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总结: 1、以美国为例,利用美国本土地形和气候类型图, 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效益、交通运输、国家的政策 2、根据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分析美国农业生产地区 专门化的特点和意义。 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 3、分析美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 方”农业 保护耕地和农业环境的政策
1、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 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 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 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 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 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5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 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 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 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流域综合开发的思路
流域概况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开发利用 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概况:
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
开发内容: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流域经济开发
具体包括:水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 源、航运以及水产养殖、旅游、生态建 设等综合效益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农业生产 2、区域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1、区域农业生产
思路: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和问题
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措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措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措施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知识讲解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考点常常结合我国的具体区域考查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向及措施。

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分析。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1)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

(2)运用农业科技,改善不利农业区位条件。

常见措施如下: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具体步骤如下:二、经典高考试题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A.甲地海拔较高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C.丁地地势低平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地面积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条件较差。

故选B。

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措施。

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已经很少。

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

故选B。

答案(1)B(2)B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知识梳理一、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1.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部门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1)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大;(3)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

劣势条件表现在:(1)水资源短缺;(2)盐碱地、涝洼地占有较大比例;(3)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区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

在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作物类型。

二、区域农业布局1、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跟踪训练 读“美国部分地区图”(图甲)和“甲地到乙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乙),回答1~2各题。

1.据图推断乙地( )A.农业类型可能是乳畜业B.农业类型可能是商品谷物农业C.农业发展可能面临冻害、雪灾D.农业发展表现为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2.甲地存在的环境问题()①过度垦殖,水土流失加重 ②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③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剧减 ④土地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读“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的空间分布范围(曲线与横坐标围成的区域)与热量、水分条件的关系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中a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水稻种植业B.商品谷物农业C.混合农业D.乳畜业4.图中c农业地域类型分布范围广,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政策B.交通C.市场D.劳动力5.图中a、b、c农业地域类型都有分布的国家是A.美国B.中国C.澳大利亚D.日本下图为东南亚地区加里受丹岛略图。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一、典题示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口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敏感的水域,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有黄河、小清河和弥河等多条河流入海,基础饵料丰富,是渤海的传统渣场。

说明近年来莱州湾渔业资源减少的原因。

答案:过度捕捞使鱼类资源迅速减少,超过其资源再生能力,海上石油开发导致石油泄漏,海洋污染;黄河调水调沙、其他入海河流水量变化,改变了黄河口及莱州湾水域盐度与营养盐的分布格局;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入海;沿岸的工业生产、养殖、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

解析:近年来莱州湾渔业资源减少主要是该海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和过度捕捞引起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具体可以从海洋污染、生活垃圾和工业发展等方面分析。

二、知识讲解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地区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短缺问题,解决措施需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

①“开源”,即增加资源供应来源,可以是同种资源,通过加大勘探开发而增加产量;也可以是其他资源,如煤炭供应紧张可以增加石油供应,火电供应不足可以发展风电、核电等。

②“节流”,即节约,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节流一方面是从生产中进行,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方式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是从生活中进行,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

三、跟踪训练1.下图示意某段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风向频率。

概述该段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图示重金属浓度由高速公路向两侧递减;东西两侧相比,东侧大于西侧。

可推测重金属来自高速公路,而高速公路只能是汽车尾气排放;另外从风向频率图可看出,该地盛行偏西风,则东付浓度较大可能是尾气中重金属被风吹到公路东侧较多的缘故。

【答案】特点:距离公路越远,含量越低;公路东侧含量高于西侧。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学习目标:1.掌握美国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掌握美国农业生产布局的最主要特征、农业带的分布及其成因。

(重点)3.了解美国保护农业的政策、法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途径。

4.通过对美国农业的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①首要因素:追求效益。

②重要因素:交通运输条件、国家的政策与法规等。

(1)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2)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依据①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

②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3)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①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

②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美国农业带①乳畜带,②玉米带,③小麦带,④混合农业带,⑤棉花带,⑥亚热带作物带,⑦畜牧和灌溉农业带,⑧水果和灌溉农业带。

(5)意义①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

②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

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1)背景由于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引发“黑风暴”。

(2)尝试①目的:寻求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的安全,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②方式: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

(3)政策法规如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

[自主诊断]正误判断(1)美国中央平原的气候水热条件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

()(2)美国的中央平原,地势平坦,土地广阔,约占本土面积的2/3。

()(3)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为解决美国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最具环境效益的措施是休耕与轮作。

()(5)美国玉米带粮食商品率高,其原因除单位面积产量高以外,还有人均耕地多。

() 【提示】(1)√这里有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水热条件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考地理专题知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分析角度(1)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种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优势条件表现在: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

②劣势条件表现在:水资源短缺;盐碱地、涝洼地占较大比例;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2)区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

在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作物类型。

(3)区域农业布局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见下表所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地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环境,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花卉种植业、乳畜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4)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①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或建设商品性生产基地)。

②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④科技兴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⑤推进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

⑥积极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意识。

⑦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2.明确商品农业发展的方向【好题再练】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蔗习性喜温、喜光,需水量大,年积温需5 500°C~8 500°C。

2020年高考地理练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2020年高考地理练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第四讲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考纲展示]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0页[基础梳理]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1)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性作用。

(2)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促进了生产区域专门化的发展。

(3)国家政策与法规等。

特别提示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障碍美国本土大部分处于中纬度的温带和亚热带,因此热量条件难以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由于地形南北纵列分布,冬季北方冷空气极易顺中部平原南下,甚至侵袭到墨西哥湾沿岸,使农作物易遭受低温冻害影响。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1.含义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2.依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3.美国本土农业带(区)的划分4.目的合理布局种植业和畜牧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5.意义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历史问题:农业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引发恶果,如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导致“黑风暴”。

2.目的:为了寻求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的安全,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具体对策(1)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

(2)制定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提示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或政策法规一定要因地制宜,因为各农业生产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是不一样的。

如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实行限耕、休耕政策就有一定难度。

[图文拓展]1.东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分布20世纪以来,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如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和盐碱化、草原退化等。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讲解: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讲解: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讲解: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知识点讲解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跟踪训练结合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均耕地多,夏季雨热同期,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B.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充足。

C.丙地光、热、水充足,土地集中连片。

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C.当地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3.东北平原耕作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分布特点是()A.玉米:由南向北减少。

B.春小麦:由南向北减少。

C.水稻:只分布在盘锦地区。

D.大豆:由南向北减少。

1. A2. D3. A【解析】1.甲地纬度位置较高,光热相对不足,但可以满足一年一熟的需求,甲地优势为人均耕地多,夏季雨热同期;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丙地人口稠密,地块狭小,生产规模小,土地的集中性不足;三地的光、热、水差异明显,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知识讲解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通常要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两方面进行分析。

影响区域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水源以及区域的气候特点。

当该区域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是可以发展立体农业海拔较高处种植林木,缓解水土流失。

较低的缓坡上种植经济林或者是茶叶,提高农民的收入。

海拔较低处或者是河谷发展种植业,或者是养殖业、渔业。

二、例题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

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

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图甲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乙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

(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

【答案】(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
(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
【解析】
【分析】
考察土地利用结构、立体农业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难度不大,基础知识考察,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材料分析,并学会进行迁移,运用紧扣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该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从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土地利用方式两方面去谈。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村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林以及交通和村庄建设各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园地和林地原地占有29.8%,耕地占的比重和他们基本持平,仅有29.9%,因次耕地相对较少。

(2)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是在不同海拔发展不同的农业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多低山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松林和竹林可以有力减缓水土流失,在相对低是较低的饭破处。

茶园有利于排水,靠近河流地区,发展种植业,种植水稻,因此该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气候和水源。

(3)有材料一可知,该村70%的人外出就业,大多数都为年轻人,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留存的人口36%以上为老年人,人口老龄化严重,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产业结构单一,总产值与收入具有下滑趋势,因此农业衰退,经济衰退。

(4)根据当地的资源利用状况可以积极拓展产业:该地松林、竹林兼具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的木材加工产业,立体农业相对较典型,可以发展观光农业,农产品的销售,可以依靠互联网,进行网上销售,发展农村电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