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免费下载】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完整)叶朗美学原理

(完整)叶朗美学原理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完整)叶朗美学原理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整理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整理题型:( ̄Д ̄)┍一、单选题(5道/10分)二、名词解释(4道/20分)三、论述题(2道/30分)四、分析题(2道/40分)单选题➢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Aestheica,在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嘉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近代,德国的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于1735年在《关于诗的若干前提的哲学默想录》博士论文中已经提出了“美学”的学科概念。
➢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提出“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不一样,是美学思想史上首次专题探讨审美本质的文献。
黑格尔称赞他是:“第一个对哲学研究提出更深刻要求的人。
”✓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1)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2)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3)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康德将休谟的主观心理经验审美观转变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①审美是人性的一种能力②审美能力的稳定可靠(普遍必然)性基于人性主体性的心理结构③审美的心理结构特性在于审美既区别又融合认知与意志而呈现的自由感④审美自由感是人性自由本质的象征体验。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是什么)【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章美是什么一、名词解释1.实践美学答: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派,李泽厚为其学派的代表。
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
实践美学的理论含义有四个方面:①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根本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亦即人类能动地探索、征服、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性实践;②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③实践就是自然的人化;④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诞生出来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
2.美的规律答:美的规律是指人类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以及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美的尺度、标准等诸多规定的总和。
劳动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美的规律就是生产中的造型规律,即主体目的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实际上美的规律是一个没有具体内涵的概念,在实践中把美的追求,美的体验,美的理想等,审美的加以实现便体现了美的规律。
二、简答题1.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
答:“模仿说”是柏拉图把古希腊人关于模仿的观念提炼成了一种哲学理论,加工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学说,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艺术活动的本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感性活动,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理念),甚至不能认识具体事物,只能模仿具体事物的影子,因此不能给人们提供真正的知识,不能把握真理;艺术总是模仿心灵的低贱部分也就是情绪和感受部分,不能模仿心灵的高级部分,也就是理性部分。
“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模仿说”对现实主义文论的影响现实主义文论是模仿说的近代形态。
这种理论虽然经常使用模仿说的语言,但表达的却是一种再现理论。
模仿和再现的区别在于:模仿的对象总是个别事物,再现却可以同时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模仿是一种纯粹的接受,再现则是一种能动的把握。
再现论之所以是模仿说的延续,是因为它也强调艺术要真实地描绘客观现实。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9章优美与崇高一、名词解释1.优美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
”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是和谐。
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从市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
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
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
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
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
如果说,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
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
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
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
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什么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
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
“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作业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绪论)【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绪论一、名词解释1.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美学答: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二、简答题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答:(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点,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学科,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①美的问题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空灵)【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3章空灵一、名词解释空灵答:空灵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宗白华认为,空灵,是指意境包含的那个“灵的空间”。
这个空间,是画家灵想之所独辟的有灵气往来其间的有机的审美心理场。
这是中国人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诗化,表现在意境里,便是一种空灵之美。
空灵作为“灵的空间”来理解,它是立体的、无边的,也就是庄子所描写的那种“无极之境”。
这个空间也有它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所以能在意境中以壮阔幽深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高超莹洁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作品,方为空灵,方为至美。
诗歌方面,最典型的是王维,他把自己对禅理的领悟、对生命的体验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他诗歌意象中,他的《山居秋螟》等山水诗就营造了一种清幽空灵的意境。
绘画方面,从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到清代画家石涛的《山水清音》,每一件经典佳构都体现着创造者心与自然的交流与碰撞。
作品的艺术张力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画家所展示的是博大的胸襟,莹洁的灵魂,无尽的遐想,留给欣赏者的是一个清新空灵的世界。
二、简答题谈谈你对“空灵”的理解。
答:(1)“空灵”的内涵“空灵”是中国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
中国艺术对空灵之美推崇备至。
“空”是指一种纯净的可以进行审美静观的形象氛围;“灵”是指灵气、生气的自由往来。
“空”与“灵”结合在一起,便是指在纯净、虚静、空荡的气氛中时时透露出生命灵气的那种艺术境界。
空灵之境,是超越现实功利层面,以无物无欲的自由精神静观万物,使万物都各得其所,各自呈现着它们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的境界。
(2)“空灵”的思想来源受道家和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最大。
道佛二家对空灵的追求,对中国文化艺术及中国哲学的影响极大。
佛教色空观念是印度大乘佛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佛家认为人的本性洁净,由于后天遭六尘污垢的复盖、淤积、经久迷性,使人的本觉智慧不能显性。
空灵之美的灵感就不灵了,因此,需以般若之智来观照,照破五蕴,照破十八界,我们才会从心量扩大如虚空,才会达到涵盖宇宙的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1、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无功利性”“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直觉性”即审美直觉。
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
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
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创造性”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
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
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超越性”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
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了一种庄肃穆,敬畏玄邈的神圣感。
“愉悦性”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
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
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2、略述美的领域及其表现。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它也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
艺术美: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3、略述叶朗美学思想的主要容。
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
审美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就是用审美心胸来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享受“现在”。
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发挥,显得五彩缤纷,充满意义和价值。
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有一种拥抱一切的胸怀和对每个人以至万事万物的爱。
4、艺术形态在不同时代经过哪些发展阶段。
艺术这个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
中国古代中的“艺”(“六艺”:礼、乐、书、数、射、御),实际上指的是“技艺”,是从实用角度讲的人们必须具备的一些生存技能。
在西,Arts最初也指技艺,如在古希腊时期的木匠、铁匠、外科手术等技艺,都是人生存的一些基本技能。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自由的艺术”,即“自由的人的艺术”,是一个整合概念,也主要指的是技艺,包括低级的艺术如文法、修辞和逻辑,高级的艺术如算术、几、天文和音乐,实用的技艺与非实用的艺术尚未区分开来。
1746,法国美学家巴托第一次提出了“美的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诗歌、舞蹈、雕塑和建筑六种。
之后,艺术逐渐摆脱实用的技艺层面,走向精神的审美的层面,且不断加深和扩大了其涵与外延。
现当代艺术概念、畴的变迁仍在继续。
1、略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学界美学大讨论中的几派基本立场,并提出你的观点。
客观派:以蔡仪为代表;他主美是客观的,主观派:以高尔泰和荧为代表;他主美是主观的,美在心不在物。
主客观统一派:以光潜为代表;他主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社会派:以泽厚为代表。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我认为。
2、略述哲学家友兰关于“人生境界”四层次的思想。
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
友兰说的最高的人生境界即天地境界,是消解了“我”与“非我”的分别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因而也就是超越“自我”的有限性的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也就是子说的“吾与点也”的那种境界,郭象说的“玄同彼我”、“与物冥合”的境界,宋明理学家说的“浑然与万物同体”的境界。
3、按照各种划分依据,艺术的形态的分类都有哪些。
复习老师在PPT4、略述意境的性质及其构成特点。
所谓意境,是指通过形象化的意与境偕的艺术描写,把读者带入到某种想象的空间,从而把握住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思想上受到感染的一种艺术境界。
第一层是表现的是“境”,即象之象。
具体呈现为诗词作品中用语言描写出来的可见之象。
像马致远《天净沙》中有十个物象组成的一幅荒凉寂寞的风景画。
,这个风景画是具有鲜明的感官性、再现性和此岸性的。
第二层表现的是境中之“意”,即诗人透过所写之境表达的艺术感受和情感情绪。
有人把它称为诗的“味”。
第三层表现的是“味外之旨”。
也有人称为“韵外之致”。
这是诗的深层意蕴,诗的哲理结晶。
5、略述形式美的构成及其构成组合规律。
点、线、面、体(形)、色彩、声音PPT论述题:1、试以中国美学的意境理论、意象理论等评析唐元稹的诗《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谈谈学习《美学》课程的感受和思考。
1、画家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题画》结合审美意象理论,谈谈你对板桥这段话的理解。
2、运用美学知识谈谈动画《梁祝》。
A、综合艺术;B、涉及的审美畴;C、中国人的审美观。
美的三个领域:美是自然与人的相遇,美也是人类自身的创造。
从另一角度说,美乃是人类对一切特殊之他者的命名。
它们栖居于自然界,徜徉在人类社会,弥漫于艺术领域,故谓之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自然美:山不自美,水亦不自美,但因了人,山水就有了情味,山水的美就彰显出来。
自然有了人,就不仅仅是纯粹的自然,还充满了情韵,参与到了人类的价值活动中来。
社会美:社会美是人类的创造。
精神美或心灵美是社会美的重要构成部分。
艺术美艺术美其实是社会美中特殊的一种。
包含:雕塑、舞蹈(丽萍的雀舞)、音乐(《梁祝》)、绘画、文学(子昂的幽州台)美学学科的性质:1:哲学的分支学科(哲学是美学的基础)2: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分为:a自然学科:自然界;量化;证实或证伪b 社会学科:社会制度、社会机构等;部分量化;部分证实或证伪c人文科学(学科):人类精神现象;几乎不可量化;较难证实或证伪。
对美学研究的看法: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艺术为重点的审美活动或审美对象。
其研究目的是总结审美活动的基本特点和普遍规律,提高人们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关于审美活动:1、人类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a认识活动:求“真”;b道德活动:求“善”;c 审美活动:求“美”。
2、审美活动的概念:审美活动是人类一切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行为的总和,是人类高级的后发性的精神性活动,因此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
其目的不是占有、消耗对象(如吃),也主要不是认识对象(如科学实验),而是通过感知对象来获得情感愉悦,满足精神需要。
审美活动是“特殊的”审美活动原因:1审美活动是后发性的因而是“奢侈性”的人类实践活动。
2审美活动不是物质功利性的活动,不能解决物质生存面的实质问题。
3审美活动是感情愉悦、精神净化的实践活动。
一、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
二、艺术是美学研究对象的重点。
例析:1艺术是广泛存在的客观事实,因此是美学研究的必然对象和当然对象。
2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典型,更集中,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人也更容易走进美的世界,了解美的特点,把握美的规律。
3艺术乃人类精神的显影。
4通过艺术来把握审美观念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是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的。
形式美形式美的基本元素:点:芭蕾之脚尖舞、米芾的米点山水画。
线:中国水袖舞,梵高的《星空》。
面: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体(行)、声音色彩:冷暖色调、色彩的搭配。
形式美的组合原则:整齐一律(中国美的最佳规律:和而不同)、多样统一、对称均衡(建筑中的对称:滕阁)、比例尺度(中国山水画: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节奏韵律(中国的塔:大雁塔、铁塔等)、主次关系(中国房屋的中堂与厢房)、对比关系(中国的太极阴阳图,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自然美一、概念:狭义的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原生态(未经人直接改造)的美,有自然山水的美、自然事物的美、质朴的人体美,等等。
广义的自然美还包括人类改造过的自然事物的美,如花圃。
二、自然以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1、客体原因:形式奇特。
例子:风光2、主体原因:人类实践水平、主观需要,社会文化语境。
与人类实践水平、主观需要和社会文化语境相一致的,同时其本身又具有奇特形式的自然事物则被称为“自然美”。
3、主客体的异质同构。
三、对自然美的欣赏:欣赏自然应是人类的常态。
罗丹:自然总是美的。
生存大与审美;生存先于审美。
人类自然审美的历史:植物审美晚于动物审美原始人的动物审美的真相:生存—巫术四、美的种类天体气象之美无机物之美水域之美植物之美动物之美五、自然美的特征:1、自然美重在形式(形、色、声等)2、自然美丰富多彩,富有变化3、自然美富有寓意和象征性六、自然美的主要审美风格雄:雄伟壮丽、气势磅礴。
秀:柔和秀丽、优美妩媚。
险:惊心动魄、险象环生。
奇:形态奇特、出人意料。
幽:景色深藏、隐蔽、僻静。
奥:深奥莫测、变化无穷的封闭空间。
旷:视野开阔、一览无余。
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热爱自然吧:世界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法国加缪语)艺术品:概念:艺术品是反映外在世界(自然与社会)和在世界(精神)的一种特殊的符号性存在。
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生动性、感情性、想象性、虚幻性、创造性等面。
特点:1物质性2人工性3 精神性4 形象性与想象性。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1物质材料层(物质)2符号形式层(符号)3意象世界层(形象)4在意蕴层(意蕴)。
第九章:优美与崇高审美类型:1主体与对象同一:优美、典雅2主体低于对象:悲态、悲剧、崇高、荒诞3主体高于对象:怪、丑、滑稽。
第一节崇高与优美一、崇高1特征:崇高,是一种庄、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
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事物中。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火山、海洋等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
崇高也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艺术中。
朗吉弩斯所理解的社会生活的崇高主要限于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