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物质循环实验机理与模拟研究组简介【模板】

合集下载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的循环实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的循环实验
实验材料
水、烧杯、玻璃棒、热水壶、冷凝管、风扇等。
教学内容
实验步骤 1.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水充分蒸发。
2. 将热水壶放在烧杯旁边,打开壶盖,让水蒸气上升到热水壶内。
教学内容
01
3. 用冷凝管将热水壶内 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滴。
02
4. 用风扇将冷凝管内的 水滴吹到烧杯中,观察 水滴的形状和状态变化 。
03
5. 重复实验步骤1-4, 直到水滴不再变化为止 。
04
6. 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结 果,讨论水的循环过程 。
02 实验准备与材料
实验准备
确定实验场地
选择一个宽敞、明亮的科学实验 室或活动室作为实验场地,确保 有足够的空间供孩子们进行实验
操作。
准备实验器材
根据实验需要,提前准备好水桶、 水壶、塑料管、漏斗、纸巾等实验 器材。
安全检查
在实验开始前,对所有实验器材进 行安全检查,确保没有破损或潜在 的安全隐患。
材料பைடு நூலகம்备
塑料管
选择透明、柔软的塑料管,以 便孩子们观察水的流动。
纸巾
准备一些纸巾,用于擦拭孩子 们的手和实验器材。

准备足够的水,以供孩子们进 行实验操作。
漏斗
选择与塑料管相匹配的漏斗, 以便将水倒入塑料管中。
其他辅助材料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
水的三种状态
通过实验,孩子们观察到水可以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在冰箱中冷冻水, 水会变成固态;将水加热,水会变成液态;通过干冰升华,水会变成气态。
水的循环过程
孩子们通过实验了解到,当水从海洋、湖泊等水源蒸发升入空中,形成云,遇 到冷空气会凝结成水滴,最终形成雨落到地面,完成一个循环。

「探索世界」中班科学教案:模拟水循环的实验

「探索世界」中班科学教案:模拟水循环的实验

教案编辑专员:「探索世界」中班科学教案:模拟水循环的实验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知道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2. 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界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难点:让幼儿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水循环模型、水、盆、杯子、石头、沙子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杯子、一张纸、一支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水循环模型,引导幼儿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操作: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水循环的模拟实验,让幼儿亲自操作,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3. 观察与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实验过程中水的状态变化,让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现象。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让幼儿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引导幼儿思考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水循环的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

3. 鼓励幼儿在家庭中进行类似的实验,观察和记录水循环的现象,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一次家庭版的水循环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2. 参观考察: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水库、河流等水源地,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真实场景。

3. 主题活动:开展“保护水资源”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水资源的宝贵性,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模拟水循环实验,幼儿对水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但在实验操作和语言表达方面,部分幼儿仍需加强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水循环课题研究报告模板

水循环课题研究报告模板

水循环课题研究报告模板研究背景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其中,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大气圈、陆地、河流湖泊以及海洋之间的流动和转化过程。

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变暖的加剧,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于水循环的研究和管理也越加关注。

本次研究将针对水循环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探究,探寻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方式,为水资源的保护和优化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以下问题:1.水资源的使用现状及变化趋势;2.水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分析;3.水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4.提出水循环资源优化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中国区域为研究范围,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文献、报告、统计数据等进行大量查阅和分析,获取相关研究成果;2.实地调研:对不同地区的水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3.数据统计:对水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获取相关数据。

研究结果水资源的使用现状及变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据中国环保部发布的数据,中国的地表水总量已经下降到了总量的50%以下,水资源供需缺口也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同时,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也呈现出不同程度增长的趋势。

水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分析水循环中包括了大气水和地面水两个过程。

其中,地面水循环包括了降水、蒸发、植被蒸腾、地下水流等环节。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我们发现水循环中的关键瓶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干旱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导致水循环失衡;2.水污染问题影响水循环的正常运行。

水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我国水资源管理主要由环保部门和水资源管理部门负责。

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线下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较高;2.治理效果难以保证;3.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信息共享不够充分。

提出水循环资源优化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优化管理的建议和措施:1.借助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水资源进行精准管理,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和评估体系,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2.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信息共享,建立专门的跨部门协调机构;3.加强水污染治理,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效果。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水的循环实验方案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水的循环实验方案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水的循环实验方案在幼儿园阶段,科学探究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水的循环是一个很有趣的主题,通过实验让幼儿们亲身体验水的循环过程,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以下是一些适合幼儿园的水的循环实验方案:1. 实验目的通过这个实验,让幼儿们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的过程,增强他们对水循环的理解。

2. 实验材料- 一个大碗- 一小杯水- 一个透明的塑料袋- 一个小玻璃杯- 一个小瓶喷雾器- 一块透明塑料薄膜- 一块黑色的布3. 实验步骤步骤 1:让孩子们将小杯水倒入大碗中,并用塑料薄膜盖住碗口,用橡皮筋固定。

步骤 2:将黑色布放在阳光下,等待片刻后,将其覆盖在碗的一侧。

步骤 3:观察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水蒸气在碗内壁上凝结成水滴,模拟了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步骤 4:用小玻璃杯代表山体,用喷雾器喷水在玻璃杯上,观察水滴聚集在玻璃杯上的过程,模拟了降水的过程。

4. 实验总结与理解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水的循环。

他们可以观察到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过程,也可以通过喷水模拟降水的过程,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5. 作者观点这个水循环实验方案,既简单易操作,又能让幼儿们亲身参与其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深入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中,以上内容可以按照序号标注,便于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这个实验方案。

,在这个水的循环实验方案中,还可以加入一些展示和讨论的环节,以加强幼儿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6. 实验展示在实验完成后,可以邀请幼儿们观察实验现象,并共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可以引导幼儿们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黑色布盖在碗的一侧?”、“为什么水滴会聚集在玻璃杯上?”等等,以激发幼儿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探索世界」中班科学教案:模拟水循环的实验

「探索世界」中班科学教案:模拟水循环的实验

教案编辑专员:「探索世界」中班科学教案:模拟水循环的实验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对水循环有基本的了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

2. 实验材料:水、杯子、盆子、热水、冰块、布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难点:让幼儿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简短的语言引导幼儿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 实验操作: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模拟水循环的实验,让幼儿亲自操作,观察并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3. 观察与讨论:让幼儿观察实验结果,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来评价幼儿对水循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课后家长的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水循环的认知和行为表现。

六、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材料:水、杯子、盆子、热水、冰块、布条等。

2. 准备教学课件和图片。

3. 准备实验场地和所需设备。

七、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模拟水循环的实验,让幼儿亲身参与,观察和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2. 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幼儿的思考和好奇心,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知识。

3. 小组合作法: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和简短的语言引导幼儿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 实验操作: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模拟水循环的实验,让幼儿亲自操作,观察并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3. 观察与讨论:让幼儿观察实验结果,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5. 课后实践: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一次保护水资源的实践活动,如节约用水、清洁水源等。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幼儿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大班科学活动研究水的循环过程

大班科学活动研究水的循环过程

大班科学活动研究水的循环过程在大班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将研究水的循环过程。

水的循环是地球上的重要循环之一,增加了地球上水资源的利用率。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将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并通过实践探索和观察来巩固学习。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我们的科学实验和观察结果。

1. 实验目的我们的实验目的是观察水的循环过程,并了解其中的主要步骤。

通过实验,我们将学习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

2. 实验材料为了进行这个实验,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一个透明的玻璃杯- 温水- 冰块- 一个塑料薄膜- 一块纸巾3. 实验步骤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将透明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温水。

- 将塑料薄膜紧紧地贴在杯子口上,确保杯子封闭。

- 在塑料薄膜上放置一块纸巾。

- 将冰块放在纸巾上方。

4.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结果:- 温水逐渐变热,产生蒸汽。

- 蒸汽在玻璃杯口遇冷后凝结成水滴。

- 水滴逐渐滴落在纸巾上。

5. 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分析:- 温水的加热使得其分子运动增加,从而产生蒸汽。

- 蒸汽接触到冷凝器(杯子口和塑料薄膜),温度下降,蒸汽转化为液体水滴。

- 水滴滴落在纸巾上,模拟了降水的过程。

6. 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水的循环是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等阶段。

- 蒸发和凝结是水循环中的重要步骤,使得水能够从地球表面升至大气层并再次转化为液体。

- 降水是水循环的关键环节,将水从大气层释放到地表,使得水资源得以再利用。

通过这个科学活动,我们深入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并通过实验和观察巩固了所学知识。

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并增加我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希望通过这样的科学活动能够培养大班儿童的科学兴趣和动手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打下基础。

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研究

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研究

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研究水生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直接与水体相关的植物和动物,如河流、湖泊、沿海湾等。

它们的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独特的作用,维持着整个生态平衡,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重点分析了水生生态系统中养分和有机物的循环以及食物链的能量流动,为保护水生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贮存和转移过程,包括无机物质的循环和有机物质的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有规律的,也是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重要条件。

1.养分循环水体中主要包含的元素有氮、磷、硅等,其中氮、磷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养分。

氮、磷元素不断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部分之间转移,形成一个循环的养分和能量通道,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最基本的条件。

氮元素的循环一般分为硝化作用和脱氮作用两个部分。

硝化作用是指氨被氧化成为亚硝酸和硝酸,而脱氮作用是指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成为氨,随后再氧化。

氮的循环是许多生态系统中都非常重要的循环。

磷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矿物元素之一,包括无机和有机形式。

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具有极大复杂性,由于磷的生长限制,会制约水生生态系统的整个生产力。

2.有机物质循环有机物质循环是指链状、圈状和网状局部的明显有机物质转移,其完整的运输通道形成了生态系统的有机物质循环过程。

通过生物经过生长、分解和吸收等产生的有机物质,可形成连续的生物链和食物链。

二、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扮演着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代表着食物循环的层级结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和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1.食物链的类型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浮游生物食物链:浮游生物源于食物网的第一级,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而第二类是底栖生物食物链:源于食物网的第一级,包括藻类和底栖生物,以及底部的生物。

演示文档模拟水循环实验.ppt

演示文档模拟水循环实验.ppt

将盛有热水的 盆放置于透明
塑料箱中
观察塑料箱顶 及盆中状况
海上内循环
;.;
5
Hale Waihona Puke art 02步骤在碗中装入一定的热 水,置于盆中,模拟
陆地上的河湖
在盆中其它区 域填入泥土, 模拟陆地环境
将盆放置于透 明塑料箱中
观察塑料箱顶 及盆中状况
陆上内循环
;.;
6
Part 02
步骤
在碗中装入一定的热水, 在另一个碗中填入泥土, 准备一个斜坡,使之低
置于塑料箱中,模拟海 模拟泥土地,置于热水 处恰好对准热水碗碗口,

碗旁
模拟不易下渗的土地
观察塑料箱顶及盆中状 况
海陆间循环
;.;
7
2017
;.;
8
2017
水循环模拟实验
;.;
1
Part 01
原理
内因(水的 物理特性)
水循 环
外因(太阳 辐射和地心
引力)
;.;
2
Part 01
原理
水循环的主要 类型及环节
;.;
3
Part 02
步骤
实验材料
• 透明塑料箱 • 盆、碗 • 干沙、干土 • 斜坡、木块 • (冰块)
;.;
4
Part 02
步骤
在盆中盛入适 量热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与物质循环实验机理与模拟研究组简介水与物质循环实验机理与模拟研究组将于2014年完成组建工作,该研究组负责人将由“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王仕琴博士担任。

他将于2014年夏季全职到位工作,受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领导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工作。

王仕琴博士于2003年获**大学水文水资源系学士学位;2006年获**大学(北京)水文与水资源系硕士学位,同年考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赴日本千叶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联合培养学习,2009年获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学位;2009年7月至2014年4月分别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和日本千叶大学、筑波大学做助理研究员和博士后研究员。

研究领域:水文循环和环境水文学研究内容:1)农田生态系统:包气带向地下含水层水分循环、硝态氮淋滤、重金属迁移过程机理;2)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基于同位素水文学和多环境示踪技术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转化关系机理及耦合机制;3)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基于水文实验机理研究,分析地下水流动系统及其控制下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进行水量和水质模型的整合。

研究业绩变化环境下水循环演变是国内外水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着眼于原创性创新,针对我国重要产粮区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地区华北平原水循环演变及水环境问题,基于水文实验、同位素水文、土壤水和地下水模拟以及水环境示踪技术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华北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总计32篇,其中SCI论文12篇。

发表主要论著:学术期刊:1. S. Wang, C. Tang, X. Song, R. Yuan, Z. Han, Y. Pan. 2014.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nitrate contamination of a groundwater recharge area, North China Plai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Minor revision).2. S. Wang, C. Tang, X. Song, R. Yuan, Q. Wang, Y. Zhang. 2014. The impact of a linearwastewater reservoir on shallow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geochemical evolution in a semi-arid Lake sedimentary aquifer.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DOI:10.1016/j.scitotenv.2014.02.13010.1016/j.scitotenv.2014.02.130.3. S. Wang, C. Tang, X. Song, R. Yuan, Q. Wang, Y. Zhang. 2013. Using major ions and δ15N–NO3- to identify nitrate sources and fate in an alluvial aquifer.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ocesses & Impacts, 15, 1430-1443.4. S. Wang, X. Song, Q. Wang, G. Xiao, Z. Wang, X. Liu, P. Wang. 2011. Shallowgroundwater dynamics and origin of salinity at two sites in salinized and water-deficient region of North China Plain,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 66:729-739.5. X. Song, S. Wang, G. Xiao, Z. Wang, X. Liu, P. Wang. 2009. A study of soil water movementcombining soil water potential with stable isotopes at two sites of shallow groundwater areas in North China Plai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3: 1376-1388.6. S. Wang,X. Song,Q. Wang, G. Xiao, C. Liu, J. Liu. 2009. Shallow groundwater dynamicsin North China Plai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9: 175-188.7. S. Wang, J. Shao, X. Song, Y. Zhang, X. Zhou, Z. Huo. 2008. Application of MODFLOW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o groundwater flow simulation in North China Plain, China. Environment Geology, 55: 1449-1462.8. R. Yuan, X. Song, Y. Zhang, D. Han, L. Zhang, S. Wang. 2013. Upward recharge throughgroundwater depression cone in piedmont plain of North China Plain.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3, ***.***/j.jhydrol.2013.06.056.9. R. Yuan, X. Song, Y. Zhang, D. Han, S. Wang, C. Tang. 2011. Using major ions and stableisotopes to characterize recharge regime of a fault-influenced aquifer in Beiyishui River Watershed, North China Plain. Journal of Hydrology, 405: 512-521.10. J. Liu, G. Fu, X. Song, S. P. Charles, Y. Zhang, D. Han, and S. Wang. 2010. Stable isotopiccompositions in Australian precipit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5 (D23307):1-16.11. J. Liu, X. Song, X. Sun, G. Yuan, X. Liu, S. Wang. 2009. Isotopic composition ofprecipitation over Arid Northwester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water vapour orig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9:2:164-174.12. J. Liu, X. Song, G. Yuan, X. Sun, X. Liu, Z. Wang, S. Wang. 2008. Stable isotopes ofsummer monsoonal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 moisture sources evidence form 18O signatur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8:155-165.13.王仕琴,宋献方,王勤学,唐常源,刘昌明. 2014. 华北平原地下水水位微动态变化周期特征分析.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41(3): 7-14.14. 宋献方,王仕琴,肖国强,王志民,刘鑫. 2011. 华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土壤水分动态的时间序列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26(1):145-155.15. 陈宝根,王仕琴,宋献方. 2011. 一维土壤水分运动模拟在土壤水分特征研究中的应用----以华北平原衡水实验站为例. 水文,31(3).16.王仕琴,宋献方,肖国强,王志民,刘鑫,王鹏. 2008. 基于氢氧同位素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降水入渗过程研究. 水科学进展, 4:25-31.17.王仕琴,宋献方,王勤学,肖国强. 刘昌明. 2008. 华北平原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地理学报,63(5):462-472.18. 王仕琴,邵景力,宋献方,张永波,周小元,霍志彬. 2007. 地下水模型MODFLOW和GIS在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地理研究, 26(5):2-10.19. 袁瑞强,宋献方,王鹏,张应华,王仕琴,唐常源. 2012. 白洋淀渗漏对周边地下水的影响. 水科学进展,26:751-756.20. 柳鉴容, 宋献方, 袁国富, 孙晓敏, 刘鑫, 王仕琴. 2009. 中国东部季风区大气降水δ^ 18O 的特征及水汽来源. 科学通报,3521-3531.21. 周小元,张永波,霍志斌,王仕琴. 2008. 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机制研究及技术实现.数水利, 6(6):28-30.22. 宋献方,柳鉴容,孙晓敏,袁国富,刘鑫,王仕琴,侯士彬. 2007. 基于CERN的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络. 地球科学进展,22(7):738-747.国际和国内会议论文:1. 王仕琴,唐常源,宋献方,袁瑞强,張应華. 中国河北省保定地区における地下水の水質特性について. 日本地下水学会. 2010.5.2.王仕琴,唐常源,宋献方,袁瑞强,張应華.δ15Nを用いた浅層地下水硝酸態窒素起源の特定について――中国白洋淀流域を例とし. 日本水文科学学会. 2010.10.3. S. Wang,X. Song,Q. Wang, G. Xiao, Z. Wang,X. Liu, P. Wang. Shallow groundwaterwater and salinity dynamics in the saline and water deficit region of North China Plain.International groundwater conference on groundwater dynamics and global change,India, 2008, 3.4. X. Song, S. Wang, Q. Wang, G. Xiao, Z. Wang,X. Liu. Study of soil water movementusing stable isotopes in two sites of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areas of North China Plain.International groundwater conference on groundwater dynamics and global change,India, 2008, 3.5. S. Wang,X. Song,Q. Wang, G. Xiao, C. Liu. Dynamics of shallow groundwater level inNorth China Plain, China,The 36th IAH, Japan, 2008, 11.6. X. Song, S. Wang, Q. Wang, G. Xiao, Z. Wang. Shallow groundwater dynamics and originof salinity at two sites in saline and water deficit region of North China Plain. The 36th IAH, Japan, 2008, 11.7.王仕琴,宋献方.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特征.南京地下水国际会议,2008.8.王仕琴, 宋献方, 柳鉴容. 新疆内陆干旱区山地-盆地水环境形成特征分析. 自然资源学会年会,博士生论坛. 2006.9.王仕琴, 邵景力, 宋献方,张永波,周小元,霍志彬. 基于GIS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 第四届水论坛,2006.10.王仕琴,邵景力. 地下水模拟软件MODFLOW的特点及其与GIS的整合.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论文集. 2005.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