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合集下载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

而当代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教育将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谈论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文化,在中国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传统渗透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提倡孝道、忠诚、仁爱等价值观念,这些传统观念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当代大学生教育所受到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与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冲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现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这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品质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大学生教育相结合,是当前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教育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传统文化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感与认同。

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机会,比如在校园里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传统节日庆典等,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领悟能力。

现代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思考能力,使其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

大学教育还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去了解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只有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理解与认同,传统文化才能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中得到传承。

大学教育还应该通过国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修养是人的品质和修养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大学生在接受现代大学教育的也应该注重国学修养的培养。

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与传承

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与传承

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与传承大学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其发展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思维方式、学术追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学生的品德修养、思维方式、学术追求三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与传承。

一、品德修养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培养,对大学教育的品德修养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大学教育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大学教育通过道德教育课程、社团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

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品德修养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生个人的道德修养上,还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的塑造上。

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开展传统文化研究等方式,使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思维方式具有深远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与大学教育中的学科交叉、跨学科研究等有着密切联系。

大学教育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学科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还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强调知行合一。

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体现在学生的学术追求和研究方向上。

三、学术追求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学术追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学术追求注重学问的积累和传承,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探索。

大学教育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使他们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创新的精神。

传统文化的学术追求对大学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还体现在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上。

大学教育应该强调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使学术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包括儒家思想、道教思想、佛教思想等。

这些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积淀和人文精神,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下是我对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五行,并重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些价值观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应该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关心社会公平正义,并理解个人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塑造来改造自己并影响他人。

对大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应该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自我实现,不仅仅关注功利主义和自身利益,而是追求内在的美德和道德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创新和智慧的追求。

传统文化对于人的智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理解古代智者的思维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不仅仅是机械地接受和延续传统,而是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现实问题中发挥智慧。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与包容的社会关系。

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鼓励人们相互尊重、包容和互助。

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应该学会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差异和多样性,并且在面对冲突和争议时寻求和解和妥协的方式。

这种和谐的态度有助于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这些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中国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有助于弘扬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公民意识,还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鼓励创新和智慧的追求,强调和谐与包容的社会关系,以及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融合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精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教育又将如何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文化传统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礼仪等价值观念,提倡“以礼治国”,弘扬“大同世界”的理想。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教育中,可以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特点,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国民族的根和魂。

只有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涵盖了古代先贤留下的一部部智慧与教诲,为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无尽的灵感与启迪。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

在当代高等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融合。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文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国家也在大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大学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这不仅是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传统文化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影响——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摘要: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取得巨大发展,规模急剧扩大,教育质量得到积极关注,体制改革得到突破性、积极性进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其旺盛的生命力除了来源于大学组织自身的活力之外,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视。

它以显在和隐在的方式,深深地主导并影响着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给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无尽的动力与活力。

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中获益,走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发展之道,是亟需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影响;安庆师范学院一、几个概念⒈什么是文化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本文所引用的文化是狭义的,即“指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的总和,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民风习俗”①⒉什么是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由“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复合而成,传统不仅仅就是指过去存在过的东西,它更是指活在现在的过去。

所谓“传统”是由“传”和“统”两个字构成的,纵向曰“传”,是指时间上的历时性、延续性,是指那些过去有的,现在仍然在起作用的东西,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活的东西。

横向曰“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空间的拓展,二是指权威性。

传统,作为历史延续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它与时代特征有机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智慧与能力。

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学生与传统文化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传统文化除了能带给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作用外,大学生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剧烈变迁决定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

2、做计划:先计划一下再动手。

二、决议 [ juéyì]
经会议讨论,表决通过的议案。

三、决定 [ juédìng ]
1、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领导上决定派他去学习。

这件事情究竟应该怎么办,最好是由大家来决定。

2、决定的事项:这个问题尚未做出决定。

组长们回去要向本组传达这项决定。

3、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决定性。

存在决定意识。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国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当代大学生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教育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如价值观多元化、教育内容单一化、知识的碎片化等,而中国文化传统则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价值观念,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教育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文化传统强调敬老尊师的价值观念,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教育至关重要。

在中国文化中,尊敬和孝顺长辈是一种美德,而对老师的尊重更是一种传统的行为。

尊敬和孝顺长辈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尊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中国文化传统注重道德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教育人。

在当代社会,道德价值观多样化,年轻人常常面临着迷茫和困惑。

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成为有道德、负责任的社会人士。

中国文化传统注重继承和创新的精神,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但也不是僵化和守旧的,它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和进行创新。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的结合中,当代大学生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当代大学生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化、教育目标功利化等。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人认为只有通过取得好成绩才能获得成功,对于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关注不足。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关注他们的个性特长,让他们成为独立思考、有追求的人。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他们经常感到疲惫不堪,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的积极作用,是一项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作用1、对大学生情感健康的保障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和谐”、“和顺”等,提倡人们互相尊重、关爱、帮助彼此。

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安全感,减轻他们面对压力时的孤独感,更为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对大学生道德心理的影响孔子强调道德修养,并把自身的能力归功于道德品质的提高。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建立起自己的道德体系,使自己能够把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价值观联系起来,增强自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对大学生性格心理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压力,优雅地承受生活中的苦痛和挫折,以平淡和积极的情绪面对一切挑战。

积极的设计自己的性格是有益的,可以让大学生更容易地看到新的机会和前景。

二、如何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来健康教育大学生1、通过传统文化讲堂的形式来实现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各高校纷纷开设心理学课程,其中,讲授传统文化知识是一个注重实践的方法。

通过庭训、佛学、林业、医药、音乐等传统文化知识,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这不仅可以加强大学和社会的联系,还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2、用传统文化理念指导日常生活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身心和谐发展,大学生除了学习百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注重身心健康和情感支持。

在这一点上,传统文化的价值就得以彰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发表时间:2009-02-18T15:23:29.530Z 来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0月下作者:李慧幺禹斐
[导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教育的影响也极其深远深刻。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教育的影响也极其深远深刻。

现代大学教育,应尽可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开其消极影响,从而促进大学教育的和谐发展,也同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地弘扬。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教育;影响
1 几个概念
1.1 什么是文化。

在中国古代,“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各种象征性符号,以及文物典籍、礼仪制度等;“化”的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亦可视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到了近代欧洲,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的阐释,将“文化”界定为“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另有学者指出,文化指“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在内的人类所有的活动及其结果”。

可见文化的含义复杂,所引用的文化是狭义的,即指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的总和,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以及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民风习俗。

1.2 什么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所以,中华民族在古老华夏大地上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慧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大体上历经上古原始文化、殷商西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辽夏金元文化、明清文化等发展阶段或时期。

简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或正宗,以伦理为主要类型,同时具有一统与多元、全体与个体、事功与审美等诸多层面的相悖相生、相间相济”[2]。

1.3 什么是教育和大学教育。

教育的含义也是复杂的,广义的教育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而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也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引用的教育的定义也是狭义上的。

大学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精英教育,其功能可以概括为“出思想、出人才、出服务,即研究高深知识、创新社会文明;培养有用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立足地方社区,服务社会公众”。

2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教育理念等内容,都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必然影响和约束后代的生活及教育等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包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卦·彖辞》)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包括“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坤卦·彖辞》)中宽厚、兼容的品格。

这样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崇尚统一、追求和谐、注重实用而又强调道德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也具有十分宽厚、包容的品格。

这一品格对教育的影响,就体现在对西方文明的引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人和谐的思想的推崇,对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重视,也都对现代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方面是由道家与儒家的互补构成的,道家称“忘己入天”,儒家称“天人合一”,可见,道家和儒家都强调天人和谐。

在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的建设当中,作为高等教育基础的大学教育就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地,这便是传统文化对教育影响作用的重要体现。

中国的文化历来重视人的问题,孔子提出的“仁”就是以人为本为,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现代大学教育也十分注重人文教育,学校的结构、机制以及教学的内容、方式,都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个性发张扬。

另外,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等教育教学原则,至今仍在影响大学教育。

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弊端,比如官本位、轻科技文化、愚忠等封建腐朽思想,照本宣科、呆读死记的教育方式等,都对大学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这些传统,使大学教育死板、缺乏创新精神,也使得大学生过分追求功利而忽视了自身人文修养的提高,不利于教育的和谐发展。

3 调查报告与结论思考
为了掌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情况,简单地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 你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么?
①非常感兴趣②比较感兴趣③感兴趣④不感兴趣
2 你认为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3 以下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有:
①元旦②中秋节③泼水节④圣诞节⑤植树节
⑥五一劳动节⑦重阳节⑧国庆节⑨春节⑩端午节
4 你喜欢过春节么?为什么?①喜欢②不喜欢原因:
5 你喜欢过圣诞节么?为什么?①喜欢②不喜欢原因:
6 你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么?
7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8 你了解传统的京剧艺术么?①非常了解②比较了解③了解④不了解
9 你认为自己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么?(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
①接受过②没有接受过
10请为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提些建议。

本次调查针对在校大学生展开,共发放问卷150份(包括文本问卷100份、电子问卷50份),共收回问卷144份(包括文本问卷94份、电子问卷50份)。

关于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问题,有36.59%的人非常感兴趣,48.78%的人较有兴趣,14.63% 的人完全没兴趣;关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的问题,大部分人都回答有宗教、哲学、经济、教育等几方面;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问题,只有23.8%的人能够完全正确
的作出回答,有54.3%的人有漏选,更有21.9%的人选出错误选项;关于儒家思想核心的问题,只有9.8%的人能够比较肯定而且准确地回答出来,而有29.27%的人完全不知道;关于中国四大发明的问题,竟有18.8%的人不能够准确回答;有34.5%的人对传统京剧艺术感兴趣,有15.6%的人不感兴趣;关于“你认为自己是否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58.54%的人认为自己接受过,这其中包括在学校和家庭等环境中接受的教育,有29.27%的人认为自己从未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而其余的人则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

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多,但是,大部分人都对传统文化充满了兴趣,并且非常希望更加深入细致地学习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

“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继起的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形态” ,必然对后代的生产生活,尤其是精神创造及发展产生或利或弊的影响。

而教育一经产生,便具有传递生产知识经验和一定社会生活规范的职能。

授业解惑、教书育人与接续文化、弘扬传统都是大学教育应当作为自身使命与任务而积极完成的两项重要内容。

因此,现代大学教育应尽可能地挖掘传统文化的影响潜质,使其在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作用。

这不仅能够使文化促进教育的发展,也能够使教育促进文化地传承。

注释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4.
[3]雷鸣强,刘芳.大学之道、大学之痛与大学之治[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4]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5.
参考文献
[1]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2002.
[3]商聚德,刘荣兴,李振纲.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4]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1999.
[5]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周远清.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第九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等教育研讨会上的报告[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