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微观结构性能和材料》笔记

合集下载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原理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原理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原理一、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桥梁等工程领域的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通过对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原理的分析和探讨,揭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本质,为混凝土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混凝土的微观结构1. 水泥基体混凝土的主要成分是水泥基体,其由水泥、水和骨料三部分组成。

水泥是混凝土的胶凝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铝酸盐。

在水的作用下,水泥与骨料反应生成水化硬化产物,从而形成混凝土的基体结构。

2. 骨料骨料是混凝土中的颗粒状物质,分为粗骨料和细骨料两种。

粗骨料一般指直径大于5mm的颗粒,细骨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mm的颗粒。

骨料的种类和质量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都有重要影响。

3. 孔隙混凝土中存在许多孔隙,包括毛细孔、空隙和微裂缝等。

这些孔隙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都有较大影响。

其中毛细孔是混凝土中最小的孔隙,其直径一般小于0.1μm,对混凝土的流动性和耐久性有重要影响。

空隙是混凝土中较大的孔隙,其直径一般在100μm以上,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有较大影响。

微裂缝是混凝土中的裂缝,通常由于应力集中或温度变化引起,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都有影响。

三、混凝土的力学性能1. 强度混凝土的强度是指其抵抗外部力量破坏的能力,通常用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来表示。

其中,抗压强度是指混凝土在受到压力作用下的破坏强度,抗拉强度是指混凝土在受到拉力作用下的破坏强度。

混凝土的强度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其强度与水泥基体的质量、骨料的种类和质量、孔隙的大小和分布等因素有关。

2. 刚度混凝土的刚度是指其抵抗形变的能力,通常用弹性模量来表示。

弹性模量是指在弹性阶段内应力和应变之间的比值,是衡量混凝土刚度的重要指标。

混凝土的刚度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其刚度与水泥基体的质量、骨料的种类和质量、孔隙的大小和分布等因素有关。

3. 稳定性混凝土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通常用抗裂性和耐久性来表示。

混凝土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

混凝土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

混凝土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一、引言混凝土是现代建筑业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其优异的性能表现。

混凝土的性能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对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混凝土的组成、微观结构等方面入手,探讨混凝土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二、混凝土的组成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子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

其中,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粘结材料,砂和石子是混凝土的骨料,水则是混凝土的稀释剂。

三、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是由水泥石、骨料和孔隙三部分组成的。

其中,水泥石是混凝土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水泥与水反应生成的硬化产物。

骨料则是混凝土中的填充物,它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孔隙是混凝土中的空隙部分,它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渗透性能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混凝土的性能混凝土的性能包括强度、耐久性、渗透性、可塑性等多个方面。

其中,强度是混凝土最基本的性能指标,它主要受到水泥石的固化程度、骨料的强度和孔隙的数量和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耐久性是混凝土的重要性能之一,它主要受到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和水泥石的化学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

渗透性是混凝土的另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它主要受到孔隙结构和水泥石的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可塑性则是混凝土的形变能力,它主要受到骨料的分布、孔隙的形状和水泥石的粘结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五、混凝土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5.1 水泥石的微观结构与混凝土强度的关系水泥石的微观结构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水泥石的固化程度越高,混凝土的强度就越高。

此外,水泥石中的化学成分和结晶形态也会对混凝土强度产生影响。

例如,硅酸盐水泥石中的C-S-H凝胶是混凝土中最主要的水泥石成分,其结晶形态的改变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5.2 骨料的微观结构与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关系骨料是混凝土中的填充物,其微观结构和强度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产生影响。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一、引言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石料等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和可靠性,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是由其微观结构和成分决定的,因此深入了解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对于研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混凝土的组成和基本结构混凝土的主要成分是水泥、砂、石料和水。

其中水泥是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砂和石料则是骨料,水则是胶凝材料和骨料之间的连接剂。

混凝土的基本结构包括水泥石、骨料、孔隙和界面。

1. 水泥石水泥石是混凝土中的主要胶凝材料,由水泥、水和一定的砂料组成。

水泥石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水泥胶凝体,其微观结构是由硅酸盐水泥胶凝体的晶体和无定形物质组成的。

水泥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有重要影响。

2. 骨料骨料是混凝土中的主要骨架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石子和砂子。

骨料的物理性能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有重要影响。

石子的粒径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一般要求石子的粒径不超过混凝土厚度的三分之一。

砂子的粒径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能和紧密度,一般要求砂子的粒径在1-5mm之间。

3. 孔隙混凝土中的孔隙包括空隙、毛细孔和气孔等。

孔隙的存在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渗透性等性能,因此控制混凝土中的孔隙率是提高混凝土性能的重要手段。

4. 界面混凝土中的界面包括水泥石与骨料的界面和孔隙的界面。

水泥石与骨料的界面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

孔隙的界面则影响混凝土的渗透性和耐久性。

三、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抗裂性能和耐久性等。

1. 抗压强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指混凝土在受到垂直于其表面的压力作用下的最大承载能力。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其微观结构、成分和配合比等因素有关。

2. 抗拉强度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是指混凝土在受到拉力作用下的最大承载能力。

由于混凝土的拉伸强度较低,一般在实际工程中很少直接使用混凝土进行受拉构件的设计,而是采用钢筋混凝土。

混凝土中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原理

混凝土中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原理

混凝土中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原理一、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和寿命。

混凝土的性能取决于其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而混凝土中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对混凝土中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二、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子和水等材料混合而成的,其微观结构主要由水泥石和骨料组成。

1. 水泥石水泥石是混凝土的主要胶结材料,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和硫铝酸盐。

水泥石的形成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即水泥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水化产物。

水化产物主要包括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和水化硫铝酸钙等。

水泥石的硬化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需要28天左右才能完全硬化。

2. 骨料骨料是混凝土中的主要骨架材料,其主要成分为石子和砂。

石子是一种天然岩石,其大小一般为5~20mm,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砂是一种细粒骨料,其大小一般为0.075~5mm,可以填充骨料之间的空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耐久性。

三、混凝土的宏观性能混凝土的宏观性能主要包括强度、耐久性、变形特性和热膨胀性等。

1. 强度混凝土的强度是指其抗压、抗拉和抗弯等力学性能。

强度是混凝土的主要性能指标之一,其大小与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有密切关系。

水泥石的强度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和水化程度,而骨料的强度取决于其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混凝土的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水泥的种类、水泥石的含量、骨料的大小和配合比等。

2. 耐久性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指其在外部环境中长期使用的能力。

混凝土的耐久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温度、湿度、化学物质和紫外线等。

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其微观结构有密切关系,水泥石的化学成分和水化程度决定了混凝土的耐久性。

骨料的性质也对混凝土的耐久性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石子的硬度和化学稳定性等。

3. 变形特性混凝土的变形特性是指其在受力时的形变性能。

混凝土的变形特性与其微观结构有密切关系,水泥石的力学性质和水化程度决定了混凝土的变形特性。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一、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它的力学性能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并分析影响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因素。

二、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混凝土主要由水泥、骨料、砂、水和掺合料等组成。

其中,水泥是混凝土的胶凝材料,骨料和砂是混凝土的骨架材料,水是混凝土的反应介质,掺合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在微观层面,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水泥石、骨料和孔隙。

水泥石是由水泥、水和掺合料等组成的胶凝体,它可以填充骨料之间的空隙,形成混凝土的基础结构。

骨料是混凝土的主要骨架材料,它可以提供混凝土的强度和刚度。

孔隙是混凝土中的空隙,它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三、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剪切强度和抗冲击性能等。

这些性能与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密切相关。

1. 抗压强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指在受到垂直于其表面的压力下,混凝土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

其大小与混凝土中水泥石和骨料的强度有关。

水泥石的强度取决于其中的水化产物和水泥石的孔隙度,骨料的强度取决于其自身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2. 抗拉强度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是指在受到垂直于其表面的拉力下,混凝土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

由于混凝土的骨架结构主要是由骨料组成的,所以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在混凝土中添加钢筋等增强材料。

3. 弹性模量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是指在受到一定应力下,混凝土的应变能够恢复到应力消失前的程度。

其大小与混凝土中水泥石和骨料的弹性模量有关。

水泥石的弹性模量取决于其中的水化产物和孔隙度,骨料的弹性模量取决于其自身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4. 剪切强度混凝土的剪切强度是指在受到剪切力下,混凝土能够承受的最大剪切应力。

其大小与混凝土中骨料的强度和孔隙度有关。

孔隙度越大,混凝土的剪切强度越低。

5. 抗冲击性能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是指在受到冲击载荷下,混凝土能够承受的最大载荷。

混凝土材料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

混凝土材料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

混凝土材料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一、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在建筑、道路、桥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是其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也是其在工程中的使用保证。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是其力学性能的关键之一,因此研究混凝土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混凝土材料的微观结构1.混凝土的组成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石子等材料组成,其中水泥是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砂和石子是混凝土的骨料,水是混凝土的溶剂。

2.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主要由水泥胶体、孔隙和骨料三部分组成。

其中,水泥胶体是混凝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将骨料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并且与水发生反应形成硬化产物,从而使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

孔隙是指混凝土中的空隙,孔隙率越小,混凝土的密实度越高,强度和耐久性也越好。

骨料是混凝土中的主要质量成分,它主要起着增加混凝土强度和减少混凝土收缩的作用。

三、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1.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指标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强度、刚度、韧性、耐久性等指标。

其中,强度是混凝土最重要的力学性能指标之一,通常用抗压强度表示。

刚度是指混凝土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量与外力之比,通常用弹性模量表示。

韧性是指混凝土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吸收能量的能力,通常用断裂能表示。

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长期使用和恶劣环境下能够保持其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的能力。

2.混凝土的强度与微观结构的关系混凝土的强度与其微观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水泥胶体的质量和分散性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孔隙的大小和分布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骨料的质量和大小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四、混凝土材料的研究方法1.微观结构的观测方法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的观测方法主要有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方法。

光学显微镜能够观察混凝土的颗粒形态、大小和分布情况;电子显微镜能够观察混凝土中的孔隙结构和水泥胶体的形态和结构;X射线衍射能够观察混凝土中的晶体结构和水泥胶体的化学成分。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原理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原理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原理一、混凝土的组成与结构1.1 混凝土的组成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料、水等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其中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胶结材料。

1.2 混凝土的结构混凝土的结构是由水泥胶体、砂、石料等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其中水泥胶体充当着胶黏剂的作用,连接起砂、石料等骨料,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

二、混凝土的性能2.1 强度混凝土的强度是指其承受外部荷载的能力,是混凝土最主要的性能指标之一。

混凝土的强度往往受到其组成、配合比、养护等因素的影响。

2.2 耐久性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指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能够长期保持其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能的能力。

混凝土的耐久性主要受到其组成、配合比、养护等因素的影响。

2.3 施工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是指其在施工过程中的可塑性、可流动性、可振实性等性能。

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主要受到其流动性、凝结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三、混凝土微观结构3.1 水泥胶体水泥胶体是混凝土的主要胶结材料,是由水泥颗粒在水中形成的胶体粘结物质,具有胶黏剂的作用。

水泥胶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泥颗粒的水化反应所引起的。

3.2 砂、石料砂、石料是混凝土的骨料,是由天然矿物或机械制造的碎料组成。

砂、石料的形状、大小、表面性质等会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3.3 空隙混凝土中的空隙主要包括孔隙、裂缝、毛细孔等。

这些空隙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4.1 水泥胶体的形成水泥胶体的形成是混凝土力学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水泥胶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充分的水化反应才能够形成强度足够的胶体。

4.2 骨料的性质骨料的形状、大小、表面性质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骨料的形状对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凝结时间有影响,而骨料的大小则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4.3 水胶比水胶比是指混凝土中水的重量与水泥的重量之比。

水胶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但是施工难度也越大。

第二章混凝土组成结构与性能混凝土的微结构资料重点

第二章混凝土组成结构与性能混凝土的微结构资料重点
C4AF 3CSH12 21H C6 (A, F)S3H32 (F, A)H3 C4AF C6 (A, F)S3H32 3C4 (A, F)SH12 (F, A)H3
17
图2-5为用铝酸钙溶液与硫酸钙溶液制备的 混合物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典型形貌;
图2-6为模拟充分水化的硅酸盐水泥浆体微 结构的各主要相。
,呈六角形片状晶体。单硫型水化物的存在使混凝 土易受硫酸盐的侵蚀。
25
未水化的水泥颗粒 取决于未水化水泥颗粒分布和 水化程度,在水化水泥浆体的微结构中,可以找 到一些未水化的熟料颗粒。
如前所述,现在的硅酸盐水泥粒径一般为 1~50μm,随着水化过程的进展,较小的颗粒首 先溶解并从体系中小时,然后较大的颗粒逐渐变 小。由于颗粒之间的间隙有限,水化产物都靠近 正在水化的熟料颗粒结晶,看上去就像是围绕它 形成包覆层。在后期,由于缺乏有效空间,熟料 颗粒原位水化就形成非常密实的水化产物,其形 貌与熟料颗粒原貌相像。
C-S-H中的层间孔 鲍尔斯层假设C-S-H结 构里的层间孔宽度为1.8nm并确定固相CS-H的孔隙率为28%;然而,费德曼和赛 雷达认为层间孔宽度应在0.5~2.5nm。
这样的孔径足够小,不会对水化水泥浆体 的强度和渗透性产生不利影响。然而,这 些微孔中的水分由氢键维持,在一定条件 下会失去这些水分从而产生干缩和徐变。
人们对混凝土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认识还不 是很充分,所以在讨论起影响混凝土的重要 工程性质,如强度、弹性、收缩、徐变、开 裂以及耐久性之前,了解微结构的基本构成 是很有帮助的。
5
2.3 复杂性
从图2-1来看,两个可以明显区分开来的相 是具有不同尺寸和形状的骨料颗粒,以及 不连续的起胶结性介质的水化水泥浆体。
第二章 混凝土微结构与性能 ——混凝土的微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记之前:
1.这本书是译著。

原著名:《CONCRETE Microstructure,Properties,and Materials》由库玛·梅塔( Mehta)和保罗 .蒙特罗(Paulo )合著。

2.本笔记所选摘的都是普通教材中可能忽略的地方,不体现混凝土科学的主要框架,只以本书的体色为主:细致,深入,全面。

3.作为思考混凝土某一方面研究的借鉴,目的是拓宽思路。

笔记:
第一篇硬化混凝土的微结构和性能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混凝土的微结构(提出了混凝土中过渡区的重要性)
第三章强度(见附图1影响混凝土强度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尺寸稳定性
“需要注意,混凝土构件通常处于被约束的状态,约束有时来自路基的摩擦和端部的其他构件,但更多还是来自钢筋和混凝土内、外部的应变差。


“混凝土在约束状态下,干缩应变诱发的弹性拉应力和粘弹性行为带来的应力松弛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大多数结构变形和开裂的核心。


“不是所有变量都以同一种方式控制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通常,粗骨料的弹性模量越高、用量越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就越大。

低强或中强
混凝土的强度不受骨料孔隙率正常变化的影响。

)”
(附图2 影响混凝土弹性模量的不同参数)
第五章耐久性
(附图3 混凝土劣化的物理原因)
“在一种冻融环境中耐冻的混凝土在另一种组合条件下却可能被摧毁。


“经显微镜观测证实:当冰在气孔(而不是毛细孔道)中形成时,水泥浆体会收缩”
“对一种骨料,临界尺寸(在一定的孔径分布、渗透性、饱和度与结冰速率条件下,大颗粒骨料可能会受冻害,但小颗粒的同种骨料则不会)并非
单一值,因为他还取决于结冰速率、饱和度和骨料的渗透性。


(附图4 化学反应引起混凝土劣化的模型)
(附图5 常见环境条件下混凝土损伤的整体模型)
“氯化物对硫酸盐膨胀的影响清楚地表明:我们在模拟材料行为时经常犯错误,即为了简单起见只考虑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充分考虑其他可能
会显著改变这种影响的因素的存在。


第二篇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和早龄期性能
第六章水硬性水泥
区分水泥熟料的化学组成(氧化钙、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水等)与矿物组成(硅酸三钙、硅酸二钙、氯酸三钙、铁铝酸四钙等);
“任何化学反应的主要特征包括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和反应速率三个方面”
“水化水泥浆体的电子显微研究表明,水泥早期,水化主要以完全溶解机理为主;水化后期,由于溶液中离子的迁移受阻,剩余水泥颗粒的水化则
主要按固相反应机理进行”
(附图 6 硅酸盐水泥浆体液相中铝酸盐对硫酸盐的比例对凝结特性的影响)
(附图7 水化产物与凝结过程的关系)
(附图8 水泥熟料矿物组成对强度和水化热的影响)
(附图9 火山灰或矿渣对强度和水化热的影响)
第七章骨料
(附图10 骨料特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后续影响示意图)
“到后期,由于浆体和骨料之间形成了更强的化学键,这个作用(粗糙一些的构造有利于在水泥浆体和骨料之间产生较强的物理性黏结)就不那么重要了。


第八章外加剂
“外加剂在组分上变化很大,从表面活性剂和可溶性盐到聚合物和不溶性矿物。


“在预制混凝土工业中,未加快模板的周转而要求高早强时,加入超塑化剂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手段。


“与以电荷斥力为主的分散机理不同这些新型超塑化剂是通过阻碍活性位提供分散能力的。


(附图11 超塑化剂分散水泥颗粒的作用机理)
(附图12 调凝剂的组成和分类)
“绝大多数来自高炉的粉煤灰,不论其是低钙还是高钙,都含有大约60%~85%的玻璃相,10%~30%的晶体相,以及高达5%的未燃尽的碳。


“与低钙粉煤灰不同(低钙粉煤灰一般在水泥水化后两个星期内不会对混凝土的强度有任何贡献),高钙粉煤灰或高炉矿渣通常早在水化7d的时候就会对强度有明显的贡献。

当掺量太大时,一些高钙粉煤灰会引起延缓混合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拌合物凝结时间的作用。

虽然颗粒的尺寸特征、玻璃相的组成和玻璃相的含量是决定粉煤灰和矿渣活性的主要因素,但必须指出的是,玻璃体的活性随材料的热历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快速急冷的玻璃体的结构更加无序,其活性也更高。


“这类物(硅灰)质具有很高的火山灰活性,但是在使用上有困难,除非使用高效减水剂,否则需增加混凝土用水量。


(附图13 常用混凝土外加剂)
第九章混凝土配合比
“侧重点由水胶比-强度关系转换为含水量-耐久性关系,将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中引入颗粒包裹概念提供必要的推动力。


第十章早龄期混凝土
“早龄期开始于有塑性稠度的新拌混凝土,结束于龄期为1~2d的硬化混凝土,其强度达到不需要再加以照料的程度(并且会随着时间而增长)”
“泌水现象有一些有趣的地方。

在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在粗骨料和水平钢筋的下方会聚集一定数量的水囊,从而导致这些区域的强度降低。


“在浇灌新的混凝土之前,必需将旧混凝土的浮浆层通过洗刷或者用喷砂的方法将其去除”
“通常用增加水泥用量、参加矿物质外加剂和引气等方法,来消除混凝土拌合物泌水的现象。


(附图14 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率估计图)
“新拌混凝土的温度一般用调节拌和水和骨料温度的办法来进行控制的。


“严谨在浇灌之前从批量混凝土中抽取试样进行测试(混凝土质量)。


(附图15 混凝土结构中各种开裂示意图与典型的开裂类型表)
(附图16 混凝土的材料特性、配合比和早期操作对混凝土性能的相对影响)
第十一章无损检测

第三篇最近进展和展望
第十二章混凝土技术进展

第十三章混凝土力学的发展

第十四章混凝土技术未来面临的挑战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