇芒,路的尽头也是苇芒。
北莺公路是我经常旅行的一条路,就在两星期前我曾路过这里,那时苇芒还只是山中的野草,芜杂地蔓生两旁,我们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
仅仅两星期的时间,蔓生的野草吐出了心头的白,染满了山坡,顺势下望,可以看到大汉溪的两旁,那些没有耕种的田地,已经完全被白色占据了。
好像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开起,而是在一夜之间怒放。
在乡间,苇芒是最低贱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悍,一到秋天,它就成为山野中最美的景色了。
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随意栽植一株苇芒,本来静静躺在花园一角,到秋末是它突然抽拔开花,是那些黄的红的花全成了烘衬它的背景。
那令我们感觉,苇芒代表了自然的时序,他一生的精华就在秋天。
有一次,我路过村落去探望郊区的朋友,在路旁拔了几株苇芒的长花送给朋友,他收到苇芒花时不禁感叹:“竟然已是秋天了!”﹣﹣苇芒给人季节的感受,胜过了春天的玫瑰。
站在满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的和尚云门文偃。
云门是禅宗里追求心灵自由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问他:
“什么是佛法的大意?”
“春来草自青!”他说。
又有和尚问他:
“什么是成佛的方法?”
“东山水上行!”他说。
在云门的眼中,佛法的大意与成佛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的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佛法大意是“春来草自青”,当然也可以说是“秋天苇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
秋天里满山的芒花,它不必言语,就让人体会了天地,全是在时间的推演下自然生变﹣﹣青山犹有白发的时候,何况是人呢?
《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不可得呢?因为面对自然的浩浩渺渺,人的心念实在是无比细小,而且时刻变化,让我们无法知解人与自然的本意。
这本意正是“春来草自青,秋来苇自白”,是一种宇宙时空的推演。
我读过一本《醉古剑堂扫》,中有这样几句:“今世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
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马车,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
安得一服清凉,人人解醒。
”乃是因为人不能取寓自然,所以不能得人间的清凉。
虽说不少智慧之士想要突破这种自然演变的藩篱,像明朝才子于孔兼在《菜根谭题词》里说:“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
”想要找到一条补天通天的道路,可是,我们的心再飘逸,我们的道再高远,恐怕都无法让苇芒在春日里开花吧!
人面对自然、宇宙、时空的无奈,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豪放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一诗中曾有一段淋漓的描写:“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真真写出了淡淡的感慨。
人能与月同行,而月却古今辉映,人在月中仅是流水一般的情境。
同样的,人能在苇草白头之时感慨不已,可是年年苇草白头,而人事已非!
突然浮起苏东坡的名句“青山一发是中原”,那青山远望只是一发,而在秋天的青山里,那情牵动心的一发却已在无意之中白了发梢,即使是中原,此刻也是白发满山了吧!
我离开那座满芒花的丘陵,驱车往乡间走去,脑中全是在风中飘摇的芒花,竟使我微微颤抖起来,有一种越过山头的冲动,虽然心里明明知道山头可攀,而青山白发影像烙在心头,却是遥遥难越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驾公路两旁青色的山丘与白色的花相映成趣,意境深远,让常去旅行的“我”充满了联想与无限的感伤。
B.苇芒代表着自然的时序,给人以秋天的思绪。
因而朋友收到“我”送的苇芒长花时,不禁感叹秋天的到来。
C.文章开篇写“我”行车及下车时的所见,令人陶醉;结尾写“我”驱车离开时的所想,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D.文章谈佛法禅思,抒写从事物变化中得到的人生见地;语言清新流畅,在平易中有着启迪人心的力量。
(2)文中引述了《醉古剑堂扫》中的语句,这一引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春来草自青”包含了哪几层意思,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A.“无限的感伤”有误,文章的基调应是感而不伤。
(2)①揭示追名逐利的人们不能得到人间清凉的原因,在于不能取寓自然。
②引出及推进下文对人们难以突破自然演变藩篱的思考,从而深化主题。
(3)①自然层面上,可谈“春来草自青”即春天到了草自然会青,指一种万物成长与变化的基本原理。
②人心层面上,可谈要顺随自然,保持一种自然心和平常心。
③从人事层面上,可谈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应急功近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