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系统中软交换技术
第六章 软交换技术

信令网关(SG)
实现SCN网络与IP网络的信令互通,提供SS7信令点和IP 网内呼叫控制实体(软交换/呼叫服务器/媒体网关控制器) 双向的信令接口,实现SCN信令的中继、转换或终结处理。 信令网关的协议包含两部分: SCN侧信令协议:信令网关必须发送、接收标准的 SCN信令消息,如标准的七号信令协议。 IP网络侧协议:采用IETF的SIGTRAN协议,完成7号 信令在IP网络层的封装,解决7号信令网与IP网实体相 互跨界访问的需要。
4.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AAA 服务器 Radius SS7/IP 业务提供 SG 网络管理 应用服务器 待定
网管系统
SNMP
H.323
H.323 网络 SIP 网络
软交换
No.7 网络
SIP 计费 SSF 呼叫控制 互 通
SIP/BICC 软交换
INAP/IP SG 现有 IN
H.248 媒体网关
SIP SIP 终端
FRAMEWORK
End User
1
2
软交换系统原理
软交换概念 软交换系统组成 软交换系统协议栈 软交换系统网关和接入技术 软交换系统业务技术 软交换控制器原理
3
1.软交换概念
传统电路交换机体系结构
软交换体系结构
应用服务器
网络管理与计费
业务控制层
管理/业务控制 开放的接口协议
信令/呼叫控制 电路交换矩阵
计费功能
5.软交换网关和接入技术
H.323 电话网 核心分组网 SIP电 话网 Ethernet Switch IAD
SG
No.7 信令网 PSTN /PLMN
TG
POTS V5
AG
DSLA网关 SG
现代交换技术重点整理

第1章:绪论交换的基本概念,通信网的三要素:终端设备传输系统交换系统数据通信和话音通信的区别:1,通信对象不同,数据通信实现的是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以及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话音通信实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
2,传输可靠性不同,数据通信要求更高,话音相对较小3,通信的平均持续时间和通信建立响应不同,数据通信持续时间要短,建立连接的时间也短。
话音通信过程相反。
4,通信过程中信息业务量特性不同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缺点电路交换的主要优点:1,信息传输时延小,对一次连续而言,传输时延固定不变。
2,信息的传输效率比较高3,信息的编码方法和信息格式有通信双方协调,不受网络的限制缺点:1,电路的连续时间较长,当传输较短信息时,通信通道建立的时间可能大于通信时间,网络利用率低2,电路利用低3,通信双方在信息传输,编码格式,同步方式,通信协议等方面要完全兼容,限制了各种不同速率,不同代码格式,不同通信协议的用户终端的互通4,有呼损,可能出现由于对方用户终端设备忙或交换网负载过重而呼叫不通第2章:交换单元与交换网络1)连接的三种表示形式(函数表示形式,排列表示形式,图像表示形式)及它们间的相互转换2)T、S接线器及TST网络的工作原理3)Clos无阻塞网络基本结构和条件Clos网络结构:两边各有r个对称的m*n矩形交换单元,中间是m个r*r 的正方型交换单元。
每个交换单元都与下一级的各个交换单元有连接且仅有一条连接。
m,n,r是整数决定了交换单元的容量,称为网络参数记作C(m,n,r)三级clos网络无阻塞的条件:m>=2n-1.4)Banyan网的构成方法、自由选路的概念以及阻塞情况判断第3章:电路交换技术及接口电路电路交换呼叫接续过程:三个阶段:1,呼叫建立2,消息传输3,话终释放电路交换系统的基本功能:连接、信令、终端接口、控制功能。
模拟用户接口的七大功能:能对7个基本功能做简单解释。
1、馈电:所有连接在交换机上的电话分机用户,都由交换机向其馈电。
现代交换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 2010 -- 2011年度第二学期)名称:现代交换技术综合实验题目:现代交换技术实验院系:电信系班级:通信0803班学号: 9学生:雷玉芬指导教师:鲍慧、项洪印、丽娟、智雄设计周数: 2周成绩:日期:2011 年 6月MGCP IAD 接入实验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了解MGCP IAD接入SoftX3000的数据的配置,并实现各用户之间的呼叫。
二、正文1.实验原理IAD是基于IP的VoIP(Voice over IP)/ FoIP(Fax over IP)的媒体接入网关。
可提供基于IP网络的高效、高质话音服务,为企业、小区、公司等提供小容量VoIP/FoIP解决方案。
IAD属于媒体接入层,是一种小容量的综合接入网关,提供语音和数据的综合接入能力。
在网络位置中更靠近最终用户,无专门的机房。
提供丰富的上行和下行接口,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下图是IAD典型的组网图:MGCP(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协议是一个分布式IP网关系统的部协议,用于控制来自外部呼叫控制单元的IP语音(VoIP)网关。
从本质上说MGCP是一个主/从协议,网关需要执行媒体网关控制器发出的命令。
IAD采用MGCP协议与SoftX3000对接典型组网如图所示:MGCP IAD对接实验程序流程与配置解释实验配置流程图如下:硬件配置是对设备进行相关信令、话音、控制信息、业务数据等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这好比我们要组装一台电脑,要把CPU、网卡、显示器等等一系列硬件通过一定的规则把电脑组装起来,但这样装起来的电脑是不能使用的,因为这样的电脑没有操作系统,没有加电,没有应用软件。
但是在使用电脑之前我们必须把这些硬件正确的装配起来。
硬件数据配置和本局数据配置是整个配置流程的最前端,只有完成了这两项配置工作,下面的协议配置、网关配置、业务数据配置等等才能生效。
硬件配置流程如下“数据配置是对呼叫源、段、计费方式等进行配置。
软交换(2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

第14页 14页
现代通换网络中, 在软交换网络中 , 业务提供与用户接入属于 两个独立的层面, 业务可以与接入介质完全分离。 两个独立的层面 , 业务可以与接入介质完全分离 。 用户可以自行配置和定义自己的业务特征, 用户可以自行配置和定义自己的业务特征 , 不必 关心承载业务的网络形式及终端类型, 关心承载业务的网络形式及终端类型 , 使得业务 和应用的提供有较大的灵活性。 和应用的提供有较大的灵活性。 直接的例子就是现在的PSTN PSTN上实现的服务很 直接的例子就是现在的 PSTN 上实现的服务很 难同时放在宽带网上, 而在软交换的概念下, 难同时放在宽带网上 , 而在软交换的概念下 , 无 论用户用什么方式接入, 得到的业务是一样的。 论用户用什么方式接入 , 得到的业务是一样的 。 电话系统里的特殊业务同宽带网络或无线网络的 业务相同。 业务相同。
传送层
接入层
第 3页
现代通信网实验室
(1)接入层 接入层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各种接入设备实现 不同用户的接入, 不同用户的接入 , 并实现不同信息格式之间的转 接入层的设备没有呼叫控制功能, 换 。 接入层的设备没有呼叫控制功能 , 它们必需 和控制层设备相配合,才能完成规定任务。 和控制层设备相配合,才能完成规定任务。 信令网关( SG, Gateway) 信令网关 ( SG , Singnaling Gateway ) , 它 的作用是与No 信令网相连, 将窄带的No No. No. 的作用是与 No.7 信令网相连 , 将窄带的 No.7 信令 转换为可以在分组网上传送的信令, 或反之, 转换为可以在分组网上传送的信令 , 或反之 , 并 与控制层设备交互。 与控制层设备交互。 中继网关( TG, Gateway) 中继网关 ( TG , Rrunking Gateway ) , 它一 侧与传统电话网相连, 一侧与分组网相连, 侧与传统电话网相连 , 一侧与分组网相连 , 与控 制层设备配合,在分组网上实现语音汇接业务。 制层设备配合,在分组网上实现语音汇接业务。
(完整word版)IMS---介绍了IMS与软交换的区别

IMS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IMS是英文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的缩写中文译名:独立媒体服务IMS是MEGASTAR公司的一个部门,创始人Blong.He。
专门从事独立媒体运作业务。
IMS1。
1.IMS技术概念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1.2。
IMS的定位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
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协议。
现代 第5章 交换技术

重复,以保证接收到的消息无差错。
No.7信号系统能满足多种通信业务的要求,可用于电话网、智能网和 综合业务网等。还能作为一种可靠的传送系统,在交换局和特种服务中心 之间进行其它形式的信息传递(如管理和维护信息)。No.7信号系统是通 信网向综合化、智能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系统。
统中使用的交叉接点大多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构成的交换矩阵,具有开 关速度快(微秒级)、体积小、功耗小、无机械磨损、寿命长等优点。 有M条入线和N条出线的阵列称为M×N矩阵。为了能把M条入线中的任 何一条接到N条出线中的任何一条,它需要M×N个交叉接点。这种能 使每一条入线皆可和每一条出线相接的交叉矩阵称为“全利用度”的交 叉矩阵,它要使用数量巨大的交叉接点,很不经济。 减少交叉接点数量的根本途径是使用多级交叉矩阵或采用数字交换。
第5.1节、交换的必要性
单单位位用用户户
家家庭庭用用户户
电电视视机机
同轴电缆
便便携携计计算算机机
网线 电话线
交换网
固固定定电电话话
无线信道
节节目目提提供供商商 内内容容提提供供商商 服服务务提提供供商商
移移动动终终端端
第5.1节、交换的必要性
通信网的目的是使一个用户能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与任何地点的 任何人、实现任何形式的信息交流(5W)。显然,不可能把千百万用 户的通信终端都以直达通信电路一一连接起来,因为,N个用户彼此直 连需要N(N−1) / 2条电路,即使只有100个用户(N=100)的小单位, 彼此直连也需4950对线,何况用户可能还有移动通信的要求。
一般的用户可能并没有感受到交换网的存在,那么你拨打的电话是如 何找到对方并建立通话?你的计算机又是如何在Internet找到需要的内容?
NGN与软交换技术在未来舰船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第11卷第7期中国水运V ol .11N o.72011年7月Chi na W at er Trans port J ul y 2011收稿日期:2011-04-27作者简介:陈超峰,男,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助理工程师,从事舰船通信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工作。
夏正祥,男,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从事舰船通信系统与设备的质量最终检验工作。
NGN 与软交换技术在未来舰船通信系统中的应用陈超峰,夏正祥(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05)摘要:软交换是新一代通信网络时代NG N 的关键技术。
它一方面实现了网间的互联互通,使得计算机网与语音交换网可管理、可维护,另一方面具有支持多种信令协议的接口,方便扩展新的业务,可以更完备地为舰船通信通信网提供服务。
文中介绍了舰船通信系统的特点;从软交换的概念谈起,详述了它的功能特点及其在舰船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NGN ;软交换;舰船通信网中图分类号:U 67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7-0063-02一、舰船通信网的特点现代舰船通信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通信系统,主要表现在通信网络多种多样,既有语音传输网络,又有视频、数据传输网络;既有以太网,又有局部控制器网络;既有有线网络,又有无线网络,还有光传输网络等;这种复杂的网络通信结构承担着舰船系统的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控制指令等的可靠传输。
现代这种复杂的舰船通信网络系统虽然满足系统话音、数据、图像等业务的承载能力,但同一系统中众多的不同类型的通信网络及复杂的通信协议增加了系统设计、布线、维护的难度。
随着当前舰船通信技术的飞速增长,舰船通信业务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舰船通信网络已经不适合舰船通信技术的需要,现代舰船通信技术需要高带宽、设计简单、布线方便、维护容易的新一代通信网络。
二、N G NNGN 是下一代网络的简称,是网络界为了描述未来网络共同使用的一个新概念。
现代交换技术简介

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第2版)
LOGO
8.1 宽带交换技术 8.1.2 ATM交换原理
1.时分交换结构 常用的时分交换结构包括总线结构和共享存储器结构。 (1)总线结构。
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第2版)
LOGO
8.1 宽带交换技术 8.1.2 ATM交换原理
电信号可以改变器件的“透明”程度,使入射的光信号全部通过、部
分通过或全部不通过该器件,以此用做光信号的通断控制。一个光调 制器由二维光控制,并由二维光调制器矩阵构成,它是利用磁光效应 制成的。
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第2版)
LOGO
8.2 光交换技术 8.2.6 光交换机的发展
(1)时分复用方法。在时分交换结构中,各路输入信号首先被复用成
一路信号,然后送交换部件。不同输入信号的复用方法不同。 (2)时分交换。在同步时分复用信号中,各单路数字信号由其在时间 上的不同位置予以区别。改变其在时间轴上的相对位置,相当于对各 单路数字信号进行了交换。
1.光空分交换
光空分交换是按空间顺序排列的各路信息进入空分交换网络,网络对
信号的空间位置重新排列后输出,完成交换。 2.光时分交换 在光时分交换中,按时间顺序安排的时分复用各路光信息进入时分交 换网络后,在时间上进行存储或延迟。
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第2版)
LOGO
8.2 光交换技术 8.2.3 光交换的基本原理
3.光波分交换 光波分交换中的每个波长代表不同的信道,信息在不同的波长间进行 交换,从而实现波长信道的交换功能。 光波分交换系统具有两大特点: (1)专用波长信道的比特率独立,各种速率的宽带信号能无困难地进行交换。 (2)交换控制电路不必高速运行,传输的低速电子电路可作为控制电路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现代通信系统中的软交换第一章:软交换概述:1.1 软交换发展史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数据业务逐渐取代话音业务成为主要的收益来源,向以数据为主的分组网络演进不可避免。
由于话音仍是一种重要的业务,要求下一代网络必须根据不同业务的要求提供相应的QoS保证。
因此,形成了网络技术向NGN网络演进的主要推动力。
然而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人们需要的是能够随时、随地、灵活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因此要求电信运营商能够灵活地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电信业务,而基于由不同通信网络提供不同业务的运营模式难以满足用户要求。
人类的通信包括话音、数据、视频与音频组合的多媒体三大内容。
电话网承载和疏通语音业务,历史最为悠久,其核心是电话交换机,电话交换机经历了磁石式、共用电池式、步进制、纵横制、程控制5个发展阶段,其差别在于交换机的实现方式发生了改变。
软交换网络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IP技术带动电信业发展的产物,其自身的网络融合为电信运营商解决了目前多种网络,多种技术和多种系统共存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也为电信运营商的创新业务和节约成本创下了条件。
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通信占有的领域无可估量,逐渐成为人类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信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之一,而通信网络直接由用户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机组成。
所以交换技术的掌控和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以及发达程度。
基于IP的软交换而程控制电话交换机的出现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它采用了先进的体系结构,其功能可以分为呼叫业务接入、路由选择和呼叫业务控制3部分,其中的交换和呼叫业务控制功能均主要是通过程序软件来实现。
但其采用的资源独占的电路交换方式,以及为通信的双方提供的对等的双向固定带宽通道不适于承载突发数据量大、上下行数据流量差异大的数据业务。
1.2 软交换运行知识介绍业务软交换是一个软件的实体,用于提供呼叫控制功能。
其基本定义为:软交换是一种支持开放标准的软件,能够基于开放的计算平台完成分布式的通信控制功能,并且具有传统的TDM电路交换机的业务功能。
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拆除会话)和信令互通,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
软交换是电信交换网络演进过程中实现承载与控制分离的一种技术,实现媒体网关和呼叫服务器在网络上的分层部署,相关实体间通过标准协议进行互联和通信,以便在网上更加灵活地提供业务。
狭义上看,软交换指软交换设备,在网络的控制层。
软交换内部图解1.3 软交换发展前景层在未来的发展中,软交换应该主要定位于继承传统的话音业务,同时可以适当地发展一些基本的IP多媒体业务。
在此定位的基础上,软交换仍然可以在PSTN长途网、网络智能化改造等方面获得大量的应用。
同时,基于业务发展及服务质量提高的需求,软交换网络架构也将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只要人们理性地看待软交换,并以实用为原则,即使在IMS已经大行其道的今天,软交换仍然能够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呼叫和承载分离。
软交换最开始提出的出发点是基于将现有的电路交换网逐步地向IP网过渡,并替代传统的电路交换网。
同时,为IP电话提供更多的业务,使IP网获得与传统的电路交换网所能提供的相同的业务。
第二章:通信系统软交换技术介绍2.1 程控交换机的功能2.1-1呼叫控制和处理软交换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接收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监视请求,并对与呼叫相关的事件进行处理,接收来自业务交换的呼叫控制相关信息,支持呼叫的建立和监视;支持两方或多方呼叫控制功能,提供多方呼叫控制功能,识别媒体网关报告的用户摘机、拨号和挂机等事件,控制媒体网关向用户发送音信号,满足运营商的拨号计划。
2.1-2 协议功能软交换是一种开放和多协议实体采用标准协议与各种媒体网关、终端和网络进行通信,包括 H.248、SCTP、ISUP、TUP、INAP、H.323、RADIUS、SNMP、SIP、M3UA、MGCP、BICC、PRI、BRI等。
2.1-3 计费功能具有采集详细话单和复式计次的功能,可根据运营需求将话单传送至计费中心。
对于记帐卡计费业务,具备实时断线功能。
2.1-4互通功能可通过信令网关实现分组网与现有七号信令网的互通;可通过信令网关与现有智能网互通,提供多种智能业务,允许 SCF控制 VoIP呼叫,并对呼叫信息进行操作(号码显示等);可通过互通模块,实现与现有 H.323体系的 IP电话网的互通;可通过互通模块,采用 SIP协议实现与 SIP 网络体系的互通;可实现与其他软交换的互通互连,采用 SIP、BICC协议;可提供 IP网内 H.248终端、SIP终端和 MGCP终端之间的互通2.1-5 认证/授权和地址解析软交换与认证中心连接,可将辖区内的用户、媒体网关信息送往认证中心,进行认证与授权,完成 E.164地址至 IP地址、别名地址至 IP地址的转换,同时可完成重定向功能。
2.1-6、资源管理提供资源管理功能,对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如资源的分配、释放和控制2.1-7、业务交换业务交换与呼叫控制功能结合,可提供在呼叫控制功能和业务控制功能(SCF)之间进行通信所要求的一组功能。
2.1-8、语音处理软交换控制媒体网关可选择语音压缩算法,包括 G.729、G.723等;软交换向媒体网关提供语音包缓存区,减少抖动对语音质量的影响。
2.2 软交换体系2.2-1,呼叫控制层呼叫控制层完成各种呼叫控制,并负责相应业务处理信息的传送。
呼叫控制层中的物理实体是软交换机(SS:Soft Switching),软交换机的主要功能如下:对接入层的各种媒体网关的控制,指示媒体网关应与哪个媒体网关建立连接关系,完成信息压缩编码方式的控制、回声抑制功能控制和业务流量控制;基本话音业务的呼叫处理和连接控制;数据业务的处理和连接控制;提供与更高层应用的接口;计费功能。
2.2-2、媒体网关层媒体网关层的功能是将用户/业务连接接入软交换网络。
边缘接入层中的物理实体是一系列媒体网关设备(MGW),各网关设备完成数据格式和协议的转换,将接入的所有媒体信息流均转换为采用 IP协议的数据包在软交换网络中传送。
2G移动交换网主要实现话音业务的时隙交换,最常用的有两种媒体网关:中继媒体网关(TMG)和信令网关(SG)。
第三章:软交换在现在通信中的应用3.1软交换组网3.1-1单平面结构所有SS(软交换机)均了解全网的路由设置数据,任一SS 的增加和减少,所有的SS 均需要做路由数据更改。
3.1-2多域平面结构(路由服务器方式)引入路由数据分层的概念,即SS 仅了解一定区域的路由设置数据,在SS 之上增加一层路由服务器用于对其他区域被叫用户的寻址,路由服务器接受主叫端SS 的寻址请求,通过数据查询或向其他路由向服务器发出寻址请求得到并向主叫端SS 返回被叫的SS 地址。
路由服务器不做呼叫控制信号的传递,呼叫控制信号的传递最多需要一跳。
路由服务器可以多级设置。
3.1-3分级结构在软交换控制设备之上增加一层代理服务器或高级软交换机。
代理服务器或高级软交换机接受下级软交换送来的呼叫控制信号,完成被叫用户的寻址,和呼叫的接续处理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呼叫信号的传递路径大于一跳。
3.2 软交换语音业务3.2-1语音转接业务 软交换网的虚拟中继业务提供语音转接业务,实际上就是利用软交换网转接PSTN端局之间的语音业务,而软交换网本身不直接接入语音终端用户,此时软交换网的功能类似于PSTN中的汇接局或长途局的功能。
提供虚拟中继业务,软交换网中必须配置TG、SG和软交换机设备,若仅提供与PSTN相同的语音转接业务,则不需要单独的应用服务器,此时呼叫控制和业务的实现均是由软交换机负责完成。
目前各软交换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系统均已经能够提供虚拟中继业务。
3.2-2语音直接接入业务 语音直接接入业务,要求软交换网具备PSTN本地端局的功能,在我国信息产业部2001年5月25日发布的《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以及补充件中规定了PSTN交换机应具备的各项功能,目前各软交换设备厂家均是利用软交换机来实现上述功能,而未采用专用的应用服务器。
对于用户信息和存储和鉴权认证也是由软交换机来实现,也支持由专用的应用服务器或智能网SCP来实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各厂商提供的软交换系统对于基本语音业务仍未采用“呼叫控制与业务应用的分离”的概念。
同时,软交换网中为直接接入用户还必须配置AG和/或IAD设备;与PSTN相连,则还需配置TG和SG设备。
目前各软交换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系统均已经能够提供基本的语音直接接入业务,但不同厂商提供的系统对于《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以及补充件中规定了PSTN交换机应具备的各项功能的支持情况仍各不相同。
同时,对于PSTN智能网实现的各种语音增值业务,各厂家提供的软交换系统也是通过智能网方式来实现的,此时,软交换机具备SSP功能,触发智能网业务,访问智能网的SCP。
近年来数据业务的增长较快,但业务应用主要集中在WWW浏览、E-mail、下载、网络游戏、网络视频流媒体在线观看、网上购物、ICQ及网上聊天等业务。
软交换设备供应商推出了一些数据与语音相融合的业务3.2 软交换应用总结目前,许多电话交换设备供应商和数据设备供应商均推出了自己的软交换设备,国内厂商包括中兴、华为和大唐;国外厂商包括阿尔卡特、北方电讯、西门子、朗讯、Cisco、Sonus、UT斯达康等公司。
各厂商提供的软交换设备均遵从软交换技术的总体架构,只是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软交换技术的产生是为了构件一个“全业务网”,即在同一个网上实现语音、数据、多媒体视频流业务的融合;并且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将呼叫控制和业务功能在功能实体上进行了分离。
但目前各厂家提供的软交换系统在业务提供上与上述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目前,语音业务仍旧在通信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各电信运营商盈利的主要来源,软交换网实现多业务的融合,应首先能够提供至少与PSTN 相同的语音业务。
因此,各设备厂商也将对语音业务的支持列为首要任务。
参考书籍《软交换的工程实现》作者: 罗国庆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软交换技术与实现》作者: 童晓渝出版社:西南交大出版社《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作者:卞佳丽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通信原理》作者:樊昌信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现代交换原理》作者:陈建亚出版社:北京邮电出版社《交换与路由实用配置技术》曹炯清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王达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程控数字交换与现代通信网》叶敏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互连技术.路由.交换与远程访问》张保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交换与路由实用配置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