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教版优秀课件1
合集下载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课件(共8张PPT个视频)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
4
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内外Na+、K+分布特点:
细胞外:Na+浓度比较高;
细胞内:K+浓度比较高
1.K+外流导致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的形成 (协助扩散) 2.刺激后,Na+内流导致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的形成 (协助扩散) 3.Na+—K+泵维持两种离子的平衡 (主动运输)
(2) 释放方式: 胞吐
(3) 去向: 迅速被酶类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4)药物影响神经调节机制分析
①某些药物(如:箭毒)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导致受体无法识别神经递质, 导致肌肉松弛(肌无力)。
②某些药物(如:部分农药) 抑制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使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后 膜上的受体,导致突触后膜持 续兴奋,导致肌肉僵直、震颤
ba
b
刺激端呈现
刺激端恢复成正电位
负电位
另一端变成负电位
+
+
a
b
另一端恢复成 正电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a:轴突—细胞体型
思考:突触只能连接神经 元与神经元之间吗?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1.1突触类型:②神经元与肌肉和腺体
a.轴突—肌肉型 肌肉的收缩
b.轴突—腺体型 腺体的分泌
当兴奋传导到神经元的末端时,是如何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1.2突触结构
≠
突触
突触前膜
Na+
K+
膜外
Na+ Na+ Na+
+- +- +- +- +- +- +- +-+- +- +- +- +-
K+
K+
K+ K+ Na+
K+
-+ -+ +-
-+
K+
K+
-+(-+协-+助-+扩-+散-+)-+
-+
(-+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
膜外
Na+ Na+
钠钾泵保持膜N内a+高钾,膜外高钠,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平衡的状态。
bc段动作电位形成:Na+内
后逐渐关闭,K+大量外流,膜电位
流。(膜电位大于阈电位)
恢复为静息电位后,K+通道关闭(协
①Na+ 通 道 打 开 ( 协 助 扩a散 ) ;b
助扩散)。(膜电位大于峰电位)
②膜电位差距迅-速70缩m小v
刺激(阈电位)e
ab段静息电位:K+外流→内负外正。 极化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新教材】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PPT课件

神经肌肉接头光镜结构图 氯化金染色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新教材】新 人教版 高中生 物选择 性必修 一PPT课 件
1.分类:
轴-体
轴-树
轴-轴
2020/11/1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新教材】新 人教版 高中生 物选择 性必修 一PPT课 件
反 极过 化程
Na+ 去 极 化
K+外流 极化状态
K+ 复 极 化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新教材】新 人教版 高中生 物选择 性必修 一PPT课 件
小结: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①静息电位(少量K+的外流)
②去极化、反极化(Na+内流)
③复极化过程(K+外流)
④最后经钠钾泵吸K+排Na+(主动转
动),使膜电位恢复到兴奋前的状态。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新教材】新 人教版 高中生 物选择 性必修 一PPT课 件
变式一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新教材】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PPT课件
在1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 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
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C )
K+
Na+
K+ K+
极化状态
+-+
+-+
-+ +-
K+
+- +-
+
K+
+ -
--+K+ + K++ + +K++ ---
-++--++-K+-++-NN-+aa+-++N-++-a+N-++-a+NNaa++
(新教材)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ppt优质课件人教版1

·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PPT优质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 必修1( 共62张 )
14
·
课
教 材
(2)《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堂 检
研
测
读
①施行时间: 2008 年。
·
速
探
达
新 知
②内容:a.禁毒 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标
b.禁毒工作实行以 预防 为主,_综__合__治__理__,__禁__种__、__禁__制__、__禁__贩__、__ 课
_B__区___
业
能
返 首 页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PPT优质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 必修1( 共62张 )
7
·
课
教
堂
材
检
研
测
·
读
速
探 新
3.传导特点
达 标
知
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兴奋可沿神经纤维
课
核 向两侧同时传导。
心
时 分
突
层
破
作
提
业
素
能
返 首 页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PPT优质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 必修1( 共62张 )
素
能
返 首 页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PPT优质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 必修1( 共62张 )
·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PPT优质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 必修1( 共62张 )
11
·
课
教 材
3.传递特点
新教材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人教版1

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PPT优质课件 【新教材
神经冲动传导
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PPT优质课件 【新教材】
请同学们复述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请同学们复述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PPT
总结一下
总结一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PPT优质课件 【新教材】人教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假设在人群中,有人拍了一下你的肩膀,你立刻转过头去,看到了一张熟悉的笑脸。那么,为什么有人拍了你的肩膀时就会引起你的注意呢?
兴奋在反射弧中是以什么形式传导的?它又是怎样传导的?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假设在人群中,有人拍了一下你的肩
兴奋在神经纤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PPT优质课件 【新教材】
小结:
思考: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外电流方向有何关系?
刺 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局部电流依次传递 膜同侧形成局部电位
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一般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被切断或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品等因素,都会中断冲动的传导。②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内有许多条神经纤维,但是它们各自传导本身的冲动,而不波及邻近的神经纤维。③双向传导性: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④非递减性传导 :电信号是不衰竭的。 ⑤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能够不断的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能力,对于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人教版1
(新教材)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人教版1
(新教材)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人教版1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
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PPT优质课件 【新教材
神经冲动传导
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PPT优质课件 【新教材】
请同学们复述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请同学们复述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PPT
总结一下
总结一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PPT优质课件 【新教材】人教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假设在人群中,有人拍了一下你的肩膀,你立刻转过头去,看到了一张熟悉的笑脸。那么,为什么有人拍了你的肩膀时就会引起你的注意呢?
兴奋在反射弧中是以什么形式传导的?它又是怎样传导的?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假设在人群中,有人拍了一下你的肩
兴奋在神经纤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PPT优质课件 【新教材】
小结:
思考: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外电流方向有何关系?
刺 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局部电流依次传递 膜同侧形成局部电位
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一般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被切断或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品等因素,都会中断冲动的传导。②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内有许多条神经纤维,但是它们各自传导本身的冲动,而不波及邻近的神经纤维。③双向传导性: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④非递减性传导 :电信号是不衰竭的。 ⑤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能够不断的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能力,对于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人教版1
(新教材)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人教版1
(新教材)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人教版1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43张)课件

知识点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问题引领】
1.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并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什么?该过程消耗的ATP主要来自 哪里?
提示:胞吐;线粒体。 (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吗?说明原因。 提示:不一定。若释放的为抑制性递质,则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3)兴奋传递过程中,在整个突触、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信号转换分别 是怎样的? 提示:整个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 号。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归纳提升】
1.神经递质 (1)本质: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使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 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2)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有受体蛋 白)。 (3)最终去向:迅速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 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2.神经元之间电流计的变化
素养提升
推断假说与预期 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 根据假说进行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若实验结果与预期 相同,则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典型例题】
下图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电位变化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 的( )
A.神经纤维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 B.刺激形成的兴奋部位电位变化是由于K+内流引起的 C.膜内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 D.兴奋传导过后又会恢复到静息电位 答案:B
解析:在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 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产生电 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膜内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 相同,而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兴奋传导过后,膜电位又 变成内负外正,即又会恢复到静息电位。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2、突触
突触由 、 与 组成。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过程
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适宜刺激
-
-
-
-
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传导形式:局部电流
去极化
Na+
K+
极化状态
复极化
K+外流
反极化
过程
刺激
膜电位变化
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
形成局部电流
静息状态
膜电位:__________
1、兴奋区域的膜电位:___________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__________
分析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
4、可卡因
既是兴奋剂,也是毒品。
5、作用
可卡因能干扰交感神经的作用,导致心脏功能异常,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吸食可卡因者可产生心理依赖性,长期吸食易产生触幻觉与嗅幻觉,最典型的是有皮下虫行蚁走感,奇痒难忍,造成严重抓伤甚至断肢自残、情绪不稳定,容易引发暴力或攻击行为。 长期大剂量使用后突然停药,可出现抑郁、焦虑、失望、疲惫、失眠、厌食等症状。
突触由 、 与 组成。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过程
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适宜刺激
-
-
-
-
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传导形式:局部电流
去极化
Na+
K+
极化状态
复极化
K+外流
反极化
过程
刺激
膜电位变化
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
形成局部电流
静息状态
膜电位:__________
1、兴奋区域的膜电位:___________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__________
分析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
4、可卡因
既是兴奋剂,也是毒品。
5、作用
可卡因能干扰交感神经的作用,导致心脏功能异常,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吸食可卡因者可产生心理依赖性,长期吸食易产生触幻觉与嗅幻觉,最典型的是有皮下虫行蚁走感,奇痒难忍,造成严重抓伤甚至断肢自残、情绪不稳定,容易引发暴力或攻击行为。 长期大剂量使用后突然停药,可出现抑郁、焦虑、失望、疲惫、失眠、厌食等症状。
(新教材)高中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PPT优质课件人教版1

破
作
提
业
素
能
返 首 页
·
6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课
教
堂
材
检
研
测
·
读 速
探
达
新
标
知
·
·
课
核 心
离子运输
电位 图中状态(A 区或 B 区) 时 分
突 破
静息电位 _K_+__外__流__ 外__正__内__负__
_A__区___
层 作
提 素
动作电位 _N_a_+_内__流__ 外__负__内__正__
_B__区___
业
能
返 首 页
7
·
课
教
堂
材
检
研
测
·
读
速
探 新
3.传导特点
达 标
知
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兴奋可沿神经纤维
课
核 向两侧同时传导。
心
时 分
突
层
破
作
提
业
素
能
返 首 页
·
8
·
课
教
堂
材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检
研
测
·
读
探
1.突触的结构(如图)
速 达
新
标
知
课
时
核 心
分
突
层
破
作
业
素
能
返 首 页
·
10
·
课
教
堂
材 研
2.传递过程
检 测
·
读 速
探 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二
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3.兴奋传导的机制和过程 (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 (2)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兴奋向前 传导,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一
二
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3.传递特点 (1)特点:单向传递。
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2)原因 ②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一
二
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 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兴奋剂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 速度等作用。 2.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 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 药品。 3.兴奋剂和毒品等大多是通过突触来起作用的。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课堂篇探究学习
1.图甲表示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膜内外侧静息 电位的形成机理是什么? 答案:神经细胞外的Na+浓度比膜内要高,K+浓度比膜内低,静息时, 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 于膜内,因此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图乙表示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神经细胞膜受刺激部位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大量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因此表现 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
一
二
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1)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说明静息时神经表面各处电位 相等。 (2)而在图示位置的左侧给予刺激时,电表发生2次偏转,这说明刺激 后会引起a、b间两次出现电位差。 (3)实验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的形式 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2.兴奋传导形式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也叫神经冲动。
一
二
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预习反馈 1.判断 (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 ) (2)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 ) (3)神经递质是一种信号分子。( √ ) (4)神经元与肌肉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能形成突触。( √ ) (5)可卡因既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 √ ) (6)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定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 兴奋。( × ) (7)在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双向的。( × )
一
二
三
2.据图填空
课前篇自主预习
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D.轴突,E.线粒体, F.突触小泡,G.突触小体。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情境导引 图甲表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内外侧的电位情况;图乙、图丙分 别表示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及兴奋传导的情况。请讨论解决下列 问题。
一
二
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思考] 可卡因为什么会使人上瘾? 答案: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失去回收 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 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 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服用可卡 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
学习 目标
1.理解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培养分析与综 合、抽象与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2.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及特点,形成结构与 功能观、局部与整体观。
一
二
三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
课前篇自主预习
神经表面电位差的实验示意图
一
二
三
2.据图填空
课前篇自主预习
(1)上图中的a、c处表示处于静息电位;b处表示处于动作电位(用图 中字母回答)。 (2)神经细胞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和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神经细 胞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和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一
二
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和突触 (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 膨大,呈杯状或球状。 (2)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组成。 2.传递过程 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小泡向突触前 膜移动并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 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 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课堂篇探究学习
3.根据图丙分析局部电流的形成机理。 答案: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兴奋部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的兴奋状态,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在兴奋部位和 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局部电流。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课堂篇探究学习
归纳提升 1.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特点(方向):双向传导。 (2)传导形式:局部电流(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3)电流方向: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 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
Na+浓度比膜外低。离体神经纤维某
一部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
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
产生神经冲动。如图为该部位受刺激
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1)AB段:静息电位,K+外流,膜电位为内负外正。 (2)BC段:受刺激时,动作电位,Na+大量内流,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3)CD段: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内负外正。 (4)兴奋完成后,钠—钾泵活动增强,将Na+泵出,将K+泵入,以恢复细 胞内K+浓度高和细胞外Na+浓度高的状态。
一
二
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预习反馈 1.判断 (1)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 × ) (2)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 ) (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