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原子核和放射性
原子核与放射性ppt课件

结合能:E Zmp Nmn mN c2 mc 2
质量亏损: m Zmp Nmn mN
质量亏损是单独的核子结合成核后其总的静质量的 减少。
11
质量亏损: m Zmp Nmn mN ZmH Nmn ma
﹡核力与电荷无关。质子和质子,质子和中子,中子 和中子间的作用力是一样的。
﹡在核的线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
10
⑵原子核的结合能
由于核力将核子聚集在一起,所以要把一个核 分解成单个的中子和质子时必须克服核力做功,为 此所需的能量叫做核的结合能。它也是单个核子结 合成一个核时所能释放的能量。
核子结合成一个核时,根据能量守恒:
如果将核看成球形,则核的半径R和 A1/3 成正比,即
R R0 A1/3 R0 1.2fm 1.21015m
56Fe 核的半径为4.6fm,238U核的半径为7.4fm。
原子核的密度:
M V
M
4 R3
3
Au 3u
4 3
R03
A
4R03
各种核的密度都是一样的。
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如:氢原子的三种同位素:
1 1
H
2 1
H
氘
3 1H氚Fra bibliotek碳的同位素有:68C,69C,, 162C,163C,, 260C 等
7
天然存在的各元素中各同位素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各 种同位素所占比例叫作各该同位素的天然丰度。
如:在碳的同位素中,12C 的天然丰度为98.9﹪,13C的 为1.1﹪,而14C 的只有 1.31010% .
第十五章+原子核-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同步精品课堂(沪科版2020上海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剩下一个了?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念
和外部条件没有关系。例如,一种放射性元素,不管它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
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加压力、提高温度,都不能改变它的半衰期。
这是因为圧力.温度或与其他元素的化合等,都不会影响原子核的结构。
感光,而且照相底片上出现了非常清晰的含铀
矿石的廓影 。贝克勒尔意识到,是铀或含铀矿
石发 出的某种未知的不可见射线使包在黑纸中
的照相底片感光。
5
第十五章
我们将物质自发放出射线的
现象称为天然放射现 象,将物
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
(radioactivity)。 如果元素具
有放射性,则称为放射性元素
氡的衰变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m/m0
t /天
1/2
3.8
1/4
2×3.8
1/8
3×3.8
1/16
4×3.8
…
…
若放射性元素原来的质量为m0 、原子数为N0;剩余的质量m,剩余
的原子数为N,半衰期为,半衰期个数为n,经过时间t,则:
m/m0
n
1 t
t
1
m m0 ( ) m0 (n= )
α衰变的一般方程:
→
−
− +
在这个衰变过程中,衰变前的质量数等于衰变后的质量数之和 ; 衰变前的
电荷数等于衰变后的电荷数之和。
发生一次α衰变,困为原子序数减小2,所以相对于原来的核在元素周期表中
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

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核心部分,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没有电荷。
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决定了原子的性质,包括其放射性质。
一、原子核的结构1. 质子质子是构成原子核的一种基本粒子,其带有正电荷。
质子的质量大约为1.67×10^-27千克。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一个原子的元素性质,因为不同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不同。
2. 中子中子也是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其没有电荷。
中子的质量与质子相近,大约也为1.67×10^-27千克。
中子的存在可以稳定原子核结构,防止质子间的排斥力导致核的不稳定。
3. 原子核大小原子核的大小通常用核半径描述。
核的半径与核素(特定元素同位素)的中子数和质子数有关。
通常,核半径较小,约为10^-15米量级。
二、放射性现象1.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是指原子核在不稳定的情况下自发地转变为其他核的过程。
放射性衰变是原子核释放放射性粒子和/或电磁波的过程。
常见的放射性衰变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 α衰变:原子核释放出一个α粒子,即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粒子。
α衰变会使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 β衰变:原子核中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释放出一个β粒子。
β衰变会使原子核的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增加1。
- γ衰变:原子核通过释放γ射线来放出多余的能量。
γ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波,不带电荷和质量。
2. 放射性衰变速率放射性衰变速率通常用半衰期表示。
半衰期是指放射性物质衰变到其原始数目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从几分钟到几亿年不等。
3. 应用和风险放射性同位素在很多方面都有实际应用,如医学诊断、癌症治疗、核能产生等。
然而,放射性也存在潜在的风险。
长期暴露在放射性物质中可能导致辐射剂量过高,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总结:原子核的结构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
原子核大小通常用核半径描述,半径较小。
原子核的稳定和放射性

原子核的稳定和放射性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核心部分,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在自然界中,有些原子核非常稳定,而另一些则具有放射性。
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是由其中质子和中子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一、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比例。
一般来说,原子核中如果质子和中子的数量相近,核就会相对稳定。
这是因为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来维持核的稳定。
此外,质子和中子也受到库伦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相互之间的排斥力。
质子带有正电荷,因此它们在核内会相互排斥。
中子虽然没有电荷,但它们也与质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相互吸引。
质子和中子之间的这种平衡是维持原子核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放射性现象放射性是指原子核发生不稳定变化时放出的辐射。
这种放射可以是α粒子的放射、β粒子的放射以及伽马射线的放射。
1. α粒子的放射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核子团。
当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数量不平衡时,为了恢复平衡,原子核会放射出α粒子。
这个过程被称为α衰变。
α衰变是一种放射性衰变,它减少了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数量,使得新核更加稳定。
α粒子能量较大,因此在空气中移动很短的距离,无法通过皮肤进入人体。
2. β粒子的放射β粒子分为β+粒子和β-粒子。
其中,β-粒子是一个负电子,它实际上是核中的一个中子变成了质子,并放射出来。
而β+粒子则是一个正电子,它是一个原子核中的质子变成了中子,放射出来。
β衰变是一种放射性衰变过程,它改变了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数量,使得新核更加稳定。
β粒子能穿透空气一段距离,并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
3. 伽马射线的放射伽马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它是由原子核中能级跃迁放出的高能光子。
伽马射线能量很高,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通过皮肤、衣物和其他物质。
因此,伽马射线对人体的辐射危害很大。
三、放射性的应用和危害放射性的应用广泛存在于生活和科学领域。
例如,医学上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放射性药物治疗和诊断,并在工业上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辐射处理和材料检测。
《原子核与放射性》PPT课件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质子+中子 原子核的表示符号:AZXN X为元素符号,A=N+Z 为核子数,N为中子数,Z为 质子数。 简写为:AX Z相同N不同的核素称为同位素; N相同Z不同的核素称为同中子异核素; A 相同Z不同的核素称为同量异位素;Z、N均相同,但所处能级不同的核素称 为同核异能素 Heisenberg认为:中子和质子是核子的两个不同状态。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的发现 1909年Rutherford的学生H.Geiger和E.Marsden在用a 粒子轰击金箔的实 验中,发现有大约八千分之一的几率被反射。 Rutherford说:“就像一枚15英寸的炮弹打在一张纸上又被反射回来一 样”。 Rutherford认为:正电荷和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中心R10-12cm的范围内。
自由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称为原子核的结合能
任一原子的结合能可表示为:
E
(
Z A
X)
=
[Z
M(
1 1
H)+(A-Z)
M(
1 0
n)-M
(
Z A
X)]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2
ε 原子核的结合能除以该核的核子数,即为该核的比结合能:
= E /A
3P
32P3/2
32P3/2
32P1/2
32P1/2
D1= 589.0 nm
1932:J.Chadwick发现了中子;
1934:F.&I.Joliot-Curie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9:O.Hahn等人发现重核裂变; 1939:N.Bohr等提出液滴模型; 1942:E.Fermi发明热中子链式反应堆; 1945:原子弹试爆成功,并在广岛上空爆炸; 1952:氢弹试爆成功。
《原子核的组成》课件PPT课件

Q = Ze = 88×1.6×10-19 C = 1.41×10-17 C。 (3) 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故核外电子数为 88。 (4)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为洛伦兹 力,故有
qvB = mv2/r r = mv/qB 两种同位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但质量数不同,故
第2页/共24页
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 原子序数大于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 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 83 的元素,有的也具有 放射性。
放大了1000 倍 的铀矿石
第3页/共24页
在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是什么东西呢? 它们除了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性质以 外,还有些什么性质呢? 这些射线带不带电呢?
贯穿本 领
电离作用
α射线
高速氦核流 2e 4mp
mp=1.67×10-27 kg
0.1c
β射线
高速电子流 -e
γ射线
光子流(高频 电磁波) 0
0.99c
静止质量为零 c
偏转
最弱用纸能挡住 很强
与α射线反向 偏转
不偏转
最强穿透几厘
较强穿透几毫
米厚的铅
米厚的铝板
板
较弱
很弱
第11页/共24页
例1. 如图所示,一天然放射性物质射出三种射线,经过一
(1) 镭核中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
(2) 镭核所带电荷量是多少?
(3) 若镭原子呈中性,它核外有几个电子?
(4)
是镭的一种同位素,让
和
以相同速
度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 B 的匀强磁场中,它们运动的轨
道半22径8 R之a比是多少? 88
2-1 原子核和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衰变规律
指数规律某一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率与当时 存在的原子核数目成正比。即若t时刻样品 中有N个核,在dt时间内有dN个发生衰变 dN dN = −λN ⇒ = −λdt dt N 两边积分,并令 t = 0 时,N = N 0 ,得到
N = N 0e
− λt
即放射性衰变基本定律(指数衰变规律) ,也是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基本公式。
原子核的结合能
假如一原子核的质量为m,那么该原子核的结合 能B就由下式给出: B=ZmpC2+NmnC2-mC2 由于一般根据表中给出的都是原子的质量M,而不 是原子核的质量m,则: B=(Zmp+Nmn+Zme)C2-MC2 这是忽略了电子的结合能。
平均结合能B/A,又称比结合能(每个核子对结合
放射性活度
放射性活度亦遵从指数衰变规律 dN − λt − λt − = λ N 0e = A= A0e A= dt A0—初始时刻(t=0)放射性物质的活度; A —t时刻放射性物质的活度; t —经过的衰变时间; λ —衰变常数 比活度(次核衰变/秒克) 射线源的活度和射线源的质量之比
λN
平均寿命 对某些确定的放射性核素,其中有些核素早 衰,有些晚衰,寿命不一样,从而有平均寿命
τ= = 0
N0
∫ λ Ntdt
1 =
∞
− λt λ N e ∫ 0 tdt 0
∞
= N0
λ ∫ e − λ t tdt
0
∞
λ 平均寿命是衰变常数的倒数,它比半衰 期长一点,是T1/2的1.44倍。
=
= 1.44T1 2 ln 2
92
U
原子核的质量
原子质量:相对质量 质子质量=1.007碳当量 中子质量=1.008碳当#43;N(中子数)
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

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并且在一些情况下会表现出放射性。
本文将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放射性现象,并对其相关特性进行阐述。
一、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质子和中子分别位于原子核的中心区域,它们之间通过强相互作用相互吸引,形成了稳定的原子核结构。
原子核的结构有两个重要指标,一个是质子数,也称为原子序数,用字母Z表示;另一个是中子数,用字母N表示。
原子核质量数A等于质子数Z与中子数N之和,即A = Z + N。
例如,氢原子核由一个质子组成,质子数Z为1,中子数N为0,质量数A也为1。
氦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质子数Z为2,中子数N为2,质量数A为4。
二、放射性的概念放射性是指某些原子核在特定条件下发生自发变化,释放能量并放出粒子或电磁波。
原子核放射性的特性是不可逆的,因此这种放射性变化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放射性现象主要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射线。
1. α衰变:α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α粒子的过程。
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即氦原子核。
在α衰变过程中,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少4,质子数减少2。
例如,锕-226放射性核衰变时会释放出一个α粒子,形成镅-222 isotopic core。
2. β衰变:β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β粒子的过程。
β粒子可以是电子(称为β负粒子)或正电子(称为β正粒子)。
在β衰变过程中,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或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同时释放出一个β粒子。
例如,碳-14放射性核衰变时,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形成氮-14 isotopic core,并释放出一个β负粒子。
3. γ射线:γ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它与放射性核衰变时不伴随粒子的释放,只有能量的转变,用于平衡能量差异。
例如,镭-226衰变产生镅-222核时伴随γ射线的释放。
放射性衰变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一些核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可以用来进行放射性测量和医学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0 A Z X+− e→ − Y+v+Q 1 Z1
15
三 γ衰变和内转换
衰变— α和β衰变后的子核大部分处于激发态,并以γ射线 衰变后的子核大部分处于激发态,并以γ γ衰变 的形式释放能量,跃迁到较低的能量或基态,这种跃迁叫γ 的形式释放能量,跃迁到较低的能量或基态,这种跃迁叫γ 衰变。 衰变。
注意:上述两种衰变都有三种产物, 注意:上述两种衰变都有三种产物,因此衰变时所放出的 能量为三者共有,而且β所携带的能量不是分立的, 能量为三者共有,而且β所携带的能量不是分立的,而是 连续的β能谱。 连续的β能谱。
13
14
3、 电子俘获(EC) 、 电子俘获( ) 原子核俘获核外电子, 原子核俘获核外电子,使核内的一个质子变为一个中 原子序数数变为Z-1。 子,原子序数数变为 。 在电子俘获过程中, 在电子俘获过程中,可能出现核更外层电子填补内层 电子空位,而产生标识X射线或俄歇电子 射线或俄歇电子。 电子空位,而产生标识 射线或俄歇电子。 俄歇电子:当高能级的电子跃迁至低能级,其多余的 俄歇电子:当高能级的电子跃迁至低能级, 能量直接转移给同一能级的另一电子,而不辐射X射 能量直接转移给同一能级的另一电子,而不辐射 射 接受这份能量的电子脱离原子, 线,接受这份能量的电子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电子 俄歇电子)。 (俄歇电e +Qα
222 86 4 2
11
二、β 衰变
一种核自发地变成另一种核,其质量数A不变, 一种核自发地变成另一种核,其质量数A不变,而原子 序数Z在元素周期表中向前或向后移一个位置。 序数 Z在元素周期表中向前或向后移一个位置。 有β-, 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类型。 β+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类型。 1、 β- 衰变 、 衰变——母核放出电子的一种衰变 母核放出电子的一种衰变
稳定性对比: 稳定性对比: 偶偶核>偶奇核和奇偶核> 偶偶核>偶奇核和奇偶核>奇奇核
9
第二节 放射核素的衰变种类
核素放射性核素 核素 稳定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 能自发放出射线变为另一种核素, 放射性核素 能自发放出射线变为另一种核素,这种现 象称为原子核衰变,简称核衰变。其过程 象称为原子核衰变,简称核衰变。 遵守电荷,质量,能量, 遵守电荷,质量,能量,动量和核子数守 恒定律。 恒定律。
另外我们还应考虑到当放射性核素引入人体内时,其原子核 另外我们还应考虑到当放射性核素引入人体内时, 的数量除按前述的规律衰变而减少外, 的数量除按前述的规律衰变而减少外,还通过生物代谢而排 出体外,使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数量减少比单纯的衰变要快。 出体外,使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数量减少比单纯的衰变要快。
λe 有 衰 常 )λ+λb(生 衰 常 ) ( 效 变 数= 生 物 变 数
dN A= − = λN = λN0e−λt = A e−λt 0 dT
1 t /T A= A ( ) 0 2
20
讨论: 讨论:
1. 当N一定时,短寿命的核素放射性活度大;当A一定时,短 一定时,短寿命的核素放射性活度大; 一定时, 一定时 一定时 寿命的核素对应的核数目要少。 寿命的核素对应的核数目要少。 2. 临床上,从测量精度上要求有一点的放射性活度, 临床上,从测量精度上要求有一点的放射性活度,但为减 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要尽量可能减少放射性核素的残留, 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要尽量可能减少放射性核素的残留, 因此使用短寿命的核素。 因此使用短寿命的核素。 通过测量残留在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活度, 通过测量残留在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可以求出 相应的残留量,从而求得该核素的生物半衰期。 相应的残留量,从而求得该核素的生物半衰期。 质量活度(比活度 : 质量活度 比活度):单位质量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 Bq/kg 比活度
A A 0 Z X→ + Y+− e+v+Q Z 1 1 β −
式中X和 代表母核和子核 代表母核和子核, 称为反中微子, 式中 和Y代表母核和子核,v称为反中微子,是在衰变 中与β 粒子同时放射出的粒子,不带电,静止质量为零。 中与β-粒子同时放射出的粒子,不带电,静止质量为零。 原子核中并不存在电子, 原子核中并不存在电子,而是在衰变时原子核中的一个 中子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变为一个质子的过程, 中子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变为一个质子的过程, 遵守位移法则。 遵守位移法则。
一、α 衰变
放射性核素发射α粒子,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叫α衰变。 放射性核素发射α粒子,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叫α衰变。
A A−4 4 e α Z X→Z−2Y+2H +Q
式中X叫母核,Y叫子核, 为衰变能。 式中X叫母核,Y叫子核,Qα为衰变能。 ,Y叫子核
10
α衰变的位移法则: 衰变的位移法则: 子核比母核的质量数A少 , 子核比母核的质量数 少4,原子序 数Z少2,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比 少 , 母核前移两位。 母核前移两位 。 α 衰变过程放出的 能量主要反映在α 粒子的动能, 能量主要反映在 α 粒子的动能 , 子 核的动能很小。 α衰变能谱是线状 核的动能很小。 能谱。 能谱。
12
2、 β+ 衰变 、 衰变——母核放出一个正电子的衰变 母核放出一个正电子的衰变
A A 0 X→Z−1Y++1e+v+Qβ+ Z
原子核中一个质子放出一个正电子而变成中子, 原子核中一个质子放出一个正电子而变成中子,同时 放射出一个中微子,遵守位移法则。 放射出一个中微子,遵守位移法则。 正电子可与电子相遇而产生正负电子对湮灭。 正电子可与电子相遇而产生正负电子对湮灭。
5、原子核的质量 、
原子的质量等于原子核的质量加核外电子全部电子的质量。 原子的质量等于原子核的质量加核外电子全部电子的质量。
6
相对论指出:当系统有质量改变时, 相对论指出:当系统有质量改变时,一定也有相应的能 量改变。 量改变。
∆E=(∆m)c2
实验表明: 原子核的质量总是少于全部核子质量之和, 实验表明 原子核的质量总是少于全部核子质量之和,即 发生了质量亏损。可见当p和 组成核时 有大量的能量放出, 组成核时, 发生了质量亏损。可见当 和n组成核时,有大量的能量放出, 这能量称为原子的结合能。 这能量称为原子的结合能。 根据质能关系, 的质量其能量为 根据质能关系,1u的质量其能量为
所有原子的核密度相等。核是物质紧密集中之处。 所有原子的核密度相等。核是物质紧密集中之处。
5
4、核力——核内的核子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 、核力 核内的核子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 相互作用力,其具有以下四种特征: 相互作用力,其具有以下四种特征:
短程力” A “短程力” B 目前已知的最强力 C 一个核子只与临近几个核子发生相互作用 与核子的带电状态无关 D
4
3、原子核的半径 、
原子核近似球形,是物质紧密集中之处。 原子核近似球形,是物质紧密集中之处。各种原子核的半径 R与原子质量数 有如下关系: 与原子质量数A有如下关系 与原子质量数 有如下关系:
1 3
R= R0 A
R0 =(1.1~1.5)×10−15m
m m 17 3 ρ= = ≈2.3×10 kg/m V 4πR3A 0 3
2
原子核的成分
原子序数为Z、质量数为 的原子核由 的原子核由Z个 原子序数为 、质量数为A的原子核由 个 质子( ) 个中子(n)组成 质子(p)和N个中子 组成。这两种粒子 个中子 组成。 的质量近似等于1u, 的质量近似等于 ,所以原子核的质量数 A=N+Z。 。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λ =∑ i λ
i
17
二、半衰期和平均寿命
1、半衰期 、 半衰期( 也是用来表示放射性核素衰变快慢的物理量。 半衰期(T1/2)也是用来表示放射性核素衰变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为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数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定义为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数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T= ln2
λ
1 N=N0( )t /T 2
第十五章
原子核和放射性
1 原子核的衰变类型和衰变规律 放射性活度 2 原子核的组成和基本性质
习题: , , , , 习题: 2,4,5,6,8, 12
1
第一节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一 原子核的组成
1 中子-质子模型 中子 质子模型
原子核的电荷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体,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体,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带 正电, 而且是旋转的,具有动量矩和磁矩,最小电 正电 而且是旋转的,具有动量矩和磁矩, 量单位是电子电量e的整数倍 的整数倍。 量单位是电子电量 的整数倍。这个倍数和元素周 期表中的原子序数Z是一致的 是一致的。 期表中的原子序数 是一致的。
在原子核物理学中, 在原子核物理学中,标记原子核用AzX。 。 左上角的数值A代表质量数。 左上角的数值 代表质量数。 代表质量数 左下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Z。 左下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 。
3
2、 核素 、
核素:原子核内的 , 和能量状态都相同的原子 和能量状态都相同的原子。 核素:原子核内的Z,N和能量状态都相同的原子。 同位素:质量数不同而质子数相同, 同位素:质量数不同而质子数相同,在化学元素周期 表中处于同一位置,有相同的 的元素 的元素。 表中处于同一位置,有相同的Z的元素。 同位素丰度:同位素中各核素自然含量的质量百分比。 同位素丰度:同位素中各核素自然含量的质量百分比。 同质异能素: 和 相同而处于不同能量状态的核素 同质异能素:Z和N相同而处于不同能量状态的核素 。 同量异位素:A相同而Z不同的核素。 同量异位素:A相同而Z不同的核素。 :A相同而 偶偶核、奇奇核、 偶奇核, 偶偶核、奇奇核、奇A核(偶奇核,奇偶核 核 偶奇核 奇偶核)
A m A Z X → X+γ +Q Z 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