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刘备一、人物简介他身长七尺五寸,字玄德,手拿双股剑,是皇室后代,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手下文武双全,个个都各显神威,他的言行举止与宽宏大量成就了他的伟业,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一国的霸王,就是因为人和与民心才成就了他,是个仁义的英雄豪杰。
二、1.性格特点一:仁义善良1).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刘表快死的时候,他再三要把荆州托付给他,刘表认为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宏大的前途,可刘备却再三推辞,不肯收下荆州,当他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也再三说服刘备接纳荆州,可他却再三不要荆州,还说:“我宁愿死,也决不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违背仁义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做的。
”从此可见,刘备他非常的仁义。
2).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他当上徐州牧的时候,他出城了,留张飞看守徐州,因刘备走了,所以张飞喝的大醉,不料被吕布领兵来偷袭,很快吕布占领了徐州,当刘备回来时,他并没有再夺回徐州,而是对吕布说:“这徐州就给你吧,我暂时驻扎小沛。
”这等善良的人在世界上还有几个呢?别人夺走了自己的城池,自己不断不发怒,还愿另外寻找地方来住,这主以表示他的善良。
2.性格特点二:爱民如子1).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在他再次当徐州牧其间,曹操要带刘备回许昌,不料当地的人民的代表带着几个人民前来拜访,曹操以为他刚来徐州没几天,那么多人民就想挽留他,可他们说道:“请丞相留下刘备吧,在他当徐州牧的这几天,我们是丰衣足食,他还为我们修了十几座桥,让我们行动也方便了许多,求求您了,留下刘备吧。
”这件事足以证明刘备爱民如子。
2).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当他驻扎在新野的时候,曹操五六十万大军来犯,诸葛亮从容不迫,说要等他们进城后再放火烧他们,再趁机逃往江夏,可那样民房就没了,刘备强忍着答应了,在去江夏的途中,刘备带着全部新野人民一起走,可这样会导致速度减慢,很快会让曹操追上,诸葛亮再三劝阻他抛弃人民,可他说道:“我宁愿人民抛弃我,我也决不抛弃人民。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形象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介绍
1.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建
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但在政治上较为残暴,
多有杀戮。
曹操性格复杂,有时冷静沉着,有时暴躁易怒。
2.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以仁爱、礼义著称,善于用人,注
重发展民生。
刘备性格宽厚、仁慈,但在某些时候也显得过于谨慎、犹
豫不决。
3.孙权:东吴的建立者,他聪明机智、善于谋略,具有领导才能。
孙权性
格坚毅、果断,但有时也显得过于多疑、不易信任他人。
4.关羽:刘备的重要将领之一,以勇猛善战、义气深重著称。
关羽性格刚
烈、忠诚,勇猛无比,但也有些孤傲、不容他人。
5.张飞:刘备的重要将领之一,性格豪爽、勇猛无畏,但有时也显得过于
急躁、不够沉稳。
6.诸葛亮:蜀汉的丞相,被誉为“卧龙先生”,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
家和军事家之一。
他智慧超群、谋略高超,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诸葛亮性格谦逊、谨慎,但有时也显得过于固执、不容他人异议。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这些人物各有特色,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历史背景。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而被翻牌成电视剧就有几个版本,相信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给朋友们留下了极为深刻之印象,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先生,阴险狡诈的曹操等。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那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典型代表。
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刘备: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关羽: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张飞: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赵云: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孙权: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周瑜: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吕布: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曹操: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马谡: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司马懿: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三国演义》人物鉴赏

1.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
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
1.刘备: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反而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2.关羽: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
因而其
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4.曹操:在罗贯中笔下,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5.周瑜:周瑜被写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
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
因此,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
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6.鲁肃: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7.赵云: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
8.郭嘉:曹操帐下第一谋士,才华横
溢,放荡不羁。
9.吕布: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10.姜维:文武全才,英俊相貌,忠义二全。
11.张辽:有勇有谋义气够大,忠义皆有,对人不强求。
12.许褚:力大无比,勇猛好战,忠心。
13.卫继:学识通博,进仕州郡,历职清显。
忠笃信厚,为众所敬。
14.杨修:为人聪慧,才思敏捷,博闻强记。
15.司马懿: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一位将领。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化经典之一,它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政治、战争和文化。
这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因其鲜明的个性、复杂的情感和精彩的表现而深受人们喜爱和追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刘备:忠诚、仁慈、高尚\n作为这部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刘备被描绘成一个既有领导才能又有高尚品德的英雄。
他的忠诚和仁慈是他成为真正领导的方面之一。
刘备主张仁爱和公正,他尊重每个人的观点,以平等和公正的方法解决问题。
刘备的高尚品格吸引了许多志愿者和忠实的追随者,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论来激励和启发人们。
刘备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拥有高度的社会认可,他体现了中国价值观的核心。
关羽:忠诚、勇气、正直\n关羽是刘备的好友,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武将之一。
他被描绘为一个勇敢而正直的人,他忠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作为一个为之效忠的人,关羽坚守着他的誓言。
当他面临危险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冲向敌人的阵地。
关羽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人们信任和尊重的象征,他的形象代表了忠诚、勇气和正直。
张飞:勇敢、失控、热情\n张飞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征战勇将,他是一个极富激情和活力的人。
他在战场上很勇敢,但他常常因过于兴奋而失控。
张飞的热情和活力让他在战场上成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但他的不可控性也使他成为一个难以控制的人物。
张飞的形象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热情和勇气的一面。
曹操:野心、狡猾、统治\n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形象被描绘为一个野心勃勃、狡猾无比的人。
曹操背叛了他的朋友和同事,他利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曹操为自己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政治措施,以确保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曹操的形象代表了中国文化中权力和狡猾的一面。
孙权:谦虚、坚强、智慧\n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创始人,他的形象被描绘为一个谦虚、坚强和智慧的统治者。
他善于处理政治纷争,也善于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
孙权采用了一系列策略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尊重自己的盟友。
《三国演义》前20回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前30回人物性格1、曹操人物形象阅读分析——“奸雄”第一回(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曹操便出现,更以整段篇幅给予描写。
其中作者便把曹操的奸诈形象尽显无遗,并为曹操人物形象作了定位。
重点引导学生阅读:①“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褒贬参半②假装中风欺骗叔父,赢取父亲信任——小时即如此,长大后可想而知。
③“‘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言大喜。
”——为曹操人物形象定下基调。
性格;奸诈狡猾自私残暴纵横恣肆权谋机变从容不迫志向远大飞扬跋扈目光敏锐 .故事:曹操献刀、杀吕伯奢全家、发矫诏讨董、报父仇伐徐州、大败吕布、挟天子令诸侯、煮酒论英雄华容道官渡之战许田打围挟天子以令诸侯梦中杀人杀杨修杀华佗2、刘备: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性格:勇敢忠义体恤民情,仁爱待人,礼贤下士,虚心纳谏,但无成大事之风使用的武器:故事: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刘备接任徐州牧,三顾茅庐3、张飞: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
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
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性格:其貌不扬,粗犷,暴躁,不善用计,胆识过人,气吞山河,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心直口快,总是心里想到什么嘴巴就说什么。
第一回中刘备看完刘焉的招募义兵的榜文后慨然长叹,忽闻身后传来厉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此人正是张飞。
同是这回中刘、关、张救了董卓,卓轻视他们的地位,不施之与礼,飞大怒:“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不杀之,难消我气!”故事: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当阳吓死夏侯杰,义释严颜,怒抽邮、独挡长坂桥、战马超、智取瓦口关。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被誉为中国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各个历史人物的辛酸、勇敢和智慧。
本文将就《三国演义》中几位重要历史人物进行形象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主角刘备的形象。
刘备是一个仁德兼修、贤明正直的人物。
他虽然出身寒微,但却始终保持着对天下苍生的关怀与担当。
刘备待人宽容大度,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时从不计较得失;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团结力量,在建立联盟过程中多次示范自己高尚品德,并赢得了众多英雄豪杰的支持。
其次,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角色之一。
曹操机智果断、足智多谋,并有着远见卓识的统治者特质。
他忍辱负重,善于利用任何机会提高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地位;但与此同时,他也有着冷酷无情、残忍暴戾的一面。
曹操在政治斗争和军事统帅方面的才能,使他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多面性格的历史人物。
再次,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备受推崇的智者形象。
他聪明机敏、博学多才,在策略上常常出奇制胜。
诸葛亮以巧妙细致之计屡次破解敌方谋略,化解危局;同时,他也有着高尚品德和深厚仁爱之心,在与刘备并肩作战时展现出大公无私、忠诚坚定的一面。
此外,《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其他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形象值得我们关注。
例如:关羽以其勇猛剽悍赢得众人景仰;张飞则因其强悍好斗却缺乏文化修养而显得粗豪;孙权凭借自己英明果断稳固了吴国江东地位等等。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幅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画卷。
这些历史人物形象不仅展现了他们各自的优点和才能,也凸显出其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
正是这些真实而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赋予了《三国演义》以深厚内涵,并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闪耀着独特光彩的一颗明珠。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众多历史人物因其个性、智慧和行动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与特征,在剧情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通过他们塑造了那个乱世英雄豪杰辈出、智勇谋略交相辉映的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他聪明、狡猾、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
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
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
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
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
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黄月英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赵云赵云: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
赵云原效力公孙瓒,因见其无远大志向,改投刘备。
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刚毅谨细,刘备军曾俘获夏侯敦部下夏侯兰,兰乃赵云同乡,云知其明于律法,推荐他为军正,但不安排为自己属下,其慎虑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诸葛亮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他聪明、狡猾、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
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
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
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
他对后主
说:“
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
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
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黄月英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赵云
赵云: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
赵云原效力公孙瓒,因见其无远大志向,改投刘备。
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刚毅谨细,刘备军曾俘获夏侯敦部下夏侯兰,兰乃赵云同乡,云知其明于律法,推荐他为军正,但不安排为自己属下,其慎虑如此。
蜀军街亭失利后,各处皆损兵折将,唯有赵云亲自断后,所属兵将及军资什物都无甚损失,丞相诸葛亮要把军队剩余物资奖赐赵云将士,赵云不受,认为蜀军兵败,不应反而受赏,诸葛亮对其德行十分赞赏。
昔日平定桂阳后,赵云任桂阳太守,原太守赵范之寡嫂有天资之色,范欲将寡嫂配赵云,赵云认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后来赵范果然逃走。
巴蜀初定时,刘备欲将巴蜀田宅分赐诸将,赵云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之例劝阻刘备分田宅赐将,认为田地应交与百姓耕种,房宅也应归还百姓,刘备从其言。
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
关羽
关羽的最大毛病就是傲,除了不服入川、取汉中皆有上佳表现的老将黄忠外,再举一例:孙权请求迎娶他的女儿,不嫁也就算了,还以当时南方人最忌讳的北人骂语辱骂之。
所以有学者说,关羽之死咎由自取,是刘备、诸葛亮假借曹、孙之手除去,很有见解。
关羽能镇守荆州多年,要感谢一个人:鲁肃。
就是因为鲁肃坚决主张联好西蜀,才有关羽坐镇荆州的局面,否则,不要说早逝的周瑜,吕蒙早就瞄准了荆州,只是在鲁肃生前,孙权一直听从了鲁肃的主张罢了。
所以,关羽只是逞匹夫之勇,身担重任,而不知事事当以孙刘联盟战略为重,他的败亡是早晚的事。
关羽攻击
襄阳曹仁,由于连降大雨,令既无防备、亦不擅水战的曹魏援军,,于禁部队措手不及,以致崩溃。
但接下来,关羽就对坚守孤城的徐晃军队却一筹莫展,可见他的能力止及此,直至被吕蒙端了老家。
关羽在民间的信仰极深,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统治者的刻意拔高,也就是为了宣扬所谓的忠义。
在三国志中,他和张飞一样,是“万人敌”的猛将形象。
马超
马超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他和曹操的相争以失败告终,从此和曹操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其实以曹操的肚量,有杀子之仇(曹昂)、失将之痛(典韦)的张绣和贾逵都可以接纳,何况威镇西羌的马超,
但马超先投张鲁,后在刘备围攻坚城成都时投奔刘备。
随后成都不战自降,原因是刘璋见大势己去无心再战外,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马超的归顺刘备。
要知道,马超在当地有着无人能匹的威望和号召力。
事实上,刘备先派人去劝降马超,当时并无把握,后听说马超愿意归顺,本来围攻城坚粮足的成都刘备并无胜算,此时却心中大喜,立马说了句“我得益州(成都)矣~”此后,马超投降刘备不到10天,成都不战而降。
在刘备时期,马超还是挺受重视的。
刘备称汉中王时,领衔上表、排在第1位的
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此时的诸葛亮排在第5位。
但可能马超一家老小就是“
都为曹操所杀,心中怒气难平,年47岁就亡,一代猛将,在西蜀没有能够建立功业,只是临终将其弟马岱托付给了刘备。
当然,马超如果能够活得长一点,刘备对他肯定亦多防范。
孙权
如前所说,孙氏家族在当地属于地头蛇性质。
孙坚看上了当地的美女吴氏(即后来的吴夫人),但吴氏亲戚认为孙坚名声不好而反对,而吴氏担心惹祸上身而同意,所以马植杰先生在《三国史》中说多少带有逼婚性质。
孙权的功业,在于开创了孙吴政权和以陆、顾为首的吴地大姓之间同心协力的新局面,从而也就开创了孙吴政权独霸东南的新局面。
陆逊家族一共出了十多个将军、封侯者,陆逊和他的儿子陆抗相继成为孙吴国家的军事中流砥柱,陆逊本人还一身兼上大将军和丞相、孙吴的最高军职和文职于一身。
但孙权后期,对吴地大姓多有打击,陆逊就是被他逼问而死。
此外,孙权在三国外交中,手段最为灵活,这也是被后人指为不坚定的来由。
其实这也是不得己的孙权难处所在,他不能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又不能像刘备那样号称皇叔,在一个以正统为至高无上的社会,他要独霸江东则不得不忍辱负重,时而在赤壁战中坚决抗曹,时而在刘备兵戈相向时称臣曹丕。
外无合适的名号以服众,内有江东土著势力的融合难题,这是孙权面临的两大困境,但他都解决得非常棒。
这也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称赞所在。
其实,草船借箭是孙权的杰作,斩华雄是孙坚的军功,都被罗贯中先生移花接木了。
周瑜
对周瑜评价最高的要数熟稔三国史事的宋代文豪苏东坡。
“遥想公谨当年”之句,确实是道出了周瑜的一生杰作,即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到底是一场大战,还是一场曹魏前锋和孙吴联盟之间的遭遇战,目前还有所争论。
但周瑜是此次战役的主要策划者、指挥者是毫无疑问的。
而且在当时连张昭重臣都心存畏惧的紧急情况下,周瑜能够力挽狂澜,打破曹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确实功莫大焉。
难怪东坡要如此抬高这位精通音律的美男子了。
不过,周瑜的短处在于大局感欠佳,没有看到孙刘联盟是当时两家能够生存的唯一之道,一再主张杀死或软禁刘备。
赤壁战后,他在南郡前线一再和曹仁过不去,结果自己受箭
伤,不但荆州被刘备抢得,连自己的年轻生命也搭上,真是可惜。
大局感欠佳不是演义中所说气量欠小。
周瑜任吴方面军统帅时,还有一位军功资历高于他的副手程普,经常和他过不去,但周瑜每次都很大度坦然,直到赤壁大胜后,程普才对周瑜心服口服。
鲁肃
此人绝对是一位高瞻远见的战略家。
早在此人初见孙权时,就已经说出了类似诸葛隆中对的孙吴争霸之策,即先取江东,再取刘表荆州,再西极长江,然后再北上和曹魏争锋。
尽管不如隆中对精确,但时间却在此之前。
当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的5000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在当时是支可怕的力量)赶上、不知往哪里逃时,是鲁肃的说服孙权后亲自直到当阳,向刘备表明了孙吴方面的联手意思。
当时刘备只能说南投一不知名的小人物,得悉鲁肃的意思后才大喜过望,这才有了派出诸葛亮随鲁肃回东吴互相结盟的事情。
要指出的是,当时以刘备的实力,根本没有资格和独霸东六郡的孙吴谈联盟。
也是鲁肃,在刘备借机取得荆州之后,劝说孙权“多树操之敌”,这才有了孙吴对这一事实的默认态度。
此后他继周瑜之后镇守孙吴上游,也是从不计较关羽的傲慢,只是从维护两者联盟的大局出发。
鲁肃死后,继任者吕蒙和周瑜的思路一致,于是有了袭取荆州之举,当然看不到荆州重要性的一介武夫关羽本人也是给对方机会。
荆州一失,西蜀不可避免地一撅不振,直至灭亡,而上游要障尽失的孙吴也只能在陆抗死后,王浚的楼船下一片降幡了。
曹操
曹操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还是个在文学史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家,仅从这一点看,刘备、孙权似乎有所不如。
曹操的形象在民间之所以白脸小丑出现,很大程度是拜《三国演义》所赐。
在强调正统的时代,曹操以残忍手段对待汉献帝(主要是软禁,加上根除献帝身边的反曹势力毫不手软,如对献帝的皇后)受到后代文人的指责不可避免,但到今天,曹操统一北方的实力在当时无人能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