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字词批注翻译

合集下载

第22课《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一、诵读理解1、字音兑(yuè)学(xiào)教学相长jiāo 强qiǎnɡ2、字词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教: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3、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文学常识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⑥学.学半:前一个“学”:2、一词多义学其①其.此之谓乎:②不知其.旨也:三、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4、期此之谓乎:四、课内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⑥学.学半:前一个“学”: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学其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三、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翻译: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然后就才能自我反省4、期此之谓乎:翻译:大概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课内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接着讲到教和学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大道之行也》习题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虽有嘉肴翻译

虽有嘉肴翻译

虽有嘉肴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不足之处,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虽有佳肴》出自《学记》,是《学记》中的节选部分,其原句如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总结

《虽有嘉肴》一、基础积累1.重点词汇释义(1)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因此)(3)教然后知困(困:困惑)(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2.重点虚词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其此之谓乎(语气词,表示推测)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3.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学:同“敩”,教导)《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4.古今异义(1)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2)不知其善也(善:古义:好。

今义:善良。

)(3) 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4)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意义)(5) 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6)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词类活用1.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3. 不知其善也。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5.作家作品《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共49篇。

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6.主题解读本文运用了类比的手法,阐述了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7.重难点解析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在现代教育学中,“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

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引发教师的思考,使教师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8.整体感知1..划分文章层次。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3.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4.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5.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6.请试概括归纳本文主旨。

答案:1.第一层(第一句)运用类比,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这篇短小精悍的《虽有嘉肴》出自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接下来,咱们来详细地解读一下这篇文章的意思。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意思是说,即使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去品尝,就无法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无法了解它的好处。

这里通过“嘉肴”和“至道”的类比,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不亲自去尝试、去学习,就难以真正体会到事物的精妙之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还有哪些困惑不解的地方。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知识漏洞的过程,而教导他人则能够更深刻地检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

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时,要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通过自我反思来改进,通过自我激励来提高。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得到收获,不断进步;而学习的过程又为更好地教导他人奠定基础。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这里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话来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观点。

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的道理却十分深刻。

它强调了学习和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

比如,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刚开始可能觉得自己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发现还有很多语法规则、词汇用法需要进一步学习,还有很多听说读写的技能需要不断提高。

《虽有嘉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带答案

《虽有嘉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带答案

《虽有嘉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
⑥学.学半:前一个“学”: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

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三、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翻译: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然后就才能自我反省
4、期此之谓乎:
翻译:大概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知识点

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知识点

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知识点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知识点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的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⑥善:好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①困。

知缺乏,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诲。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味,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缺乏,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缺乏,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p1.本文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场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三、理解性默写:①、《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自《礼记·学记》:三、理解性默写:①、《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大道之行也》习题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与之相近的语句是:③、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④、“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⑤、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⑥、“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四、课内简答题: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2、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3、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同”社会能存在吗?4、“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吗?请你对“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做出评价。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 勉 省 励 自 己 知道了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不懂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古 : 即 使 今 : 虽 然 即












代 词 , 它 的

古 : 甘 美

语 气 词 , 表 陈 述

菜 不 吃 食 , 用 鱼 肉 做 的 菜 使 有 美 味 的 食 物 , 不 品 尝 , 不 知 道
今 : 意 旨 它 的 甘 美 ;



到 极 点

道 理







它 的

益 处


即 使 有 最 好 的 道 理 , 不 学 习 , 也 不 会 了 解 它 的 好 处 。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 教 然 后 知 困 。
因 此 这 样 以 后 不 通 , 理 解 不 了
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知道有不懂的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