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最震撼人心的品质
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国学大师季羡林

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国学大师季羡林时光过隙,往事沉沙。
我们不能忘记季羡林,不能忘记他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党性。
季羡林是北大人的代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他曾说,“平生爱国,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爱国!”这样的话语,令人肃敬。
1946年,先生从德国学成辗转回国后,一踏上祖国的土地,第一件事是跪下捧起一把泥土亲吻,颤抖着声音说: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在此之前,英国剑桥大学已经为他安排了诱人的职位,但他不为所动,学成直扑祖国怀抱。
1949年,蒋介石派飞机来接他,他说什么也不走。
因为他认为,这里是他的祖国,是他的根。
建国之后,百废待举,群情激昂。
此时季羡林40岁出头,已由德国留学归来,任北京大学教授和中科院委员。
1956年,此时中国已基本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他怀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做出了庄严而理性的选择: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要以一名光荣的党员身份参与祖国的建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季羡林不但恪守党性,还始终恪守着做人的准则,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季羡林一直是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始终以一颗平常而豁达的心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
季羡林出身贫苦,历经磨难,“二战”前后滞留德国达10年之久,饱尝思乡之苦。
回国后,他与家人长期分居,独自一人在北京从事学术研究。
“文革”期间,季羡林遭到打击,但他仍能泰然处之,并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坚持做自己的学问。
他说:“活下来,也许还是有点好处的。
我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个期间。
原因并不神秘:我获得了余裕和时间……没有人敢来找我,很少人有勇气同我谈上几句话。
一两年内,没有收到一封信……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
我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必须干点事情。
”由于在学术上的杰出成就和重大贡献,季羡林赢得了很多名誉和头衔,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授。
2002年10月,季羡林在住院期间专门写文章提出请辞“三顶桂冠”。
季羡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摘抄

季羡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摘抄季羡林,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化研究专家,以其广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学术贡献,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佩和爱戴。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勤勉,他以其极高的道德水准和对生命的认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伟大的人生榜样。
下面是一些关于季羡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摘录。
首先,季羡林以至高的道德标准塑造了他独特的品格与行为准则。
他坚信“仁者无敌”,始终弘扬仁爱、和善之道。
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注重为人处世的角色与责任,以真诚、和蔼可亲的态度与人交往,尽力帮助他人。
他认为敬畏生命、关怀他人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因此他时刻提醒自己克己奉公,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的人格力量激励着我们,使我们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其次,季羡林对知识和学术的追求是他一生不变的信念。
他自幼热爱学习,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季羡林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理解。
他从不满足于既有的知识体系,而是不断地寻求新的知识和真理。
他勤奋而专注地读书,研究各种学科,积极参与学术讨论与交流。
凭借对学术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季羡林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权威人物。
他的学术成就以及对学术的执着追求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
此外,季羡林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沟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倡导中西文化互鉴,通过翻译和研究中外文学、哲学和艺术等领域的作品,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他坚信,只有通过尊重与包容不同的文化,才能实现世界的和谐与共赢。
他的努力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且向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独特之处。
季羡林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以开放心态去接纳与融入不同的文化,并且要尊重并学习他们的优秀之处。
最后,季羡林对青年人的教育和培养有着特别关注,并给予了极高的期望。
他相信,年轻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学术才能。
他鼓励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断追求与实现自己的梦想。
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学者,他的一生对于中国人文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学术成就、人格魅力以及追求不完满的人生态度,使得他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以及对于历史的重要性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见解。
他曾经深入研究过中国古代科技、出土文献和汉字学等各个领域,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学术界增添了许多精彩和新颖的观点。
季羡林坚持不断学习,推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理念。
他曾经说过:“人的精神层次是不完满的,他的思想充实程度是不完满的,他能够学会的道理是有限及有效地有限的。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于人生的独到理解。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不断追求进步、不完满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我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
事实上,季羡林的学术成就正是建立在他“不完满”的态度上。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学科边界和研究范围,勇于跨学科探索。
他曾经主持的《中国文字教育学》和《汉字文化研究》等研究项目,打破了传统对汉字学的框架,提出了很多全新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他还一直努力为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历史依据,加深中国人对科学之源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他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除了学术领域的追求,季羡林在人格上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
他待人真诚、谦逊有礼,不自满不傲慢。
他曾经说过:“靠谦卑敬畏之心,不断给人提供真知灼见,得人的信任和关注。
”他的上述言论展现了他对待学术事业、对待他人的态度。
他从不自以为是,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他的这种人格魅力使得他能够与许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中国学术事业做出贡献。
对于季羡林而言,追求不完满的人生态度是他一生的信条。
他一直以来都在追求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
他相信人的精神层次是无限的,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接近完满。
他迈开了正直与学术之路,铸就了一段光辉的篇章。
季羡林的人格魅力

季羡林的人格魅力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题记曾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以他独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为人所敬仰。
季羡林先生身为“学界泰斗”、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可他从不摆什么架子,穿着打扮普通得近似农民,光从外表你根本无法判断出他竟然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领导。
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老式的人造革书包是季羡林先生的一贯装束;他言语平常,总是和善地微笑着。
虽是知名学者,却同他谈话,如沐春风。
季羡林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追名逐利,他们挖空心思、费尽心机,甚至不惜花费代价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季先生却恰恰相反,他把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公开辞掉。
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这种不计名利,洒脱博大的胸怀,的确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
据说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
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自己的行李。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一个北大副校长,竟然在刚开学的最忙的时候,给一位新同学看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行李,面对这种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你将作何感想呢?还有一事,季先生家的保姆从四川农村来,不会发面,做的包子放进锅里时多大,蒸出来还是那么大,吃起来像石头一样硬,季先生却安慰她说:“没关系,慢慢来。
”得知保姆的儿子独自在老家没人照顾,身体又不好。
五年级下册第三课月是故乡明的作者季羡林的人物品质

季羡林是一位知名的中国学者、作家和教育家。
他的人物品质可以总结如下:
学识渊博:季羡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涉猎广泛,尤其擅长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爱国情怀:季羡林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情有独钟,他热爱祖国,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坚韧不拔:季羡林具有坚韧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他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上持续努力,面对困难和挑战从不退缩,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
谦和温和:尽管季羡林具有卓越的学术成就,但他却保持谦和和温和的态度。
他对待他人和善,乐于助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各种情况。
教育关怀:作为一位教育家,季羡林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培养。
他关心学生的成长,激励他们积极探索知识,发展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季羡林具有广博的学识、深厚的爱国情怀、坚韧的毅力、谦和的待人态度和对教育的关怀。
这些人物品质使他成为一位备受尊敬和仰慕的学者和教育家。
季羡林林的为人处事

季羡林林的为人处事他就像邻家的老爷爷一样,特别的和蔼可亲。
你要是跟他聊天,保准不会有啥距离感。
他为人特别谦逊,就好像自己不是啥大学问家似的。
其实呢,他肚子里的学问那是多得都快溢出来了。
可他从来不会在人跟前显摆,总是低调得很。
季羡林先生对人可真诚啦。
不管是面对那些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的老百姓,他都是一样的态度。
就好比他眼睛里没有什么身份地位的差别,大家在他心里都是平等的。
你想啊,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他就像一盏温暖的灯,不管谁靠近他,都能感受到那种善意。
他处事也特别的包容。
就像大海一样,能容纳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他不会因为别人和自己的观点不一样就生气或者不屑。
相反,他还很乐意听不同的声音呢。
有时候啊,他听着那些新奇的想法,就像小孩子听到有趣的故事一样,眼睛里都闪着光。
他对待朋友那更是没话说。
朋友有难的时候,他肯定是会伸出援手的。
不是那种做做样子的帮忙,而是真心实意地去解决问题。
他把友情看得很重很重,在他心里,朋友就像宝贝一样。
在生活里,季羡林先生也是个很有趣的人。
他也有自己的小喜好,小习惯。
他不是那种整天只知道埋头做学问的书呆子。
他热爱生活,从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都能找到乐趣。
比如说他看到院子里的花开了,可能就会像个孩子一样高兴半天。
他的一生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可是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真诚的心。
他的为人处事就像一本生动的书,让人越读越觉得有意思,越读越能从中学到好多东西。
他就像是一座宝藏,只要你走近他,就总能发现一些闪闪发光的品质。
我们要是能学他个一星半点的,那咱们自己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呢。
他这种为人处事的方式啊,就像一阵温暖的风,吹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正能量。
季羡林治学处事三态:质朴 豁达 严谨

季羡林治学处事三态:质朴豁达严谨——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的泰斗,生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他是著名的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文等多种外国语言。
质朴。
从季先生的文章里,我感受到了一个学者朴实无华的秉性。
他谈每一个问题都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大学问家的位置,没有“授人以渔”的姿态,而是把自己放在与读者平等的地位,畅谈自己的感受,有时语言率直得像个儿童,但绝对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绝不受身份和地位的羁绊。
谈到道德问题时,他说“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绝无仅有的”;“根据我的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把别人当傻瓜的人,归根到底,会自食其果”;“我平时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
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
可见在季先生是有鲜明个性,敢于直抒胸臆,也敢于直面自己。
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而真实、质朴不正是人生的基本态度吗?一个人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特质,为身外之物奔波、为虚名浮利所累,岂不是很没有价值很没有意义吗?豁达。
每一个成功者都要经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季先生也是如此。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站起来。
“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遭受到极其残酷的折磨。
雨过天晴以后,他没有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他的人,更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
在走运和倒霉的问题上,他则认为“不倒霉就走不了运”。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
这样豁达开朗的心态是当下一些心态浮躁、目光肤浅的人无法理解的。
这对那些整天斤斤计较个人的待遇、名利,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人而言,是极好的教育。
人格大师季羡林

人格大师季羡林人格大师季羡林季羡林是个怎样的人呢?关于季羡林的人格魅力大家是否知道呢?远在万里之外,突闻噩耗:敬爱的季羡林先生去世了!想到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亲切的面容。
不禁泪流满面。
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布的短消息里,给了季先生三个头衔“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虽然这是最简练的盖棺论定,但“大师”是最不能省略的。
季先生一生勤奋黾勉,每天清晨4时半即起。
或读书或著述。
90年来天天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不敢懈怠”。
从“水滴石穿”的工夫做起,一生创获良多,最后得《季羡林文集》24卷,逾千万字,内容广博精湛深厚,真正是著作等身,真正是实至名归、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然而,就在人人争说大师之时。
我却想到:季羡林先生首先是一位人格大师。
单以著作字数论,超过季先生的也还有人在。
但为什么只有季先生这么毫无诟病地、一致地受到普遍尊敬和真心爱戴呢?元他,第一位的因素就是先生高尚无瑕、几乎是至人的品格。
我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季先生的。
至1991年他为“光明日报文荟副刊”所搞的“永久的悔”无奖征文写来开篇,始得熟稔,从此近水楼台,聆听教诲,得益良多!季先生那篇文章叫《赋得永久的悔》,一天时间写成。
把他对母亲的深爱写得至真至纯。
一时感动中国万万读者,至今仍时常被人提及。
分明是他文章写得经典,然而他却把功劳归于编辑“题目出得好”,“令我感激涕零”,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一大特点:他总是把功劳归于别人,看人也总是先看到别人的优点。
对他的前辈学人是如此。
比如他在许多文章中。
都满腔感激地怀念着胡适、汤用彤等先生;对与他同时代的大师是如此,记者就曾多次听他盛赞许国璋、张中行、启功、任继愈诸先生,夸他们的学问,更赞他们的人品;对晚生后学,甚至对普通人,他亦是如此,这方面的例子更多:比如在北京大学久久流传着这样一件事,一个来报到的新生抓住一位穿蓝布衣衫的“老工人”,让他给自己看着行李,说完就匆匆离开了。
旁边的人目瞪口呆,原来那就是季羡林先生!但季先生一点也没生气,一直负责任地守候到一个多小时后那新生回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最震撼人心的品质
自十一日从网上获悉季羡林先生逝世以来,这几天,我花很多时间看有关人士的回忆文字,博客,季先生生前的视频,以及大量网友的评论,铺天盖地的信息,促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老人家身上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何处?我得出的结论是两个字:朴实。
也许是我们这社会太虚浮了,什么东西,甚至连人格形象也都充斥着泡沫。
朴实,这个传统中国北方农民最基本、最常见的品格,现在已经成为稀有产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富贵阶层欺侮的生活现实,使得相当多的农民也早已不再朴实。
至于在知识界、文化界和学术界,季先生的这种朴实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即使你从来没有和他见过面,也没有打过任何交道,仅仅通过电视或新闻媒体的采访,你一眼就可以看出季先生的“土”来,“土”得使第一眼看到他的人,没有办法把这么一位老穿着中山装的老人和洋博士、大学者、国宝级人物联系起来,“土”还使他与其所交往的人群以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显得很不协调。
然而,也正是这种“土”,使得在他身上保持着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最为可贵的品格,即朴实。
朴实意味着谦虚、低调,意味着对与其接触的任何人都那么和蔼、平易,充满关爱、慈悲之心,朴实还意味着潜心于自己热爱的学术和写作事业,不自恃过人的天资和才分,也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默默无闻、悄无声息的耕耘者,做一个即使被报到的新生临时抓差看行李也尽心尽职的有忠厚之心的人。
没有多少人关心季羡林研的吐火罗文、糖史和印度史诗,但他的文化人格却已经深入人心,他甚至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几年前,某著名学者在《新京报》上撰文《季羡林是国学大师吗?》,对人们称季羡林为国学大师表示质疑,他认为一个研究印度学的学者是不可以称为国学大师。
这位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著名学者,并不明白,真正的中国之国学,并非是一个分类性的学科领域,而是一种问所不在的生命之学,是一种人格之学。
老人家自己也写文章请辞三顶桂冠:国宝、学界泰斗、国学大师,甚至还幽默地说,这哪里是学界泰斗,简直是学界太逗。
不料想,在老人家去世的天里,社会各界、亿万网友异口同声地称季羡林为国学大师,看来这顶国学大师的帽子想摘还摘不下来呢。
好在这大师既没有什么具体的待遇,又不需要什么人给加冕,人们想这么称就这么称了,岂不让那些作秀大师、造假大师给活活气死?
季羡林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一个朴实而又谦和的人比什么都好。
这是一种很高的文化境界。
我们再寻找几个其他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