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监督_妨害新闻舆论监督的五种因素

合集下载

试论电视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

试论电视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

试论电视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陆伟(合肥市广播电视台专题活动部安徽·合肥230000)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0-0072-02摘要新闻舆论监督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和我们党及国家工作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媒体的重要功能,随着政治文明的推进和人民群众法制、民主意识的提高,新闻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工作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

因此加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是势在必行的。

本文就从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并以事例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电视新闻舆论监督调节协调On the Supervision Role of Television News Media//Lu WeiAbstract News media supervision,a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media,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rxist journalism and work of the party and our country.With social development,news media supervision has been laid more and more emphasis,and enhanc-ing news media supervision is an inevitable measure for us.This paper mainly illu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ews media supervision and its importance.Key words television news;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adjust; coordinate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电视作为一个最先进的电子技术武装起来的传播媒体,它的优越性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和关注,而电视新闻作为崛起的生力军,引导舆论、调节矛盾、协调社会,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浅谈新闻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

浅谈新闻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
出相 应 的解 决措 施 , 来完善 它 。 关键 词 : 新闻; 舆论 ; 监 督
中 图分 类 号 :G2 1 1
引 言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编号 :t 6 7 4 — 8 8 8 3( 2 0 1 4)1 2 - 0 0 3 2 — 0 2

பைடு நூலகம்

合 和交叉 渗透 , 但 又不 能代替 其他 监督手 段 , 也 不能 被 其他监督 手段所代替 。同时 , 新 闻的舆论 作用还表现 在
违 法 犯罪 的案例 , 来 约束 人们 的行 为 , 倡 导 文 明社会 。 在新 闻 当中舆论监督 部分更是发挥着 十分重要 的作 用 , 通过舆 论 的方 式曝光给社会大 众 , 让 全体 的老百姓都 当
上 “ 检察官 ” , 一个人的力量 总 比不上全社会人 的力 量 ,
从 而让丑陋 的事情扼杀在摇篮 里。因此 , 做好新 闻的舆 论监督 工作 显得 十分 的重要 , 加强新 闻舆论 体 系建 设 ,
本性 。
( 2) 舆论作 为一种社会现 象 , 它是人们思 想要求 的
表现, 受社 会 意识 形态 的支配 , 它 一旦 形成 与传播 , 就 成为强 大的精神力量 , 有 时可能反作用 于社会 。新 闻媒
体作 为党 和政府 的喉舌 及耳 目, 它不仅 是党与人 民联 系 的桥 梁 , 也 是反 映群众 的呼声 和要求 , 并 能为政府 决策 提供依 据 的渠道 , 舆论 监督作 为新 闻 的一个 主要 功能 ,
然而 , 部 分 官 员和 老百姓 为 了追求 自 保, 对这 种 现 象置之 不 理 , 从 而 助长 了这 些人 的 嚣张 气焰 , 在这期间, 新 闻媒
体逐渐站 了出来, 揭露和批判社会上 出现丑陋的事情和任务 , 将他们不可告人 的一面曝光给社会 大众。因此 , 新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内容:1、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2、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

4、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5、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6、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畅想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7、坚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8、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使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相统一.9、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增强生机和活力。

10、切实加强新闻工作队伍的建设。

【一章新闻的本源】1、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2、新闻的本源是事实3、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4、新闻的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二章新闻真实】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1、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2、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二、坚持真实性原则:1、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2、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

3、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4、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三、杜绝虚假新闻1、要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学习和教育,使新闻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增强杜绝虚假新闻、抵制虚假新闻的自觉性。

2、要强化新闻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准,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抵制金钱诱惑和各种之风的影响3、要针对新形势下媒体发展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新闻媒体内部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有效制约的能力。

【三章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二、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简述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新闻学

简述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新闻学

简述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新闻学
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主要包括公正、客观、真实、全面和负责任等。

首先,公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时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不同立场、不同利益相关方,并在报道中保持中立和公正的立场。

新闻媒体应该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的影响,确保报道的公正性。

其次,客观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根据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评论。

新闻媒体应该按照新闻事实的真实情况,客观地报道事件的经过和事实的真相,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意见的干扰。

真实是指新闻舆论监督的报道应该真实准确,确保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媒体应该通过多方核实和调查,确保所报道的内容来源可靠,并尽可能地提供确凿的证据和事实依据。

全面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应该全面地报道事件的各个方面和细节,不偏废某一方面的信息。

新闻媒体应该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背景资料,让公众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最后,负责任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应该承担起对公众和社会的责任。

新闻媒体应该在报道和评论中保持尊重和关怀对象的情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歧视,并对自己的报道负起责任,及时澄清和纠正错误信息。

总的来说,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就是在公正、客观、真实、全面和负责任的基础上,通过报道和评论对社会事件和问题进行监督,为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促进社会进步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探讨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探讨

新闻视界55视界观.2021.01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探讨徐展力 周建辉(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广播在传统媒体中国的舆论监督地位受到了挑战。

广播行业在传统媒体形式中具有较强的受众基础和技术优势,但是目前广播媒体的舆论监督水平很难和自媒体以及互联网技术相抗衡,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广播行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动力,所以在当下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广播行业需要积极配合受众需求,对当前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职能进行重新审视,实现广播媒体舆论监督和引导效用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舆论引导新闻传播舆论引导和监督职能对于当前的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结合社会发展特色,根据当前的社会受众群体需求以及特定时期的发展标准进行优化创新。

特定时期具备时代性特征的广播新闻传播才能具备更强的舆论监督能力,为大众的舆论方向做出正确的引导。

一、舆论监督主题多元化发展舆论监督主题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多元化发展,传统媒体形式影响下,广播新闻内容过于笼统,而且播放形式缺乏创新要素,无法反映出当前的舆论监督主导地位。

这样的发展态势不利于广播新闻传播途径应用网络创新技术,自身的竞争优势也会逐渐被互联网创新媒体形式中的自媒体或者其他形式所消耗,所以当前广播新闻传播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对当前的舆论监督主题进行专业角度的分析,从科学发展态势的角度进行分析才能保证舆论监督职能正确发挥效用,引导受众群体具备正确的思维和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方法[1]。

广播新闻传播过程中想要实现主题的多元化发展需要积极开拓创新,把握舆论监督的发展机遇。

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前提下,新闻传播途径在不断转换,广播新闻媒体需要迅速跟进,在热度较高的平台入驻自己的账号,吸引更多受众群体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开拓自己的网络媒体平台,“喜马拉雅”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新闻信息内容和其他娱乐性内容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形成一个更广泛的受众基础条件,这对后续的舆论引导和监督有重要的意义[2]。

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一、新闻舆论监督概说1、舆论监督: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指社会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权力中的偏差行为进行批评和制约的社会现象。

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主要是通过社会公众发表意见,形成批评性舆论,对监督对象产生矫正和制约作用。

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基础来源于《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舆论监督的特点鲜明、具体的指向性。

制约力量的非强制性。

一定程度的公开性。

2、新闻舆论监督通过新闻媒介对公共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及其他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制约。

3、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社会民主机制:越是民主、文明、进步的社会,新闻舆论监督氛围越好权力制约机制:软制约二、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和对象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舆论监督应着眼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们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新闻舆论监督是否等于新闻舆论引导?新闻舆论监督是否等于新闻批评?新闻舆论监督要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舆论引导,后者主要是正向引导,传播正面舆论,前者是强力制导,通过揭露社会偏差行为,对偏离社会规范与党政方针、政策有害社会稳定和进步的思想、行为进行矫正。

新闻舆论监督分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即包括批评又包括建议评价。

新闻舆论监督有批评但不是简单的批评。

在批评中有引导、有剖析、有辩证的方法,有实事求是的作风。

1、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和公众利益相关的事务的监督作为新闻舆论监督主体的人民群众及其载体的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权受到法律保护。

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在行使舆论监督权利的同时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范。

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与局限性是什么

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与局限性是什么

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与局限性是什么在当今社会,新闻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上。

权力如果失去监督,就容易滋生腐败和滥用。

新闻媒体通过揭露政府部门、公职人员的不当行为,将其置于公众的审视之下,促使他们依法依规行使权力,保障公众的利益。

例如,一些媒体对贪污腐败案件的曝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了相关部门的调查和处理,对潜在的违法违纪行为起到了警示作用。

其次,新闻舆论监督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它能够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为他们发声,推动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比如,对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报道,促使相关企业和部门重视,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揭露,引发了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讨论,推动了教育政策的调整和改进。

再者,新闻舆论监督能够促进信息的公开透明。

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事务中,媒体及时、准确的报道可以让公众了解事情的真相,避免谣言的传播和恐慌的产生。

例如,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的报道让公众了解救援进展、防控措施等重要信息,增强了公众应对危机的信心和能力。

此外,新闻舆论监督还对社会道德和风尚的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通过赞扬好人好事、批判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媒体对见义勇为、志愿服务等正能量事件的宣传,激发了更多人的善念和善行;对不文明现象、道德缺失行为的批评,促使人们反思和改正。

然而,新闻舆论监督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新闻报道可能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

由于新闻工作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或者受到个人观点、立场的影响,有时可能无法全面、客观地呈现事实。

一些报道可能只关注事件的某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导致公众对事件的理解产生偏差。

其次,新闻舆论监督可能受到利益集团的干扰和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利益集团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包括经济压力、政治威胁等,试图影响媒体的报道方向,阻碍对其不利信息的传播。

舆论监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舆论监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舆论监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社会监督的方式越来越
受到关注。

然而,舆论监督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
几个方面探讨舆论监督应注意的问题。

一、信息真实性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同质性与真实性成为了值得关
注的问题。

舆论监督过程中,由于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处理手段等
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信息失真的可能。

因此,舆论监督者应该
在信息收集、核实、发布等方面注重真实性,同时也需要建立一套完
整的信息真实性审核机制。

二、舆论导向问题
舆论导向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审美趣味,它决定了人们对一些事
物的看法和评价。

在舆论监督时,舆论导向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一些舆论监督者可能会对某些政治、文化、社会问题持有极端的看法,这种看法会对舆论导向产生影响。

因此,舆论监督需要寻求一个客观
中立、全面公正的立场,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三、利益关系问题
舆论监督往往牵涉到各种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成为舆论监督中的一个难点。

由于某些舆论监督者在掌握了关键信息之后,会往往有一些企图侵权或是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阻碍舆论监督的发展。

四、法律监管问题
舆论监督也是需要法律监管的。

将舆论监督作为表达自由的保障之一,需要舆论监督者在监督过程中也遵守相关的法律和规定,不要涉及到违法行为。

在舆论监督过程中,舆论监督者应该尊重相关的各方的合法权益,遵守道德规范,维护网络环境的和平与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舆论监督_妨害新闻舆论监督的五种因素
妨害舆论监督的官文化因素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一直就存在着一种政治神秘主义的倾向,各级官员都惯于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搞唯我独尊,除非上司,本地盘上的任何人都对其行为无可奈何,根本谈不上接受监督。

历史上周厉王“防人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就是实例。

社会意识不同于社会存在变革的那么迅速,它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目前,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中,公仆意识不强,或多或少地还有“父母官”为民做主的官僚主义落后意识。

除工作中搞一言堂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只喜欢报喜,不愿听报忧;只乐意听赞歌,不允许唱反调。

上几级媒体对其行使舆论监督,敢怒不敢言,同级媒体,甚至上一级媒体对其辖区、责任内的工作曝光,某些官员则认为自己失了面子,就想摆谱,利用本官员的能量和媒体较劲。

结果给舆论监督工作制造了困难,以至于形成了现在新闻媒体不敢监督同级或下一级,只能监督下两级以下单位的潜规则。

妨害舆论监督的心理偏见因素
一些人天天将辩证法挂在嘴上,就是不懂坏事变好事的道理,总是处理不好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关系问题,片面地认为新闻报道应以正面报道为主,舆论监督可有可无。

甚至认为舆论监督不利于社会稳定,会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

这种看法把批评报道与错误导向等同起来,视舆论监督为正面宣传的对立面。

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也是制约舆论监督工作的瓶颈所在。

实际上,舆论监督工作的真正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政治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只有开展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才能揭露那些阻碍社会进步、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现象,做到防患于未然。

舆论监督难免造成一定的舆论震荡,但这种震荡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不会影响社会稳定。

如果为了求稳而排斥舆论监督,掩盖矛盾,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妨害舆论监督的行政干预因素
某些领导干部认识不到舆论监督在密切干群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对舆论监督持排斥、反感态度,一味坚持地方保护主义,利用职权肆意妨害舆论监督。

他们视记者为洪水猛兽,时刻提防,唯恐曝光会影响地方形象和本人权威。

在这种情形下,记者执行舆论监督的任务常常得不到被采访单位或当事人的理解与配合,遭遇种种阻挠和刁难。

特别是一些重特大责任、恶性事件发生后,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会以各种不正常的手段阻挠记者深入现场采访。

据悉,《焦点访谈》栏目70%的节目在播出以前都有人说情,即使曝光之后,被批评者也不会罢休,有的让单位或上级部门领导出面,以权压法,以权否定媒体批评;有的组织反调查,极力进行诡辩。

如果在个别细节上发现丝毫的不当,就对媒体和记者大肆发难。

如果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就敷衍搪塞,推诿了事,使受害者对舆论监督的作用产生怀疑。

更有一些单位或个人在被媒体批评后,便打通关节,在当地其他媒体进行反报道。

由于现在的新闻传播渠道众多,缺乏宏观调控,从而形成了媒体打架、相互矛盾的不良宣传效应。

妨害舆论监督的暴力抗拒因素
为了反映事实真相,伸张公平正义,记者在履行职责、客观公正地对热点新闻进行采访
报道的过程中,遭围攻、被殴打的事件屡见不鲜。

不仅是国家公职人员和企业老板指使打,也不仅局限于殴打地方媒体记者,有的已经发展到在警察的眼皮底下打,一直打到“国字号”媒体。

2008年11月3日,河南新闻网记者齐勇、赵杰到濮阳县采访某局长借祭祀母亲去世一周年聚敛钱财的事件,结果被砸坏车辆,抢走采访器材,将记者打伤,一时间在全国几大新闻网引起许多网民的愤慨。

这样的事件在网上一搜索就能跳出一百多条相关链接。

暴力抗拒舆论监督、野蛮伤害主持正义的记者的现象,已成为当前阻碍新闻工作正常开展、妨碍民众声音正常传递的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妨害舆论监督的法制因素
新闻纠纷是干扰舆论监督的新动向。

舆论监督的初衷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在许多时候,新闻媒体及记者又往往因为替别人维权而自身陷入纠缠不清的新闻官司之中。

近年来,新闻从业人员遇到的新闻纠纷越来越多,而报道某些细节失实,成为状告记者的主要原因。

一些人故意混淆“名誉损失”与“侵犯名誉权”的界限,动辄以新闻官司相要挟,将侵权诉讼作为阻挠舆论监督、报复记者的手段。

在新闻媒体进行批评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官司缠身几乎成为媒体的普遍困惑,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和记者进行舆论监督的积极性。

舆论监督需要法律保障和规范,但现有的相关法律还远远不够完善。

现行的我国法律对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禁止性规范较为严密,对公民的人格权、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性条款比较完善。

但是对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所应具备的报道权、批评权尚未形成明确的法定条文。

目前因无明确的法律可循,在记者和受访者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责、权关系,仅靠个人的努力、方法的改进,已经很难坚持新闻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无法保证新闻舆论的监督效能,甚至已危及记者的人身安全。

新闻舆论是一种社会力量,是净化社会风气、弘
扬公平正义、促进“三大文明”建设的无形资源,是人民群众赖以表达意志、传达心声、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渠道,因此对新闻舆论务必进行正确的引导。

同时由于新闻工作的自身特点,使其在干预社会生活的实践中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而对新闻舆论监督也需要加以规范,一方面需要政府与社会为其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新闻媒体的自律,但更重要的是健全有关法律制度。

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需要法定,新闻舆论监督的责任也需要法定。

在依法保护新闻舆论监督权的同时,对新闻报道中的违规行为进行相应处罚,这正是法制时代规范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趋向。

(作者单位:濮阳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