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土地的50%-80%仍为地主所有,另有10%-15%为富农所有。
从1950年开始至今,中国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土地制度改革,或者说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1950年代初1950年6月30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了新中国在土地所有制方面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力图通过土地改革,废除民国时期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7亿亩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形成了自耕农所有制。
在这一时期,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对拥有的土地“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土地改革法》第30条)新中国颁布的《土地改革法》真正赋予了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权利,但这个时期比较短。
第二时期:1950年代中-1970年代末1955年夏,随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的提出,为了避免小农经济方式和局限和生产技术落后。
新中国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逐步使得个体农民私有的土地改造为人民公社所有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
从农业合作化运动到人民公社,这一系列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农民对于土地的产权弱化,并使得土地所有权虚置,土地在运动当中逐步归集体所有,个体农民与土地不再存在法律上的产权关系,所以在这个时期,“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的流转方式已经不可能实施,农村土地也就没有实现流转的可能。
第三时期: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21世纪初1978年,凤阳小岗18户农民搞起了“大包干”,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从单纯集体所有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两权分离模式转变。
在这一时期,农村土地的流转已经开始松动萌芽。
1983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印发农村经济政策的基于问题的通知》,全国农村开始普遍推行包干到户。
到1983年底,98%左右的基本核算单位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左右,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土地改革法的意义

土地改革法的意义土地改革法的意义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6.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
三次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日本侵略。
第二次是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联合贫下中农对抗资产阶级。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复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历史上的三次土地改革.

5.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被彻A底.废中除华的人标民志共是和(国C的)成立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法》的颁布
C.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
(B、A、C、D)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 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 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我国彻底废除存在了两千多年的 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土地法 • 成果:到1952年底,除少部分少数民族地
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在土改中,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
北京郊区的农民开会斗争地主
农民烧地契
农民分到牲畜
农民分土地
质是什农么民? 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动脑筋: 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
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提示:旧的封建制度是农民 遭受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 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 的发展。
A.所有权 B.使用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
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颁布后,在全国开展了什么运
动?
土地改革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三条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但对依靠上述土地收入以为维持费用的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事业,应由当地人民政府另筹解决经费的妥善办法。
清真寺所有的土地,在当地回民同意下,得酌予保留。
第四条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
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
工商业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
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应加保护,不得侵犯。
第五条革命军人、烈士家属、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因缺乏劳动力而出租小量土地者,均不得以地主论。
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百分之二百者(例如当地每人平均土地为二亩,本户每人平均土地不超过四亩者),均保留不动。
超过此标准者,得征收其超过部分的土地。
如该项土地确系以其本人劳动所得购买者,或系鳏,寡、孤、独、残废人等依靠该项土地为生者,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虽超过百分之二百,亦得酌情予以照顾。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地,亦予保留不动。
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
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
富农租入的土地应与其出租土地相抵计算。
第七条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第八条本法规定所有应加没收和征收的土地,在当地解放以后,加以出卖、出典、赠送或其他方式转移分散者,一律无效,此项土地,应计入分配土地的数目之内。
第3课: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学习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2、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培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自主学习】一、土地改革的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土地改革的经过: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实行农民的。
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制度,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成为的主人。
2、这使更加巩固。
3、大大解放了农村,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准备了条件。
【合作交流】1、土地改革当中为什么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2、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所有制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达标检测】1、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是在()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宪法》2、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是在()A.1950年B.1951年C.1952年底D.1953年3、1950年国家决定在下列哪些地区实行土地改革()A.新解放区B.西藏自治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4、建国初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法令是()A.《共同纲领》 B.中央人民政府公告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土地改革是要废除()A.农民土地所有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 C.土地私有制 D.土地国有制材料分析:材料一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 A 》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3课 土地改革

5.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道:“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 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 政治上的。”此材料旨在强调土地改革( D ) A.实现了土地资源公有化 B.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C.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9.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 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 中……1950年,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使约3亿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这次改革的实质是 ( C) A.消除土地私有制,建立土地公有制 B.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C.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 1.436 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1)材料一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有什么消极作用?“A”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什么? (2)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土地改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材料二中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意义篇——农民翻身巩固政权] [探究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有利于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请你再举出两项巩固新生人民民主 政权的措施。
答案:措施: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
1.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土地情况调查表,该表说明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D
阶级成分
占农村人口 比重(%)
占有土地 比重(%)
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

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在新中国的解放运动中,斗地主曾是我们土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爱汇网店铺为你整理的新中国斗地主的历史知识,希望能帮到你。
新中国土改运动中是怎样斗地主的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同年冬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规定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
可以说,土地问题是解决中国近代以来政治问题的一大关键。
在解放前后,通过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在获得农民拥护的同时,还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和粮食供应。
在土改中,“斗地主”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一、划成分在决定对一个地区开展土地改革后,当地党委首先会派遣“土改工作队”进入各村,每支工作队大概3至5人左右,其工作任务就是主持该村的土改运动。
工作队进入村庄后,就拥有了“钦差大臣”的身份,若发现村支书和村长渎职或有其他不法行为,有权随时将其罢免,重新进行选举。
通过这种方式,工作队很快建立起在农民心目中的权威。
接下来,工作队需要取得农民的信任。
通过走访,工作队争取进行准确摸底,搞清楚村里的大致情况,比如哪些可能被划为地主、哪些是富农、哪些又是贫雇农。
但一开始工作队的走访并不顺利,很多农民出于对地主的惧怕,不敢对工作组说出实情。
工作队就通过深入农民生活调查了解,得到了农民的信任。
然后,通过划成分的方式,将农民与地主在“阶级”上分离开来。
二、斗地主工作队确定斗争对象后,需要引导贫农们起来斗争。
不过,因为有的地方村庄的土地占有情况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度不均,甚至有的地方双方关系还较为“和谐”。
要让他们大胆斗争,必须要找一个突破口,即有人带头斗地主。
在农民们看来,群体总是安全的。
1.3《土地改革》

注意:是在新解放区内开展
1、开始的时间:1950年冬,分期、 分批进行。 2、与以往土地改革的不同之处:
注意保护富农经济,对地主由过去没收其一切 财产改为没收土地、农具、耕畜、多余的粮食 及房屋,保护民族工商业等。
3、完成: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
地区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在土改中,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
土地改革-烧地契.
分得土地的农民兴高采烈.
①地主凭借占有 的绝大部分土地 残酷剥削和压迫 农民
②这种封建制度 严重阻碍了农村 经济和中国社会 的发展
土地改革,为什 么把地主家的土 地分给农民?
四、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1)、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 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 为土地的主人。
(3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也大大解放了 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 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巩固练习
1、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B、A、C、D)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它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 封建剥削 的土地所 有制,实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我国彻底废除存在了两千多年的 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 4、到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 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 土地改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
公布
: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主要 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法规类别】土地综合规定
【失效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对1978年底以前颁布的法律进行清理情况和意见报告的决定
【发布部门】中央人民政府(已变更)
【发布日期】1950.06.28
【实施日期】1950.06.28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
第三章土地的分配
第四章特殊土地问题的处理
第五章土地改革的执行机关和执行方法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和征收
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三条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但对依靠上述土地收入以为维持费用的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事业,应由当地人民政府另筹解决经费的妥善办法。
清真寺所有的土地,在当地回民同意下,得酌予保留。
第四条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
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
工商业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
但其在农村中的其他财产和合法经营,应加保护,不得侵犯。
第五条革命军人、烈士家属、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因缺乏劳动力而出租小量土地者,均不得以地主论。
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百分之二百者(例如当地每人平均土地为二亩,本户每人平均土地不超过四亩者),均保留不动。
超过此标准者,得征收其超过部分的土地。
如该项土地确系以其本人劳动所得购买者,或系鳏、寡、孤、独、残疾人等依靠该项土地为生者,其每人平均所有土地数量虽超过百分之二百,亦得酌情予以照顾。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
府的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
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
富农租入的土地应与其出租的土地相抵计算。
第七条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第八条本法规定所有应加没收和征收的土地,在当地解放以后,如以出卖、出典、赠送或其他方式转移分散者,一律无效。
此项土地,应计入分配土地的数目之内。
但农民如因买地典地而蒙受较大损失时,应设法给以适当补偿。
第九条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及其他农村社会阶级成分的合法定义,另定之。
第三章土地的分配
第十条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第十一条分配土地,以乡或等于乡的行政村为单位,在原耕基础上,按土地数量、质量及其位置远近,用抽补调整方法按人口统一分配之。
但区或县农民协会得在各乡或等于乡的各行政村之间,作某些必要的调剂。
在地广人稀的地区,为便于耕种,亦得以乡以下的较小单位分配土地。
乡与乡之间的交错土地,原属和乡农民耕种者,即划归该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