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的个人资料
鲁迅简介

人物简介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汉族。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作品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国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鲁迅资料

鲁迅资料: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毛泽东曾评价他:“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则开创了中国现代学术领域。
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人物生平1881年(光绪七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
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
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
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10]1896年,父亲去世。
家境益艰。
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12月,被本叔家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无心功名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第二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学开矿。
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
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1902年,1月,路矿学堂毕业。
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
4月,入弘文学院日语速成班。
第二年,剪辫。
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
鲁迅先生生平

鲁迅先生生平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号舫山。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鲁迅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了西方的文化思想,深受其影响。
1909年,他初次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他的作品以犀利的批判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著称。
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封建社会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在他的作品中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觉醒和反抗。
鲁迅也是中国的一位革命家,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的革命运动。
他通过文学和言论不断地呼吁和激励人们对抗压迫和不公。
他的著名演讲《狂人日记》、小说《阿Q正传》等作品,表达了他对当前社会现实的愤怒和抗议。
1936年,鲁迅因病逝世,享年55岁。
然而,他的思想和作品却长存于世。
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作家和思想家树立了榜样。
鲁迅的生平是一个充满坎坷和挣扎的历程,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化人物。
他的精神和思想将继续激励着后人,让我们铭记他的贡献并继续努力。
鲁迅简介(适用于手抄报)

鲁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大事年表1910年三十岁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1911年三十一岁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1912年三十二岁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
五月,航海抵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
是月公余撰写谢承《后汉书》。
1913年三十三岁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1914年三十四岁研究佛经。
1915年三十五岁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
同月刻《百喻经》成。
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三十六岁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
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
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1917年三十七岁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
1918年三十八岁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
1919年三十九岁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
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
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
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鲁迅简介

l 鲁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生平和创作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文学常识之鲁迅简介

文学常识之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等。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狂人日记》——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呐喊》——奠定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1999年6月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
《朝花夕拾》——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亦是言志与载道的结合,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拓展进一个新的境界。
鲁迅简介大全50字左右

鲁迅简介大全50字左右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让,男,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变革的重要思想家。
鲁迅的文学作品以揭示社会黑暗和呐喊强烈的激情著称,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出生于一个贫苦的绅士家庭,家境虽贫却富有文化氛围。
他的父亲是个残疾人,家中经济拮据,但家中却有丰富的书籍。
从小鲁迅就沉浸于父亲的私人图书馆之中,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
这对他的文学修养和思想启蒙具有极大的影响。
1899年,鲁迅考入了南京新式学堂。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创立者曹聚仁是当时南方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
在南京新式学堂的几年里,鲁迅接触到西方文化和思想,对现代科学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成为了他后来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现代思想的追求的重要基础。
1902年,鲁迅前往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医科大学学习医学。
在日本的几年里,他除了学习医学,还广泛地阅读了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经典著作,培养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洞察力。
在这期间,他还参与了许多进步知识分子的活动,开始了他的社会思想批判之路。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散文《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这篇文章以独特的笔触和才思,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和封建习俗的荒谬。
之后,鲁迅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散文、小说和杂文,如《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等,这些作品都以批判现实社会为主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反思和文学思潮。
鲁迅并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他还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和理论,如“吃人”的说法、对儒家文化的批判等等,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来的思想家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鲁迅的详细资料

鲁迅的详细资料分类: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问题描述:关于生平方面解析: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
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
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
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
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
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 ... ,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味书屋》 《少年闰土》
小说:《祝福》、《阿பைடு நூலகம்正传》、《药》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背景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 黑暗的时期,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 反动派。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 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 捕他,暗杀他,鲁迅先生更换了100多个 笔名,巧妙的坚持用笔战斗,许多认识 鲁迅的人都劝他躲一躲,不要出门,鲁 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 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
作者简介
周晔 :女(1926—1984)浙江绍 兴人。鲁迅兄弟三人,二弟周作 人,三弟周建人。周晔是周建人 的大女儿,所以她称鲁迅为伯父。 本文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 伯父的纪念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