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绿色蝈蝈》教学心得

合集下载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在进行《绿色蝈蝈》教学时,我发现了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这个主题缺乏兴趣和理解。

他们可能对蝈蝈这个动物并不熟悉,导致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参与度较低。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个主题进行一些背景知识的了解,创设一些情境或者找一些有趣的视频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其次,我在教学中发现自己的表达不够清晰和简洁。

我经常会使用一些复杂的语句和术语,导致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困难。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语言表达的清晰度,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同时,我也会增加一些示范或者实际操作的环节,通过动手实践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另外,我还要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

我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在改进的教学中,我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践和探索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总结起来,我认识到在教学《绿色蝈蝈》过程中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在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加以改进。

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绿色蝈蝈的读后感(精选8篇)

绿色蝈蝈的读后感(精选8篇)

绿色蝈蝈的读后感(精选8篇)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

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绿色蝈蝈的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借鉴阅读!绿色蝈蝈的读后感篇1《绿色蝈蝈》一篇生动的文章就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蝈蝈。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他,向我们讲述了那些会唱歌的蝈蝈的故事。

文章的设计十分巧妙,耐人寻味。

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一句引出了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绿色蝈蝈,就在介绍蝈蝈狩猎的同时,通过一声哀鸣让主人公登上舞台。

狂热的狩猎者、艺术家、歌手都是作者给蝈蝈起的小名,那么富有拟人化,让人们更方便了解这一昆虫的特点。

文章中,还把蝈蝈勇敢挑战庞然大物与鹰捕食云雀作比较,从中能过看看它敢于挑战的性格。

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把蝈蝈的特点展现在读者眼前,一幅蝈蝈歌唱的景观在我们面前展开。

在描它声音的时候,与蝉的歌喉相对比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从淡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蝈蝈的无比喜爱。

绿色蝈蝈的读后感篇2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

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

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先让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画出生字词。

然后读第二遍,画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课文内容。

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呢?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

“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所热爱的事业是多么执著!搞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精神。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文《绿色蝈蝈》读后感!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文《绿色蝈蝈》读后感!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文《绿色蝈蝈》读后感!《绿色蝈蝈》是法国昆虫学大师法布尔所写的一篇精彩绝伦的科学观察随笔。

这篇文章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以生动活泼的笔触,为我们开启了通往蝈蝈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得以一窥这种奇妙昆虫的神秘面纱,同时也引领我们在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奥秘之境中畅游,收获颇丰。

文章起始,作者别具匠心地并未急于介绍绿色蝈蝈本身。

而是先以夜晚草丛中那清脆悦耳的叫声为引,在读者心间种下了好奇的种子。

这如同一位充满智慧的神秘向导,巧妙地设下悬念,牵引着我们的好奇心,使我们急切地想要探寻那美妙声音的来源。

当绿色蝈蝈最终揭开神秘面纱,正式亮相时,作者对它细致入微的描写,就像展开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工笔画卷。

“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这般生动的描述,不仅清晰勾勒出绿色蝈蝈的外形轮廓,更赋予了它一种灵动的美丽与优雅气质。

法布尔那敏锐的观察力着实令人赞叹,他能捕捉到蝈蝈身上如此微妙的细节,并以如此鲜活的语言将其呈现,让我们仿若亲眼目睹这可爱的小生灵在眼前跳跃。

在阐述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时,法布尔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展露无遗。

他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实验,为我们全方位、深层次地揭示了蝈蝈的生活奥秘。

我们从中知晓蝈蝈是杂食性昆虫,它的食谱丰富多样,不仅钟情于蝉等昆虫,对一些水果和草叶也颇为喜爱。

它们捕食时动作之敏捷,宛如训练有素的猎手,常常能出其不意地捕获猎物。

而在繁殖季,雄性蝈蝈那通过鸣叫吸引雌性的求偶方式,充满了趣味与神秘色彩。

这些详尽的描写,使我们仿佛置身于蝈蝈的世界,深刻体会到大自然中每个生命都拥有独特的生存法则和规律,它们各自演绎着精彩的生命乐章。

《绿色蝈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载体,更渗透着作者对生命深深的尊重与热爱。

在法布尔眼中,绿色蝈蝈绝非一个毫无生气的昆虫标本,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

他以平等的视角去观察、描述蝈蝈,摒弃了将人类价值观强加于它们的做法,而是充分尊重蝈蝈的自然习性和生存权利。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惑。

每一次教学都是对我们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的一次检验。

而教学反思是我们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今天,我将对我上一堂课《绿色蝈蝈》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总结出一些可行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注意到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堂课中,《绿色蝈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文本背后的寓意和价值观,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与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提前调研学生现有知识和兴趣有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预热环节,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例如,在第一堂课开始之前,我可以组织一个小小的环保主题故事分享,或者播放一段与环保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环境保护的意义。

其次,我需要注意授课方式的选择。

在这节课中,我选择了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积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并不积极参与,甚至有些学生表现出逃避合作的情况。

为了改进这个问题,我可以考虑增加一些个体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还可以在活动设计上增加一些具体任务,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角色。

通过这些改进,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另外,我也需要反思自己在这堂课中的角色定位。

我在这节课中扮演了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然而,我意识到我在一些时候过于主导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计划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提问和探究来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

我还会努力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素材,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和寻找知识。

通过这样的改进,我相信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绿色蝈蝈读后感500字

绿色蝈蝈读后感500字

绿色蝈蝈读后感500字绿色蝈蝈读后感500字(一)那节《绿色蝈蝈》练兵课,虽相去一周,但课后校长高一语惊人,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定格在记忆中。

反观多年来说明文课堂教学说明对象、特征、顺序、结构、方法、语言等一统老师的定式,想起自己尝试的散文化教学探索,相比代建丽老师相去盛远,从课堂师生双边活动、智慧的碰撞,我意识到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固然重要,但是语文素养对于学生成长来说更甚。

习惯,比知识更重要。

《绿色蝈蝈》一课从夏日知了鸣叫引入,潜移默化学生要关注自然、关心生活、关爱人类的朋友生物;读文章标注生字词、勾画动情的句子,引导学生习字,更学会做人要动情。

素养,比知识更重要。

《绿色蝈蝈》一课设计蝈蝈名片,变换角度多元化了解蝈蝈的别称,歌手、囚犯、艺术家、屠夫、美食家等,品味说明文语言在无声无息中,如此喜闻乐见的活动于学生是情有所钟的,淡化了单调地语言品析的教学活动。

求职简历,提醒关注姓名、美誉、特长、主要事迹、自我评价、所求职业等思考角度,简约而不简化,全面地让学生了解文中绿色蝈蝈的介绍,更调动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实现了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学生的汇报:歌手、保镖、模特、美食家、猎人等求职意向,相信学生生存生活能力在那一瞬间生成了,知识也在那一刻升华了。

我想语文课活不活,灵动不灵动,关键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观,更在于我们关于教材的解读,教材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一味地在乎学生学了多少语文知识,能否应对我们的考试,何况现在的自主招生趋向是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成功的敲门砖。

绿色蝈蝈读后感500字(二)这是一篇关于仿写《绿色蝈蝈》写蚂蚁的作文,正因为这样,后来人们把“蚂蚁搬家”编成故事,在生活中广泛流传,目的在于:学习“蚂蚁搬家”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当我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无疑把蚂蚁搬家的故事当成了克服困难,拼搏进取,力争取得最后成功的动力源泉!更多关于仿写《绿色蝈蝈》的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绿色蝈蝈》教学实录与执教感言

《绿色蝈蝈》教学实录与执教感言

《绿色蝈蝈》教学实录与执教感言《绿色蝈蝈》教学实录与执教感言1【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快速阅读归纳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说说其作用,并积累美词佳句。

3、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以及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才能,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掌握描写动物的详细方法。

【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对动物的兴趣,进步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快速阅读的一般规律,有效地寻找介绍动物的有效信息;通过诵读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感;通过观察动物画面,进展片断写作。

【课前准备】老师:制作相应的课件,寻找动物特别是蝈蝈的图片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课件备用。

学生:预习词语,查找资料,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并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动物。

【教学课时】一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画面)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的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

如今请大家来讲一讲你所熟悉的一种昆虫。

(学生自由发言)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的生活情趣。

这些美妙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作者介绍(出示法布尔的图片)法布尔(JEAN·HENRIFABRE),1823年12月21日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小山村。

从孩提时代起就表现出对昆虫和自然的喜欢,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

通过自修,他获得数学,物理学,博物学学士学位,任博物馆馆长。

他在南法塞西尼翁村买了一小块地,命名为“荒石园”,开场专心观察,研究昆虫,写成十册《昆虫记》。

关于昆虫的研究受到达尔文的推崇,赞誉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

91岁时过世。

三、检查预习,词语学习给以下字注音:狩( )猎喧嚣( ) 篡( )夺劫( )掠窸窣( ) 开膛( )破肚篝( )火嗉( )囊吮( )取唾( )液喑哑( ) 静谧( )螽( )斯莴苣( ) 颚( ) 喙(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速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习性?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称呼,什么效果?学生考虑讨论后交流:1、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篇一:《绿色蝈蝈》教学反思上这节课之前,我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了预习,预习安排非常简单,但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节课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

我本人也对文本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读,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预设,觉得准备得比较好了,但这节课上完之后,才发现,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绿色蝈蝈》这节课的得与失:一.教学意图的落实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第十个年头,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尽人皆知,几乎将要成为了套话,但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远未得以真正的贯彻落实。

体现在教师一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还给学生,把思的空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在学生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课堂对话中来。

这节课,我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了始终,关注最大多数的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中来,在这个方面,我个人也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也比较好,在镜头面前,他们的表达清晰,思维活跃,参与积极,呈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正是有了以人为本理念的支撑,才有了这堂课呈现出来的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气氛,不论通过这节课学生们学到了多少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通过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究思考获得的,都是他们通过主观努力收获的成果;2.不离文本的教学原则学生发言比较活跃,从感知文本内容,到品读文本语言,再到提出问题,他们的发言很积极,而且始终不离文本,在这个方面,我基本上做到了对课堂的驾驭,保证了课堂的充实高效。

3.大道至简的教学设计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读,读准一些字音这个环节的目标指向重在解决字词、疏通文义,显然,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预习比较充分,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太多误读的字音,只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把匀称读成了jun cheng,发现之后,及时予以了纠正。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_1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_1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绿色蝈蝈》教学反思篇1七年级第四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绿色蝈蝈》课文后面有一个这样的练习题,即“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当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上的习性?”课文后的练习题是单元学习目标的具体化。

同时课文后的练习题还告诉学生写动物__的一般要点。

根据我的了解学生在小学也学过类似的写动物的课文。

基于此,我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写动物__的一般要点;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当场写一段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文字,在写作中掌握__写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

至于教学思路,我决定这一课的主角由学生来唱,让学生自己从已知入手,通过回顾小学学习过的类似课文,来达到自主学习__的目的。

这节课因为有了我的主导基本上按我预计的那样顺畅地结束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完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由旧知入手,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后,我作了一个小小的拓展,你们在课外还见过类似写法的__吗?一石并没有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努力搜索贮存在大脑里的信息,全班同学沉默了大约两分钟后,有两个语文成绩较好一点的同学说,“我看过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看过郑振锋的《猫》”。

我这下傻了眼,怎么会有这样的答案呢?众所周知,无论是屠格涅夫的《麻雀》还是郑振锋的《猫》都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其__的核心实质不在物本身,而仅把其当作一个感情思想的载体而已。

而《绿色蝈蝈》所描述的就是蝈蝈本身,虽然作者在__中透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敢情学生是把这两类__的写作特征弄混了,学生还是没有跟上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把这个问题暂且抛开来,继续把学生引到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上来。

教学进行到结尾,学生开始写作训练,写有关自己喜欢的动物。

“我想写我家的小狗。

写我家的小狗的外貌、生活习性等,我想通过写我家的小狗表达我对小狗的感情。

”“我想写猫。

写我乡下爷爷家里的那只猫,写那只猫的外貌、生活习性,并通过我与猫的几件事来表达我对那只猫的难以忘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绿色蝈蝈》教学心得
《绿色蝈蝈》是一篇略读课文,安排在网络教室上课,当我引出《绿色蝈蝈》课题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学生问题就来了:蝈蝈就是蟋蟀吗?蝈蝈到底长啥样?它既是素食者又是荤食者吗?面对学生的问题我并不急于回答,也不把自己查找到的相关图片、资料提供给他们。

而是把鼠标交给他们,告诉他们怎样利用关键字进行资料查找。

几分钟后,孩子们就喜滋滋地举手向我汇报他们的发现。

他们从昆虫网站、科技网站等相关网站找到了许多蟋蟀和蝈蝈的图片与资料,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后让他们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分析法布尔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孩子们受到了表扬,学习的热情更高涨了。

图片给了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他们很快就把蟋蟀和蝈蝈区分开来了。

但是,他们的疑问又来了,他们认为法布尔观察描写并不详细贴切,因为图片上的蝈蝈的外表特征一点儿也不象法布尔写的那样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我很赞赏他们的观察力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就借机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描写更形象具体生动,一时间,不少精辟的语句接二连三地从他们口中跳出来。

这时,又有几个学生告诉我课文中拿螽斯和蝈蝈作比较,可他们发现我们中文网站中国科普博览有一篇《轻音乐演奏
家螽斯》却介绍说螽斯也叫蝈蝈,螽斯和蝈蝈是同一种昆虫。

到我的嘉赞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了,我趁机让他们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比较之下他们很快就发现
科普文章介绍语言教平直,而法布尔在描述蝈蝈时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读来更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但他们同时又发现作者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食物特性与科普资料略有差别。

课文说蝈蝈主要是荤食,而科普文却说蝈蝈主要是素食者一连串的发现使学生的求知欲望不知不觉被激发起来了,他们更加积极地
查找搜索资料,与同学交流探讨。

在学生查找掌握了大量相关资料后,这时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出本文写作上的特色、感悟作者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已是水到渠成的事。

短短4 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这一堂课始终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度过。

在查找资料过程中不断质疑、不断释疑,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虽然这堂课的教学与我原先的教学设计略有出入,表面上看似放羊,但却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或者自己探讨,或者和邻近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着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心理氛围,鲜明地体现了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
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