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司马迁与项羽

合集下载

司马迁《十二本纪·项羽本纪》原文译文

司马迁《十二本纪·项羽本纪》原文译文

司马迁《十二本纪·项羽本纪》原文|译文《十二本纪·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于《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十二本纪·项羽本纪》原文作者:司马迁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於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於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於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羽本纪》(节选)司马迁

《项羽本纪》(节选)司马迁

原文
项学对意大籍.动.习..致.少.感文了时到字解生,气学,书不能成够,用去来;放学弃剑,又不成,抵项挡梁
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
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成千上万的人
值得
译文
完成
才能抵挡的本领
项籍小的时候,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
译文埋机伏关在发楼吓暗射处的烦得的强人不用弓又敢想正用面箭看射项项王王,,双手项发王抖瞪不眼敢怒即军视拉驻“广弓,扎武在大 ,涧广声就”,武叱逃当,斥跑时分回,楚筑、两楼 壁汉城烦垒两,人中
,再也不敢出来。汉王派人暗中打听东这城是为楚谁,,西原城来为竟汉,然两是城项 王本人。汉王大吃一惊。于是项王又之到间靠有一近条汉山军涧驻,扎称为的“地广方 ,与汉王隔着广武涧交谈。汉王故意武责涧备”。项王,惹得项王发 怒,想与汉王打一次仗。汉王不答应。项王埋伏在暗处的用 机关发射的强弓射中了汉王。汉王受了伤,退入成皋城。
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
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者,......也:表判断
被......杀害
所+动词:......的...... 在
......者:......的人
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 四岁。项籍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 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 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灭族毋妄言,族矣!”梁
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
子弟,皆已惮籍矣。
古今异义, 才能、勇气
即使
译文

司马迁项羽动作描写句子

司马迁项羽动作描写句子

司马迁项羽动作描写句子司马迁和项羽这两个人物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出名的。

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他的文笔深入浅出,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

而项羽则是楚汉战争时期的霸主,他的力量和威势在当时无人能敌。

两个人物的结合,使得历史更加生动和有趣。

在司马迁的记载里,关于项羽的动作描写也同样引人入胜。

下面将分别从“刘邦传”和“项羽本纪”中选取一些句子来描述项羽的动作,来了解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气质。

首先是《史记•刘邦本纪》中对项羽的描述:“项羽追刘邦至临泉,许亭,几盡,鱼池,曲濰,项城,棘阳,十馀战,战士疲困。

”这段文字给人的感觉非常霸气,描写了项羽几乎追到了刘邦的步步紧逼,所到之处一片战火的惊天壮观。

这些句子都用到了一些形容词和动词,把项羽的侵略之势和不败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描写使得读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当时那个战乱时期的压迫感和辛酸。

接下来再看看《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叙述:“赵王诱项羽归见,项羽闭门不入,自伐齐、楚之雄,人谁敢当?倍击秦兵,斩首八十万级。

”这些文字给人一种不屑一顾的感觉,他看不起其他人的威武之势,直言自己是天下最强的。

这个自信和气魄,在项羽的生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是他能够在历史上留名的原因之一。

再来看看《史记•刘邦本纪》中的一段描述:“项羽入永安宫,见汉王刘占辎,卽拔其弓挟而出;汉王曰:‘项子羽!可解吾弟否?’项王笑曰:‘若神弗禁,生死有命,君慎勿悲!’”这个描写展现了项羽的一种狂妄自大和对自己的自信。

他抢夺了刘邦的弓箭,也不管刘邦如何求情,只是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这种冷酷的气焰,让其他人感到畏惧和不可侵犯。

最后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句话:“北向大笑,以其刀击床曰:‘吾今日破齐,明日破赵,旦日破秦!’”这句话把人带回到那个混乱的时期,项羽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和决心,不断地攻打着各个国家,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加动荡和不安。

他的动作和语言让人感到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和霸气。

总体来看,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的动作描写非常细致和生动,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他的气息和魅力。

司马迁描写项羽的句子

司马迁描写项羽的句子

司马迁描写项羽的句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的描写如下:
1. 雄才大略:项羽身具雄才大略,智勇双全,军事才能出众,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统帅才能。

2. 勇猛无畏:项羽勇猛无畏,战斗中常常亲自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威震敌阵,给敌人造成极大的压力。

3. 豪情壮志:项羽有着豪情壮志,立志要推翻秦朝,自立为帝,建立属于自己的大业,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4. 积极进取:项羽积极进取,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先后攻占了几十个城市,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5. 心狠手辣:项羽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可以说是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对待敌人非常残忍,给予敌人极大的伤害。

6. 善于运筹帷幄:项羽善于运筹帷幄,深谋远虑,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战局,制定出精确的作战计划。

7. 机智过人:项羽机智过人,能够在紧要关头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8. 情感丰富:项羽情感丰富,对待部下、亲人以及敌人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有时激情澎湃,有时沉默寡言。

9. 个性鲜明:项羽个性鲜明,有时豪放不羁,有时沉思独立,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战争和政治之中。

10. 不屈不挠:项羽不屈不挠,面对困难和挫折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以上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项羽的描写,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项羽的英勇、智慧、野心和个性,使读者对项羽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项羽本纪文化常识

项羽本纪文化常识

项羽本纪文化常识
《项羽本纪》出自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记载楚霸王项羽生平事迹的重要篇章。

1.文学地位:《项羽本纪》是中国古代最早以个人传记形式记载英雄人物的历史文献之一,其生动、细腻且富有情感色彩的叙述方式对后世史书撰写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史学价值:通过对项羽从起兵反秦到乌江自刎这一过程的详细描绘,展现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壮阔画卷,揭示了乱世中英雄的崛起与衰落,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3.人物塑造:项羽在《项羽本纪》中被塑造成一个英勇善战但又刚愎自用、重情轻智的人物形象。

如“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等事件,体现了他的勇猛决绝和悲剧性命运。

4.成语典故:《项羽本纪》中的许多故事演化为了脍炙人口的成语,例如:“破釜沉舟”寓意下定决心,不留退路;“鸿门宴”象征表面友好实则暗藏杀机的危险局面;“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孤立无援、人心离散的境地。

5.人文关怀:司马迁在书写项羽时,融入了自己的人文关怀和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使得《项羽本纪》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感的人文佳作。

6.艺术特色:司马迁运用对比手法刻画项羽与刘邦的性格特点,通过一系列矛盾冲突展现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7.文化传承:《项羽本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和精神内涵不断被后世文学、戏剧、影视作品借鉴和演绎,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记忆中的重要篇章。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到艰难险阻的境界。

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司马迁的史记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篇⼀:拔⼭扛⿍ 项⽻是楚国下相⼈,他从⼩跟随叔⽗项梁⽣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的祖⽗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去学剑,仍然不⾏。

叔⽗项梁⽣⽓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说: “读书只要能写⾃⼰的名字就⾜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个⼈, 我要学能对付万⼈的本领。

”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这才⾼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到吴中居住。

有⼀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也在⼈群中。

项⽻指着秦始皇说:“这个⼈,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

”但⼼中暗暗称奇,觉得项⽻不平常。

这时项⽻已长得很⾼⼤,⼤约有⼋尺多点,⼒⽓⼤得能举起青铜⿍,当地的年轻⼈已没⼈是他的对⼿,对他⾮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起,项⽻也随着叔⽗项梁率军起义。

他凭着⾃⼰的勇⽓和兵法在战争中逐步扩⼤势⼒,并成为重要的义军⾸领。

他和刘邦率领的另⼀⽀强⼤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随后⼜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由于项⽻部下⼤部分是楚国⼈,刘邦命⼈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以为⾃⼰的⽼家已被刘邦占领,⼼中惊慌。

军⼠们也都⽆⼼恋战。

项⽻预感到⾃⼰⼤势已去。

就作了⼀⾸《垓下歌》,歌中唱道:“我⼒能拔⼭英雄盖世,但天时不利连骏马也不肯⾛了。

骏马不⾛我还有办法,虞姬我可拿你怎么办呢?” 不久之后,战败的项⽻在乌江⾃刎⽽死。

后来,“拔⼭扛⿍”这⼀典故,⽤来形容⼈⼒⼤⽆穷;或⽤来借称项⽻。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篇⼆: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天下称帝后,⼜打败了强⼤的匈奴,⾮常⾼兴。

就吩咐犒赏三军,⼤宴群⾂。

席间,有个博⼠说道:“殷、周两朝的王位传了⼀千多年,是因为分封⼦弟功⾂得到各地诸侯辅佐的缘故。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篇一:对项羽的评价对项羽的评价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刘邦论成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刘邦论成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几千年来影响力最大的历史学家,毫无疑问的应该是司马迁了。

如果没有司马迁写了《史记》,中国的历史,会少了很多很多重要的记载。

很多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成语,譬如“破釜沉舟”、“完璧归赵”、“鸡鸣狗盗”、“负荆请罪”、“暗渡陈仓”、“四面楚歌”都是来自于司马迁。

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他都有很崇高的敬意,所以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会尊称司马迁为“太史公”。

有位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Jonathan D. Spence,是当代最负盛名的中国历史小说专业作家,也是耶鲁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

有趣的是,Spence教授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叫做“史景迁”。

史景迁这三个字的意思很明显,研究历史的Spence先生,对于司马迁,是很景仰的。

悲剧英雄司马迁司马迁最让人赞叹的是,他写的历史人物,都非常的有“人性”。

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喜怒哀乐、有弱点、有感情。

司马迁笔下的几个悲剧英雄,尤其是栩栩如生,令人惋惜,也令人敬爱。

司马迁自己就是悲剧英雄。

唯有悲剧英雄才能真正体会,悲剧英雄为什么会成为悲剧英雄。

我们先看看司马迁是如何形容自己,司马迁说他自己是:“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短短的两句话,其实表述了悲剧英雄的人格特质。

悲剧英雄都是富有才华的,对很多事情,都有他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在乡里之间,可能没有什么好的名声。

司马迁的巨大悲剧发生在公元前98年,那年他大约是47岁。

当时的名将李陵讨伐匈奴,兵败投降。

汉武帝刘彻震怒,满朝文武都认为李陵的全家应该被诛杀。

司马迁与李陵相识,但是来往并不多。

他就事论事,为李陵的处境辩解,结果被刘彻下狱,处以“宫刑”。

可以想象,刘彻对于犯颜直谏的司马迁,给了一个最极端的羞辱。

刘彻要让司马迁,愧对他的祖宗,在别人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

如果你是“负不羁之才,无乡曲之誉”的司马迁,你会怎么办呢?司马迁说:“皇帝玩弄人的生命,好像掐死一只蚂蚁一样。

如果我选择死亡,我算是什么东西呢?我只是一个傻子,活该去死的罪犯而已。

”司马迁面临两个选择,是要像蚂蚁一样的被皇帝搞死?还是让羞辱追随自己的余生,生活在别人的轻蔑之下?最后,他选择了屈辱的活着。

他活着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事情,要写一部史书。

这件事他的父亲就已经开始做了,而且期望他能完成这部著作。

司马迁很清楚,他是有能力、有机会完成这部巨著的。

他与父亲司马谈,都是朝廷的太史令,读了很多很多的史书;他与父亲,都已经花了多年的时间准备写这部书;他曾经壮游天下,在民间采集了很多的史料。

我相信,司马迁很清楚的认知到,全天下只有他有机会、有能力、写下这部史书。

如果他不写,别人是不可能写得出来的。

所以他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个人的生死之间,有很大的轻重差异。

他选择了屈辱的活着,因为他如果选择了死,他的一生,就只是一个傻瓜罪犯,死的活该。

他屈辱的活着,他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结果他真的做到了他所谓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在他完成他的著作之后,历史上就再也找不到有关他的任何记载了。

我想,对他来说,《史记》完成了,他的人生的意义就结束了。

一代旷世奇才司马迁,有学问、有个性、有文采、有感情;结果被刘彻给处以极其不堪的“宫刑”,是他一个绝大的悲剧。

司马迁承载着无比的屈辱,完成了中国几千年来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司马迁是英雄。

所以,司马迁是个当之无愧的悲剧英雄典范。

关于这本浩瀚巨著,司马迁在《史记》的卷130《太史公自序》中说,此书有“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而且是“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我觉得疑惑的是,在公元前90多年的那个时代,是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完成这样的巨著呢?当时应该是用毛笔写在竹简上,再把竹简装订成册的吧!那么一本52万字的竹简书册,到底要占用多大的空间,如何来保留呢?何况司马迁还写了两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是一本在郊县,一本在京城。

司马迁拖着残疾而受屈辱的身子,完成这样艰巨的工作,是需要多大的毅力与努力啊!司马迁写《史记》,写活了那个时代的两个悲剧英雄。

这两个悲剧英雄,得到了后人千年的礼赞与讴歌。

我想,如果没有悲剧英雄司马迁;这两个悲剧英雄的故事,就不会像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如此生动感人。

司马迁的悲剧,造成他自己的英雄色彩;也因为司马迁的悲剧,才能让另外这两个悲剧英雄,得到司马迁的特殊青睐,着墨如此之深。

换句话说,这两个悲剧英雄的故事,如果是换了个人来写,可能是完全的乏味无趣。

所以,他们的故事,能有司马迁来写,也是他们的幸运。

有趣的是,这两位悲剧英雄,最后都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司马迁曾经想做而没有做到的。

司马迁写的两个悲剧英雄,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一个是汉飞将军李广。

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项羽项羽与李广与司马迁所受到的悲剧屈辱,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项羽与刘邦打天下,项羽失败了,刘邦当了皇帝。

汉武帝刘彻是刘邦的曾孙,刘彻的无上的权力,来自于刘邦。

司马迁写刘邦,是否会想到自己刑余之身,以及自己的无边的屈辱?司马迁是如何写项羽“悲剧英雄”的故事呢?司马迁对项羽最经典的描述是项羽的“巨鹿之战”。

当时的诸路起义英雄,都不敢与秦兵交战。

项羽出来,彷佛是天兵天将由天而降: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出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揣恐。

于是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的英雄神勇,让诸侯的将军们,都会不自觉的屈膝而行,不敢抬头看他。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真是盖世英雄,无人能比。

在项羽最后的日子,司马迁对于项羽的描述,是充满了感情与爱惜。

无论如何,末日英雄项羽的身边,还是有美人始终不渝的爱情。

于是,项羽临别作诗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翩翩起舞,“项王泣下数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司马迁描述这段故事,如诗入画。

最后在项羽自刎之前,司马迁还依依不舍的作了三个场景的描述:1.项羽为了要证明他的失败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一声令下,虽然只有28骑,再度冲刺,依旧所向披靡;2.有乌江亭长备了船,请项羽渡江,徐图再举。

项羽说,他已“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婉拒了亭长请他渡江的建议。

为了感谢亭长的关爱,项羽还把自己的千里名驹,送给了亭长。

等于是死前还好好的安置自己的乌驹爱马,酬谢了对自己有善意的亭长。

代表的是,项羽这个人情深义重,连对自己的爱马,都不例外;3.最后,项羽看到了故交吕马童,跟吕马童说,我知道刘邦以千两黄金悬赏我的人头。

这个功劳就给你吧!于是自刎而死。

我想,只有司马迁才会这样写项羽、写得如此富有感情。

之后的二十四史,描写人物,也没有像司马迁描写项羽这么的文学与浪漫。

可以看得出来,司马迁对于悲剧英雄项羽,是多么的厚爱。

相对来说,司马迁写刘邦是个工于权术、没有感情的无赖。

为了自己逃命,可以把自己的儿子、女儿推下车,以减轻车子的重量。

项羽要烹杀刘邦的父亲,刘邦会说,请把父亲的肉,分我一杯羹吃吃。

刘邦的老婆吕雉,心狠手辣,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司马迁写刘邦,看不出来有什么仰慕之情。

刘项之争,刘邦赢得了皇位;项羽得到了悲剧英雄的名声、美人的爱情。

在司马迁的笔下,孰轻孰重,读者都可以感觉得出来。

很明显的,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远远多于刘邦。

司马迁对于项羽,还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处理。

项羽是个失败的军事领袖,但是,司马迁给了项羽帝王的尊荣。

司马迁把项羽的故事,列入了《史记》中的“本纪”。

《史记》中的本纪,说的都是帝王故事,在司马迁的心目中,项羽是“帝王”。

项羽本纪,司马迁放在《史记》的第七卷。

第六卷是秦始皇本纪,第八卷是汉高祖本纪。

项羽排在秦始皇的后面,刘邦的前面。

这就是悲剧英雄司马迁,如何以充满感情的心情,在写悲剧英雄项羽。

司马迁“项羽故事”的余波因为司马迁写项羽写得如此精彩,才有了国乐的《十面埋伏》,有了戏剧的《霸王别姬》。

在中国唐宋以及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对于项羽,也有很多的歌咏与赞叹。

譬如唐朝的著名咏史诗人杜牧,到乌江的项羽庙,写了一首著名的怀古诗:“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宋朝的诗人刘克庄,有一首词,有这样的一句话:“千载后。

君试看,拔山扛鼎俱乌有。

英雄骨朽。

问顾曲周郎,而今还解,来听小词否。

”(《摸鱼儿》)宋朝的女诗人李清照,也写了一首咏叹项王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中国近代最有名的有关项羽的诗,应该是毛泽东诗中的名句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的意思是说,要乘胜追击国民党,务求“解放全国”。

不可以像项羽一样,心慈手软,纵虎归山。

至于有没有什么诗文是在赞叹刘邦的呢?我就真的不知道了。

一个人的人格与个性,会决定他的作品风格。

司马迁是一个悲剧英雄,他的作品,充满了悲剧英雄的风格。

我们看他写的《项羽本纪》与他写的《高祖本纪》,就可以知道,他所喜爱、所敬重的是失败的英雄项羽;他对于刘邦,似乎是冷眼看戏,还略带鄙夷。

我们比较他所写的《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就可以知道,司马迁所喜爱、所敬重、甚至所深深同情的是李广。

他对于卫青、霍去病,并没有什么多余的感情。

在功名成败的评价上,刘邦与项羽的对抗,刘邦是赢家,项羽是输家。

卫青、霍去病与李广,其实是有两代的恩怨。

李广的自杀,多多少少是与卫青有关的;李广的儿子李敢英勇善战,为了想替父亲报仇,结果是死在霍去病的手上。

在功名利禄的天平上,李广输得很惨。

但是在司马迁的笔下,他把他的感情毫不犹豫的给了项羽与李广。

同时,他也冷冷的批判了刘邦、卫青与霍去病。

司马迁写《史记》,的确是投入了很多个人的感情。

悲剧英雄写悲剧英雄。

司马迁的想法很清楚,虽然他因为他的人格特质而受到了极端的屈辱,但是他所最敬爱、最依恋、评价最高的,还是与他有相同人格特质的悲剧英雄。

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司马迁与《项羽之死》来源:大学语文精品课程作者:大学语文课程发表日期: 2008-10-22 11:57:10 阅读次数: 676 查看权限:普通教程《项羽之死》《项羽之死》一、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公元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夏阳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