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合集下载

海洋防灾与减灾

海洋防灾与减灾

3.海洋环境防灾减灾基础题库石油1.海洋石油污染的环境影响有哪些?海洋石油污染不仅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改变生物群落结构、危害海洋生态系统,还能降低海滨环境的使用价值、破坏海岸设施,还可能影响局部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降低海洋的自净能力。

2.溢油事故按其溢油量分为大中小三类,其溢油量标准是如何划分的?溢油量大于100吨为大型事故,在10~100吨之间为中型溢油事故,10吨以下为小型溢油事故。

3.英国“托里坎荣”号油船污染事件发生于何时?1967年3月18日。

4.2009年9月15日,受台风影响,空载集装箱船“圣狄”轮在珠海高栏岛长咀附近海域搁浅,事故造成燃油泄漏入海,这艘船来自哪个国家?巴拿马。

5.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发生在何年?2010年5月5日,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6.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船舶溢油事故发生在哪个水域?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船舶溢油事故就发生在南海水域。

1976年2月16日,“南洋”轮在汕尾附近海域与他船发生碰撞,导致8000吨货油全部溢出。

7.美国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发生在何年?2011年6月11日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B、C平台附近10日出现油带,其中C平台仍有少量油花溢出。

2011年6月11日16时可以清晰看到一条千米以上的油带浮在海面。

2011年8月24日,康菲石油公司就渤海湾漏油事件在北京召开媒体发布会,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司徒瑞在发布会上向公众道歉,表示将对溢油事件负责。

2011年8月31日,是国家海洋局要求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实现“两个彻底”(即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的最后期限。

8.2011年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故,康菲和中海油总计支付了多少赔偿金?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计支付16.83亿元人民币赔偿。

其中,康菲公司出资10.9亿元人民币,赔偿本次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造成的损失;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分别出资4.8亿元人民币和1.13亿元人民币,承担保护渤海环境的社会责任。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 海洋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重大海 上溢油灾害影响严重 海洋赤潮、绿潮灾害有所减轻,全海域发 现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892平方千米;赤潮发 现次数与2009年基本持平,累计面积减少3208 平方千米;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 6月份,多发 区主要集中在东海近岸海域;赤潮发现次数和累 计面积低于近5年平均值。绿潮(浒苔)最大分 布面积比2009年减少约50%,实际覆盖面积减 少约75%,灾害明显减轻。海上溢油事故风险加 剧,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石油储备库输油管 道爆炸造成大量原油泄漏入海,事故邻近海域和 部分敏感功能区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 ☆ “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 维持稳定。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 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以上,可满足各类海 域使用的水质要求;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保 持良好;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水平与 “十五”期间基本持平;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主要仍处于健康与亚健康状态;海洋保护区、海 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总体良好,海水增 养殖区环境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海洋倾倒区 和油气区环境总体稳定,未因倾倒活动或油气开 发活动产生明显环境影响;入海排污口主要超标 排放物质超标率近年呈下降趋势,但主要河流携 带入海的污染物量仍然较大,江河携带污染物入 海和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仍是影响我国近岸海域 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海洋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及 面积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海洋溢油事故风险升 高。近岸局部海域仍受到陆源排污、环境灾害和 生境破坏等影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任重而道远。
■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0年中国
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5月13日,国家海洋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 会,发布《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较好水 平,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用 要求,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但江河污染物 入海量增加,溢油等突发环境事故灾害对海洋生 态环境的损害严重。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海 洋环境灾害频发和海岸带生境破坏是影响我国海 洋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 ☆海洋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近岸局部海域 污染加重 2010年,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水质量状况总 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 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但尚有4.8万平方 千米的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近岸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各项监测指标符合第 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在91%以 上。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总体处于健康和亚健 康状态,局部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生 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较大,生态服务功 能受损。 ☆ 海洋功能区环境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 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 用要求。海洋保护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主要保 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海水浴场、滨 海旅游度假区的娱乐用海功能正常发挥;海水增 养殖区环境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海洋倾倒区 环境基本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油气开发活动未 对邻近海域海洋功能造成影响。 ☆入海排污口总体排海洋热点纵横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1990.04.20•【文号】国海管字[1990]196号•【施行日期】1990.04.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新闻出版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1990年4月20日国海管字(1990)196号)国务院、军队有关部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各海洋产业部门: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建设、海上生产作业及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海洋环境状况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特别是海洋灾害问题日益为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所关心与重视。

为顺应客观需要,开拓更为广泛的海洋公益服务领域,我局根据多年及当年的近海污染监测、近海标准断面监测、船舶测报、海洋浮标监测、沿海海洋台站观测,以及各类专项调查所获资料,结合海洋环境的研究、预报和警报等综合分析结果,于每年第一季度末发布上一年度的“中国海洋环境年报”,以便各部门及时了解、掌握这些情况,并对当年可能出现的异常与灾害及早作准备,以保障沿海及海上生产、开发活动的安全、海洋环境的保护、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海上执法管理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还将编制内容更详细、信息量更大的三份专项公报或年报,即“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及“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年报”。

这三份材料社会更为关心,定于每年五月份发布。

鉴于“年报”的使用范围较大,为不断改进并完善此项工作,望各部门及时将“年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反馈我局,同时还望各部门将自行开展的海洋环境研究、调查所获成果通报我局,以期使“年报”内容更充实、服务效果更好。

来函或材料请寄:天津市七十五号信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邮政编码:300171。

南海生态安全的法治保障探析

南海生态安全的法治保障探析

南海生态安全的法治保障探析摘要:南海生态安全面临着海洋环境灾害、陆源污染、生态恶化、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威胁;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虽然基本形成,但仍不够完善,立法内容应当充实和调整,效力等级有待提高,行政执法体制有改革之必要,生态安全保障机制亟需创新,南海生态安全保障专门立法属于空白;因此应当完善南海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体系,健全海洋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生态修复制度,完善南海生态灾害应急处理制度,修改生态安全保障的刑事法律,改革南海执法体制。

关键词:南海;生态安全;法律保障中图分类号:df4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2)05010609海洋生态安全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关系到国家环境资源保护总体目标能否实现,也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及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海域,北临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四省,东南、西南及南边毗邻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印尼、文莱等东盟国家,面积大约356平方公里,主要由海南省管辖。

南海在我国海洋经济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通往印度洋、大西洋等海域的主要海上运输通道,因此,必须保证南海的生态安全。

但生态安全的保障本质上依赖于完善的法律制度,本文拟对南海生态安全的法律保障问题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以尽绵薄之力。

一、南海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海洋公报》)指出,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但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加,溢油等突发环境事故灾害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严重。

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海洋环境灾害频发和海岸带生境破坏是影响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

[1]《2009年南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南海公报》)披露:“南海区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 750平方公里,比2008年增加21.3%”;南海区海域近岸水体营养盐污染严重。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环境科学

Categories Natural (man not involved) Generated (exploited by man)
Example Volcanoes, marshes, oil gushers
1、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滨海湿地、河口、海湾、珊瑚礁、红树林 等,生态价值巨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种资源。然 而,污染、大规模围海造地、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滨海湿地大 量丧失,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2010年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 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 据初步估算,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 57%,红树林面积丧失73%,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2/3以 上海岸遭受侵蚀,沙质海岸侵蚀岸线已逾2500公里,外来物 种的入侵使得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日趋减少。
1.1 环境与环境问题
二、海洋环境
海洋环境的划分不尽相同,根据地形和水深,人们常把海
洋分为近岸区和大洋区 近岸区或者沿岸区常指大洋与陆地之间的浅海区、附属海 洋等,其上界是岸线,下界水深100-300m,包括大陆架的全 部和大陆坡的大部分。 近岸区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一般可分为河口、港湾或 封闭海区、开放海区。
海洋污染的制造者是人类本身,这有别于自然因素或自然 灾害,海洋污染的主要受害者是海洋生物以及人类。

concept of marine pollution
The introduction by ma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of substances or energy in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ncluding estuaries) resulting in such deleterious effects as harm to living resources, hazards to human health, hindrance to marine activeties including fishing, impairment of quality for use of sea water and reduction of amenities.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 概述2009年,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贯彻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分级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深化海洋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评价能力和水平,在全面做好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趋势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入海污染源监测、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监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渤海等海域的环境监测,进一步深化了近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积极推进了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业务化监测工作,开创了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新局面。

2009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46 98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重金属和石油类污染。

部分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其功能要求。

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

海洋倾倒区和油气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其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

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所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24%、52%和24%。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较上年有较大增长。

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铜等重金属在长江口、珠江口海域的大气输入通量仍呈上升趋势。

海洋垃圾数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全年发现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14 100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与上年相同,累计面积基本持平;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海域。

海岸侵蚀范围和速度加大。

渤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加重。

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较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国家海洋局关于做好海洋环境公报工作的意见-国海发[2000]20号

国家海洋局关于做好海洋环境公报工作的意见-国海发[2000]20号

国家海洋局关于做好海洋环境公报工作的意见正文:---------------------------------------------------------------------------------------------------------------------------------------------------- 国家海洋局关于做好海洋环境公报工作的意见(国海发[2000]20号2000年6月27日)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为贯彻实施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加强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当前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现就做好海洋环境公报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布海洋环境公报的重要意义发布海洋环境公报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及资料,对海洋环境现状作出客观评价,并向社会公众公布的一种行政行为。

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这是国家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编制并发布海洋环境公报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职能的重要形式,也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为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

通过发布海洋环境公报,可使公众及时了解海洋环境状况以及环境破坏问题给沿海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海洋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海洋环境保护事业,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

同时,海洋环境公报对各级政府制定海洋环境政策和环境整治措施、确定海洋环境管理目标、减轻海洋灾害、调整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各地人民政府应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布海洋环境公报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公报工作的领导,把各方面工作做好。

二、海洋环境公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海洋环境公报工作要以提高全社会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为目标,坚持为海洋管理服务、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宗旨,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做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海洋环境公报的编制和发布工作。

2010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

2010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

2010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2011-05-18 | 作者:| 来源:国家海洋局| 【大中小】【打印】【关闭】概述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

全国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合理配置资源、保障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创新管理思路,突出管理重点,海域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编制完成,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

围填海管理全面加强,围填海计划指标得到严格执行。

优先保障国家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海洋产业的用海需求,全年报国务院批准重大建设项目用海16个。

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用海管理得到规范,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市场化配置初显成效。

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业务化运行工作扎实推进,海域使用权属数据整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质量年”活动全面开展,海域使用论证监管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海域海岸带整治与修复工作正式启动。

2010年全国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2481本,确权海域面积19.38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90.74亿元。

1 基本情况1.1 海洋功能区划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专家评审会充分发挥海洋功能区划统筹作用。

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编制完成,印发《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要求》,组织召开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专家评审会。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张宏声开展海域管理专题调研成立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厅(局)及有关研究单位推荐的44名专家组成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

经国务院批准,下发《关于规范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改的前提条件和报批程序。

1.2海域权属管理我国首个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挂牌竞价成功进一步优化项目用海审批程序,提高审批工作效率,坚持把合理配置资源、保障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优先保障国家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重点海洋产业的用海需求,全年报国务院批准了16个重大建设项目用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一)2011-06-07 | 作者:| 来源:国家海洋局| 【大中小】【打印】【关闭】1 概述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入海河流众多,流域范围广阔,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

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22 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工作,推进了全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专项监测工作。

2010年,各级海洋环境监测业务机构完成了全海域约9 800个监测站位的现场监测工作,共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250余万个。

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但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加,溢油等突发事故灾害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严重。

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海洋环境灾害频发和海岸带生境破坏是影响我国海洋环境状况的突出问题。

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但尚有4.8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各项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

我国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总体处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

90%监控区域的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态服务功能能够正常发挥;局部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较大,生态服务功能受损。

海洋保护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

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娱乐用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

海洋倾倒区基本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

油气开发活动未对邻近海域海洋功能造成影响。

受入海径流量增大的影响,2010年河流携带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加。

监测的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例为46%,总磷、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达标率均有所提高;但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较上年未见明显改善,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较差。

全海域发现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 892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与2009年基本持平,但累计面积减少3 208平方公里,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近岸海域。

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重灾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滨海平原地区。

2 海洋环境质量状况2.1 海水环境质量状况2010年,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水环境质量监测。

各季节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

夏季全海域海水中营养盐、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重金属等指标的监测结果显示,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近岸局部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主要超标物质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其中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劣四类水质区域面积分别为3 220、6 530、30 380和7 900平方公里,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黄海北部近岸、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

其他季节,渤海和黄海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比夏季略有升高,东海和南海海水水质基本稳定。

2006~2010年夏季全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2.2 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2010年,在我国近岸海域的289个站位开展了沉积物质量监测,监测指标包括石油类、汞、镉、铅、砷、多氯联苯、硫化物和有机碳等。

监测结果显示,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仅辽宁青堆子湾和常江澳、浙江杭州湾北岸、福建福宁湾等个别站位沉积物中的石油类含量劣于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3 近岸海洋生物质量状况2010年,在我国近岸潮间带及浅海区的163个站位开展了生物质量监测,监测的生物品种为紫贻贝、菲律宾蛤仔和僧帽牡蛎等底栖双壳贝类,监测指标包括石油烃、六六六、总汞、镉和滴滴涕等。

监测结果显示,六六六、总汞和滴滴涕等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分别为99%、95%和84%。

受石油烃等的影响,12%监测站位的生物质量劣于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主要分布在古黄河口、嵊泗、杭州湾、三门湾、台州杜桥和晋江围头湾内,表明其环境质量不能满足海域使用要求。

2.4 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掌握我国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继续对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开展监测,监控区总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

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

2010年全国海洋生态监控区基本情况2006~2010年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 *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三个级别:健康: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亚健康: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一定程度变化,但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不健康:生态系统自然属性明显改变。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程度变化,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或丧失。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生态系统在短期内无法恢复。

2.4.1 河口生态系统河口为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区域,是许多重要海洋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栖息地。

2010年,监测的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其健康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黄河口和珠江口水质较2009年略有好转,海水中无机氮含量有所下降,夏季长江口外海域中下层水体出现面积约2 330平方公里的低氧区。

监测的其他河口生态系统水质和沉积物质量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初显成效,2010年黄河口新增湿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

监测的河口生态系统浮游植物密度基本处于正常变动范围之内,浮游动物及鱼卵仔鱼密度总体偏低,底栖动物生物量偏低、经济物种的丰度略有下降。

与2009年相比,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优势种类变化不大,生物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小。

2010年监测河口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是生物种数和种类间个体数量分配均匀性的综合表现,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征。

2.4.2 海湾生态系统海湾是深入陆地形成明显水曲的海域,是人类从事海洋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海洋开发的重要基地。

2010年,监测的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多数呈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健康状况总体略有好转,渤海湾和莱州湾生态系统由不健康转变为亚健康。

监测的海湾生态系统沉积物中有机碳等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部分海湾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氮磷比失衡,其中杭州湾富营养化指数高达173,锦州湾氮磷比高达332:1。

受围填海和滩涂围垦等人为活动影响,栖息地破坏严重。

?监测的海湾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总体状况较差,杭州湾、莱州湾、乐清湾和大亚湾等海域生物群落结构异常,赤潮优势藻类密度显著升高。

鱼卵仔鱼密度总体偏低。

与2009年相比,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优势种类变化不大,生物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小。

——————————————————————————————————————————————*富营养化指数(E):依据公式E=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无机磷×106/4500(浓度单位:mg/L)计算水体富营养化指数,如E≥1,则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

富营养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某海域水体中氮、磷营养元素浓度超过正常浓度范围,引起浮游植物过量增长和整个水体生态平衡的改变,而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象。

?2.4.3 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滩涂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护岸减灾和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功能,是应对环境变化的缓冲区。

2010年,苏北浅滩滩涂湿地处于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其健康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全部监测站位的沉积物质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77%监测站位的水质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受围垦造田影响,生物栖息面积缩减。

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生物群落总体状况较差,浮游动物和鱼卵仔鱼密度偏低。

滩涂湿地潮间带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连续五年无较大变化。

在盐城湿地越冬的丹顶鹤数量逐年减少,本年度较2006年减少了200余只。

———————————————————————————————————————————*滩涂湿地是我国滨海湿地主要类型之一,指潮间带泥滩、沙滩和植被盖度小于30%的滨海沼泽。

2010年,对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监测。

2.4.4 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

2010年,监测的典型珊瑚礁生态系统总体呈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其健康状况略有下降。

监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海水环境质量良好,悬浮物含量和酸碱度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但近五年来,活造礁石珊瑚平均盖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西沙、海南东海岸和雷州半岛西南沿岸平均盖度分别下降58%、15%和12%。

监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总体呈退化趋势,部分海域仍存在珊瑚礁白化现象,硬珊瑚补充量较低,造礁石珊瑚种类明显减少。

近五年来,西沙造礁石珊瑚由87种减少至43种,珊瑚礁鱼类密度由213尾/百平方米下降到124尾/百平方米。

海南东海岸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明显下降,长棘海星和核果螺等敌害生物的侵害仍是珊瑚礁白化和死亡的重要原因;高位虾池的养殖废水直接排海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较大。

广西北海涠洲岛竹蔗寮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略有好转,活珊瑚礁盖度增加,新生珊瑚和鱼类数量增多。

2.4.5 红树林生态系统红树林具有稳定和保护海岸的重要作用,为许多海生和陆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还是一些海洋鱼类的重要繁育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