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清热药

合集下载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是一类常见的中药,对于清热解毒、降火等作用有着明显
的功效。

根据其作用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清热药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适用于内热烦渴、口干舌燥、大
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龙胆泻肝丸、大黄附片、三黄片等。

第二类: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治疗因感染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口腔疮
症等。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银翘散、板蓝根颗粒、连花清瘟口服液等。

第三类: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同时能够消炎止血,适用于热毒
血症、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凉血药有紫草、龙血竭、黄连等。

第四类:清热祛湿药
清热祛湿药主要用于祛湿解热,适用于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
的清热祛湿药有茵陈蒿合剂、薏苡仁汤等。

以上是清热药的基本分类,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清热药时,必须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进行正
确的用药。

同时,这些清热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不宜在
孕妇和儿童中使用、过量使用会导致肝肾损伤等,应当引起重视。


好用药才能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学 9 清热药

中药学   9 清热药

黄连
来源:毛茛科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的根茎。 别名:前述三者分别称味连、雅连、云连; 炮制:生用;酒炒;吴茱萸汤炒(萸黄连);姜黄连。 性能: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本品大苦大寒,善泻心火、清胃热;长于清中焦肠 胃湿热。兼能清肝热,有良好解毒作用。
应用: 1、肠胃湿热的泄痢;胃热呕吐。 2、热入心包的高热神昏;心火亢盛的心悸失 眠;血热吐衄。 3、热毒疮痈、口舌生疮、目赤肿痛、耳痛流 脓。 其他:⑴痔疮便秘;⑵烧烫伤;⑶心律失常等。 用法:生用清心火、湿热; 炒用寒性减缓; 酒炒清上焦火; 姜黄连止呕。
青葙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概念:性味苦寒,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性能特点:苦,寒。沉降下行为主。 功效:清热燥湿;泻脏腑火;清解热毒。 应用:1、湿热证—①湿热内蕴;②肠胃湿热;③肝 1 — 胆湿热;④下焦湿热;⑤湿热痹痛、痿 证;⑥肌肤湿热。 2、脏腑火热证——心、肺、肝、肾火(或热)。 3、热毒证——疮痈肿毒、口舌生疮等。 注意:容易伐胃伤阴,阴亏及脾胃虚弱者慎用。
天花粉
来源:葫芦科栝楼的块根。 别名:栝楼根、白药、瑞雪。 性能:苦、微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应用:1、⑴热病伤津;⑵消渴。 2、 ⑴肺热咳嗽;⑵肺燥咳嗽。(滋燥饮) 3、痈肿疮疡、乳痈。(仙方活命饮) 按:现代用其蛋白制成注射液用于中期妊娠引产。 注意:用针剂引产须先做皮试,过敏者勿用。 按:本品养阴生津作用强于芦根。
芦根
来源:禾本科芦苇的地下茎。 按:芦苇—蒹葭;芦—旱生,细而黑;苇—水生,粗而白。 炮制:晒干生用;鲜用;芦根汁。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按:本品可清肺、胃热;祛痰排脓;利尿; 略能宣散风热、透疹。 应用:1、热病伤津。 2、⑴肺热咳嗽,痰黄稠;(桑菊饮) ⑵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 ⑶肺痈;(苇茎汤) ⑷麻疹早期。 3、胃热呕吐。(芦根饮子) 4、尿短赤涩痛。

中药学之清热药

中药学之清热药

中药学之清热药清热药定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及清虚热等功效。

主治:气分实热、湿热、解毒、血分实热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苦寒或甘寒,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

适用于邪在气分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脏腑实热证。

★石膏【主要性能】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清热敛疮。

【应用】1、气分实热证2、肺热喘咳3、胃火上炎证4、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用法用量】煎服,15~60g,打碎先煎。

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生用清热泻火、清泻肺胃,煅用敛疮。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知母【主要性能】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1、气分实热证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津伤口渴,消渴4、骨蒸潮热【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本品滑肠,脾虚便溏者慎用。

寒水石【主要性能】辛、咸,寒。

归心、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应用】1、热病烦渴 2、疮痈口疮,水火烫伤【用法用量】煎服,10~15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芦根【主要性能】甘,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胃止呕,清肺排脓,利尿。

【应用】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吐 3、肺热咳嗽,肺痈 4、热淋【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用量加倍。

▲天花粉【主要性能】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应用】1、热病口渴,消渴 2、肺热或肺燥咳嗽 3、热毒疮痈【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

反乌头。

※竹叶【主要性能】甘、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中药学清热药归纳总结

中药学清热药归纳总结

中药学清热药归纳总结1. 清热药的基本概念清热药,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清凉,是不是?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我们清理体内的“热”。

在中医理论中,热可是个大问题,热过多就容易让人烦躁,甚至生病。

我们可以把清热药想象成那种一杯清凉的绿豆汤,喝下去立刻神清气爽。

比如说,夏天一来,大家都爱喝点消暑的饮料,这也是清热的一种体现哦。

1.1 清热药的分类在这儿,清热药其实可以分为几类: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凉血药。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别担心,咱们一个个来。

清热解毒药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主要是针对那些发炎、肿痛的情况,像黄连和金银花这些都是高手哦。

它们就像你的好朋友,遇到麻烦总是会来帮忙。

1.2 清热泻火药接下来是清热泻火药。

这些药物主要是为了降温解热,像是心火旺盛的人喝凉水一样舒服。

比如说,石膏和知母,这两个小家伙可是不少发热症状的“救星”。

用它们的朋友,往往都是那些感觉到脸上火辣辣的,简直像是锅里煮水了,心情自然不会好。

2. 清热药的使用那么,清热药到底怎么用呢?其实,它们的用法也挺简单。

通常来说,医生会根据你的症状,给你开合适的药方。

就像你去餐厅点菜一样,得看你今天的“胃口”。

有的人可能需要一剂重口味的药,像是黄连,效果立竿见影;有的人则可能需要些温和的药,比如菊花,慢慢来,感觉就像是在海边慢慢享受日落一样。

2.1 日常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清热药不仅限于药材,还有许多食材也是它们的好帮手。

像夏天时喝的绿豆汤、苦瓜、甚至是凉茶,都是清热的好选择。

试想一下,躺在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杯冰凉的饮品,简直就是享受生活呀。

清热药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对抗“热”,还可以调理身体,让我们随时保持清爽的状态。

2.2 注意事项不过,话说回来,使用清热药的时候也得小心,不能随便乱来。

尤其是那些脾胃虚寒的人,喝太多清热药可就要小心了,容易让自己冷得发抖。

就像我们在夏天吃冰淇淋,虽然爽,但吃多了肚子也受不了。

记得找医生咨询,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总是没错的。

《中药学清热药》课件

《中药学清热药》课件
《中药学清热药》 ppt课件
目录
•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 常用清热药介绍 •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01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清热药的定义
清热药
指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病高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症状。
清热药的特点
具有寒凉性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邪,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作用。
详细描述
知母味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 肺热燥咳、骨蒸潮热等症状,也可用于治疗消渴等症状。知母含有多种皂甙和黄 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03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配伍原则
01
针对病症
清热药应针对热性疾病,如发热 、炎症等,选择合适的清热药进 行配伍。
药物协同
02
03
药物拮抗
在配伍过程中,应选择能够增强 清热药效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避免与清热药产生拮抗作用的药 物,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 应。
配伍禁忌
寒凉药配伍
清热药本身具有寒凉性质,不宜与同样寒凉性质的药 物配伍,以免加重寒凉作用。
温热药配伍
清热药不宜与温热性质的药物配伍,以免产生药物相 克,降低药效。
04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A
抗炎作用
清热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 应,减轻红肿热痛等症状。
抗菌抗病毒
清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于多种 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B
C
抗肿瘤
部分清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 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调节免疫
清热药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 抗力,提高抗病能力。

中药学清热药总结

中药学清热药总结

中药学清热药总结
清热药是中药学中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降火降温,用于治疗热病、感染性疾病等症状。

以下是对中药学清热药的总结:
1. 特点:清热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降火降温的特点,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降低体温,缓解炎症反应,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2. 分类:根据功效和药性,清热药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凉血药等几类。

- 清热解毒药:如连翘、蒲公英、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痈疽等热毒病症。

- 清热泻火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泻火清热、解毒消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高热、口腔溃疡、痈疽等症状。

- 清热凉血药:如生地、芦荟、玄参等,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毒血症、口腔溃疡等症状。

3. 性味与功效:清热药物的性味多为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等功效。

它们可以清除体内的热邪、毒素,降低体温,改善炎症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4. 应用范围:清热药物广泛应用于热病、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口腔溃疡等症状的治疗中。

在中医药中,清热药常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清热药物时,应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遵医嘱服用,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连续使用。

同时,清热药物也有一定的禁忌与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清热中成药名词解释

清热中成药名词解释

清热中成药名词解释中成药是指以天然药物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制备而成的中药制剂。

其中,清热中成药是一类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的中成药,常用于治疗热病、痈肿、口疮等症状。

以下是对清热中成药常见名词的解释。

1. 银黄颗粒银黄颗粒是一种以银黄、甘草、黄芩、连翘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解热镇痛、消肿止痛等。

适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痈肿、口腔溃疡等症状。

2. 牛黄解毒片牛黄解毒片是一种以牛黄、雄黄、石膏、黄连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解热镇痛等。

适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痈肿、口腔溃疡等症状。

3.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是一种以蒲地蓝、金银花、连翘、黄芩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解热镇痛等。

适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痈肿、口腔溃疡等症状。

4. 复方板蓝根颗粒复方板蓝根颗粒是一种以板蓝根、黄芩、连翘、甘草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解热镇痛等。

适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痈肿、口腔溃疡等症状。

5. 葛根清肺颗粒葛根清肺颗粒是一种以葛根、黄芩、连翘、桔梗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解热镇痛等。

适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咳嗽、发热等症状。

6. 石锁苷注射液石锁苷注射液是一种以石锁苷、黄芪、人参、黄连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增强免疫力、抗病毒等。

适用于病毒性感染、肝炎、流感等症状。

7. 金银花颗粒金银花颗粒是一种以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甘草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解热镇痛、消肿止痛等。

适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痈肿、口腔溃疡等症状。

8. 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是一种以藿香、荆芥、黄芩、苍术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调理胃肠、解热镇痛等。

适用于急性肠胃炎、腹泻、口腔溃疡等症状。

9. 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是一种以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简述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简述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清热药是中药药物中的一类,主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热泻火等药理作用。

在临床上,清热药常用于治疗发热、口舌生疮、便秘、皮肤病等症状。

这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多为植物提取物或矿物物质,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对人体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

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1. 清热解毒:清热药物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具有明显的消炎作用。

对于病毒或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皮肤疮疡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 凉血止血:清热药物中的一些成分对于出血症状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对于急性出血性疾病具有辅助治疗效果。

3. 清热泻火:清热药物中的一些成分能够降低体内的燥热症状,对于口舌生疮、便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根据上述药理作用,清热药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具体来说,它们主要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的治疗:1. 发热:发热是很多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感冒、肺炎、中暑等。

清热药能够有效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

2. 口舌生疮:口腔溃疡、舌炎等症状常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清热药能够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3. 便秘: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清热药通过消除体内的燥热,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问题。

4. 皮肤病:像湿疹、痤疮等皮肤疾病常常伴有瘙痒、红肿等症状,清热药能够舒缓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清热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特别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清热药,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者药物相互作用。

清热药是中药药物中的重要类别,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范围。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清热药,能够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清热药的研究和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其药效和安全性,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治疗。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清热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众多疾病。

清热药物多出自中药材,具有天然、温和、安全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热毒疮疡,湿热泻痢
(3)热淋涩痛
败酱草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祛瘀止痛
(1)肠痈,肝痈,肺痈,痈肿疮毒
(2)血滞胸痛腹痛,产后瘀阻腹痛
白头翁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1)热毒血痢
(2)阿米巴痢疾
中药
功效
主治
大青叶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利咽消肿
(1)温病热入血分之高热、神昏、发斑
(2)丹毒,咽喉肿痛,口疮,痄腮,痈肿疮毒
(2)热病烦渴,肺热咳喘,少阳寒热
(3)血热吐血、咳血、衄血、便血
(4)胎热胎动不安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
(2)热病高热、烦躁,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
(3)肝火犯胃呕吐吞酸
(4)血热妄行吐衄,痈疽肿毒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1)湿热下注之带下、淋浊、脚气、足膝红肿
解暑,截疟
(1)阴虚发热,骨蒸潮热,虚热兼表
(2)热病后期之夜热早凉,或低热不退
(3)血热疹痒、吐血、衄血
(4)疟疾寒热
(5)暑热外感,暑热烦渴
地骨皮
退虚热,凉血
清肺降火
生津
(1)阴虚发热,有汗骨蒸,小儿疳热
(2)血热吐血、衄血、尿血(来自)肺热咳嗽(4)内热消渴
中药
功效
主治
白薇
退虚热
凉血清热
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1)阴虚发热,骨蒸潮热,产后虚热,阴虚外感
(2)温病热入营血证,肺热咳嗽
(3)热淋,血淋
(4)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胡黄连
退虚热
除疳热
清湿热
解热毒
(1)骨蒸潮热
(2)小儿疳热
(3)湿热泻痢,黄疸
(4)咽痛,疮肿,痔肿便血
银柴胡
退虚热
清疳热
(1)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2)小儿疳热
(2)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癥瘕,跌打肿痛
(3)痈肿疮毒,目赤肿痛,肝郁化火胁痛
紫草
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1)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麻疹
(2)疮疡,湿疹,阴痒,水火烫伤
水牛角
清热凉血
泻火解毒
定惊
高热神昏,血热斑疹吐衄,惊风
清热解毒药
中药
功效
主治
金银花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1)外感热病,风热表证
(2)痈疮疖肿,肠痈,肺痈,乳痈
中药
功效
主治
天花粉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1)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
(2)肺热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带血
(3)痈肿疮疡,跌打肿痛
芦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利尿
(1)热病烦渴,舌燥少津
(2)胃热呕哕
(3)肺热或外感风热咳嗽,肺痈吐脓
(4)小便短赤,热淋涩痛
中药
功效
主治
夏枯草
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1)肝阳或肝火上升之头目眩
凉血止血
通淋
(1)热毒血痢,热毒疮疡
(2)血热崩漏、便血
(3)热淋,血淋
大血藤
清热解毒
活血止痛
祛风通络
(1)肠痈腹痛,痈肿疮毒
(2)跌打损伤,痛经,经闭,产后瘀阻
(3)风湿痹痛
中药
功效
主治
白鲜皮
清热解毒
祛风燥湿
止痒
(1)湿热疮疹,疥癣瘙痒
(2)湿热黄疸,风湿热痹
白花蛇
舌草
清热解毒
消痈
利湿
(1)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3)热毒泻痢
连翘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消肿散结
利尿
(1)外感热病,风热表证
(2)痈肿疮毒,乳痈,肺痈,瘰疬痰核
(3)热淋涩痛
中药
功效
主治
蒲公英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利湿通淋
(1)乳痈,痈肿疮毒,各种内痈
(2)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毒蛇咬伤
(3)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鱼腥草
清热解毒
排脓消痈
利尿通淋
(1)肺痈咳吐脓血,肺热咳嗽痰稠
(3)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瘰疬痰核,阳毒脱疽
(4)阴虚肠燥便秘
中药
功效
主治
牡丹皮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退虚热
(1)温病热入血分而发斑疹,血热吐血、衄血
(2)温病后期阴虚发热,久病伤阴无汗骨蒸
(3)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癥瘕,跌打伤肿
(4)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赤芍
清热凉血
散瘀止痛
清肝火
(1)温病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火热内伤之血热吐衄,皮下出血
(2)温病高热动风,小儿急惊抽搐,痰热癫痫
(3)温病热入心包神昏,中风痰热神昏
熊胆
清热解毒
明目止痉
(1)痈疮肿毒,咽喉肿痛,痔疮肿痛
(2)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3)高热动风,小儿急惊,癫痫,子痫
土茯苓
解毒,利湿
通利关节
(1)梅毒,或因患梅毒服汞剂而致肢体拘挛者
(2)淋浊,带下,脚气,湿疹,湿疮
马齿苋
清热解毒
(2)湿热黄疸,湿热泻痢,湿疹,湿疮
(3)热毒疮肿,口舌生疮,血热出血
(4)阴虚盗汗遗精,骨蒸潮热
中药
功效
主治
龙胆
清热燥湿
泻肝胆火
(1)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带下,湿热黄疸
(2)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耳聋胁痛等
(3)高热抽搐,小儿急惊,带状疱疹
苦参
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
利尿
(1)湿疮,湿疹,疥癣,麻风,阴痒,带下
(2)目赤肿痛,目珠夜痛
(3)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
决明子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1)肝热或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热结肠燥便秘
中药
功效
密蒙花
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谷精草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青葙子
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清热燥湿药
中药
功效
主治
黄芩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止血安胎
(1)湿温,暑湿,湿热胸闷、黄疸
(2)热淋涩痛,小便不利
(3)胃癌,食管癌,直肠癌
秦皮
清热解毒
燥湿止带
清肝明目
(1)湿热泻痢
(2)赤白带下
(3)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马勃
清热解毒
利咽止血
(1)风热或肺热之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2)血热吐衄,外伤出血
木蝴蝶
清热利咽
疏肝和胃
(1)咽喉肿痛,音哑
(2)肝胃气痛
清虚热药
中药
功效
主治
青蒿
退虚热,凉血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中药
功效
主治
石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1)温病气分高热
(2)肺热咳喘
(3)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
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4)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外伤出血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热病壮热烦渴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阴虚劳嗽
(3)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4)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
(2)湿热黄疸、泻痢、便血
(3)湿热淋痛,小便不利
清热凉血药
中药
功效
主治
生地黄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润肠
(1)温病热入营血证
(2)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
(3)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
(4)阴虚肠燥便秘
玄参
清热凉血
滋阴降火
解毒散结
润肠
(1)温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2)热病伤阴心烦不眠,阴虚火旺骨蒸潮热
板蓝根
清热解毒
凉血利咽
(1)温病发热、头痛或发斑疹
(2)咽喉肿痛,痄腮,痈肿疮毒,大头瘟疫
青黛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定惊2016?
(1)热毒发斑,血热吐血、咯血、衄血等证
(2)小儿急惊发热抽搐
(3)肝火扰肺之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4)痄腮肿痛,喉痹,火毒痈疮
中药
功效
主治
牛黄
清热解毒
息风止痉
化痰开窍
(1)热毒疮肿,咽喉肿烂,口舌生疮,瘰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