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非地带性现象分布及成因

高中地理——非地带性现象分布及成因

非地带性现象(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1.非地带性现象表现实际分布的自然带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影响南美洲大陆西岸3°S ~20°S 分布着狭长的热带荒漠带①安第斯山脉逼近海岸;②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吹离岸风,海洋水汽难以到达;③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热带雨林带(北部)、热带草原带(中部)相对于大陆东岸,欧洲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纬度高中高纬度,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从海洋上空带来的暖湿气流影响;而大陆东岸,冬季受大陆气团影响,气候寒冷亚寒带针叶林带相对于大陆东岸,欧洲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纬度高苔原带地带性自然带分布的改变南美洲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带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沿海、巴西高原东南部等为热带雨林带东部地处:①信风带;②高原或山地的迎风坡;③受暖流影响热带草原带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位置是海洋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自然带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温带荒漠带尼罗河谷地的绿洲尼罗河提供了水源热带荒漠带2.非地带性与地带性的关系(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课件3:2.13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课件3:2.13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1)D (2)C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高度,按 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 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 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角度: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右图是“某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
(2015·江苏卷)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 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 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 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1.非地带性的含义 非地带性是指陆地环境因受海陆 分布、地形起伏、地质 构造、 洋流 、岩性、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造成一些不规律的分布现象。 2.表现:即可在自然带之间形成,又可在某一自然带 内部出现。
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 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因 素
地区
地带性 分布(理 想状态)
非地带 性分布 (现实状 况)
成因
海 南半球 苔原带、
陆 中高纬 针叶林

分 度地区 带

北极地 区
冰原带

南半球该纬 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以 北冰洋洋面
为主
南美洲巴 塔哥尼亚 高原
温温叶带带林草落带原叶带阔、温带带荒漠
安第斯山脉阻 挡西风进入, 处于背风坡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 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分布,就是 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高中地理必修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 教学设计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第二课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在学生完成对地球表面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岩石圈等自然环境的学习后,分析认识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的基础上,将要学习的内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分异。

充分运用地图和课本插图,分析各种地带性规律的形成基础及产生原因,为因地制宜开展人类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在地带性规律的基础上分析非地带性现象及影响的因素。

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必修①“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本条“标准”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而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材对此内容淡化了“地带性”、“非地带性”的概念,同时注重案例解读得出“地域分异规律的结论”。

从本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理新课程理念“简化概念”、“增强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综合思维:1.通过合作探究能分析非地带性的表现及影响因素;能自主归纳山地垂直地带性的判读方法.雪线的判读方法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学科~网区域认知:通过珠峰和天山南北坡垂直地带性和雪线判读,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运用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地理实践力:1.全球自然带分异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地图以及比较分析地图的能力;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高中地理 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高中地理 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微专题: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1、非地带性分布的热带雨林气候
来自海洋的信风,携带大量水汽; 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降水多; 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中美洲 东北部
马达加 斯加岛
大分水岭 东北部
巴西高 原拔高,气温低; 对流运动弱,降水相对减少
东非高原赤 道穿过地区
3、非地带性分布的热带沙漠气候
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延伸至赤道附近: 受沿岸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南美洲西海 岸
4、非地带性分布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伊朗高原:四周高山环绕,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盛行西风背风坡, 气流下沉,降水少
伊朗高原
巴塔哥尼亚高原
5、南北美洲西部沿海气 候带呈东西狭窄分布:
受地形阻挡, 难以向东拓展
6、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苔原气候: 海陆分布: 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区在南半球为海洋

高考地理素材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高考地理素材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1.地带性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叫做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

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地球的形态、自转、及黄赤交角导致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

如大果马蹄荷这一物种在南方种群优势明显下降。

2)经度地带性在同一纬度带中,自然地理现象显示呈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性。

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大体上与经线平行,并伸展成条带状,称为经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而在大气湿度、降水等水的因素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的东西差异最为明显。

如欧亚大陆的东亚季风区森林资源、西欧海洋气候区森林资源和欧亚内陆草原、荒漠资源等就是大范围经度地带性的反映。

3)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垂直地带性。

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

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

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2.非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具体来看:(1)地形起伏: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是因为安弟斯山脉阻隔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少,从而形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2)海陆分布:纬度分布和陆地的大小往往会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5.2.2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5.2.2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教学设计
4.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地理环境的变化,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2.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多样性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3.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地带性分布规律。然而,对于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现象,学生的理解尚浅,容易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1.知识梳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知识脉络。
2.重点强调:强调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的概念、形成机制、影响等方面的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变化,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4.课后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
2.讨论主题:给出讨论主题,如“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在我国的典型实例及其影响”。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1)成因(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思考探究:1.同一种气候类型只能形成同一种自然带吗?提示:同一种气候类型可能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可形成温带草原带或温带荒漠带。

2.同一种自然带只能发育在同一种气候条件下吗?提示:同一种自然带可能发育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发育在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

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总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吗?提示:不一定。

南北美洲西海岸的自然带是南北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考点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海陆位置的差异。

考点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要特别关注海拔高度的差异。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所在纬度相同海拔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3.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温度(热雪线分布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量或纬度)因素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考点三:非地带性分异规律(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受到地形的影响。

与其相似的是南美圭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2.索马里半岛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4.几内亚湾的北侧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

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5.非洲的东南部气候类型:在教材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

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

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

与其相似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6.小亚细亚半岛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为地中海气候,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海拔低,中间为安纳托利亚高原。

由于地势高,离海洋远,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与小亚细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相似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别在于伊比利亚离海洋较近)。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成因: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与其相似的北美洲的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别是北美洲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海陆轮廓的影响,分布的最高纬度比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纬度低。

8.巴塔哥尼亚高原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该地区的森林草场交错带,树木生长在山的阴坡,而阳坡多为草场,出现山脉“阴阳脸”。 “阴阳脸”现象形成原因是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湿度大,林木生长旺盛,D对。阳坡蒸发多,水分条件差,不适合树木生长,A错。开口内阴坡、阳坡都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B错。与阳坡山地放牧与过度樵采无关,C错。故选D。
6.波密县松茸产量最多的月份是
A.1-3月B.4-6月C.7-9月D.10-12月
7.“冰舌前端伸入森林”中的森林最可能是
A.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D.常绿硬叶林
8.冰雪带与森林带之间无草原带和苔原带过渡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多B.海拔高C.气温低D.光照强
读图,回答9~11题
9.影响AB 两地降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二 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意图。
(1)若材料二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一图中的四座山脉,那么①可能是______山脉,②可能是____山脉,③可能是____山脉,④可能是____山脉。(填字母)
(2)①山地中M处植被可能是 (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2)②地位于中纬大陆的西岸,处于中纬西风带,常年盛行西南风。
(3)③地位于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
(4)④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介于世界最大大洋和世界最大大陆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季风环流;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带来丰沛降水。同纬度其他地区往往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沙漠广布。据此,④地被称为回归线荒漠带上的“绿洲”。
2019年3月我国南方某校地理社团组织学生前往学校附近地区开展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下图为考察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在考察途中道路两侧树木苍翠,风景宜人。当社团成员行至甲处时,忽然清风袭来,落叶缤纷。据此完成3~5题
3.甲地典型的植被类型是
A.亚寒带针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
C.温带落叶与针叶混交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在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河流水位最高的地点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5.当地政府打算在乙地修建一座坝顶海拔300m的水库,若水库上游河流流量稳定,在达到最高水位前,则乙水库水位变化为
A. B.
C. D.
每当雨季,西藏松茸破土而出。波密是西藏松茸的重要产地,县城海拔2700米,1月均温-0.2°C,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冰舌前端伸入森林,蔚为壮观。下图为波密所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13.读世界略图,回答问题。
(1)比较④⑤两地气候类型。
④地
⑤地
气候类型
特点
分布规律
(2)②地常年盛行________风。(填风向)
(3)③地的气候为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④地被称为回归线荒漠带上的“绿洲”,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地纬度相当,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海拔最高的乙地(安第斯山脉)。
(4)四地纬度相当,造成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下垫面不同。
13.
④地
⑤地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低温)少雨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分布规律
北纬25°~35°大陆东岸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5.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库呈口袋形,越高水面越大,故蓄水前期较快,随着水位升高,水面增大,蓄水速度逐渐减慢,乙水库水位变化与A相符。
6.C
7.A
8.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青藏高原西南的气候特点及山地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因素。
6.西藏每年4-6月属于雨季前夕,降雨量较小,6月底及7月初开始进入雨季高峰,降雨量大,因此7-9月最可能为产量最大的季节;C正确;1-3月为旱季,A错误;4-6月雨季刚开始,松茸发育较小,不适合采摘,B错误,10-12月雨季结束,当年松茸采摘完成,D错误。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
一、单选题
地处西天山的伊犁河谷兼有南北方的特点,素有“中亚绿洲”、“塞外江南”的称誉,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地形对伊犁河谷自然环境影响正确的是
①似向西开口的三角形,利于河谷形成地形雨②北部高大山脉可抵御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③南部高大山脉可阻挡来自塔里木盆地的风沙入侵④地形封闭,各大洋水汽都难以到达,但有四周高山冰川的融水⑤独特的地形使该地比同纬度其它地区冬冷夏热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加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__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③④
2.该地区的森林草场交错带,树木生长在山的阴坡,而阳坡多为草场,出现山脉“阴阳脸”。关于“阴阳脸”现象形成原因正确的叙述是
A.阳坡温度高,不适合树木生长
B.阴坡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适合树木生长
C.阳坡山地放牧与过度樵采毁坏了森林
D.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湿度大,林木生长旺盛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苔原带(较高纬度)
亚欧大陆东西岸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北宽度不同,西窄东宽
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千岛寒流影响,气温低
东西岸自然带南北宽度一样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3.D
4.C
5.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3.3月我国南方地区为春季,树木出现落叶,应是常绿阔叶林季节性换叶,D正确。亚寒带针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都是秋季落叶,故ABC不符合题意。
4.水位是指河流某处的水面海拔,④地海拔最高,但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没有河流,③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有河流,且海拔最高,水位最高,故选C。
西南(西)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④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介于世界最大大洋和世界最大大陆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季风环流;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带来丰沛降水。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④地、⑤地分别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南非西南沿海地区。根据二者所处的大气环流位置可以推知二者分别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北纬25°~35°大陆东岸,其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低温)少雨;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B D A C
(2)B
(3)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4)水分 干湿度地带(经度地带性)
(5)南北坡基带所处气候类型不同(南北坡基带热量条件不同)
【解析】
(1)根据A、B、C、D山脉的位置,结合各山地自然带基带判断所属山脉。图中BDAC分别是阴山(对应基带为温带草原)、秦岭(对应基带为森林)、天山别对应①、②、③、④。
(2)①是阴山,基带为温带草原带,M带之上为针叶林,故M带应为针阔叶混交林。
(5)②山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天上伊犁河谷为例,考查影响气候的影响因素,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1.读图,伊犁河谷地形似向西开口的三角形,利于河谷形成地形雨,①对。北部高大山脉抵御来自西伯利亚干冷气流,②对。南部高大山脉可阻挡来自塔里木盆地的风沙侵袭,③对。地形向西开口,不封闭,大西洋水汽可以到达,④错。独特的地形使该地比同纬度其它地区冬温夏凉,⑤错。A对,B、C、D错。故选A。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12.地中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乙丙乙湿带荒漠温带草原从沿海到内陆地形海陆位置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甲地位于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属地中海气候,生长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乙位于安第斯山脉,海拔高,能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丙处在温带荒漠地区--缺水。
【点睛】
世界主要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非地带性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地峡的东侧等地的热带雨林景观
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南半球)或东北信风(北半球)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东部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7.材料中提到“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因此冰舌深入的森林应该是最靠近冰原带的,针叶林是最可能的,A正确;落叶阔叶林属于温带植被,其分布的海拔高度低于针叶林,B错误;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一般属于亚热带植被,其海拔分布低于落叶阔叶林,CD错误。
8.冰川发育不仅受气温影响,还受降水控制;气温决定了冰川的消融,降水量决定冰川的积累。波密正处于西南季风暖湿气流北上的通道上,高大的山脊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造成降水极为丰沛,雪线附近年降水量估计可达2500—3000毫米,这正是巨大冰川发育的主导因素,雪线海拔较低,冰川的海拔低,发育了数量和规模巨大的冰川,巨大的推进力使冰舌沿沟谷自上而下穿越了草原带和苔原带,直达森林带,A正确;山地海拔低顶部可能缺少苔原带和草原带,但是图示区域山地海拔很高,不会因海拔高缺少自然带,B错误;草原带和苔原带一般分布在高海拔、气温低的山地顶部,因此气温低不会造成草原带和苔原带缺少,C错误;光照对自然带的影响不大,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