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 案例
博弈论案例

不完全信息博弈论案例一、空城计街亭失守,司马懿引大军蜂拥而来,当时孔明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军士一半已经运粮草去了,只有2500军士在城中。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
孔明令众将旌旗尽皆藏匿,打开城门,每一门用20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而孔明羽扇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望,焚香操琴。
司马懿自马上远远望之,见诸葛亮神态自若,顿时心生疑忌,犹豫再三,难下决断。
又接到远山中可能有埋伏的情报,于是叫后军做前军,前军做后军,急速退去。
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无军,故做此态,父何故便退兵?”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必中计也。
”孔明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
诸葛亮说,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弃城而去,必为之所擒。
”分析:解释该事件中的参与人、行动、战略、支付,并画出这个博弈的战略式或扩展式表述。
二、卖猫一个古董商发现一个人用珍贵的茶碟做猫食碗,于是假装对这只猫很感兴趣,要从主人手里买下,主人不卖,为此古董商出了大价钱。
成交之后,古董商装做不在意地说:这个碟子它已经用惯了,就一块送给我吧。
猫主人不干了:你知道用这个碟子,我已经卖了多少只猫了?分析:卖猫人和买猫人之间各拥有那些信息?三、猴子的智慧有一个卖草帽的人,有一天叫卖归来,在一棵大树旁打起了瞌睡,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身边的帽子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模仿人的样子把帽子戴在头上,他想到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就拿下自己的帽子扔在地上,猴子也学他,纷纷将帽子扔在地上。
于是卖帽子的人检起帽子回家去了,并将这个故事告诉了他的子孙。
很多年后,他的孙子继承了卖帽子的家业,有一天,他也在大树旁睡着了,而帽子也同样被猴子拿走了,他想起爷爷的办法,拿下帽子扔在地上。
可是猴子非但没有照他的做,还把扔在地下的帽子也拣走了,临走时还说:我爷爷早告诉我了,你这个老骗子要玩什么把戏。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博弈论是研究冲突和合作情况下的决策科学,它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等领域。
在博弈论中,经典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各种策略和结果,下面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博弈案例。
1.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
假设有两个囚犯被逮捕,但检察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定罪。
如果两人都坦白认罪,他们将每人被判6个月的徒刑;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他们将只被判2个月的徒刑;如果一个人坦白认罪而另一个人保持沉默,坦白的人将被判1年刑,沉默的人将被无罪释放。
在这个案例中,每个囚犯都面临着合作(保持沉默)和背叛(坦白认罪)的选择,他们必须考虑对方的动作来做出最佳的选择。
尽管每个囚犯都会选择坦白认罪,这样他们能够获得较短的刑期,但合作(保持沉默)是最好的策略,因为这样两人都只会被判2个月的徒刑。
2. 非零和博弈(Non-zero Sum Game):非零和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各方的利益不是完全相反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坐在两个对面的人之间有一块饼的案例。
这两个人都可以选择合作或背叛,如果两人都合作,他们将平分饼的一半;如果一个人背叛而另一个人合作,背叛的人将获得全部饼;如果两人都背叛,他们将不会有任何饼。
在这个案例中,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会选择背叛,因为这样他们有机会获得全部饼。
然而,如果他们能够建立信任和合作,他们可以共同获得更多的饼。
3. 报复博弈(Tit for Tat Game):报复博弈是另一个经典的案例,它出现在许多情况下,比如政治、商业等。
这个案例可以被描述为一种策略,其中一个团队以对抗和报复的方式回应对手的行动。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在政治竞选中,如果一个候选人发起攻击广告,另一个候选人就会以类似的攻击广告回应。
这种博弈往往会导致恶性循环,双方都会不断升级攻击,最终导致双方的声誉受损。
然而,一个更好的策略是采取合作和积极的行动来推动利益最大化。
博弈论

海盗分赃
假设这5个海盗都贪婪成性、残忍无比、绝顶聪明而又一诺千 金,都想自己得到最多,都想看到别人死去而自己存活。 请问,最后的分配结果是什么? 正确答案是:1号分配,依次是:97,0,1,0,2或者是: 97,0,1,2,0。
分配方案 1 2 3 4 1号 2号 97 0 98 3号 1 0 99 4号 5号
四、创新营销方式,扩大市场份额。 首先,创新营销观念,这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和前提。 举个例子:《英雄》:一部糟糕电影的辉煌纪录。
弱智的故事情节、失真的动作设计、装腔作势的台词,这部糟糕的 电影,却取得了中国电影市场最成功的票房,上市20天就创下了超过2 亿元的票房,而同年度风靡全球的《哈利·伯特》,在中国创下的票房 仅为6300万元。 让《英雄》成功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营销策划、市场推广的创 新。《英雄》组成了阵容强大的明星剧组,借助团队的明星效应,持续 制造新闻。以令人赞叹的耐心、丝丝相扣的营销策划和长达2年的新闻 公关,位列同年度十大营销创新案例之首。《英雄》所获得空前成功, 也把电影营销策略和营销组织性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0(2) 2(0) 1(2) 1(0) 0 100 1 0
海盗分赃
这个需要倒着来分析,先说4、5号。如果仅仅剩下这两人。4 号肯定选择100:0这个提案,因为即使5号不同意,按照规则,4号 自己同意自己的提案,也算达到半数,所以,5号看似被动,其实 非常主动,因为他可以冷眼旁观前三个人的提案,根据是否对自己 有利的原则来选择是否同意。也就是说,5号肯定不会等到4号来表 决,他必须支持前三个提案中,给自己最多的一个提案,因为到了 4号提案的时候,他肯定什么也得不到。 可以推导到3号,如果3号选择给自己99个,4号0个,5号1个, 那么5号就不得不同意了,因为这样他至少能得到一个,比最后由4 号提案,他什么都得不到强。也就是说,轮到3号提案,他肯定是 提交99:0:1这个提案。那么也就是说,如果轮到3号选择,4号肯 定什么都得不到,那么4号最清楚,他要在前二个提案里,选择一 个给自己最多的提案。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五篇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五篇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选择。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篇一囚徒困境学习管理学或经济学的人一定都了解一些博弈论方面的知识。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回味。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
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
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
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
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
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
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
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
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
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
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
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博弈论案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 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 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 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 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 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 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 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 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 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 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按照亚当· 斯密的理论, 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 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3 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要坐10年牢 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 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 10年牢。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 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 判 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 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 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 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 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 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 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 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 高,但收获最大。
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 称为“纳什均衡”。因为,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 “共谋”,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 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 “囚徒的两难选择”有 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 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 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 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 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 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的结果。“纳什均衡”首先对亚 当·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 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 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
十大博弈论经典案例

十大博弈论经典案例1.《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
在这个案例中,两名囚犯被捕,但检察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判定他们犯罪。
如果两名囚犯都沉默,他们将被判处较轻的刑罚;如果其中一人选择交代,而另一人保持沉默,那么交代的囚犯将获得豁免,而另一人将被判处重刑;如果两人都交代,他们将被判处较重的刑罚。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囚犯都面临着一个困境,无论对方选择什么,自己都会受到损失。
2.《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是指参与者之间可以进行合作的博弈。
在合作博弈中,参与者可以通过合作来获得更好的结果。
例如,两家公司可以通过合作来共同开发新产品,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合作博弈强调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以实现共同的利益。
3.《竞争博弈》。
竞争博弈是指参与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的博弈。
在竞争博弈中,参与者的利益往往是相互对立的。
例如,两家公司在市场上竞争销售同一种产品,它们的利润往往是相互竞争的。
竞争博弈强调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以争取最大的利益。
4.《博弈的策略》。
在博弈中,参与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来影响结果。
策略是参与者在博弈中可以采取的行动。
不同的策略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而博弈论就是研究参与者如何选择最优策略以达到最大利益的学科。
5.《信息不对称博弈》。
信息不对称博弈是指参与者在博弈中拥有不同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方可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在博弈中占据优势。
信息不对称博弈强调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最优决策。
6.《博弈的均衡》。
博弈的均衡是指在博弈中参与者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的结果。
在这种状态下,参与者不会再改变自己的策略,因为任何单方面的改变都不会给自己带来更好的结果。
博弈的均衡是博弈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参与者的行为和结果。
7.《博弈的合作与对抗》。
在博弈中,合作和对抗是两种常见的行为方式。
合作可以带来共同的利益,而对抗则是为了争取最大的利益。
在实际的博弈中,参与者往往需要权衡合作和对抗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优的结果。
博弈论经典案例

博弈论经典案例1. 恶魔的游戏 (Devil's game)这是一种博弈论的思想实验,假设有两个玩家 A 和 B 同时选择一个数字,如果两个数字相等,则 A 赢;如果两个数字不相等,则 B 赢。
问题在于,无论 A 和B 怎样选择,是否存在一种策略,使得 A 有必胜的把握?答案是不存在这样的必胜策略。
因为无论 A 和 B 怎样选择,都有 50% 的概率两个数字相等,这个概率不受选择策略的影响。
所以,这个游戏是一个“随机游戏”,任何一方都没有必胜策略。
2. 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囚徒困境是最著名的博弈论案例之一。
在这个游戏里,有两个人被抓住了,被判处各自坐牢20 年。
检察官给他们一个选择:如果两个人都认罪,那么各坐8 年;如果其中一个人认罪,而另一个人不认罪,那么认罪的人不用坐牢,而不认罪的人要坐 30 年;如果两个人都不认罪,那么各坐 20 年。
问题在于,两个人应该做什么选择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这个游戏的特殊之处在于,两个人之间的合作可以带来更大的利益,但是他们又互相不信任。
如果两个人都认罪,那么他们的利益是最小的,但是这么做可以避免另一个人的背叛,因此是一种安全策略。
如果两个人都不认罪,那么他们的利益也不是最大的,因为他们错失了合作的机会。
最终,由于信任问题,两个人可能会都选择认罪,而得到不太理想的结果。
3. 鸽子和猫 (Pigeon and Cat)这是一个有趣的案例。
假设有一个狭长的走廊,有一只鸽子和一只猫在两端等待。
如果鸽子朝左走,那么猫就会朝右走;如果鸽子朝右走,那么猫就会朝左走。
如果两只动物在同一个地方相遇,那么鸽子就会被吃掉。
问题在于,这个走廊有多长时,鸽子才有足够的概率逃脱?答案是 2/3。
如果走廊长度小于等于 2/3,那么猫可以直接守在鸽子的对面,而鸽子无法逃脱。
如果走廊长度大于 2/3,那么猫不得不冒着追错方向的风险前进,这就给了鸽子逃脱的机会。
精编博弈论经典案例资料

精编博弈论经典案例资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博弈论的身影无处不在。
从日常的购物决策到商业竞争,从国际关系到体育比赛,博弈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的有力工具。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个经典的博弈论案例,感受其中的智慧与策略。
案例一:囚徒困境假设有两个犯罪嫌疑人 A 和 B 被警方抓获,但警方没有足够的证据指控他们。
于是,警方将两人分别关押,并分别告知他们以下政策:如果 A 和 B 都保持沉默(不坦白),那么两人都将被判刑 1 年;如果 A 坦白而 B 沉默,那么 A 将被释放,B 将被判刑 5 年;如果 B 坦白而 A 沉默,那么 B 将被释放,A 将被判刑 5 年;如果 A 和 B 都坦白,那么两人都将被判刑 3 年。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对于 A 来说,如果 B 坦白,那么自己坦白会被判 3 年,沉默会被判 5 年,所以坦白更好;如果 B 沉默,那么自己坦白会被释放,沉默会被判 1 年,还是坦白更好。
同样的逻辑对于 B也适用。
最终的结果往往是A 和B 都选择坦白,两人都被判刑3 年。
然而,从整体的最优结果来看,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总共只需要判刑2 年。
这个案例反映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比如在商业竞争中,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可能会采取过度降价的策略,最终导致双方的利润都受到损失。
案例二:智猪博弈猪圈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
猪圈的一头有一个饲料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饲料供应的按钮。
按一下按钮会有 10 个单位的饲料进槽,但谁按按钮就需要先付出 2 个单位的成本。
而且,大猪吃的速度快,如果小猪去按按钮,大猪会在小猪跑回来之前吃掉大部分饲料;如果大猪去按按钮,小猪也能吃到一部分饲料。
如果小猪按按钮,大猪等待,那么大猪能吃到 9 个单位的饲料,小猪只能吃到 1 个单位的饲料(扣除成本后净收益为-1);如果大猪按按钮,小猪等待,那么大猪能吃到 6 个单位的饲料,小猪能吃到 4 个单位的饲料;如果大猪小猪都去按按钮,那么大猪能吃到 7 个单位的饲料,小猪能吃到 3 个单位的饲料(扣除成本后净收益为 1);如果大猪小猪都等待,那么双方都吃不到饲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念(1)决策人:在博弈中率先作出决策的一方,这一方往往依据自身的感受、经验和表面状态优先采取一种有方向性的行动。
(2)对抗者:在博弈二人对局中行动滞后的那个人,与决策人要作出基本反面的决定,并且他的动作是滞后的、默认的、被动的,但最终占优。
他的策略可能依赖于决策人劣势的策略选择,占去空间特性,因此对抗是唯一占优的方式,实为领导人的阶段性终结行为。
(3)局中人(players):在一场竞赛或博弈中,每一个有决策权的参与者成为一个局中人。
只有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现象称为“两人博弈”,而多于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称为“多人博弈”。
(4)策略(strategies):一局博弈中,每个局中人都有选择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方案,即方案不是某阶段的行动方案,而是指导整个行动的一个方案,一个局中人的一个可行的自始至终全局筹划的一个行动方案,称为这个局中人的一个策略。
如果在一个博弈中局中人都总共有有限个策略,则称为“有限博弈”,否则称为“无限博弈”。
(5)得失(payoffs):一局博弈结局时的结果称为得失。
每个局中人在一局博弈结束时的得失,不仅与该局中人自身所选择的策略有关,而且与全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组策略有关。
所以,一局博弈结束时每个局中人的“得失”是全体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组策略的函数,通常称为支付(payoff)函数。
(6)次序(orders):各博弈方的决策有先后之分,且一个博弈方要作不止一次的决策选择,就出现了次序问题;其他要素相同次序不同,博弈就不同。
(7)博弈涉及到均衡: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经济学中,均衡意即相关量处于稳定值。
在供求关系中,某一商品市场如果在某一价格下,想以此价格买此商品的人均能买到,而想卖的人均能卖出,此时我们就说,该商品的供求达到了均衡。
所谓纳什均衡,它是一稳定的博弈结果。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在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
也就是说,此时如果他改变策略他的支付将会降低。
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
纳什均衡点存在性证明的前提是“博弈均衡偶”概念的提出。
所谓“均衡偶”是在二人零和博弈中,当局中人A采取其最优策略a*,局中人B也采取其最优策略b*,如果局中人B仍采取b*,而局中人A却采取另一种策略a,那么局中人A的支付不会超过他采取原来的策略a*的支付。
这一结果对局中人B亦是如此。
这样,“均衡偶”的明确定义为:一对策略a*(属于策略集A)和策略b*(属于策略集B)称之为均衡偶,对任一策略a(属于策略集A)和策略b(属于策略集B),总有:偶对(a,b*)≤偶对(a*,b*)≥偶对(a*,b)。
对于非零和博弈也有如下定义:一对策略a*(属于策略集A)和策略b*(属于策略集B)称为非零和博弈的均衡偶,对任一策略a(属于策略集A)和策略b(属于策略集B),总有:对局中人A的偶对(a,b*)≤偶对(a*,b*);对局中人B的偶对(a*,b)≤偶对(a*,b*)。
有了上述定义,就立即得到纳什定理:任何具有有限纯策略的二人博弈至少有一个均衡偶。
这一均衡偶就称为纳什均衡点。
纳什定理的严格证明要用到不动点理论,不动点理论是经济均衡研究的主要工具。
通俗地说,寻找均衡点的存在性等价于找到博弈的不动点。
纳什均衡点概念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使博弈论研究可以在一个博弈结构里寻找比较有意义的结果。
但纳什均衡点定义只局限于任何局中人不想单方面变换策略,而忽视了其他局中人改变策略的可能性,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纳什均衡点的结论缺乏说服力,研究者们形象地称之为“天真可爱的纳什均衡点”。
塞尔顿(R·Selten)在多个均衡中剔除一些按照一定规则不合理的均衡点,从而形成了两个均衡的精炼概念:子博弈完全均衡和颤抖的手完美均衡。
博弈类型博弈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基准也有不同的分类。
一般认为,博弈主要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别在于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没有,就是非合作博弈。
从行为的时间序列性,博弈论进一步分为静态博弈、动态博弈两类: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通俗的理解:"囚徒困境"就是同时决策的,属于静态博弈;而棋牌类游戏等决策或行动有先后次序的,属于动态博弈按照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完全博弈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有准确的信息。
不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如果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目前经济学家们现在所谈的博弈论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由于合作博弈论比非合作博弈论复杂,在理论上的成熟度远远不如非合作博弈论。
非合作博弈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与上述四种博弈相对应的均衡概念为: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贝叶斯纳什均衡(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perfect 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
博弈论还有很多分类,比如:以博弈进行的次数或者持续长短可以分为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以表现形式也可以分为一般型(战略型)或者展开型,等等。
案例囚徒困境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
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各被判刑8年;如果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个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
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100元如何分你看见两个小孩在玩耍,出于好奇,你给他们100元,让他们猜拳,猜赢者决定怎么分这100元,而输者如果同意赢者的分配比例,那么他们将各有所得,如果不同意,那么这100元,你将收回。
狐狸与狼一天晚上,狐狸踱步来到了水井旁,低头俯身看到井底水面上月亮的影子,它认为那是一块大奶酪。
这只饿得发昏的狐狸跨进一只吊桶下到了井底把与之相连的另一只吊桶升到了井面。
下得井来,它才明白这“奶酪”是吃不得的,自己已铸成大错,处境十分不利,长期下去就只有等死了。
如果没有另一个饥饿的替死鬼来打这月亮的主意,以同样的方式,落得同样悲惨的下场,而把它从眼下窘迫的境地换出来,它怎能指望再活着回到地面上去呢?两天两夜过去了.没有一只动物光顾水井。
时间一分一秒地不断流逝,银色的上弦月出现了。
沮丧的狐狸正无计可施时,刚好一只口渴的狼途经此地,狐狸不禁喜上眉梢,它对狼打招呼道:“喂,伙计,我免费招待你一顿美餐,你看怎么样?”看到狼被吸引住了,狐狸于是指着井底的月亮对狼说:“你看到这个了吗?这可是块十分好吃的干酪,这是家畜森林之神福纳用奶牛伊娥的奶做出来的。
假如神王朱庇特病了,只要尝到这美味可口的食物都会胃口顿开。
我已吃掉了这奶酪的那一半,剩下这一半也够你吃一顿的了。
就请委屈你钻到我特意为你准备好的桶里下到井里来吧。
”狐狸尽量把故事编得天衣无缝,这只狼果然中了它的奸计。
狼下到井里,它的重量使狐狸升到了井口,这只被困两天的狐狸终于得救了。
《战国策》把对方陷入困境中春秋时楚国杰出的军事家伍子胥,性格十分刚强。
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伍子胥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俱是楚国忠臣。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
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人为乱”,遂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伍奢和伍尚骗到郑都杀害,伍子晋只身逃往吴国。
在逃亡中,伍子胥在边境上被守关的斥候抓住了。
斥候对他说:“你是逃犯,必须将你抓去面见楚王!”伍子胥说:“楚王确实正在抓我。
但是你知道楚王为什么要抓我吗?是因为有人跟楚王说,我有一颗宝珠。
楚王一心想得到我的宝珠,可我的宝珠已经丢失了。
楚王不相信,以为我在欺骗他。
我没有办法了,只好逃跑。
现在你抓住了我,还要把我交给楚王,那我将在楚王面前说是你夺去了我的宝珠,并吞到肚子里去了。
楚王为了得到宝珠就一定会先把你杀掉,并且还会剖开你的肚子,把你的肠子一寸一寸地剪断来寻找宝珠。
这样我活不成,而你会死得更惨。
”斥候信以为真,非常恐惧,赶紧把伍子胥放了。
伍子胥终于逃出了楚国。
智猪博弈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
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
性别战“有一对夫妻,丈夫喜欢看足球赛节目,妻子喜欢看肥皂剧节目,但是家里只有一台电视,于是就产生了争夺频道的矛盾。
假设双方都同意看足球赛,则丈夫可得到2单位效用,妻子得到一单位效用;如果都同意看肥皂剧,则丈夫可得到1单位效用,妻子得到2单位效用;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结果只好大家都不看,各自只能得到0单位效用.斗鸡博弈设想两个人各自担着一担柴,从独木桥的两端走向中央,发现对面一个人,每个人都有两种战略:进-继续前进,或者退-退回原地。
(1)在甲选择-进的情况下,A.如果乙也选择-进,结果是两败俱伤,甲收益-3,乙收益-3。
B.如果乙选择-退,结果是甲过去了,乙退回原地,甲收益2,乙收益0。
(2)在甲选择-退回情况下,A.如果乙选择-进,结果是甲退回原地,乙过去了,甲收益0,乙收益2。
B.如果乙选择-退,结果是甲、乙都退回原地,甲收益0,乙收益0猜硬币甲乙两人玩猜硬币游戏。
甲出正反,乙猜正反。
若乙猜对,则甲给乙一元钱;否则,乙给甲一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