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山地或高原地区,多个小河可能会汇聚成一条较大的河 流。
地形对河流流速的影响
流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
地形的起伏会导致河流流速的变化。在平坦地区,河流流速 较慢;而在崎岖不平的地区,如峡谷或河岸陡峭的地区,河 流流速较快。
侵蚀和沉积
流速较快的河流具有更强的侵蚀能力,带走更多的河床物质 。在流速较慢的地区,沉积作用占主导地位,沉积物在河床 上积累。
水分与灌溉
地形对水分的分布和流向有重要影响,影响土壤 的湿度和灌溉条件,进而影响土壤肥力。
坡向与土壤养分
不同坡向的地形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分布和流失, 进而影响土壤肥力。
地形对土壤类型的影响
平原地区的土壤类型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排水良好,有利 于形成黑土、棕壤等肥沃的土壤类型 。
山地地区的土壤类型
高原地区的土壤类型
THANKS
感谢观看
城市规模
地形也会影响城市的规模。平原地区的城市可以更容易地扩大规模,而山地、高原地区的城市规模则相对较小。
地形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类型
地形决定了农业的类型。平原地区适合 发展大规模的种植业,如水稻、小麦等 ;而山地、丘陵地区则适合发展林业、 畜牧业和特色农业。
VS
农业产量
地形对农业产量也有影响。平原地区的土 壤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灌溉和机 械作业,因此农业产量较高;而山地、高 原地区则相对较低。
地形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交通方式
地形对交通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在平原 地区,公路和铁路建设成本较低,因此交通 方式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而在山地、高原地 区,则以公路和航空为主。
交通线路布局
地形也会影响交通线路的布局。在平原地区 ,交通线路可以更加密集、交叉;而在山地 、高原地区,则需要绕过山峰、跨越峡谷, 因此交通线路相对较少、较稀疏。
坡向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坡向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坡向和太阳辐射之间的关系可神奇啦!
就好像我们在操场上跑步,不同的方向跑起来感觉可不一样。
坡向也是这样,它对太阳辐射的接收有着大大的影响。
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座山,向阳的那面坡,是不是感觉暖洋洋的?那就是因为它能更多地接收到太阳的光芒。
而背阴的那面坡呢,就好像被太阳冷落了一样,总是冷冷清清的。
比如说,南坡就像个受欢迎的小伙伴,太阳特别喜欢它。
为啥呢?因为在咱们北半球,太阳大部分时间都在南边,所以南坡能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就像我们得到老师的表扬一样开心,植物在那也长得特别茂盛。
那北坡呢?哎呀,北坡就像是个有点孤独的孩子,太阳照过来的时候少,所以总是比较阴冷。
你说,这是不是很像咱们班里,有的同学总是被关注,有的同学却容易被忽略?
再看看东坡和西坡,它们就像是两个性格不太一样的朋友。
东坡早上能早早地迎接太阳,就像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西坡呢,要到下午才能和太阳亲密接触,就像晚归的孩子等到了温暖的怀抱。
我有一次和爸爸妈妈去爬山,就明显感觉到了这种差别。
我们从南坡往上爬,热得直冒汗,太阳晒得脸都红红的。
等从北坡下来的时候,却感觉凉飕飕的,我还打了个寒颤呢!
同学们,你们想想,如果我们要在山坡上种庄稼或者盖房子,是不是得好好考虑坡向和太阳辐射的关系呀?不然庄稼可能长不好,房子里也会又冷又暗。
所以说呀,坡向和太阳辐射的关系可太重要啦!我们一定要弄明白,才能更好地利用大自然的力量!。
【高中地理】迎风坡和背风坡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迎风坡和背风坡知识点总结由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常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环境。
1、气候的差异。
如图:迎风坡由于地形对暖湿气流的阻挡抬升而降温,易成云致雨,降水较多。
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而增温,难成云致雨,降水较少。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迎风坡上不同的海拔高度降水也有差异。
山麓和山顶地带降水少些,因山麓地带气流抬升不够,成云致雨少些,山顶部分空气湿度已经大大降低,云雨少些,山体的中部降水最多。
如图所示B处降水最多,A 处和山顶都要少。
迎风坡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背风坡的小。
因迎风坡多云雾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过度升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过度降低。
背风坡反之。
2、自然带的差异。
如图:如图所示,同一自然带迎风坡分布的海拔高些,背风坡分布的海拔要低些。
因迎风坡降水多,且热量要丰富些。
如果山地对气流过度抬升,迎风坡和背风坡甚至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观。
如南美南部安第斯山脉的西风带两侧,西侧迎风坡是温带落叶林带,背风坡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雪线的海拔高度不同。
如图:如图所示,迎风坡雪线分布的海拔低些,背风坡分布的海拔高些。
因为迎风坡降水多,更易积雪,水循环更活跃。
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干燥,积雪更易融化和蒸发,同时降水少,积雪也少。
4、人文景观的差异。
迎风坡自然条件更优越,人口、城镇分布密些,经济发达些。
背风坡反之。
如古诗“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般只有迎风坡才有这种现象出现。
如果是海岛山,背风坡是发展海滨欲场的良好地方。
因这里天气晴朗,雨天少,太阳辐射强。
背风坡还是盐场的最佳位置,因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难成云致雨,降水少。
同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且大气干燥,蒸发强。
背风坡海岸还可以作为海上船只的避风港。
5、山地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总的来说,同一座山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大约下降0.6℃。
坡向及郁闭度对樟子松人工林自然更新影响因素研究

2020.05针对樟子松天然更新研究,我国学术界主要针对辽宁昌图傅家地带、呼伦贝尔以及大兴安岭和高海拔、高纬度等引种区的樟子松天然更新进行了研究[1]。
例如,王妍等人深入分析了樟子松更新幼苗在呼伦贝尔地区沙地环境下的分布特征[2],韩广等从定量角度研究了生态气候新区对樟子松天然更新的影响[3]。
刘淑玲等以辽宁章古台地区的人工林为对象进行了针对性研究,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樟子松能够实现天然更新[4]。
对林分中更新苗的分布特点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植物种群中更新苗的特征,而且可以根据更新苗对环境因子随机性的偏离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索更新苗种群分布的控制因子。
本次研究活动以临夏县的人工樟子松林为目标,深入分析其天然更新特征,从而以此为基础为其天然更新以及人工促进与科学经营提供帮助。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凌源市,地理坐标为北纬40°35′50″~41°26′6",东经118°50′20″~119°37′40″。
年平均气温8.7℃,年平均降水量为479.4mm,凌源境内年日照时数为2748.1小时。
1.2 调查方法在临夏市樟子松人工林中,分别选择西北坡、北坡、西南坡、南坡樟子松人工林,每个坡向设置边长为10m×10m的样地3个。
同时,在北坡选择郁闭度分别为≤0.3、0.3~0.5、0.5~0.6、≥0.6的樟子松人工林,每个郁闭度梯度设置3个边长为10m×10m的样地。
在每个样地内分别调查自然更新的幼苗(幼树)数量。
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坡向对樟子松人工林更新的影响根据表1,西北坡、北坡、西南坡、南坡樟子松人工林幼苗更新数量分别为1.88万株·hm -2、3.77万株·hm -2、1.14万株·hm -2、1.61万株·hm -2。
坡度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坡度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坡度作为土地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坡度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实现优化土地利用、促进农业发展的目标。
首先,坡度对土地利用具有直接影响。
随着坡度的增大,土壤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加剧,导致土地的利用率降低。
特别是在陡峭的山区,由于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限制了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因此,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可以选择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如修建梯田、植树造林、人工排水等,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
其次,坡度对农业生产也具有显著影响。
因为坡度的存在,种植作物的生长、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都会受到限制。
在坡度较大的山区,种植选择也受到限制,往往只能选择适应陡峭环境的耐旱、耐寒、抗逆的农作物。
同时,坡度大使农田的日照时间和微气候变化明显,导致高山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长,生产效益较低,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科学调控水分和养分的供给,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的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此外,坡度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有重要意义。
陡峭的山区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土保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修建梯田、植树造林等措施,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促进生态恢复。
此外,合理利用坡地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
可以选择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坡度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在不同区域、不同地貌条件下,坡度的影响各异。
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政策。
比如,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可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鼓励发展与地貌相适应的农业模式;在坡度较小的地区,可以积极发展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
同时,应加强科学研究,探索适应坡度变化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坡度与植被生长的关系

坡度与植被生长的关系
坡度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土保持:坡度越大,植被受到的水土流失风险越高。
在陡峭的坡面上,降雨时的水流速度较快,易造成土壤的冲刷和侵蚀,对植物的生长不利。
此外,土壤在坡度较大的区域上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也会对植被的生长造成破坏。
2. 光照:坡度较大的区域容易接受更多的阳光照射,这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和植物的生长。
光照充足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能量,促进光合产物的合成,提高植物的生长速率和生物量。
3. 湿度:坡度较大的区域相对更为干燥,因为水分容易在坡面上流失。
这会导致植物生长环境的湿度降低,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坡度较大的区域可能会形成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区域,限制植物的生长。
然而,在一些潮湿的地区,坡度较大的区域可能会形成排水更好的区域,造成土壤湿度较低,对某些植被类型不利。
4. 养分流失:陡峭的坡度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易被水流冲刷带走,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
养分的流失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可能导致土壤贫瘠。
在实际情况中,坡度与植被生长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类型等。
因此,在具体的环境中,坡度与植被生长的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地形效果的描述

对于地形效果的描述
地形效果是指地形对自然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形效果描述:1. 高度和坡度:地形的高度和坡度会影响水流、气流和声波的传播。
例如,山区的陡峭山坡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和滑坡,而平坦的地形则更容易发生洪水。
2. 地形起伏:地形的起伏会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
例如,山脉可以阻挡风和气流,导致山脉两侧的气候差异。
此外,地形的起伏也会影响生物的分布和迁徙。
3. 土壤类型:不同的地形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而影响农业和生态系统。
例如,山区的土壤通常比较贫瘠,而平原的土壤则更肥沃。
4. 水资源分布:地形会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流动。
例如,山脉可以阻挡降水,形成山脉两侧的降水差异,进而影响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和分布。
5. 交通和建筑:地形会影响交通和建筑的规划和建设。
例如,山区的地形复杂,交通建设和房屋建设的成本通常较高。
地形效果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农业、交通和建筑等多个方面。
了解地形效果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地形对环境的影响全汇总

地形对环境的影响全汇总地形不仅影响大尺度气候,也影响局地小气候。
一、地形对大尺度气候的影响1.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2.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
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3.雨影效应。
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西风气流受到了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
4.影响大气环流。
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东西向的阿尔比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5.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
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6.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
如美洲西部的气候多呈现狭长带状分布,主要是受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纬度偏高,主要是青藏高原地势高,阻挡冬季风。
二、地形对局地小气候的影响1.影响局地气温。
⑴海拔高度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山体的阴坡和阳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
⑶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⑷山脉垭口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当暖空气通过垭口时,垭口后方气温较高;当冷空气通过垭口时,垭口后方气温较低。
⑸河谷地形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气温。
⑹对气候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①山地比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小;山顶比山谷气温日较差大;高原比平原气温日较差大。
②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同一纬度的高原高山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夏季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冬季由于海拔高,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所以气温不是很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坡向分析文字说明坡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一、阳坡与阴坡丘陵、山地中朝着太阳的一坡日照多,称为阳坡,背着太阳的一坡称为阴坡。
由于一年中太阳只能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坡日照多,所以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
我国古语就有山之南为阳的说法。
南半球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坡日照少,所以南坡是阴坡,北坡是阳坡。
注意,东西向的山脉南北坡的阳坡和阴坡较明显,而南北向山脉可为东坡和西坡,光照差别不是很大,那么阳坡与阴坡就不明显。
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表现有:由于向阳坡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霜冻情况比阴坡大为减轻,以至阳坡可以发展某些经济林木,而阴坡则因冬季受到冻害而不宜种植。
而且由于热量差别,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雪线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是长年积雪的下界,其高度若考虑消融量,阳坡热量高,年消融量大,所以其雪线的海拔比阴坡高。
当然我们也要考虑降雪量。
二、迎风坡和背风坡迎风坡指的是迎着风的来向的一坡,另一坡即为背风坡。
我国东部丘陵山地东侧迎着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所以东坡为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
西北内陆的天山由于距太平洋和印度洋遥远,加上山脉的重重阻挡,得到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少,北坡迎着来自于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所以北坡为迎风坡,南坡为背风坡。
安第斯山南段处于西风带,其西坡为迎风坡,东坡为背风坡。
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表现在:1.对降水的影响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山脉的迎风坡受地形阻挡被迫抬升,山上海拔较高,气温低,水汽容易达到饱和,从而凝结致雨,这种雨就叫地形雨。
(如图1所示)若山足够高,随着高度继续增加,降水在达到最大降水带以前会不断增加,但超过最大降水带这高度后由于水汽减少,降水也会减少。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迎风坡10001500 米左右,降水量达到最大,而后降水量就随高度增高而减少。
背风山坡因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水就少,成为雨影区。
所以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
2.对气温的影响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山脉的迎风坡被迫上升,温度也就随之降低。
空气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雨雪落下。
迎风坡和背风坡两面的空气,即使高度相同,背风坡面空气的温度也总是比迎风坡面的高,背风坡这种炎热干燥的风叫焚风。
例如南美洲南端西岸,安第斯山的迎风坡深受西风的影响,温暖湿润,而东侧位于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降水少,荒凉干燥。
但当东西向的山脉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而阴坡又是背风坡,两者对比,光照和热量还是阳坡丰富。
因迎风坡多云雾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过度升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过度降低,迎风坡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背风坡的小。
3.对气候的影响由于山坡方向对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等要素发生显著影响,继而这种非地带性因素对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气候类型也发生了改变。
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由于其位于迎风坡,抬升了来自海洋的暖湿的东南信风,降水多;当然还受到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的影响。
像这种非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还有巴西高原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中美洲的东北部。
南美洲南端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安第斯山的影响,东侧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4.对自然带的影响迎风坡一般多地形雨,植被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条件能够比背风坡满足得好,所以会出现迎风坡植被多而且自然带海拔比背风坡高,而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又比阴坡高。
结合两者,就要看是水分主导还是热量主导造成了自然带的差异,两者对比,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对不同的山地要区别对待。
如乞力马扎罗山地处热带,南北坡热量相差不大,而南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所以南坡自然带高。
温带的天山南北热量差别大,天山北坡虽为迎风坡,但南坡是阳坡,自然带是南坡的高,但北坡水分条件好,还多了针叶林带。
如图2天山的自然带。
5.对雪线的影响前面已提到雪线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其高度若考虑消融量,阳坡雪线比阴坡高。
但也要考虑年降雪量,迎风坡降雪量大,雪线低;背风坡降雪量小,雪线高。
祁连山东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雪线由东(4600—4700米)向西(5000米)升高。
天山的北坡既是阴坡,又是迎风坡,温度低,降雪量大,雪线低,见图2。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面向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年降水量在2000~3000毫米以上,雪线高度在4500米左右;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年降水量一般只有600~800毫米,雪线大多在6000米左右,个别地区达6200米。
降水量丰富的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
另外,在季风气候区,随着季节的变化,风的来源发生了变化,风向发生转变,迎风坡和背风坡就会互换。
一般来说,夏季风的迎风坡,温暖湿润,冬季风的迎风坡低温干燥。
1.对冬季气温的影响我国秦岭、南岭的北坡,冬季面临着来自内陆的偏北风,寒冷干燥,所以南岭以南可以发展某些热带作物,南岭以北,由于热带作物不能越冬,具有亚热带环境,而秦岭则成为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的分界线那些南北向的山脉贺兰山也是如此。
2.时沙丘的影响受风的影响,沙子渐渐堆积成沙丘,沙丘的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
坡向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那么对人类活动当然也有影响,表现在如果阳坡和迎风坡结合,自然条件更优越,人口、城镇分布更密集,经济更发达。
如果是海岛山,背风坡则是发展海滨浴场的良好地点。
同时,因为这里天气晴朗,雨水少,太阳辐射强,所以背风坡还是盐场的最佳位置,如台湾西部的布袋盐场。
背风坡海岸还可以作为海上船只的避风港。
云南高原植被的垂直分布云南高原山地连绵起伏,境内以中亚热带为主。
在云南南部为热带气候,在云南中亚热带地区海拔超过5000m 的高山集中在滇西北。
其它大部分地区为不超过海拔3200m的中山。
云南境内的中亚热带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它们的垂直带谱有些相似但亦存在一定差别,南部山地的垂直带谱可分为五个垂直带,即季风常绿阔叶林带占据海拔1300-1800m ,湿性常绿阔叶林带占据海拔1800-2600m ,针阔叶混交林带占据海拔2400 2800m ,山地苔藓矮林带占据海拔2800-3000m ,亚高山针叶林带占据海拔3000m;以上南部基带的代表性森林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以栲属石栎属木荷属的一些种类为优势种。
这一基带为北部山地所缺乏的亚热带北部山地垂直带,可为分四个带,即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带占据海拔1900-2500m ;湿润常绿阔叶林带占据海拔2900 3200m ;亚高山针叶林带占据海拔3100-4100m ;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占据海拔4000 4700m 。
基带的代表性森林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以滇青冈林、黄毛青冈林、高山栲林和元江栲林为代表湿润常绿阔叶林在中亚热带的南北山地均有较大面积分布。
以石栎属为主其它樟科木兰科茶科等植物优势度不明显,但组成种类十分丰富。
在湿润常绿阔叶林带之上,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代表性森林为云南铁杉林及其与阔叶树组成的混交林在海拔2300、2450m 左右,云南铁杉已开始出现,在常绿阔叶林中随着海拔上升云南铁杉与常绿阔叶树组成针阔叶混交林在海拔2800 -2900m ,有小面积的云南铁杉纯林随着海拔继续上升,针叶林内出现落叶的槭桦等树种。
构成云南铁杉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带的代表性森林为丽江云杉林和多种冷杉林丽江。
云杉林只限于分布在怒江澜苍江分水岭以东的滇西北山地向北延伸到川西高原;丽江云杉林仅分布在山地地形稍平缓土壤肥沃之处;冷杉林在该垂直带分布面积广类别多较为集中的分布于滇西北的横断山脉中上部,海拔3500- 4100m;在丽江云龙山以北冷杉林以长苞冷杉林为主,在海拔较低处有川滇冷杉混生。
在云南省的冷杉林分布最南缘的为苍山冷杉林,分布在镇康大雪山海拔3000m 以上。
分布在最东缘乌蒙山海拔3000m 以上的为急尖长苞冷杉林,在中亚热带北部山地垂直带上还分布有硬叶常绿阔叶林海拔2600-3900m ,高山松林海拔2800 一3100m ,和大果红杉林海拔3200 一3500 或3900 -4000m ,在海拔4000m 以上为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灌丛以杜鹃灌丛为代表。
高山草甸以羊茅草甸和嵩草草甸为主。
滇南山地的海拔一般在3000m 以下,植被垂直带谱可分为六个带,每个垂直带所占据的海拔幅度较小,以滇南山地为例:海拔最低处为热带湿润雨林带占据海拔300 -500m ;以下热带季节雨林带占据海拔300 一700m;山地雨林带占据海拔700 —1300m ;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带占据海拔1300—1700m ;苔藓常绿阔叶林带占据海拔1750—2900m ;山顶苔藓矮林带占据海拔2700 —2900m 。
这一垂直带谱分布在高大山体的迎东南季风坡面上,及山前地区,地形雨极为丰富,气候潮湿,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潮湿特征,湿润雨林带是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的植物组成,所占面积不大;季节雨林带有千果榄、仁番龙眼林、大药树、龙果橄榄林等山地雨林带占据了一个较宽的海拔范围,以云南蕈树滇木花生为主的山地雨林为代表;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是以刺栲木莲为标志林,内种类繁多樟科木兰科植物明显增加,这类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不明显;在海拔1750m 以上的苔藓常绿阔叶林带,其特点是苔藓植物特别发达,树木的枝干密披,苔藓厚度达2-5cm ,山顶苔藓矮林带是由多种杜鹃乌饭南烛所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