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保护环境资源,使得后代能够有机会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这两个主题分别阐述其关系及原因。

一、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agroecosystem) 是指由农作物、家畜、微生物、土壤等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不仅包含了生产性系统,而且还包括了非生产性系统,如自然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等。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另一方面,它还能促进土壤的保护与提高,通过形成土地生态系统,维护着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平衡。

此外,它还能促进土地的水文循环,改善森林、草场、湿地等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状态;进而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整体的健康发展。

二、1.促进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系统直接涉及的是粮食生产及其环节,因而它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球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农业耕地资源、利用水资源以及集聚可再生能源方式等措施,为全球的粮食供给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同时,农业生态系统还为人类提供着其它各类粮食作物、畜禽、水产品、森林、草地等资源,在这些方面的开发也呼唤着农业生态系统发展。

2.改善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减缓环境变化的趋势,进而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

例如:强化农作物生态特性培育,促进种植业生态化发展;在养殖及农业生产等方面推进管理、技术、机械等方面的更新,以设施化为主,促进畜牧、家禽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强化农田水事养护,维护水资源的稳定和优质,并且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做好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知 能 层 级 突 破
学 业 水 平 达 标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返回
优化方案教系列丛书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2)温带湿润半湿 温带湿润半湿 南北热量差异较大: ___________________、 南北热量差异较大 :自南向北跨暖温带 、 中温带 、 _______三个温度带 润的季风气候_________、寒温带 三个温度带 降水:自东南向西北 _______ 递减 降水:自东南向西北_______ (3)植被 :以寒温带 针叶林 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并分布有冻土和 植被: 和针阔混交林为主, 植被 以寒温带________和针阔混交林为主 沼泽 。 ________。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知 能 层 级 突 破
学 业 水 平 达 标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返回
优化方案教系列丛书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知 能 层 级 突 破
布在 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 三江平原 ,适合 布在__________、 机械化作业 辽河平原和__________, 土地资 (2) 源丰富 宜农荒地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 宜农荒地多,主要分布在 黑龙江省 、 ______________ 内蒙古自治区
2.土地开发 . 大规模的______建设 北大荒” 大规模的 水利 建设 “北大荒”变为 (1)荒地开发 荒地开发— 荒地开发 — 国家农场 的建立 ___________的建立 “北大仓” 北大仓”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知 能 层 级 突 破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因为中央大平原贯通南北,利于冷空气运行。
(3)中部: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利于农业机械耕作,大规模经营。
西部:高原山地海拔高,热量不足,降水较少,适宜发展以牧牛为主的畜牧业。
3、农业生产布局与市场要求相适应,增加资金、科北部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适宜种植小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中美农业现状的对比,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强心,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般规律的学习,强化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思想。
3、通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
教学难点
3、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布局小区域农业
4、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教学反思




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
自然条件
一.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产值居世界首位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共案:
个案:
等级:
签字:时间:
引导启发
学生回答:
美国农业的特点:现代化水平高、专业化。
依据: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给出美国一些农产品图片,让学生了解美国主要的出口产品。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农业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课时

农业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课时

(1)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好
(2)粮食的商品率高 粮食生产的数量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 是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之间对比关系 (3)增产的潜力大
思考:1、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有利的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有哪些?
自然条件:平原广阔;土壤肥沃;夏 季光热充足,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 足。 社会经济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大;粮 食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 产率较高;国家政策支持。
A. 粮食生产基本满足国内需要
B. 保护湿地资源
C. 水土流失严重,已不能开发
D. 保护水资源
7、 东北地区要发展的两种人工速生丰产林 是( D ) A.红松、杨树 B.红松、紫椴 C.落叶松、红松 D.落叶松、杨树
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比较完整、以耕作业为主 1、农业结构:
2、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松嫩 平原、三江平原)、林业基地和最 大的甜菜基地(松嫩平原)
内蒙古东部草原的畜牧业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江淮地区 江汉平原
成都平原
洞庭湖平原
太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
商品粮基地是指以销售粮食为目的而进 行农业生产的地域. 一个地区能否成为商品粮基地,取决于
B. 中部冬小麦、玉米、甜菜
C. 中部有冬小麦、玉米、棉花
D. 北部有春小麦、大豆、甜菜 5 、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 A ) a.林业基地 c.商品粮糖基地 A. a b c d B. a c d b.能源基地 d.重工业基地 C. c d D. a b c
6 、 本区的某区域有“北大荒”之称,通过发展 粮食生产,成为 “北大仓”。现在北大荒不再开 垦,原因是( ) B
3 、关于东北地区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C)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东北、南方低山丘陵、华北地区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东北、南方低山丘陵、华北地区

立体农业
华北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
一、开发背景 1、优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2、问题:旱涝频发,春旱夏涝严重;盐碱 化严重;多风沙灾害;长受寒潮侵袭。
思考:华北盐碱地形成原因
1、成因: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导致地下 水上升;春季蒸发旺盛水盐运动强烈。 • 2、形成过程:水盐运动: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 影响的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 旱季: 由于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随水 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 地表积累。 雨季: 土壤被雨水淋洗,表层脱盐。
三、存在问题
• 1、黑土水土流失。 思考:黑土水土流失成因、危害、防治? 成因: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土质疏松, 过度开垦、植被破坏。 危害:土地肥力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河湖淤积,引发生态破坏。 防治:加强坡面沟壑治理,植树造林;培 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
黑土水土流失
2、湿地破坏
(1)概念: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 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 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 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 泊、水库、稻田等”。《国际湿地公约》 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
3、森林资源锐减
• (1)成因: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 乱伐;森林火灾。 • (2)危害:生态恶化(风沙、旱涝、水 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 (3)应对:建立自然保护区;建设人工 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等。
四、发展方向
• 1、农业:(1)强化种植业,巩固商品粮 生产地位。(2)发展养殖业,搞好农产品 的深加工。 • 2、林业:(1)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2) 林区优势资源的开发,发展林区副业。
3、社会特征
• • • • 1、地广人稀,地租低。 2、工业基础雄厚。 3、交通便利。 4、政府政策支持。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章
第一节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资源状况
解放初期我国耕地15亿亩,4.5亿人,人均3.3亩; 目前我国耕地14.3亿亩,12.3亿人,人均1.17亿亩。
15
10
耕地面积(亿
亩)
5
0 耕地面积 人口
人均面积
解放初期 目前
建国以来,垦荒扩大耕面积6 亿亩,但耕总量在减少,随着人口 的剧增,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第一节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二、农村劳力和农机动力装备情况 2.农机动力装备情况 近50年来,随着我国农机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农机动力装备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具体表现在,我国已建成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到各类农机具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了一整 套从农机管理到科研、技术推广、试验鉴定、人才培养、产品销售、机器维修、安全监理等专业的农机 管理和服务机构;从事农机制造、科研、管理和服务的队伍多达200多万人。
第二章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三节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我国粮食生产的战略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粮食市场连续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加之国际市场不畅,农民卖粮难已成为国家关
注的热点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使农民对种粮产生一种危机感,甚至在不少重要领导同志思想中,也盲目认为中 国的粮食问题已出现过剩,应该引导农民种一些市场好、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如吉林省2000年压缩2000 万亩玉米改种大豆,黑龙江也压缩了粮食种植面积等)。
第二章
第一节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资源状况
现在我国的人均耕地不到1.17亩,仅为世界平均的1/4,美国的1/9,加拿大的1/2、澳大利亚的 1/34。
40
30
人均耕地 (亩)

倪青叶第二节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倪青叶第二节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标准及2011测试要求】【基础梳理】一、自然环境1.东北地区范围包括、、三省及自治区东部。

、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貌格局呈状,外侧是,中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则是广阔的。

2.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气候区,自南向北跨、、,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

降水自向递减。

3.辽宁南部、、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高粱、水稻、、亚麻等春播作物;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地属于寒温带气候,以、马铃薯、大豆为主。

4.东北地区植被以和为主,并分布有和。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1.土壤肥沃东北地区分布着和等土壤类型。

其中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平原的东部和北部、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

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2.土地资源丰富东北平原是我国的平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的地区,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

东北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荒地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

3.土地开发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荒地的大量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昔日的“”变成了“”。

4.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既是水源地、蓄水池,又是我国特有珍禽、的栖息地,对、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护陆地生态系统,对已开垦的荒地将逐步还、还、还。

【课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②平原地区耕作层厚度大 ③三江平原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④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2.东北地区生产潜力较大的两种土壤是 ( )①黑土 ②黑钙土 ③棕壤 ④沼泽土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④3.下列条件中,东北地区所具有的社会经济优势是 ( )A .土地平坦,土壤肥沃B .降水较多,水热配合好C .纬度高,热量不足D .开发历史短,人均耕地多右图是某地区地形图,完成4-6题。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学案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学案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学习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及三大地形单元的分布状况。

2、了解东北地区的土壤特性,认识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及土地开发的措施及状况。

3、学会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①范围:②基本特征:③气候类型:④植被类型:2、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土壤类型是什么?是如何分布的?3、如何理解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4、如何合理开发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5、为什么说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6、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布局的?6、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又该采取什么措施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①黑土的开发②林业的发展③湿地的保护【互动探究】1,山脉ABC河流12345地形区abc根据东北地区河流、分布,征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条件ABC123 4abc53、把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建成我国的商品粮基地有何有利条件?(思路点拨:结合预习知识,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思考不利条件)【迁移应用】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分析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方法。

【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B.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C.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南北差异不大D.东北地区的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分布差异不大2.关于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开发错误的是()A.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黑土、黑钙土,这些土壤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生产力高B.东北地区的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和三江平原的西部C.松嫩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D.黑土和黑钙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沼泽是多水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以东北区为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穿衣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而为人们提供粮、棉、油、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农业,历来也是重要的基础部门。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地区不同,其生产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教材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选择讲述东北地区,主要是考虑东北地区是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该地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在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

教学要求:.通过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掌握东北地区的土地类型及粮棉油糖基地的分布。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图文结合,学会从活动、知识窗等栏目中将知识加以概括。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自己的环抱意识;认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保护东北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农业区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对农业了解较少,教师要对给学生直观的知识。

教学过程可提供淡水养殖的水面达80多万公顷,共有淡水养殖种类100多种,淡水渔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

社会经济条件——发达的农业机械工业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历史比较悠久,部门比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学、石油、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其中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如:农业机械、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糖、造纸、建材和纺织工业都比较发达。

而农业机械工业是发展较快的部门。

目前,东北地区已初步形成耕作、排水、灌溉机具的制造和修配网络,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还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为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布局农业布局的发展变化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其中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北地区以旱作杂粮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作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以玉米、大豆为主。

近几年,由于市场的需要,东北地区的作物结构和农业布局又有所变化: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农田面积扩大,西部草原缩小;农作物布局的变化: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城市周边地区副食品基地的出现: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肉、禽、蛋、奶、蔬菜、花卉等需求增加,因此,在大中小城市周围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副食品基地。

农业布局的变化,已使东北平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农业景观。

农业生产呈现地区专业化。

农业布局的地域性“寒暖农分异,湿干林牧全,麦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形象描述了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

东北地区自东向西可分为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地带、农耕地带、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

自南向北可区分为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交错地带。

在这些农业地带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地区地形地形区生产对象及分布规律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玉米:分布普遍,松辽平原为“玉米带”。

小麦: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水稻: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

甜菜: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全国最大生产基地大豆:沈阳以北经长春、哈尔滨的铁路沿线地区林业和特产区山地丘陵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辽东丘陵大、小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红松等珍贵树种长白山区: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辽东丘陵:暖温带水果畜牧业区高原区部分平原山地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部分林区草地呼伦贝尔市:三河马、三河牛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生产基地四、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为该区域商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在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带土壤肥力下降。

黑土分布地区土壤肥沃,盛产粮食,但经过多年的开发,黑土层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具体原因如下:治理措施如下:一方面注意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另一方面要注意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加强对沟壑和坡面的治理。

草地和林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由于过度放牧、毁草开荒、草原鼠害等原因,导致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质量也大幅下降。

而在林区由于超采严重、采育脱节、滥砍乱伐、森林火灾、毁林开荒等原因,导致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由70%降到35.55%,森林边缘平均后退了150千米,森林质量也大幅下降。

一些林区,如小兴安岭,现在已经到了近乎后继无林可采的程度,森林资源日趋枯竭。

由于草场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从而导致珍稀动植物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发展对策如下: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的原则;③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尤其是红松的更新;④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重点是大兴安岭自然生态环境,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的原生与次生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知识窗:东北地区的湿地概念:湿地指沼泽、湖泊、河流、河口以及海洋地带的滩涂。

功能:生态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被称为“地球之肾”。

经济功能:它还能向人类提供粮食、肉类、水产、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

其他功能:所特有的鹤类等大型水禽和湖泊海洋风光所具有的美学源泉。

分布: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兴凯湖等,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

东北湿地资源极为丰富,是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北的开发过程中,许多湿地被开发利用,使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被破坏,生态系统被改变。

建国初期,嫩江下游与松花江汇合处分布着大面积的湿地,约2万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减少了70%左右,仅存0.65万平方公里。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对防洪和改善生态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保护湿地资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②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耕地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的农业优势之一,但由于耕作粗放,土地的生产率较低。

区域内的低产田占多数,并且对不宜耕作的土地也进行了开垦。

例如将宜林地、草场、沙丘开垦为耕地。

这些耕地粮食产量不高,却因不适宜的开垦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治理措施:改变粗放的耕作方式,改造中低产田,努力提高单产,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力;对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

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东北地区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比较单一;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商品化生产程度低,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

发展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改变农业内部结构,增大林业和牧业的比重。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发展种植业,建设好商品粮基地,推进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和地区专业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发展方向:开发和保护好森林资源,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使森林资源做到可持续利用。

设计活动:特色农业东北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有名的有“东北三宝”,它指产于东北地区的三种名贵特产,最初的“三宝”指人参、貂皮、乌拉草,后来“三宝”变成了人参、貂皮、鹿茸。

它们以其神奇的攻效、名贵的地位名闻天下。

近几年又有“东北新三宝”之说,即指:红景天、林蛙、不老草,它们同样是人们喜欢的珍贵物产。

目前,东北地区已经开始在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地域名、特、优农产品为主的,用现代农业带动传统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

吉林安图县开始养殖林蛙,开发林蛙油保健品;栽培优良食用菌、开发和培育名优中草药以及人工栽培山野菜,对生晒参、大力参、糖参、红参等人参进行粗加工、和深加工以及精加工,发展人参制品、人参保健品、人参药品等,建立了四大基地:林蛙养殖基地、天然红松果林基地、药材和山野菜基地、梅花鹿养殖基地,形成“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问题:特色农业开展有什么意义?你还能举出其他的特色农业吗?讨论东北的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应怎样开展?东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东北地区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物质基础;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应用的结果。

发展特色农业的意义: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物种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走科技兴农的道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可减轻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了生态环境。

我国地域辽阔,特色农业有很多,如:云南的药材生产、沂蒙山区的花生生产、金乡的大蒜、寿光蔬菜、莱阳梨、烟台苹果等。

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差异显著,发展特色农业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并且要不断了解市场动向,切忌搞“一窝蜂”式的特色农业。

拓展导思黄淮海区农业状况黄淮海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海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包括北京市大部、天津市、河北省大部、河南省大部、山东省、安徽与江苏的淮北地区。

本区平原广阔,总耕地多达2100多万会顷,是各大农区中耕地最多的一个区,也是全国最主要的粮、棉商品生产区。

本区地势平旷,土层深厚,有利于大范围机械化耕作业;全区属暖温带气候,可以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棉花、花生等喜温作物都可以种植;广大平原上普遍有发展水利灌溉的条件。

对本区农业影响最大的不利自然条件是旱、涝、碱灾害。

本区降水和地表径流年际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春季易早,加上蒸发强烈,表土极易泛盐。

夏季多暴雨,常带来河水暴涨,平地沥涝成灾。

广大冲积平原中部多浅平洼地,排水困难,更加重了沥涝威胁。

春旱、夏涝常在年内交替出现,而土壤盐碱化则广泛出现于许多低洼平地。

总体上,西部山麓地部,北部干旱与盐碱重于南部。

然而,经过近10多年的大规模综合治理,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受灾面积、频率和程度都有较大下降。

本区属我国古文化中心,农耕历史悠久,平原地区垦殖指数高达60%以上,山东丘陵地区也达40%左右。

本区是我国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的主要产地,特别是经近10多年的大规模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很快,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商品粮棉产区;本区温带水果中的苹果、梨、柿产量也居全国首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