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音乐的定义与类型.
复调基本知识及五类对位法写作。

复调基本知识及五类对位法写作。
阅读全文 (共8页)复调音乐学习资料1、复调一词在拉丁文中即多声部的意思。
复调音乐可称为对位法音乐,有人也称之为编织物音乐,其实它就是不同旋律交织在一起的多声音乐。
摘自:孙云鹰《复调音乐基础教程》91年6月第一版P12、复调音乐:Polyphony一种作曲风格,作曲家特别注重每一声部的旋律性,不同于用和弦伴奏旋律的主调音乐。
摘自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编译、钱仁康校订《外国音乐辞典》,88年第一版,P5963、Polyphony:(音乐)复调音乐;对位法。
摘自A.S.HORNBY E.V.GATENBY H.WAKEFIELD:《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82年第14版P8124、几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旋律性声部,在运动中同时结合在一起,构成丰富多样的织体形式,这样各自具有独立旋律意义的多声部音乐,称为复调音乐。
摘自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86年第一版P15、对位:(counterpoint)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声部在和谐的织体中的结合。
各声部在旋律和节奏上都有独立性,节奏上的独立性尤为重要;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没有旋律性格的节奏上的独立性也不足构成对位。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的结合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和弦。
每个和弦中的个音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弦与和弦之间的关系构成和声。
因此对位与和声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既然可以写出一系列和弦,其中每个声部在旋律上和节奏上都没有独立性,那么和声还是可以脱离对位而存在的。
另一方面,和声的传统规律从历史上来说是对位的产物,亦即对位写作的某些规律造成习见的和声关系,使它们定型而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因此和声是对位的结晶。
对位是一种组织音乐素材的方式,可以随作曲家的意愿而用作整首乐曲的基础或间隔地应用。
对位教学早在16世纪就已经系统化。
扎科尼在他的《音乐实践》(两卷,1592和1619)一书中举出一系列两声部对位的曲例,其中一个指定的全音符旋律(定旋律)用种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1)一个音对一个音,增加的声部也用全音符。
复调知识点总结

复调知识点总结一、复调音乐的基本概念复调音乐是指在音乐作品中同时存在两个或更多个独立的声部,并且这些声部有着各自独立的旋律线和和声关系。
在复调音乐中,不同的声部可以同时进行不同的旋律和节奏,但它们又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整体的和声结构。
复调音乐一般包括两种基本形式,即对位法和自由复调。
对位法是指两个或更多个声部以相互呼应的方式进行音乐表现,常见的对位法包括卡农和赋格等。
而自由复调则是指不受固定的对位规则和结构约束,各声部可以自由地进行旋律和和声的处理。
复调音乐的基本特征包括:1. 多个独立的声部同时进行;2. 声部之间相互关联,形成和谐的整体声音;3. 音乐作品中存在较为复杂的和声结构和和音关系。
二、复调音乐的发展历史复调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的教堂音乐和宗教歌曲。
在当时的音乐实践中,教堂唱诗班和歌手们常常会使用多声部的和声方式进行演唱,以求声音的丰富和层次感。
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复调音乐逐渐成为了音乐创作和表演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众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大师如巴赫、亨德尔等,都创作了许多著名的复调音乐作品。
到了古典和浪漫时期,复调音乐发展的趋势逐渐向着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在古典时期,莫扎特和海顿等作曲家依然延续了复调音乐的传统,但在作曲技巧和音乐表现方面都作出了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复调音乐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作曲家们在复调音乐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使得复调音乐在音乐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复调音乐分析方法复调音乐的分析是音乐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复调音乐分析中,我们可以从旋律、和声、节奏和结构等多个方面出发,对音乐作品的各个要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般来说,复调音乐分析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旋律分析:通过分析不同声部的旋律线,可以了解每个声部的音乐表达和发展规律。
同时,也可以对旋律的音程、音符和音响进行详细的分析。
复调音乐的概念和特点

绪论一、复调音乐的概念和特点两条或两条以上相对独立的旋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塑造立体的、丰富的音乐形象,这样的音乐形式就是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有以下特点:1.乐思的多样性与音乐形象的统一性由于构成复调音乐的各旋律均有相对独立的乐思,多条旋律就形成了乐思的多样性;多条旋律又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塑造某一音乐形象的,其统一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例1.12.音乐展开的不间断性一般来说,复调音乐的旋律具有结构非方整、同一音型少重复、周期性节拍重音回避和句逗的短暂隐蔽等特点,加上各旋律的动静起伏和句式的长短不一,使得多声部结合时旋律呈连绵不断之状。
例1.2二、复调音乐的产生及发展西方复调音乐的形成是由九世纪的奥尔加农开始的,到了十五、六世纪复调音乐迎来了第一高峰期,其代表人物有帕里斯特里那(约1525-1594)、拉索(约1532-1594)等,该时期复调音乐以合唱风格为特点;到了十七、八世纪复调音乐迎来了第二高峰期,其代表人物有巴赫(1685-1750)、亨德尔(1685-1759)等,该时期复调音乐对位与和声的高度融合为特点。
到了二十世纪,复调音乐又有了创新发展。
三、复调音乐的类型及运用根据不同声部旋律之间的关系及运动状态,复调音乐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对比复调构成复调的多声部之间,在音调、节奏、起伏、句逗及乐思等方面形成对比,就是对比复调。
例1.32.模仿复调同一旋律在不同的声部先后出现,就是模仿。
采用模仿手法构成的复调音乐就是模仿复调。
例1.43.支声复调支声复调也称为衬腔式复调,是指由于同一旋律不同变体的同步展开而产生的声部分支。
例1.5复调音乐的运用十分广泛。
其运用形式主要又两类。
1.运用复调手法创作的独立的复调音乐作品。
这类作品的体裁有:复调小曲、卡农曲、创意曲、小赋格曲、赋格曲等。
这类体裁的乐曲也可以作为套曲的一个乐章或作为某一乐曲中结构鲜明的段落。
2.把复调手法作为一种音乐创作的思维模式,更为广泛地运用主调音乐创作之中。
什么是复调音乐

什么是复调音乐复调音乐的概念【复调音乐】“主调音乐”的对称。
多声部音乐的一种,旧称对位。
它是以两个、三个或四个在艺术上有同等意义的各自独立的曲调,前后叠置起来,同时协调地进行为基础。
在横的关系上,各声部的节奏、力度、强音、高潮、终止、起讫以及旋律线的起伏等,不尽相同而且各自有其独立性;在纵的关系上,各声部又彼此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
原指由几个声部构成的多声部音乐,相对于单声部音乐而言;后指按照对位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个旋律性声部的音乐,相对于主调音乐而言。
复调音乐注重每个声部的旋律性,声部间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没有主次之分。
复调音乐最早产生于9世纪的西欧,奥尔加农为其最早形式发展至15世纪后半期~16世纪达到高峰,可谓其黄金时代,杰出代表为帕莱斯特里纳的无伴奏合唱;到18世纪,在复调音乐创作在结构、技法上趋于完善的情况下,J.S 巴赫将器乐赋格曲形式发展至极,树立了器乐复调音乐技术的典范;进入18世纪后半叶,复调音乐的主导地位开始逐渐被主调音乐代替。
重要的复调音乐体裁有经文歌、轮唱曲、复调弥撒曲、卡农、复调尚松、坎佐纳、赋格曲等。
复调音乐的分类⑴用对比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称“对位音乐”,简称“对位”,即对位式的复调音乐。
如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⑵以模仿的方式为基础所写的复调音乐,通称“卡农”,即二部、三部、四部的轮唱或轮奏。
如《黄河大合唱》中的四部轮唱曲《保卫黄河》;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大师帕赫贝尔(JohannPachelbel,1653-1706)脍炙人口的《D大调卡农》。
⑶用衬托的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称“支声复调”或“衬腔式复调”。
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常用衬托、填充、呼应、加花等手法,使音乐更为丰富多彩。
最著名的作品集是巴赫的《赋格的艺术》,这套作品可以称为赋格曲的圣经。
我国的作品有侗族民歌《向阳花开朵朵红》,女声二重唱《遵义会议放光辉》等。
复调音乐的早期发展9世纪初,最早出现的复调音乐类型是奥尔加农(organum),它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在其旋律的上加入新的旋律(声部)的复调形式,也多半是即兴演唱。
西南大学18年12月[0843]《复调常识》参考资料
![西南大学18年12月[0843]《复调常识》参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c86f99469dc5022aaea00a5.png)
一.
支声性织体,一种旋律声部与在它的基础上作装饰性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声部相互结合所构成的织体。
它的主要特征是主调鲜明突出,支声仅起陪衬作用。
和声或对位织体,高低两声部各有自己的旋律进行状态,因此两声部处于同样的地位,但有时同步有时又交错进行,体现出很浓厚的和声性色彩。
二.
1、复调音乐的定义与基本类型:几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旋律性声部,在运动中同时结合在一起,构成丰富多样的织体形式,这种各自具有独立旋律意义的多声部音乐,称为复调音乐。
三.
在音乐作品中对置式副旋律常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是副旋律与主旋律的节奏律动的互补性;其次是副旋律与主旋律的句式常不同;最后是副旋律与主旋律的音乐气质不同,如抒情性主旋律与舞蹈性的副旋律相配等。
四.
模进是音乐创作中一种常用的发展旋律手法。
其中自由模进用得最多,严格模进用得较少,而连续模进往往是用在音乐情绪不断发展向上的地方或高潮区。
用的巧妙,可使旋律情绪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
模进就是重复,只不过重复时音高不同。
主调手法只有一个旋律是多声部结构中的主要因素, 其它声部则都是陪衬、充实主旋律的次要因素。
主调手法的基础是和声,着重依赖和声的功能力度、色彩、和弦形式的各种变化等方面求得纵向的音响艺术效果,去表达音乐内容、塑造音乐形象。
复调音乐

绪论一、复调音乐的定义:1、什么是复调音乐:复调音乐是与主调音乐所相对的一种多声部音乐形式,复调音乐中,构成主要因素且互相交织的旋律线条,是按照横向方式安排;而-主调乐则以和声为主,突出了纵向的效果。
所以说,几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旋律性声部,在音乐进行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织体形式,这种各自具备独立旋律意义的多声部音乐,叫~。
2、织体:是指音乐中声部组合的方式。
我个人认为,是指音乐中,构成声部结构的音符的组合形式。
3、复调音乐织体的两种常见形式:A、模仿复调:主要旋律(或主题)在不同时间分别出现在不同声部,有可能是完全一致的重复,也有可能会有变化的重复,(这种变化有可能是节奏上、高度上、速度上、音色上的变化。
)B、对比复调:各个声部的主要旋律(或主题)具有独立的、互相对比的进行。
4、关于支声音乐:支声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形式,但不属于复调音乐的范畴,其特点如下:A、几个声部共同演奏同一旋律;B、其中某个或某些声部有时与主要旋律出现分离,发生一些变化音调,从而形成旋律的分支。
二、关于主调音乐:1、什么是主调音乐:主调音乐是与复调音乐所相对的一种多声部音乐形式,在主调音乐中,主要旋律一般由一个或几个声部共同完成,并处与音乐的主要地位,与其它声部形成对比,而其它声部对旋律部分只起着烘托、补充的作用,处于陪衬(非主要)地位,这样的多声部音乐形式叫~。
2、主调音乐的两种常见形式:A、伴奏音型式:陪衬声部形成各种和声上的节奏化音型或华彩的琶音式及其它音型。
B、和弦式:陪衬声部是和弦式的织体。
三、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相互渗透性:由于多声部音乐的声部多样,且变化丰富,使得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经常互相渗透在音乐进行中,即,多声部音乐有可能同时具备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因素,有可能是主调音乐为主的,也有可能是以复调音乐为主的,当然,也有可能相互参半。
四、复调音乐的表现作用:1、揭示音乐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A、可同时表达多个形象;B、可同时表达一个形象或一个形象的不同侧面2、促进乐思形成连续不断地发展3、加强音乐结构上的统一性五、复调音乐的学习内容:1、旋律的写作2、二声部写作3、三声部写作4、多声部写作5、复调乐曲的写作第一章旋律的写作一、旋律:1、在多声部音乐中,旋律是音乐的主要表现因素,在复调音乐中尤甚。
复调音乐的简介

复调音乐的简介复调音乐拥有漫长的历史,在中世纪的教会圣咏中,就有了最早的复音音乐,僧侣们在唱颂歌的时候各自在不同的声部上吟唱不同的旋律。
其后尼德兰的荷兰乐派进一步发展出复音的理论和写作技术。
当中的作曲家杜飞(GuillaumeDufay,1400-1474)在创立了“四部和声”的写作技巧。
为后来的对位法理论开辟出完善的道路。
一、复调音乐(polyphonymusic)简介:“主调音乐”的对称。
多声部音乐的一种,旧称对位。
它是以两个、三个或四个在艺术上有同等意义的各自独立的曲调,前后叠置起来,同时协调地进行为基础。
在横的关系上,各声部的节奏、力度、强音、高潮、终止、起迄以及旋律线的起伏等,不尽相同而且各自有其独立性;在纵的关系上,各声部又彼此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
复调音乐分为:⑴用对比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成《对位音乐》,简称《对位》,即对位式的复调音乐。
如中国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⑵以模仿的方式为基础所写的《复调音乐》,通称《卡农》,即二部、三部、四部的轮唱或轮奏。
如《黄河大合唱》中的四部轮唱曲《保卫黄河》;⑶用衬托的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成《支声复调》或《衬腔式复调》。
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常用衬托、填充、呼应、加花等手法,使音乐更为丰富多彩。
如侗族民歌《向阳花开朵朵红》,女声二重唱《遵义会议放光辉》等。
二、复调音乐的内容:原指由几个声部构成的多声部音乐,相对于单声部音乐而言;后指按照对位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个旋律性声部的音乐,相对于主调音乐而言。
复调音乐注重每个声部的旋律性,声部间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没有主次之分。
复调音乐最早产生于9世纪的西欧,奥尔加农为其最早形式,发展至15世纪后半期~16世纪达到高峰,可谓其黄金时代,杰出代表为帕莱斯特里纳的无伴奏合唱;到18世纪,在复调音乐创作在结构、技法上趋于完善的情况下,J.S巴赫将器乐赋格曲形式发展至极,树立了器乐复调音乐技术的典范;进入18世纪后半叶,复调音乐的主导地位开始逐渐被主调音乐代替。
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

两个钢琴简谱谱例,哪个是复调音乐,哪个是主 调音乐?图一:《铃儿响叮当》
《铃儿响叮当》
• 右手是活泼动听的旋律声部,左手以分解和弦作伴奏声部,轻快 而富有弹性,乐曲为主调音乐。
巴赫的《小步舞曲》
பைடு நூலகம்
巴赫 《小步舞曲》
• 左右手均为独立的旋律声部,节奏上形成对比,音乐却和谐优雅, 属于典型的复调音乐。
《牧童短笛》
音乐听辨竞答
复调音乐 与主调音乐
复调音乐
• (1)复调音乐 (polyphony)是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曲调以对位法的 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主要特点在于各声部都有独立性; 有别于主调音乐(主调音乐虽也是多声部音乐,却仅以一个声部 为主,其他声部只起陪衬作用。)
复调音乐三种类型:
• 1.支声型。由一主要曲调与其分支或其加花装饰所形成的另一些 略具独立性的变体曲调相结合而成。支声型被认为是复调音乐的 起源。
• 例如:《中花六板》 • 《老六板》 3 3 62 1
2.模仿型。
• 曲调用模仿手法在不同声部先后出现而成。 • 卡农
3对比型。
• 以不同曲调,尤其是节奏各异的曲调相互结合而成,声部与声部 之间各具特点,互成对比。
• 例如:《牧童短笛》
主调音乐
主调音乐(homoophony)是以一个曲调为主,其余声部作为伴奏以 陪衬或加强这一曲调的音乐作品。曲调以在高音部居多,偶尔位于 其他声部,和声学为主调音乐的写作提供了技术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时,声部组合从表面上看,具有对比复调的特点,但实 际上其中一个旋律却可能是从另一个旋律中分化出来 的,是另一个旋律的变体形式。如勃拉姆斯《第二交响 曲》片断。 这种声部结合形式,并非对比复调的写法,而是支声 音乐的复调写法。 支声音乐是民间音乐中最常见的一种声部组合方法。 其特点是几个声部一起演唱或演奏同一个旋律,其中 的某些声部时而与主旋律暂时分离,出现一些短小的 变化音调,形成旋律的分支;时而各声部又汇合在一 起,变为齐唱或齐奏的进行。
3、模仿复调
主要旋律在一个声部出现后,紧接着以在另一个声部 出现(各声部依次延迟一定的时间出现)。也就是说, 各声部以不同的精确程度重现第一个声部(最先出现 的声部)的旋律。 如:洗星海:《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这是 一个由齐唱到二部轮唱再到三部轮唱的例子。在轮唱 中,后面的声部比前面的声部延迟一小节进入,到三 部轮唱时,依然如此,这样,原型旋律采用具有中国 戏曲哼唱特色的“哝格哝格”作衬词,增加旋律的长 度以确保三个声部依次进入后,个声部的主干部分依 然清晰。
复调音乐的表现作用:
(一)揭示音乐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复调音乐的写作特点,既是旋律 对旋律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多旋律的合奏,而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 要表现手段,因此,采用复调音乐的写法来揭示音乐形象,在音乐中是 最常见的. 1、同时表现几个音乐形象或几种不同的音乐情绪。在乐曲中,为了 刻画来同的人物的性格或表达不同的题材,常采用对比复调的手法, 由几个富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的旋律,同时交织在一起,来揭示所表达 的音乐内容。 如:丁善德《长征》交响曲第二乐章(红军—各族人民的亲人)中, 多次采用对比复调的手法,描述了各族人民热烈欢迎红军的情景。其 中包括三个主要旋律,分别是,苗族芦笙舞(低音声部)、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中声部)、和芦笙舞的补充主题(高声部),各个主题的 音调都非常鲜明、突出,它们同时重叠在一起,表现了一个盛大的欢 庆场面。
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 其中一个穷,一个富。也是采用复调的写法(对比复调) 同时表现两个不同的形象的,乐曲 的开始部分,先将两 个主题分别陈述,然后将两个主题重叠在一起。低音声 部的“富人”的主题:速度迟缓,时值稍长,节奏时紧, 显得粗暴而蛮横;高音声部的穷人的主题,则速度较快, 时值较短,同时采用小二度的倚音和同音反复,描绘穷 人的颤抖、畏惧与受屈辱的样子。 2、同时表达一个音乐形象的不同侧面,其中以一个形象 (即一个声部的旋律)为主,另一个声部的旋律作为主 要旋律的补充。例如在海顿的《奏鸣曲》第九首中,主 题材在上方声部,形象鲜明、生动,而下方声部则采用 音型化的写法从另一个侧面作补充与呼应,形成对比结 合,使主要形象更加突出、明显,增加了乐曲的活跃情 绪。
复调音乐的定义与类型
复调音乐的定义:几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旋律性声部,在 运动中同时结合在一起,构成丰富多样的织体形式,这种 各自具有独立旋律意义的多声部音乐,称为复调。 织体:是指乐曲中声部组合的方式.它与时代,民族风格, 音乐表现内容,体裁,乐器,演唱与演奏的技巧有着密切 的关系.复调音乐的写法,即属于最常见的一种织体形式. 复调音乐中的织体形式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对比复调 同时组合的各个声部若具有独立的,相互 对比的旋律进行与节奏型,即构成对比复调的写法.如贺 渌汀的《牧童短笛》。
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相互关系
在多声部音乐的写作中,有两种主要织 体形式,即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 同时运动的几个声部中,有一个声部在 织体中形成鲜明的、在乐曲中处于主要 的地位,而其它的声部对这个主要旋律 只起着一种烘托、补充的作用,处于次 要的地位,用这种多声部织体形式写作 的音乐,即称为主调音乐。
(三)加强乐曲结构上的统一性
复调音乐的写法,既具有展开乐思的特点,又能很好 地起到统一乐曲的作用。如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 《保卫黄河》,就是根据一个主题采用模仿复调的写作方式 展开乐思,并以模仿写作(同一主题出现在不同的声部)来 构成乐曲的统一的。 总之,复调音乐的写作,在音乐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 习复调音乐不仅是为了获得分析这类音乐作品的能力,而且 更重要的是掌握复调音乐写作中的各种技能,以适应音乐创 作的需要,更好地为创作服务。
(二)促进乐思形成连续不断的发展
复调音乐写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乐思展开的不间断性。当一 个声部暂时停顿时,另一个声部仍在继续进行,声部间形成 此起彼伏的进行状态。这样就造成了乐曲连续不断地发燕尾 服的特点。如贺渌汀《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这种不间断地发展乐思的手法,在乐队作品中尤其常见。 如: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一个连接部片断,主 题先由单簧管先吹出,并在大管声部作模仿,然后又以长笛 与小提琴作为一组,中音与低音弦乐作为一组,形成互相应 答、此起彼伏的进行,连绵不断地展开乐思,增强了乐曲的 动力与活力。
伴奏音型式的主调音乐
即各种陪衬声部形成各种和声的、节奏 化音型的或华彩的琶音式的进行。 如舒伯特:《摇篮曲》
和弦式
衬托声部是和弦式织体。 如:柴柯夫斯基《一八一二前奏曲》 上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主要旋律与陪衬声部在节奏上基本一 致,形成柱式和弦的进行,陪衬旋律对主要声部起丰富与充实的 作用。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复调音乐中作为主要构成的因素是相互 交织的旋律线条,是按照横的方式写成的;而主调音乐中,则以 和声结构为主,突出了纵的方面。但两者并非截然分开,相反地 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即使一首用主调音乐形式写成的作 品,在某种意义上仍会有复调的因素。如柴柯夫斯基的〈第六交 响曲〉高音部分由长笛吹出的音调相隔一小节后又在大管上重现, 形成模仿复调的写法,而中间的声部的空隙处由弦乐组作了和弦 式的填充,采取了节奏化音型;起烘托、充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