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园林发展

合集下载

隋唐时期的国粹文化:园林艺术的发展及特色介绍

隋唐时期的国粹文化:园林艺术的发展及特色介绍

隋唐时期的国粹文化:园林艺术的发展及特色介绍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五个时期,即殷末周初的萌芽期、秦汉之际的生成期、魏晋南北朝的转折期、隋唐两代的兴盛期,以及宋至清末的成熟期。

隋唐的木结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已达到完全成熟,反映大自然山水风景之美的山水画已成为独立的绘画门类,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诗歌大量涌现。

在这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繁荣的社会条件下,隋唐的园林建造达到了全盛阶段。

极具皇家气派的皇家园林,造园艺术大为提高的私家园林,兼具城市公共园林性质的寺观园林,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艺术水平,构成了隋唐园林发展的庞大体系。

遗憾的是,这些优美的园林均已无存,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及有限的资料中去了解它们的原貌。

1、美如仙镜的皇家园林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另建新都——大兴城。

在建城的同时,也同步开始了水系工程的整理与修建,先后开凿了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黄渠引水入城,并疏浚漕渠故道,开凿自大兴城至潼关长达三百里的广通渠,基本解决了城市供水、宫苑用水和水路运输,同时也为园林的建造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在此基础上,隋文帝杨坚于大兴城北建造了大兴苑。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在汉魏洛阳故城以西约8公里处营建东都洛阳,并利用洛阳优越的水利条件和运河之便,开渠引来谷水和洛水,在城西修建了规模极其宏大的西苑。

公元618年李渊代隋,建立了唐朝,改大兴城为长安,仍以此为都。

除继续进行了城市建设外,又进一步修建和完善了隋代水利工程。

在园林建造上除保留和继续修建隋大兴园(唐改名为禁园)、西苑(唐改名神都苑)外,唐太宗又于贞观五年(公元613年)修造了行宫御园九成宫,贞观八年修建了大明宫,贞观十八年修建了离宫御园华清宫。

此后,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在长安城内兴建了兴庆宫,随后又在城东南隅修复扩建了曲江池和御苑芙蓉苑,并于城东北部和东侧修筑御用夹城通道,将城东北的禁园、城东的兴庆宫和芙蓉苑连在一起。

隋唐园林发展

隋唐园林发展

隋唐园林发展Array 1.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隋唐时期皇家宫苑园林的营造,始自隋文帝兴建大业城,后经隋炀帝及唐朝诸帝的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江都(今江苏扬州)和骊山等地为中心,遍及华夏大地的庞大宫苑园林体系。

1.1隋朝的皇家宫苑隋朝营造了许多皇家宫苑,其营造技法开启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文帝崇俭,炀帝尚奢,因而隋朝的宫苑园林在文帝朝和炀帝朝表现出不同的风貌。

1.1.1 隋文帝时期的大业城和仁寿宫隋文帝营建大业新都,杨坚所营建的大业城新都不仅在规模上大大超过旧都,而且在格局上鲜明地反映出封建集权国家的特点。

在大业城的布局上,御苑“大业苑”位于城北,正北的宫城地位突出,而且正面有皇先导,皂城内集中了各部衙署,这样就在都城、皇城和宫城之间建立起明确的统属关系和建筑层次。

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宋敏求在《长安志》中总结这一重要变化时说:“实隋文新意也。

”[1]除了大业城外,隋文帝还在长安以外地区营造离宫,其中著力最巨的就是仁寿宫。

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帝命杨素出,于岐州北造仁寿宫。

素遂夷山堙谷,营构观宇,崇台累榭,宛转相属。

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敝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

死者以万数。

······(帝)登仁寿殿,周望原隰,见富外磷火弥漫,又闻哭声。

[2]由此可知,隋文帝的仁寿宫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1.1.2隋炀帝时期的东都洛阳宫苑隋炀帝“无日不治宫室”[3],其所营造的宫苑缔造了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隋炀帝营造宫苑的重点在东都,史载他“初造东都,穷诸巨丽。

······曾雉跄芒,浮桥跨洛,金门象阙,咸竦飞观,颓岩塞川,构成云绮,移岭树以为林薮,包芒山以为苑囿,”[4]官苑营造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炀帝“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

隋唐--古典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古典园林的全盛期

公共园林与城市绿化
长安
长安城的街道绿化,由于政府的重视而十分出色。 贯穿于城内南北向大街和三条东西向大街宽度均在百 米以上,其他的街道也有几十米宽。街的两侧有水沟, 栽种整齐的行道树,称为紫陌,以槐树为主,公共游 憩地则多以榆树、柳树。除此之外也采用其他树种如 桃、柳、杨之类。
长安城郊外林木繁茂,山清水秀,南郊和东郊都 是私家园林荟萃的地方。关中平原的南面、东面、西 面群山环抱,隋唐的许多行宫、离宫、寺观都建置在 这一带。北面则是渭河天堑,沿渭河布列汉唐帝王的 陵墓,陵园内广植松柏,增进了这里的绿化。长安的 绿化不仅局限于城区,还以城区为中心向四面辐射, 形成了近郊乃至关中平原生态大环境绿色景观。
a山水画:趋于成熟;山水画家总结创作经 验,著“画论”
b山水诗与山水游记:成为两种重要的文学 体裁(诗画渗透的自觉追求;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 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 尤为明显例如诗人王维)
历史背景
6. 7.
唐代无论宫廷和民间都盛行赏花、品花
技木牡进 术。丹步观 利还等,赏 用有,培植
4.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置在两京,两京以外也有
5.皇家造园以隋、初唐、盛唐最为频繁,天宝以后,皇 家园林的全盛局面消失,一蹶不振
三大类型:皇家、私家、寺院
大内御苑
特征: 1.紧邻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 2.宫与苑彼此穿插、延伸(宫廷区中有园林成分, 苑林区内有宫殿的建置) 3.宫城和皇城内广种松、柏、桃、柳、梧桐等树木 4.宫廷区的绿化种植很受希重望视,树种也是有选择的
具体细节 1.大体上仍沿袭秦汉以来“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 总体布局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海 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山上有道观建筑, 但仅具有求仙的象征意义,实为游赏景点 2.海北有十六组建筑群和数十处供游赏的景点,海南 有五个小湖 3.苑内不少景点均以建筑为中心,用十六组建筑群结 合水道的穿插而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林集群,是一种 创新的规划方式 4.苑内植物配置范围广泛,移栽品种极多 5.西苑以人造渠、海、池、湖,模拟天然河湖水景而 构成一个完整水系,又与‘积土石为山’相结合而构 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山水空间。

隋唐皇家园林的发展成就与艺术特点

隋唐皇家园林的发展成就与艺术特点

隋唐皇家园林的发展成就与艺术特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隋唐皇家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隋唐皇家园林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隋唐皇家园林在设计布局上注重整体性和对称性。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往往采用整体式布局,将各个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园林的布局也注重对称性,往往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地布置各个景点。

这种整体性和对称性的设计使得园林显得庄重而有序,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觉。

其次,隋唐皇家园林在景观造景上注重自然与人工的结合。

隋唐时期的园林注重以自然为基础,借助人工手段来营造出自然景观。

园林中常常有山水、湖泊、溪流等自然元素,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造景手法,使得这些自然元素与人工建筑相互融合,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同时,园林中也会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使得园林更加生机盎然,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第三,隋唐皇家园林在建筑风格上注重雕梁画栋和装饰繁复。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建筑往往采用砖木结构,建筑风格注重雕梁画栋和装饰繁复。

建筑物的檐角、柱子等部位常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文字,给人一种华丽而精致的感觉。

同时,园林中的建筑物也常常进行彩绘和镶嵌工艺,使得建筑物更加美观大气。

第四,隋唐皇家园林在水景设计上注重水的运用和水景布置。

水是隋唐皇家园林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水景设计十分精湛。

园林中常常有池塘、喷泉、瀑布等水景,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造景手法,使得水与山石、花草树木相互映衬,形成一幅幅美丽的水墨画。

同时,水景中还常常设置假山、亭台等建筑物,使得整个水景更加丰富多样。

总之,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在艺术特点和成就上都有着独特之处。

它们注重整体性和对称性的设计布局,注重自然与人工的结合,在建筑风格上注重雕梁画栋和装饰繁复,在水景设计上注重水的运用和水景布置。

这些特点使得隋唐皇家园林成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也为后世的园林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贯穿了多个历史时期。

下面将从六个时期,即商周时期、汉代、隋唐时期、宋代、元代和明清时期,分别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1.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的园林形式是囿和宫室。

囿是指利用自然山水林木等元素所构成的皇家园林,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洛阳的囿。

宫室则是指城市中的园林建筑,这一时期也有一些私人园林开始出现。

2.汉代汉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兴盛时期,园林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池、台、山、石等元素。

汉武帝时期,皇家园林规模空前,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林苑。

同时,私人园林也开始流行起来,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人开始营造自己的园林。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融合时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新的特点,佛教园林的出现加速了唐宋园林的发展。

隋唐时期,皇家园林达到了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安城的皇家园林。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繁荣起来,一些文人墨客开始参与到园林的营造中来。

4.宋代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致时期,园林的设计和建造都出现了空前的精致和优美,出现了写景园林和文人园林等新的园林形式。

宋代园林注重山水的表现,强调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宋代的皇家园林如艮岳、寿山等成为后世园林建造的典范。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在设计和意境上追求精致和优美。

5.元代元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蜕变时期,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新的蜕变,出现了山水园林和写意园林等新的形式。

元代园林以自然为主,追求简朴和自然,着重于山水的再现和意境的表达。

元代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北海公园、琼华岛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的发展。

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结时期,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在宋元的基础上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出现了宫廷园林、江南园林等许多不同地域和类型的园林。

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以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美而著称于世。

简述隋唐五代园林的主要特征

简述隋唐五代园林的主要特征

简述隋唐五代园林的主要特征隋唐五代园林的主要特征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时期,它涵盖了从隋朝到唐朝再到五代十国的时间段。

这段时期在中国园林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隋唐五代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闻名于世。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简述隋唐五代园林的主要特征,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欣赏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

一、宫殿花园的繁荣隋唐五代是封建帝制时期,皇帝是权力的象征,而宫殿花园则是皇帝权力和地位的体现。

隋唐五代期间,宫殿花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花园常常规模巨大,气势宏伟,充满了宏大的意象和寓意。

它们通过运用各种园林元素如池塘、假山、廊架等,打造出风景如画的景致,给人以壮丽和庄严的感受。

二、造园理念的进一步发展隋唐五代时期,造园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

传统的造园理念以山水为主,以自然景观的再现为目标,而隋唐五代的园林则更注重人文因素的引入。

园林主人常常运用人工元素如建筑、雕塑和壁画等,来增添人文气息和艺术价值。

这种人文化的园林理念使得隋唐五代的园林更富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追求意境的完美表达隋唐五代园林在追求意境和意象的表达上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它们通过创造出虚实结合的景观,使人们在园中流连忘返。

假山、小品、岩洞等园林元素的运用,使得园林中仿若进入了一个幻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

隋唐五代园林还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景观的布置和植物的选择等细节,创造出浪漫、宁静、舒适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

四、园林文化的繁荣和传承隋唐五代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繁荣和影响力超越了当时的时空限制。

这一时期的园林文化在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宝贵遗产。

它的建筑风格、造园理念和园林元素等许多方面都对后来的园林设计和园林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隋唐五代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通过以上对隋唐五代园林的主要特征的简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园林艺术的独特之处和重要地位。

《园林史》之隋唐时期的园林

《园林史》之隋唐时期的园林

2、在政治结构中,统治者对宰相制度进行改 革,确立三省六部制,既完善了国家权力机 关的职能,又使君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同时,确立科举取士制度。广大知识分子改 变了避世和消极无为的态度,通过科举积极 追求功名,干预世事,使得一批出身寒门庶 族的人得以担任国家要职,削弱了门阀士族 势力,成为国家一统局面的主要力量。
(1)花鸟画 资料: 花鸟形象作为绘画形式出现,比人物、山水都早。 在约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 现了鸟纹、叶纹的骨雕品。汉代是人物故事画风行 的时期,花鸟只作衬托与点缀在画面上出现,魏晋 南北朝时期才出现擅长花鸟的画家—南朝宋的顾景 秀,同时一些著名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等也画过以 花鸟为题材的画。这个时期花鸟画还没有成为独立 的画科,但技巧上已日趋成熟。唐代社会经济空前 繁荣,社会习俗与审美观点都有新的要求,促进了 花鸟画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独立的专门画科。
(二)史略 P54-55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王 朝,都长安。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 贡献最大、国力最强、历时较长的王朝,其 中接近一半时间处于黄金时代。 唐高祖李渊在建唐之初,就设立京师和地方 学校,注重培养和收揽人才。为把人力尽快 召回到土地上去,迅速恢复生产,增加国家 赋税收入,唐高祖沿用北魏、隋朝以来的均 田制和租庸调制,并针对当时实际情况,进 行适当地增加和删减。
(2)山水画 P教材:山水画在唐代初期还很不成熟,到 了中唐前后发生重大变化,摆脱了作为壁画 的背景来处理的这种从属关系,逐渐取得独 立地位。同时山水画家人才辈出,开始有工 笔、写意之分。李思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画 家,被称为 “国朝山水第一”。
山水画资料1: 山水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但它是出 现较迟的画科。因为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首先发 现的是动物、植物,然后是人类自己,最后才是自 然风景。 在战国以前的各类艺术品中,大量的纹饰取材于动 植物和人的活动,很难找到山水表现的痕迹。 汉代,从大量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中可以 看到,山水作为人物背景出现,渐渐多了起来。这 时的山水画极为简略、稚拙。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才迅速发展,而且成 为独立的画科。

隋唐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园林的全盛期
辋川别业
唐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由诗人王维所建,园内山石、建筑、植物 等元素融合自然景观,展现了唐代私家园林的艺术风格。
PART 03
隋唐园林的艺术特色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建筑布局与山水融合
建筑风格
空间层次
隋唐园林的建筑风格以壮丽、雄伟、精致 为主,注重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多采用木 结构,屋顶覆盖琉璃瓦,色彩丰富。
布局严整
隋唐园林的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充 分考虑了景观的序列感和空间感。
建筑与山水的融合
隋唐园林中的建筑多依山傍水,与自 然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和谐、 宁静的氛围。
植物配置丰富多样
隋唐园林中植物的种类繁多,配置方 式多样,为园林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 生机。
PART 02
隋唐园林的发展历程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隋代园林的兴起
隋文帝时期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文化建设,园林艺术也得到 了发展。这一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逐渐兴起,如洛阳 西苑、江都宫苑等。
隋炀帝时期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继续推进园林建设,并开创了“行宫 ”园林形式,如江都宫行宫、洛阳西苑行宫等。这些行宫园 林多以自然山水为蓝本,注重景观的营造和园艺的运用。
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创造出深远、 多层次的空间感,使建筑与自然景观 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山水融合
园林中的建筑多依山傍水而建,与自 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山水园林的独 特风格。
植物配置与四季变化
植物种类
隋唐园林中植物种类繁多,包括 花卉、乔木、灌木等,注重植物
的季节变化和色彩搭配。
四季变化
通过不同季节的植物搭配,使园 林呈现出四季不同的景色,如春 季的樱花、夏季的荷花、秋季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园林发展Array 1.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隋唐时期皇家宫苑园林的营造,始自隋文帝兴建大业城,后经隋炀帝及唐朝诸帝的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江都(今江苏扬州)和骊山等地为中心,遍及华夏大地的庞大宫苑园林体系。

1.1隋朝的皇家宫苑隋朝营造了许多皇家宫苑,其营造技法开启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文帝崇俭,炀帝尚奢,因而隋朝的宫苑园林在文帝朝和炀帝朝表现出不同的风貌。

1.1.1 隋文帝时期的大业城和仁寿宫隋文帝营建大业新都,杨坚所营建的大业城新都不仅在规模上大大超过旧都,而且在格局上鲜明地反映出封建集权国家的特点。

在大业城的布局上,御苑“大业苑”位于城北,正北的宫城地位突出,而且正面有皇先导,皂城内集中了各部衙署,这样就在都城、皇城和宫城之间建立起明确的统属关系和建筑层次。

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宋敏求在《长安志》中总结这一重要变化时说:“实隋文新意也。

”[1]除了大业城外,隋文帝还在长安以外地区营造离宫,其中著力最巨的就是仁寿宫。

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帝命杨素出,于岐州北造仁寿宫。

素遂夷山堙谷,营构观宇,崇台累榭,宛转相属。

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敝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

死者以万数。

······(帝)登仁寿殿,周望原隰,见富外磷火弥漫,又闻哭声。

[2]由此可知,隋文帝的仁寿宫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1.1.2隋炀帝时期的东都洛阳宫苑隋炀帝“无日不治宫室”[3],其所营造的宫苑缔造了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隋炀帝营造宫苑的重点在东都,史载他“初造东都,穷诸巨丽。

······曾雉跄芒,浮桥跨洛,金门象阙,咸竦飞观,颓岩塞川,构成云绮,移岭树以为林薮,包芒山以为苑囿,”[4]官苑营造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炀帝“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

”[5]东都洛阳营建完成后,使隋朝宫苑呈现出新的风貌。

宫苑中建造宏大的建筑为以后的盛唐气象埋下伏笔。

更重要的洛阳宫苑发展了理水艺术,使我国皇家园林的景观体系趋于成熟。

隋炀帝在营造东都之时,着力发展了引水工程,“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6]利用洛阳优越的水利条件和运河工程,使水体从单纯的欣赏景观变成连接园林各要素的重要手段,开创了以后皇家园林的山水相间式布局。

隋朝皇家园林最杰出的代表作是位于东都洛阳的西苑。

据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记载,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方丈、蓬莱、瀛洲诸山,高出水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向背如神。

北有龙麟渠,萦纡注海内。

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

”[7]结合《隋上林西苑图》(图1),隋洛阳西苑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西苑仍然承袭着海中三仙山的传统,但山、海及宫殿的景观及组合方式更为丰富。

其中的海是由相互连通的池沼组成,三山分列其间,形成空间景观上的对比。

图1 隋上林西苑图[8](2)全园分为山海区、渠院区、宫室区和山景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自成体系,义与其他部分相互映衬。

(3)西苑中水网发达,水体形态变幻纡曲,形成了海、渠、湖等多种类型的水面。

(4)水体从单纯的观赏对象发展成为组织空间布局、营造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

西苑中的龙麟渠不仅仅是一条游船航行的水道,而且将沿渠十六院组织成一个整体,并进而与南面的山海区相通连,大大增强了皇家园林的自然气息与艺术变化。

隋洛阳西苑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的皇家园林,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

”[9] 1.2唐朝的皇家宫苑1.2.1唐长安城的宫苑唐长安(隋大兴)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一百多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

(图2)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

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

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另外两处“大内”。

唐长安城的主要宫苑有禁苑(三苑)、大明宫和兴庆宫。

图2 唐代长安城平面图[10](1)禁苑禁苑是隋朝修建的隋大兴苑,位于长安城之北,唐朝改名禁苑。

它包括禁苑、西内苑、东内苑三个部分,故又称“三苑”(图3)。

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载,图3 唐长安禁苑图[11]禁苑东界沪水,北枕渭河,西面包入汉长安故城,南接都城。

“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二十三里,周一百二十里。

······苑内宫亭,凡二十四所。

”[12]由于禁苑面积宽广、林木密茂、建筑疏朗,因而除供皇室游憩之外,还兼作驯养野兽的兽园、供应瓜果的菜园和狩猎放鹰的猎园,是一个多功能的皇家园林。

(2)大明宫图4 大明宫平面图[13]大明宫(图4)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宫城,其位置“北据高原,南望爽垲,每天晴日朗,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视如在槛内”。

[14]大明宫的南半部为宫殿区,北半部为苑林区,呈典型的宫苑分置的格局。

宫殿区的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凡凤门、正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和蓬莱殿,与长安城的南北中轴线平行;苑林区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立蓬莱山,山上遍植各种花木,池周环绕宫殿建筑。

(3)兴庆宫兴庆宫原名隆庆坊,唐玄宗李隆基为皇太子时的府邸。

李隆基登基后,将于开元二年将兴庆坊扩建为兴庆宫,并移住兴庆宫听政。

[15]根据徐松《两京城坊考》记述,兴庆宫为了因就龙池(即原兴庆池),北半部为宫廷区,南半部为苑林区,形成北宫南苑的格局。

1.2.2唐洛阳城的宫苑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90米,面积约45.3平方公里,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

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

洛阳城北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宫城之西,而不能如大兴那样建在城北。

(图5)图5 唐洛阳城的宫苑平面图[16](1)唐洛阳城的主要宫苑唐朝洛阳的宫苑虽然在数量上不及长安,但也不乏精工之作,其中尤以则天明堂为最。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

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

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橕楣籍以为本。

下施铁渠,为辟雍之象。

号日‘万象神宫’。

又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贮大像。

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

”[17]①天明堂尚高不尚广。

武后所造明堂周围仅数百尺,高却近三百尺。

根据唐朝度量衡大约“1800尺=1里”[18]的标准,该楼的高度用今天的计量单位来度算的话大约高达82米,真可谓高耸入云,即使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也是一座高楼。

②天明堂应呈伞形结构。

在则天明堂的建筑结构上,自上而下贯穿全楼的是中心的十围巨木,其他的横梁、斜木、楣柱和支撑架都由之延伸出来。

这种类似雨伞骨架的结构样式既显示出武后选用材质之坚实。

③天明堂十分注重修饰,并引水入台,成园林形制。

在明堂中,金属构件比比皆是,有楼底的金风,也有楼底的铁渠,还有楼中呈“盘纠之状”[19]的铜铸九龙。

总的说来,则天明堂改变了古代明堂的传统形制。

明堂是我国自上古时期沿传下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宗庙式建筑,后来发展成为集宗庙、宫殿、园林于一体的皇家建筑。

2.隋唐时期的私家园林2.1隋唐私家园林兴盛的原因(1)安定的社会环境在充实的物质资源支撑之下,人们开始注重生活水准和审美享受,于是治园营宅蔚然成风,私家园林遂大行于天下。

隋唐私家园林最为兴盛的地区,往往也是社会最为安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如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江南和巴蜀等地。

如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所说:“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

”[20] (2)发达的交通隋炀帝登基后“土木之功不息”,[21]开凿了世界最长的大运河,并开辟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系统。

遍及全国的发达交通网络将各地连接起来,让各地的物资转运和信息交流非常顺畅。

江南的湖石、西北的珠玉、巴蜀的巨木和塞上的禽兽均可通过这些交通管线迅速送往各个中心城市,为私家园林提供了充足的建筑材料和装饰物品,也为园林营造者之问的互相观摩、交流提供了方便。

(3)文士隐逸之风的盛行动荡的仕途经常令文士不胜其烦,遂常常投身园野,通过隐逸在人工营造的山水之中来求得心灵的解脱。

在私家园林中,诗人们既可以居庙堂而寄情于林泉,又能够居林泉而心系庙堂。

园林的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入世者的避世企望,在“显达”与“穷厄”之间找到归宿,这种感情色彩的附着,为私家园林中文士园林的普及提供了思想基础。

(4)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隋唐初年,实施均田制。

到中唐以后,均田制逐渐瓦解,土地兼并和买卖盛行起来,甚至“富者万亩”,[22]使得从朝廷到州县的官吏拥有了可以依附庄园而建置园林别业的土地和房屋,间接地为私家园林的普及与兴盛提供了客观条件。

2.2隋唐私家园林的类型根据私家园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将其分为城市私家园林和郊野别业两种主要类型。

2.2.1城市私家园林城市作为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吸引了大批贵族和文士,自然成为了隋唐私家园林比较集中的区域,其中最主要的城市为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长安私家园林据《长安志》和《两京新记》载,长安城内的大多数坊区内都有王公贵族的私家园林,规模大者甚至占据半坊以上。

这些贵族园林内堆石为山,凿水为池,遍植花木,间架华堂,将自然山水与人丁建筑融为一体,称为“山池院”。

(2)洛阳私家园林在洛阳的私家园林中,自居易的履道里宅园是其中的佼佼者(图6),甚至可以说是代表着隋唐私家园林的最高水准。

白氏对履道里宅园进行了总体规划:“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池桥道间之。

”[24]提出了建筑、水体、竹林的具体分割比例以及在造园时挖池堆岛、开道立桥、植竹成林。

履道里宅园的中心是池岛区,其中凿池掇岛,岛间架桥,岛上开路立亭,池中栽莲种菱,池畔停泊舟舫,岛上放养野鹤,环池修建东粟廪、北书库和西琴亭等建筑。

图6 履道里宅园复原图[23](3)扬州私家园林有关文献作品的扬州私家园林有《续玄怪录》中所提到的“裴氏樱桃园”[25]、《旅次扬州寓居郝氏林亭》中提及的“郝氏园”[26]、《寄扬州韩绰判官》中提及的《二十四桥》[27]和《题木兰院二首》中的“木兰院”[28]。

等。

不过,由于这些作品中对于扬州私家园林的具体描述较为欠缺,因此也难以对当时的情况做出具体分析。

(4)成都私家园林自蜀汉开始,四川地区的经济开始发展并赶上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中原和江南,私家园林随之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