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人类与文学永恒的主题 之 唯美的爱情与残酷的现实之间
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主题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主题解读爱情是文学作品中常见且引人入胜的主题之一。
从古至今,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都以其深沉、激情和复杂的爱情描绘而闻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主题。
一、爱情的吸引力在文学作品中,爱情被塑造成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通过描述人物之间深情厚意的对话和互动,作品中的爱情主题营造了令人向往和渴望的氛围。
爱情的吸引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使其迷失或找到自己的真正人生道路。
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使他们违背家族仇恨的利剑,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二、爱情的禁忌在文学作品中,爱情常常被表现为违反社会规范与伦理道德的禁忌。
这种禁忌的爱情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有时,这种禁忌的爱情可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身份、阶级、宗教、种族等差异,这给了作家在描绘复杂关系和道德困境时的创作空间。
例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就通过描述一位中年男子与一个少女之间的禁忌爱情,引发了对道德、正义和亲密关系的深思。
三、爱情的痛苦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爱情主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痛苦和不幸。
这些作品通常表达了无法摆脱的情感困境、失望和悲伤。
爱情的痛苦揭示了人性的脆弱性和命运的无奈。
例如,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希思克里夫和凯瑟琳·Earnshaw之间的爱情扭曲了他们的命运,导致了许多痛苦和灾难。
四、爱情的犧牲文学作品还表达了爱情中的牺牲与奉献。
主人公为了爱人而放弃自己的利益或追求,甚至为了对方的幸福而牺牲自己。
这种爱情的犧牲让人感动,也给人以思考。
例如,维克多·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让·瓦尔然为了拯救妻子的生命而牺牲自己,展现了爱情中的伟大和无私。
五、爱情的幸福尽管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述爱情痛苦和禁忌的情节,但也存在着描述爱情幸福的作品。
这些作品给人以希望和信心,让人相信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爱情的幸福激发了人们追求真爱的渴望。
爱情文学的各种表现

爱情文学的各种表现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而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自然也成为了表现爱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爱情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每一种表现方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情感共鸣。
本文将探讨爱情文学的各种表现方式,带领读者一同感受爱情的美妙。
一、浪漫的爱情浪漫的爱情是爱情文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方式之一。
这种爱情常常被描绘为美好、纯洁、充满激情和浪漫的。
在浪漫的爱情中,男女主角常常是两个相爱的人,他们之间的感情充满了甜蜜和幸福。
这种爱情常常被描绘为一种完美的状态,让人们向往和憧憬。
浪漫的爱情在文学作品中可以以各种形式呈现,比如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故事,两个年轻人为了彼此的爱情而不顾一切,最终以双双殉情的方式结束了他们的生命。
这种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美好和悲壮,让人们为之动容。
二、悲剧的爱情悲剧的爱情是另一种常见的爱情表现方式。
在悲剧的爱情中,爱情常常被描绘为一种无法实现的梦想,或者是被外界力量所破坏的。
这种爱情常常带有悲伤和痛苦的色彩,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无奈和无力。
悲剧的爱情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经典的代表,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哈姆雷特和他深爱的女子奥菲利娅的爱情被政治和家庭的复杂关系所破坏,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爱情的悲伤和无奈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情的残酷和无常。
三、成长的爱情成长的爱情是一种特殊的爱情表现方式。
在这种爱情中,男女主角常常是青少年或者年轻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爱情的起伏和变化。
这种爱情常常被描绘为一种成长和成熟的过程,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影响。
成长的爱情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经典的代表,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他们从青梅竹马的朋友逐渐发展成为彼此深爱的人,但最终却因为命运的安排而无法在一起。
这种爱情的成长和变化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复杂和无法预测性。
四、禁忌的爱情禁忌的爱情是一种充满挑战和冒险的爱情表现方式。
雨果关于爱情的名句

雨果关于爱情的名句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是法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思想家。
他不仅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其作品《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被誉为世界文学经典。
在他的作品中,关于爱情的名言名句也不少。
以下是雨果关于爱情的几句名言名句:
1. 爱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它赋予生命以无限的可能。
2. 爱情是最美丽的风景,最甜美的语言,最温暖的阳光。
3. 爱情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一种相互理解的默契,它能让我们快乐,也能让我们痛苦。
4. 爱情是一朵盛开的花,它需要我们用真心去呵护,用行动去证明,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5. 爱情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情感,它让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感受到温暖和幸福,也让我们在孤独的时刻感到无助和哀伤。
在维克多·雨果的作品中,他对于爱情的描述也是非常深刻的。
例如他在《悲惨世界》中写到:“爱情是一个无底深渊,如果你不愿意跳进去,那么你永远不会知道它的深度和美丽。
”在《巴黎圣母院》中,他也写到了爱情的力量和伟大,用他的话说:“爱情可以将黑暗变成光明,可以把痛苦转化为幸福,它是无所不能的。
”
总之,维克多·雨果对于爱情的描述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他认为爱情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情感,它能够改变人们的生命,让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直前行。
爱情是文学作品亘古不变的主题

爱情是文学作品亘古不变的主题爱情是文学作品亘古不变的主题。
从《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上邪》里的“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再到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中国古代诗歌,将爱情描绘得美丽之至。
而在西方,对于爱情的研究与描述也始于很久远的时期。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曾这样描述爱情:“如果这样一个人,无论它是少年男子的恋爱者,还是另一种恋爱者,碰巧遇到另一个人恰是他自己的另一半,那就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形呢?他们就会马上互相爱慕,互相亲昵,一刻都不肯分离。
他们终生在一起过共同的生活,可是彼此想从对方得到什么好处,却说不出。
没有人会相信,只是由于共享爱情的乐趣,就可以使他们这样热烈地相亲相爱,很显然,两人心中都在愿望着一种隐约感觉到而说不出来的另一种东西。
”这种“说不出来”的东西就是爱情。
隐隐约约的,我觉得爱情是个美丽却让人难过的东西。
后来读的书多了,在各式各样的故事里我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爱情。
印象最深的要数金庸的那部《神雕侠侣》。
孔庆东在评论《神雕侠侣》时说它是一本“爱情百科全书”,书中描绘了各式各样的爱情,或忠贞不渝,或无疾而终,或长相厮守,或饱受相思之苦。
其中最动人的当属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
他们二人在年少时的相处中生发出感情,却在礼教束缚下被众人鄙夷,经历了数次分离,经历了生死考验,经历了十六年的苦守等待,终于得以修成正果;最说不明白的是郭芙的爱情。
从小到大, 2021年中考冲刺综合复习指导北京地区试题广东地区试题江苏地区试题武氏兄弟两个就和郭芙一起学武,两人对郭芙非常爱慕,为了她斗得头破血流,让郭芙很难抉择。
长大以后,他们三人和耶律兄妹还有完颜萍结成好友,一番相处之后,却各自找到称心人,携手余生;最让人深思的是公孙止和裘千尺。
他们二人年轻时结为夫妻,但却因妻子强势,丈夫便暗地里和丫鬟搅在一起。
妻子发现之后逼丈夫杀了丫鬟,丈夫照办,但又下毒迫害妻子。
爱情文学的各种表现

爱情文学的各种表现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为丰富、复杂且深刻的一种,历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爱情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爱情的不同面貌和深层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爱情文学的各种表现,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多种体裁形式,并分析它们在情感传递、人物塑造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小说中的爱情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文学,能够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刻画来展现爱情的多元面貌。
许多经典爱情小说不仅描绘了恋爱双方的甜蜜与苦涩,还反映了时代背景对爱情的影响。
在古代文学中,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展现了年轻恋人间纯爱的理想与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困扰。
这种爱情以悲剧收尾,让人感受到生命短暂与时光流逝的无力。
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人物之间的言语交流,还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独白,都让读者体会到爱情的复杂性。
现代小说在展示爱情方面更加多样化,从细腻感性的描写到冷静理性的分析,作家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探索人际关系中的爱与痛。
例如,张爱玲的作品如《倾城之恋》将爱情与战争背景结合,通过一段悲情爱情故事反映出时代变迁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在她笔下,爱情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感受,更是对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刻思考。
在当代文坛中,许多作家开始以更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探讨爱情,涉及同性恋、跨文化婚姻等议题。
如推崇真实和直言不讳的韩寒,他在《后会无期》中探讨了当代年轻人的孤独与寻找爱的旅程,以恍惚而又深入人心的文字勾勒出青春期对爱的渴望及失落。
诗歌中的爱情诗歌是一种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通过简练而凝练的语言将复杂情感具象化。
古代诗词往往借助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通过形象化手法传达情感。
例如李白与杜甫两位诗人,他们在各自作品中抒发假如崔护《燕子楼天晴夜雨》的表达方式,借助描绘黄昏景色营造出一种凄美氛围,引发对爱恋中的离愁别绪之思。
现代诗歌则不拘于传统框架,很多诗人用自由诗或现代格式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基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爱》

基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爱》《爱》是一部让人动容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和对人类爱情的探讨而闻名。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涉及到了许多和道德伦理相关的议题,如自我牺牲、忠诚、责任等。
本文将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爱》中所呈现的这些议题,并深入分析作者在其中所传达的伦理信息。
在《爱》中,作者通过两个主要的人物角色来呈现对于爱情伦理的思考。
这两个角色分别是安娜和列文。
安娜是一个受到社会约束,却又向往自由的女性形象。
她在婚姻中受到了束缚,却又深深地爱上了列文。
而列文则是一个有责任感,却又对感情深情的人物形象。
他在发现自己深爱安娜之后,为了这份爱情甘愿放弃一切,包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名誉。
这两个人物形象所展现的伦理议题之一便是自我牺牲。
安娜和列文在文中都做出了自我牺牲的决定。
安娜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甘愿抛弃了社会对她的评价和期望,甚至最终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而列文在得知安娜因自己的离开而陷入绝望之时,也做出了不顾一切地放弃自己的社会地位来挽回安娜的决定。
这种为了爱情而做出的自我牺牲,饱含了对于爱情伦理的思考。
作者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命运展现了爱情伦理中的自我牺牲议题,让读者深切地思考爱情和伦理之间的关系。
作者还通过安娜和列文的命运,探讨了忠诚这一伦理议题。
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安娜和列文都对彼此表现出了坚定的忠诚。
安娜在婚姻中受到牵绊却丝毫不动摇地对列文表达了她的爱,而列文在得知安娜被迫放弃他之后,也一直保持对她的思念和忠诚。
这种忠诚在爱情伦理中显得尤为珍贵,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爱情忠诚和坚定的追求。
作者通过安娜和列文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忠诚在爱情伦理中的重要性,并让人们反思自己的感情生活中是否具备这种忠诚。
责任是《爱》中另一个凸显的伦理议题。
在整个故事中,安娜和列文都做出了基于责任感的抉择。
安娜在婚姻中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儿子的爱使她陷入了内心的挣扎,而列文在得知安娜因自己的离开而陷入困境之后,也意识到了自己对于安娜的责任。
爱情是文学尤其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有人类就有爱 -

爱情是文学尤其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有人类就有爱情,有爱情就有歌声。
俄国伟大艺术家别林斯基告诉我们:“爱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
”爱情本身就是一首歌,有时旋律中酿造着苦涩,有时旋律中洋溢着欢乐;爱情本身就是一首诗,有时朦朦胧胧,有时潇潇洒洒。
从那渺远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中国文学史上就留下了数不清的爱情诗篇。
这首《织女谣》以一位织布女子一边织布一边思念情郎来大胆热烈地表达对爱情的向往。
湘西女子从小就学会了织布,手艺精湛。
所以诗歌从织布写起。
前两句“抽一缕春光织条花带/抽一缕秋光织件霓裳”将织女手中抽动的丝线幻化做抽象的“春光”与“秋光”,还要要将“春光”“秋光”织成“花带”与“霓裳”,给人以美感。
“我把春秋打个美丽的心结/将阿哥悄悄锁在我的心上”这两句看似不合常理,细品却恰切诗情。
诗歌在语言上运用反常的形式将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与感觉嫁接在一起,看起来荒谬,但确实可信的,因为它以心理的真实为依据,是一种艺术本质上的真实状态。
这就是诗歌理论上所谓的“佯谬”,诗歌要完成的是对不可传达的传达,诗歌这一特征迫使诗歌必须“跨过日常语言的框框之外去活动”(黑格尔《美学》)。
情至极处必用语惊人。
以事理上的无理来艺术地表现情理上的有理,这就是苏轼所讲的“无理而妙”。
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菩萨蛮》,词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词中叠用六种自然界绝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作为盟誓,表达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真挚爱情。
以不通之事写人之常情,于事理虚假,于情感真切。
读者从作品中感受到的是诗人所抒写的激荡在心灵中的强烈情感,却不会去指责诗人在作品中瞎编乱造那些违背客观事理的事情。
语言上无理,艺术上精妙,这样描写不但没有妨碍诗意的表达,反而在诗境上曲折而更深一层;这就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手法使作品具有的自然天成的美感特征所产生的审美效应。
法国小说中的爱情文化

法国小说中的爱情文化法国是著名的爱情之都,而法国文学也以描写爱情而知名于世。
法国小说中涉及的爱情文化,既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同时也反映出了法国文化和社会的特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法国小说中的爱情文化,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1. 法国小说中的浪漫主义爱情法国文学在19世纪盛行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爱情被高度理性化和美学化。
浪漫主义爱情强调爱情的热情、豁达和理想主义。
这种爱情在法国小说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如,雨果的《悲惨世界》、法国浪漫主义女性小说家乔治·桑的《卡门》等作品,均以浪漫主义爱情为主题。
这些小说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爱情,包括不受社会阶层、年龄和外貌等限制的纯净爱情,以及由于人性的复杂性而产生的浪漫主义爱情。
浪漫主义爱情的特点是情感的激情和理性的推动。
小说中的人物不会因为现实问题而放弃爱情,而是坚定地追求爱情。
同时,这种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特点,如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等。
2. 法国小说中的逃避文化逃避是法国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这与法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些特点有关。
法国文化长期以来以追求自由和浪漫自由为特点,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法国社会中存在许多不公正和不平等的现象。
这些都促使了法国文学中的逃避主题的出现。
爱情作为逃避主题的一部分,也在法国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描写。
例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描写了人物对于过去的回忆,沉思和逃避现实的情感,这些情感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
这种逃避行为的中心是向内寻找,通过自我反思和反省来摆脱现实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爱情被描绘为一种纯净的、与现实无关的感情。
这种纯真爱情的理想化,反映了法国文学中强烈的逃避文化。
3. 法国小说中的女性主义爱情在法国文学中,女性主义意识从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
法国女作家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佼佼者。
这种女性主义意识在法国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女性主义爱情的特点是强调女性主体地位和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36
• 最成功处就是抒情
• 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 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 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 之情。—— 写情入微,简写事。
A
37
• 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 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 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 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 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 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 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 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 推动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环境渲染、铺排。
•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 江州司马 兼济天下、独善其身
• 白堤。
A
6
白堤
A
7
2、诗歌理论
倡导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 “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
• 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三大诗人。诗豪刘禹 锡、诗鬼李贺。“刘白”“元白”
A
9
• 《琵琶行》
• 唐宪宗元和十 一年(816) 秋,45岁的 白居易因得罪 权贵而被贬至 江州任司马。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A
10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A
15
2、课文学习
1.题解关键词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为什么 “恨” ? “恨”什么?
2、内容提示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所创 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
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
A
8
诗歌创作
• 白居易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人将自己诗歌 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
• 诗风浅切平易,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 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 晚唐皮日休、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 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诗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 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
明德
博学
大学语文
主讲 王淑林
求是
A
1
致远
爱情:人类与文学永恒的主题
之
唯美的爱情与残酷的现实之间
——读《长恨歌》《安娜·卡列尼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2
唐
白 居 易
A
3
目录
白居易生平及其文学创作
《长恨歌》分析
延伸:诗歌后世影响及 相关文艺作品欣赏
A
4
1、生平简介 2、诗歌理论、诗歌创作 3、本集、研究资料
A
5
1、作者生平
A
22
可姊 怜妹 光弟 彩兄 生皆 门列 户土 。,
A
23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A
24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A 破霓裳羽衣曲。
25
宛六 转军 蛾不 眉发 马无 前奈 死何 。,
A
26
回君 看王 血掩 泪面 相救 和不 流得 。,
A
27
夜行 雨宫 闻见 铃月 肠伤 断心 声色 。,
A
28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入梦来。
A
29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A 以精诚致魂魄。 30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A 梨花一枝春带雨。 31
夜七 半月 无七 人日 私长 语生 时殿 。,
A
32
此天 恨长 绵地 绵久 无有 绝时 期尽 。,
•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
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
穷无尽的恨。
A
35
• 极力描绘渲染思念、寂寞、痛苦——恨。
• 最后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 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 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 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 情理之中,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A体,富于变化。
16
唐
白 居 易
A
17
汉皇重色思倾国 ,A 御宇多年求不得。 18
杨
家
有
女
初
长
成
,
养
在
深
闺
人
未
识
。
A
19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A
20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A
21
后三 宫千 佳宠 丽爱 三在 千一 人身 ,。
A
33
全诗层次结构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A
34
3、创作艺术赏析
•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
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 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 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 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A
12
3、本集、研究资料
• 《白氏文集》 南宋绍兴刻本。
• 顾学颉《白居易集》《外集》。
•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 中华书局出版陈友琴《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 编·白居易卷》、日本花房英树《白居易研究》。
A
13
1、创作背景 2、课文串讲 3、诗歌艺术赏析 4、诗歌主题
A
14
1、创作背景
• 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 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 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 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 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 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 相辅相成,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 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 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A
11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