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小故事

合集下载

廉洁小故事2020精选

廉洁小故事2020精选

廉洁小故事2020精选廉洁自律的故事虽篇幅精短,反腐倡廉的道理却意味深长,似一杯香茗,不是芳香扑鼻,却回味悠长,定有受用无穷之感悟:莫以廉小而不为,莫以贪小而为之。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廉洁小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廉洁小故事1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理解。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廉洁小故事2白居易怒打行贿人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

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

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

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银子送了来。

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明天公开审案。

第2天,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乡绅抢着说:“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

”李财主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

”白居易沉下脸说:“什么理长理大?成何体统!”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自己送的礼,连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说:“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

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

白居易厉声喝道:“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至于这些行贿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

廉洁小故事3有一个人叫安纳,他的爸爸因一次意外车祸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只有安纳他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他要靠自己赚钱,他面对的是苍天给他的痛苦世界,而他却是微笑的面对。

安纳并没有放弃了品德,一直把品德牢记在心。

安纳打完了工,就在街上买点东西,可是钱不够,按纳失望的向家走去。

廉政故事5篇范文

廉政故事5篇范文

廉政故事5篇范文第一篇:廉政故事古人劝廉故事集锦1、父劝子廉刘歆是刘向的儿子,年少得黄门侍郎要职。

刘向及时写了《戒子歆书》教子为官。

他引用董仲舒富有哲理的名言,引用齐顷公成功失败的故事,要求儿子牢记历史教训:“身处要职,在道贺声中,要保持头脑清醒,兢兢业业处理政务,建立功勋,切不可恃高官显位,骄奢淫逸,走一败涂地的道路。

”2、母劝子廉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

有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

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3、妻劝夫廉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

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4、兄劝弟廉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

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

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

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5、叔劝侄廉宋朝欧阳修在《与十二侄》中,教育做官的侄子,在公务面前要“尽心向前,不得避事”,即使临难赴死,亦应勇为。

并告诫侄子为官守廉,禁购官府的物品:“欧阳氏自江南归明,累世蒙朝廷官禄。

吾今又蒙荣显,致汝等并列官常,当思报效。

偶此多事,如有差事,尽心向前,不得避事。

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

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佑汝,慎不可思避事也。

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缺此事。

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欲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守此为戒也。

”6、舅劝甥廉宋朝名相寇准,少年得志。

淳化年间,太宗亲自为其主婚,让皇姨宋娥与他成亲。

最新廉政小故事5篇

最新廉政小故事5篇

最新廉政小故事5篇“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

你知道廉政小故事有哪些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廉政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廉政小故事1灭官烛看家书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

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

他猜想这必须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

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我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

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我出钱买的亮吗之后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景,他认为这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

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

但正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廉政小故事2魏征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的宰相。

他直言不讳,曾提出“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加上为人俭朴,病危时还没有像样的房子,所以一直深受人民的称道。

而魏征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历出名的贤内助。

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那么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那间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而毫无怨言。

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

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

”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

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

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

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简直不相信,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

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

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

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

”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小故事15个

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小故事15个

高考作文素材--古代小故事15个廉政小故事(一)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理解。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廉政小故事(二)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去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廉政小故事(三)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那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可是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廉政小故事(四)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廉政小故事(五)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廉政小故事(六)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分清廉。

之后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之后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所以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廉政小故事(七)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斤相赠。

廉洁小故事(30篇汇总)

廉洁小故事(30篇汇总)

廉洁小故事(30篇汇总)廉洁小故事第1篇两袖清风的谦明朝名臣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理解。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廉洁小故事第2篇XXX拒礼为开廉洁XXX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

XXX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XXX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XXX的60大寿,XXX前几天。

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XXX等站在衙门口拒礼。

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

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XXX,要他接旨受礼。

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

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XXX。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XXX让王朝把诗拿到XXX呈父亲展视。

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

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

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寺人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廉洁小故事第3篇XXX(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

XXX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

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

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一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

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

此刻,只要一提起XXX,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

廉政小故事(三篇)精选

廉政小故事(三篇)精选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忧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廉价。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疑心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廉政小故事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
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清正廉洁小故事(精选20篇)

清正廉洁小故事(精选20篇)

清正廉洁小故事(精选20篇)廉洁是中国传统之一,廉洁就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正廉洁小故事(精选20篇),希望你喜欢!清正廉洁小故事1清正廉洁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

说大一点,如果每个人都不廉洁,我们的国家就会遭殃。

我们的国家现在是多么美好。

大家都非常爱戴清正廉洁的人,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变得这么强大和富有。

从古到今,我们国家出现了许许多多清正廉洁的官员,古代的包公,一生廉洁,被后人称为“包青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爷爷,一件睡衣补了多次还舍不得扔掉。

我们也非常痛恨那些给国家造成危害,不廉洁的官。

他们只会给国家增多坏事,根本没有想过怎么去报答国家。

这些人怎么不让人痛恨呢?虽然,我们现在还是一名小故事,但我们也要学习包公、周总理爷爷的正气精神。

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遵守小故事规则,同时不忘了提醒别人也要做好。

因为不是一两个人就能使国家变得强大富有,必须要大家都团结起来才行。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一个廉洁的人;一个能报答国家的人。

相信,只有每个人都廉洁了,我们的国家会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美好。

清正廉洁小故事2廉洁,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人们把廉洁视为一种美德,把败坏看作社会的一颗毒瘤。

廉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每个朝代的领袖人都提倡廉洁的作风。

廉洁,既是一个好官的标志,也是我们小故事前进的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廉洁的好品质。

我曾经读过一篇短文,题目叫《公仪休拒收礼物》。

文中,一位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一条小小的鱼作为礼物送给他,他也竟然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因为他深知,一条小小的鱼身上,蕴藏着多少阴险的计划,甚至是一个天大的阴谋。

他正是知道这点,才不会收下任何礼物。

他就是——公仪休。

公仪休拒收礼不但为了自己,更为了朝廷、百姓。

也证明了他廉洁、正直和聪明的品性。

廉政文化进校园小故事

廉政文化进校园小故事

廉政文化进校园小故事营造积极向上的廉政文化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廉政文化进校园小故事,欢迎阅读参考!!廉政文化进校园小故事一: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政小故事
廉政小故事15个
廉政小故事(一):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理解。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廉政小故事(二):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去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廉政小故事(三):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那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可是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廉政小故事(四):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廉政小故事(五):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
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廉政小故事(六):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之后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之后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所以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廉政小故事(七):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廉政小故事(八):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理解,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理解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我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廉政小故事(九):
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

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

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

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
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

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

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

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

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廉政小故事(十):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我的操守。

廉政小故事(十一):
白居易怒打人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

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

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

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银子送了来。

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明天公开审案。

第2天,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乡绅抢着说: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

李财主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

白居易沉下脸说:什么理长理大成何体统!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自我送的礼,连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说: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

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

白居易厉声喝道: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至于这些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

廉政小故事(十二):
灭官烛看家书
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

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

他猜想这必须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

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我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

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我出钱买的亮吗之后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景,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

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

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廉政小故事(十三):
新鞋踩泥
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

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我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

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细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

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细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

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之后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
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廉政小故事(十四):
公仪休拒鱼
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

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理解,此刻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我俸禄买鱼吃,如果此刻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理解啊。

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廉政小故事(十五):
我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我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之后,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