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十讲之鲁迅讲义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山十讲之苏轼上

四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山十讲之苏轼上

网络课程开山十讲之苏轼一、苏轼(一)人物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人,有“东坡集”、“后集”、“续集”。

他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

是豪放派的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为:《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家庭(1)父亲:苏洵(2)母亲:程氏(3)弟弟:苏辙(4)妻子:王弗(二)苏轼生平1.才华横溢,少年成名●科举考试:举人考试礼部考试殿试●制科考试:大臣推荐皇帝出题2.初出茅庐,仕途坎坷●大理评事(陕西)●判官诰院(中央)●请求调离京城●杭州通判●徐州通判●湖州知州●3.乌台诗案,大难临头《湖州谢上表》招来横祸●“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由于网络课程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4.被贬黄州,潇洒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一路高升,东山再起●1085年5月6日登州知州七品●9月18日礼部郎中六品●12月18日起居舍人六品●1086年3月14中书舍人四品●9月12日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1094年4月3日前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正三品●赐官衣一件,金带一条,白马一匹,附有一套镀金的缰绳马鞍搭配。

第一讲 鲁迅.ppt

第一讲 鲁迅.ppt

今天对鲁迅的评说大概来自两个方面:
1、这是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鲁迅的争论的 延续.
2、一些知识分子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说鲁 迅“不宽容”、“心胸狭窄”等等,七八十年 前这么说,现在还是这番话。
围绕鲁迅的这些“文化现象” 说明了这样 的问题:
1、鲁迅是中国20世纪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 的遗产。
2、鲁迅思想的当下性。
文中写了两个梦: 秋天的晚上,走到院子里,会看见一朵“
小红花”一边冻得瑟瑟发抖,一面却在微笑, 因为她记得一位诗人对她说的话:“秋后要有 春”。
这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著名诗句:“冬天来 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句诗对我们影响是相当大的,它曾鼓舞 我们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面临的种种困难, 但如果仔细分析,这种乐观主义是有一个前提 的,就是“春天一定要到来”。
枣树才是真正的强者,它的反抗,完全是
自己的独立选择,并且建立在自己的努力、奋 斗上,不对其他力量(包括末来)抱任何幻想 ,也就不存在任何依赖(依附)。
鲁迅在写给当时还是他学生的许广平的一 封信中,这样说道:你们年轻人的奋斗,是以 “光明”的必然到来为前提的;而我,却对未 来不抱希望,我就是要与“黑暗”捣乱而已。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说祥林嫂不迟不 早,偏偏死在这个时候,可见是个“谬 种”,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么说,鲁 迅是整个中国话语系统中的一个谬种。
如果用学术语言来说,就是一个异端, 是另一种不同的声音,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因为鲁迅的著作是对我们的习惯性的思维、 习惯性的语言提出挑战。
有意的和鲁迅碰撞一下,这个碰撞有两个 结果:
“革命是痛苦,其中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对于左
翼联盟的意见)
(注:我说鲁迅前后期思想有不同,并不意味着说, 前后期思想没有联系。事实上是有联系的。特别是 进化论思想,可以说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只是 到了后期,这种进化论思想更成熟,与辩证法等唯 物主义思想意识结合了。鲁迅的思想由前期到后期 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后期思想因素不断增加,而前 期思想中的积极成果也被不断地深化,所以,到了 后期鲁迅的思想不仅更成熟、更深刻,而且也更丰 富了。)

《鲁迅》课件11

《鲁迅》课件11
一事无成
不拖欠酒钱, 善良而且热心
好喝懒做、偷东西、迂腐、死要面子
孔乙己是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 腐可笑而又有诚实善良一面的读书人。
填表说明: ①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注明关系) ②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楚,可根据课文中
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 ③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
②“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 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穷困不得志,又 经常挨打的老书生形象。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 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 在肩上挂住;
运用了外貌描写,形象生动地写 出(表现)了孔乙己穷途末路、极度 悲惨的境地。从侧面表现了社会对他 的冷漠无情。
⑵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⑶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 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 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 凉的意味。
“笑”的深刻含义:
1、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冷酷的氛围 中突出“笑”,这种“笑”带着冷酷的意味。
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为什么会有孔乙己这样的人呢?
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孔乙己自身 的麻木不仁。
跳读课文找出体现社会黑暗的句子。 提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 何?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如何?
社会的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幻灯片31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 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第一讲:鲁迅作品选讲

第一讲:鲁迅作品选讲

鲁迅杂文选讲(一)
• • • •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一、作品发表的背景 二、鲁迅对待宽容的态度 三、如何看待圣化鲁迅的现象 四、王蒙的《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鲁迅杂文选讲(二)
• 《寡妇主义》、《我之节烈观》、《论雷峰塔的 倒掉》以及《我的第一个师父》等所渗透的反禁 欲思想。 “至于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者,则无论男女, 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 质者居多……别的独身者也一样,生活既不合自然, 心状也就大变,觉得世事都无味,人物都可憎, 看见有些天真欢乐的人,便生恶感。尤其是因为 压抑性欲之故,所以对于别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 多疑;欣羡,因而妒忌。” ——鲁迅:《寡妇主义》
鲁迅部分作品封面
鲁迅小说选讲(一)
• 一、《风波》载于1920年9月《新青年》杂 志,是鲁迅第一篇写农民的杰作。 • 二、《风波》的历史背景 • 三、《风波》的思想史价值。 • 四、《风波》的艺术创造。
鲁迅小说选讲(二)
• • • • 一、《伤逝》发表的背景 二、涓生和子君的典型意义。 三、个性解放的重大时代命题 四、强烈的抒情效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颓败线的颤动》
拓展阅读
• 1、林贤治:《人间鲁迅》、《鲁迅最后十 年》 • 2、钱理群:《心灵的探寻》、〈鲁迅作品 十五讲〉 • 3、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思考题
• 1、你喜欢读鲁迅的作品吗?不管喜欢还是 不喜欢,请谈谈理由。 • 2、鲁迅先生身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 3、试写一篇小随笔,谈谈你心目中的鲁迅。
•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 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 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我之节烈观》

第四讲鲁迅

第四讲鲁迅

(二)知识分子题材两种创作模式
• 1、“离去——归来——再离去”模 式,也称“归乡”模式。 • 2、讲述他人故事同时讲述自己的故 事,两者互相对照形成“复调”模式。
• •
例:《故乡》、《祝福》、《在酒楼上》、 《孤独者》、《伤逝》
几部作品“始于蓬船,终于蓬船”、 “始于祝福,终于祝福”、“始于酒楼,终 于酒楼”、“始于送殓,终于送殓”、“始 于会馆、终于会馆”形成非常明显的圆圈结 构,揭示出人生无从逃避的生存困境,隐现 出鲁迅内心的绝望和苍凉。同时,结尾又透 出亮色,落笔在“走”之上,在对世界和自 我的双重绝望中奋力抗争——“其实地上本没 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一) 三代知识分子形象 • (二)知识分子题材两种创作模式 • (三) 农民(民众)题材两种创作模式
(一) 三代知识分子形象

1、科举制度使《白光》中的文人陈士 成陷入疯狂;穷愁潦倒之中还在摆读书人 架子的《孔已己》也是科举制度牺牲品; 《肥皂》中四铭道貌岸然卫道士嘴脸后面 的卑劣心理。


鲁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文 化的认识与批判的广泛性和 深刻性远远超过了他同时代 的所有作家。
《狂人日记》的特殊意义: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 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 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 代。 • “吃人”与“被吃”主题的揭示,在鲁迅 小说创作中具有“总主题”的意义。鲁迅 此后众多小说延续这一主题深刻揭示了封 建传统礼教与封建统治“吃人”的本质。
2、《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 格式的特别:
• 突破中国传统小说的格局,建立中国现代 小说新形式。(教材34页) • 每篇小说一个新样式。日记体、手记体,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人称交错使用,正 叙、倒叙,选取一个生活场景,选取生活 的横断面,几个场景的拼接……。

第2讲:鲁迅

第2讲:鲁迅

三、作品讲析
《呐喊》· 《彷徨》背景和题名 《呐喊》收1918——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 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 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
“随意点
染”而成 。 《补天》 、《奔月》、《铸剑》、《理水》、 《非攻》 、《采薇》、《出关》、《起死》
《干将莫邪》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又雌 雄。其妻重身(双身,即怀孕)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 作剑,三年乃出。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长 大成人),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 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察看)之。 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等到)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 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 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 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 (通‚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呐喊》· 《彷徨》
收1924──1925年写的 11篇小说 。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 场,两间余一卒,荷戟 独彷徨”。 ——题《彷徨》

《呐喊》《彷徨》 的内容

农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苦难生活(主要的)
鲁迅农村题材的小说可贵之处.ppt
知识分子的进取与沉沦【原著改编】孔乙己.flv 市镇一般劳苦大众
《呐喊》《彷徨》 的思想价值
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 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 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 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 讨。

讲义

讲义

一、通读课文1生字词解读第1段钝dùn响幽微寒暄xuān 第2段瓦楞wǎlãng 朱拓tà第3段间jiàn或乞丐qǐgài 第10段悚sǒng然踌蹰chóu chú第17段不更gēng事第20段谬miù种第30-31段淡然俨y ǎn然第32段雪褥rù瑟sâ瑟有声尘芥jiâ堆形骸hái 第34段颊jiá周正第50、56、60段沸反盈天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荸荠bíqí絮絮xù第68、69、72、74段呜咽yâ驯xùn熟桌帏wãi 讪讪shàn 第79段敛liǎn 第83、87段怔怔zhēng zhēng | 咀嚼jǔjuã赏鉴渣滓zhāzǐ瞥piē第96、98、99、101段拗niù不过蹙cù缩诡秘门槛kǎn 第109段窈yǎo陷惴惴zhuìzhuì第112段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2背景分析《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开山十讲之鲁迅讲义

开山十讲之鲁迅讲义

鲁迅网络课程鲁迅一、四大文学奖1、鲁迅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三年评选一次2、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以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名字设立的长篇小说文学奖。

从1982年开始,每四年评选一次。

3、老舍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于1999年创立,每两至三年评选一次。

4、曹禺戏剧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前身是中国戏剧家协会,1994年该奖项更名为曹禺戏剧文学奖。

二、中国现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时期的分类:1917年之前的文学被称为古代文学;1917年至1949年之间的文学被称为现代文学;1949年之后的文学被称为当代文学。

2、现代文学的特点: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鲁迅网络课程●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

3、现代文学文坛上的重要的代表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三、鲁迅的生平1、鲁迅的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2、时代背景:●1811-1936年,鲁迅先生一生历经了近现代中国最动荡、最惨痛的历史阶段。

●1915-1923年,中国爆发了思想文化界的新文化运动,而鲁迅先生,就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之一。

●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他们在这个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鲁迅网络课程文学,发起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

3、少年求学:鲁迅网络课程鲁迅网络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
网络课程
鲁迅
一、四大文学奖
1、鲁迅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三年评选一次
2、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以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名字设立的长篇小说
文学奖。

从1982年开始,每四年评选一次。

3、老舍文学奖
老舍文学奖于1999年创立,每两至三年评选一次。

4、曹禺戏剧文学奖
曹禺戏剧文学奖前身是中国戏剧家协会,1994年该奖
项更名为曹禺戏剧文学奖。

二、中国现代文学
1、中国现代文学时期的分类:
1917年之前的文学被称为古代文学;
1917年至1949年之间的文学被称为现代文学;
1949年之后的文学被称为当代文学。

2、现代文学的特点:
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
网络课程
●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

3、现代文学文坛上的重要的代表作家: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三、鲁迅的生平
1、鲁迅的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
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包括
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
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
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
称为“民族魂”。

2、时代背景:
●1811-1936年,鲁迅先生一生历经了近现代中国最动荡、最惨痛
的历史阶段。

●1915-1923年,中国爆发了思想文化界的新文化运动,而鲁迅
先生,就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之一。

●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
他们在这个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
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鲁迅
网络课程文学,发起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

在这
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

3、少年求学:
鲁迅网络课程
鲁迅网络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