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要特点成果与展望
《当代学术: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札记

《当代学术: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本书概述 (3)1. 作者及其观点介绍 (4)2. 书籍内容与结构 (5)三、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 (6)1. 黄河流域中心起源论 (7)2. 多元起源论 (8)3. 其他传统观点概述 (10)四、新探索与发现 (11)1. 新材料的应用与发现 (13)2. 新技术的推动作用 (14)3. 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15)4. 新的观点和理论模型构建 (17)五、本书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独到见解与分析 (18)1. 从考古学角度探讨文明起源 (19)2. 环境因素在文明起源中的作用 (21)3. 人文社会因素的分析与解读 (22)4. 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互动研究 (23)六、书中论点与实证的关联分析及其价值评估 (25)1. 论点与实证的相互支撑关系解析 (26)2. 论证逻辑严密性的评价 (27)3. 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与价值评估 (28)七、本书引发的思考及启示意义 (30)1. 对当前学术研究的启示意义 (31)2.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与思考 (32)3. 对自身研究兴趣和方向的启发与影响八、不足之处与争议点分析34一、内容综述《当代学术: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一本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著作,通过对该书的阅读,我对其中所探讨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书首先概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强调了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讨不仅仅关乎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民族文化、人类文明的深入研究。
作者通过对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人类学理论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对中国文明的起源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石器工具、陶器艺术等的研究,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征,即多个文化区域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作者也指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复杂性,即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结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结论当人们谈论中华文化时,往往会涉及到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华文化已经演化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渗透到了中国人民的方方面面。
但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却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在近些年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结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中国科学院历史所在科学基础上开展的一项系列研究工程,包括了考古、语言、文献、遗传等多个方面。
该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脉络,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考古方面,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
例如,考古学家们在南京发掘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居住遗址。
这些遗址遗留下来的文物表明,那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陶器,并且掌握了磨制玉石的技术。
在中国各地,类似的考古遗址都在逐渐被发掘出来,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
在语言方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者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他们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古代汉字,发现了一些汉字的演变规律。
例如,“人”字和“口”字组成的“亻”字,在早期是平行的,后来合并成了一个单一的字形。
这种演变规律不仅可以协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还可以为我们研究古代语言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遗传方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者也运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研究中国人的基因。
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取样研究,他们确定了不同民族和人群之间的遗传关系。
例如,在西南地区的藏族人中,有些人有“高原基因”,可以有效的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
同时,研究者也发现了许多古代中国人的遗传信息,这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总体而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是非常令人展望的。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我们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一些新视角,还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各个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共同探讨。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

落
形态研究与文明探源》,《郑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⑧谢维扬:《中
国
早期国家研究中考古学证据的认定和相关理论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3
年第 1 期,⑨沈长云:《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的社会形态问题一一兼介绍一种
关
于三代社会性质的提法》,《河南大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
川
泽湖泊型;(三)“接触地带说”,即主张以阴山、秦岭、南岭三条山脉为
标
志
划分出几个接触地带,找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四)“大小中心
说
”
,
仍然坚持黄河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中心,在这一大的中心之外也存在若干个
小
的中心;(五)“辽河流域文化中心说”,理由是赤峰的红山文化并非受黄
河
仰
韶文化的影响才形成的,它有自己明显的独立特征,远古文化北方狩猎民族
文
化的特点更加突出,远古时期并非落后于中原文化。
近年有的学者提出了 “文明起源三段论”的理论。即据摩尔根的“野蛮时
代
三
段论”,特别是恩格斯文明起源论中的“三次大分工理论”,包括文明起源
三
大物质前提奠基期、文明起源三大要素生成期、文明总体标志国家形成期。
关
丁•物质前提奠基期,认为“农业起源一一新石器起源一一陶器起源”这三
大
创
新分别实现了产业创新、工具创新、日常生活用具创新。从而为文明起源奠
定
了三大物质技术基石。
有的学者通过中国与西亚的两河文明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的两河文明具有 鲜明的不同特征,即黄河文明是连续不断的文明,长江文明是断而再续的文明; 在不同的文化圈内,其文明要素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由此,形成了中国古文 明多源并起、相互促进的态势。
中华文明 简述世界上某种文明起源、发展及重要历史时期和主要王朝,以及对周围文明的影响和对当今文明的

简述世界上某种文明起源、发展及重要历史时期和主要王朝,以及对周围文明的影响和对当今文明的影响中华文明起源长期存在外来说和本土说、一元论与多元论的争辩。
传统史观认为,中华民族是从黄河中下游最先发端,而后扩散到边疆各地,于是有了边裔民族。
这种一元说史观用礼失求诸野的观点来推测区域间文明发展变化的关系,把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当作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
此论点已被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所推倒,中华文明不是从黄河中下游单源扩散至四方,而是呈现多元区域性不平衡发展,又互相渗透,反覆汇聚与辐射,最终形成为中华文明。
形成与发展的四个大历史时期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分为起源时期、元典时期、发达时期和近现代时期。
起源时期,重点是万年以来的新石器时代文明所孕育而成的中华文明。
元典时期是中华文明主体巩固与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即夏商周以来的文明至秦汉时期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帝国。
发达时期,主要是指隋唐以后,中西文明的交流进一步广泛开展起来。
近现代时期,则是指自19世纪以来的现代中国时期。
标志性王朝在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文化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高潮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两宋时期的文化复兴3"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在此以宋朝为例说明。
宋朝是中国历代朝代中经济最发达的、国民文化最兴旺的、科技创新成果最多的、人口基数增长最健康的、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繁荣鼎盛朝代。
在经济方面,农业上,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发展迅速。
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冶金业、制瓷业、造纸业、印刷业、造船业都有巨大的发展。
金融商业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取得长足进步。
宋代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居于领先地位。
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就是在两宋时期完成或开始应用的。
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等,两宋的成就也令人瞩目。
衣食住行等习俗变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经历了繁荣与衰落、变革与传承,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起源之谜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直是历史学家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中国的黄河流域就有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和农业生产。
这些古代华夏人通过耕作、养殖和捕猎来维持生计,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古代华夏文明。
良渚文化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最古老的古代城市遗址之一。
在这里,人们发展了精湛的陶器制作技术,建造了宏伟的城墙和宫殿。
同时,人们还创造了象形文字,这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中华文明的特点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首先是中华文明的农耕传统。
中国人民通过勤劳和智慧,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农业技术和农耕文化。
稻米、小麦、大豆等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物质财富。
其次是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为世界哲学史提供了独特的贡献。
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
儒家强调仁爱和家庭伦理,道家强调自然和心灵的和谐,墨家强调公平和社会正义。
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华文明还以其卓越的文化艺术而闻名。
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中国的文化遗产如敦煌壁画、京剧、中国茶文化等,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三、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精神一直得以保持和传承。
当代中国积极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等方式,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精髓。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英译版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英译版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其文化的起源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过去的研究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典型农耕文化黄河流域。
然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文明的起源可能更为复杂和多样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新探,揭示出迄今为止被遗忘、忽视或未能充分研究的观点和证据。
通过这一新的综合研究方法,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带来更全面、客观和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们将全面回顾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性传统,包括对神话传说、古代文献和历史记录的深入研究。
这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人们对自己起源的认识和解释,以及其对后世文明发展的影响。
其次,我们将介绍近年来中国考古学领域取得的重要发现。
通过对重要遗址、文物和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探讨中国文明起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些考古发现可能会改变以往关于文明起源的传统认识,同时也提供了更多未知领域的研究方向。
在文章的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所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项目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进行更深入、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示。
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希望呈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中国文明起源图景,展示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兴趣,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交流。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其中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指导读者了解整体框架。
第二部分为正文,分为起源传统和考古发现两个小节。
起源传统部分将探讨中国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和传统理论,包括一些历史文献和古籍中所记载的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说法。
考古发现部分将介绍一些近年来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发现,通过对遗址、遗物和古代建筑等的研究,揭示中国文明起源的新的线索和证据。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其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有几个主要特点和历史阶段值得我们关注。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这些古代文化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并在后来的发展中交织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特征。
尤其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出现了社会等级制度、文字的出现和发展等重要特点。
商周时期的商代和西周朝代,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深远。
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1.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社会等级制度。
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君主、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关系严格规定,并且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和责任。
2. 文字的出现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文字的国家之一。
甲骨文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象形文字,用于商代的卜辞。
在商周时期,甲骨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更规范的文字,成为后来汉字的起点。
3. 思想和哲学的繁荣: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思想与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的兴盛,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科技与艺术的进步:中国古代文明在科技和艺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中国古代文明在农业、制瓷、纺织和建筑等领域都有独特的贡献。
同时,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上也有丰富的创作。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等。
同时,在农业、冶金和商业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
21世纪初的中国古代史研究

21世纪初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期作者:彭卫内容提要:新资料的刊布促使研究工作呈现出持续进步的态势,研究者的兴趣点更为广泛,以及研究理念和学科建设引起了学界的思考,这些是21世纪最初13年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基本趋势。
目前中国古代史领域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第一,研究工作多致力于对古代历史的重建,而对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理论问题着意有限。
第二,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出现了研究工作立意有限的情形。
第三,学术评论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展。
第四,对新资料的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第五,在电子技术的背景下,提升研究者史识的紧迫性得到凸显。
在未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我们需要打通不同研究领域的壁垒,思考学术研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更多地关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问题,从而促进中国古代史研究质的飞跃。
关键词:21世纪中国古代史研究新出史料实践经验作者简介:彭卫,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史学理论研究。
21世纪最初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史学史,这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工作是接续了20世纪末的研究走向,还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向更早时期的轮回?它的实践给予我们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转化为促进中国古代史进步的因素?这无疑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篇幅里评述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设想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仅挂一漏万无法避免,且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养局限,评说不当而获其他领域内行之讥恐亦在所难免。
下面从研究趋势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以断代史研究为线索,扼要回顾和评述最近1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的进路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一、趋势2000年至2012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3.5万篇以上,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约在2800部以上①。
尽管不同断代的研究有不同特点,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初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要特点、成果与展望朱乃诚【作者简介】朱乃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主任、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末算起,已有80年的历程。
20世纪的有关探索与研究,我已做了粗略的阐述与归纳[1],这里仅归纳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要特点与重要的成果,以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一 21世纪初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最大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在国家科技部支持下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原于三个方面条件的成熟。
1. 学术发展的要求20世纪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巨大的,这些丰硕成果筑就了21世纪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坚实基础,是进一步探索、撷取更为丰硕成果的重要条件。
同时也要求21世纪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必须做更深入仔细、更广泛扎实的艰苦卓越的探索,需要更多地投入,争取在点和面的研究上取得突破,尤其是个案研究方面的突破。
这是学术发展的要求。
所以,全国社科规划考古学科调查组在2001年完成的“十五”期间《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调研报告》[2]中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列入“十五”期间重大课题之一;在2006年完成的《考古学科“十一五”规划调研报告》[3]中再次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列入“十一五”期间重大课题之一。
2.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与初步结项由国家科技部支持实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自1996年开展以来,于1999年、2000年初步结项。
从学术研究史上看,“夏商周断代工程”原本应是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这一大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及其初步结项,以及形成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国家支持、多学科结合进行学术大课题研究的经验,为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奠定了基础。
而某些不足方面的经验,也成为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吸取而予以规避。
3. 社会发展的需要80多年来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尤其是1977年以来的30多年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形成的成果,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亿万群众都在关心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这无疑是要求学术界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做出更为清晰的阐述。
已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先后分“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是由国家政府部门组织、有几十个学术单位、上百位学者参与进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使得21世纪初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呈现出一种多学科介入的生动局面。
(二)开展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各区域各种专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近10年来,许多学术研究机构组成“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非实体研究中心,搭建学术平台,组织有关学者开展学术活动。
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在2001年夏召开了由国内外四五十个学术单位110多位学者参加的具有动员、组织意义的大型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学术论文80多篇。
2002~2006年,又先后与上海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江苏省考古学会、河南博物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辽宁师范大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联合召开了分地理区域的九个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学者有520多人次,交流学术论文近300篇。
2007年又先后组织召开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成果报告会”和“古代文明研究国际论坛“两个大型学术会议。
这些系列学术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对有关学术问题的认识,促进了各区域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使得21世纪初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三)总结20世纪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认识20世纪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认识与成果,21世纪初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必然是在这些研究认识与成果基础上的继续与深入,因此对于20世纪开展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各种认识与成果,需要及时的总结与分析或是系统化,以有利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开展。
总结20世纪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一批在学术界有影响的学者,将自身的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系统化,形成代表性成果或是系统性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或是在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中组织进行20世纪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成果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进行相关的分析,以便供广大学者在深入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中参考。
二 21世纪初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要成果进入21世纪近8年来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这里仅列举几项最主要的内容。
1. 产生了对中国文明形成与初期发展认识的系统成果这项成果是由张光直、徐苹芳主编的《中国文明的形成》[4]大型著作的出版。
该书的内容是迄今为止各种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研究成果中最为系统的一项,书中的各种认识与观点是数十年考古学界研究成果的结晶,它对一些重大学术问题,立足于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了清晰而详尽的阐述。
该书论述的时间范围,从中国人的起源,一直到秦汉帝国的形成与统一,涉及中国文化与文明起源及文明社会初期发展的全过程,并做通盘的考察,提炼出中国文明的形成及其特点以及中国政体形态的发展与特征。
如徐苹芳在该书的结语(该书第九章:《中国文明的形成》)中指出:“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的独立的原生文明。
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是农业。
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得以发展。
中国文明起源和文明社会诞生之间,经历了大约三千余年。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同步发展。
商、周是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的繁荣时期,以宫庙为主体的城市和以玉器、青铜器为礼器的出现,是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的标志。
中国从氏族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时,并未削弱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政治相结合,构成了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实行血缘政治统治。
祖先崇拜是牢固的血缘关系的反映,从商周以来便成为中国宗教的主要形态,而且一直影响到后世。
秦始皇统一,改血缘政治为地缘政治,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这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该书由徐苹芳、张忠培、严文明、邵望平、张广直等主笔,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一些认识,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汇集他们个人的研究认识,积数十年功力,经十多年创作出版的《中国文明的形成》,代表着20世纪中国文明起源和初期发展研究所取得的重要的学术成就,成为21世纪进一步探索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的基础。
2. 中原地区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心性城邑聚落研究获重大突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在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项目,先后由王巍主持的两个子课题:“豫西晋南地区龙山至二里头时期聚落形态研究”和“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聚落形态反映的社会结构研究”所获得的。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再度启动对山西襄汾陶寺、河南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等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并获得重大突破。
[5]对陶寺遗址的发掘,发现并进一步确认了陶寺早期面积约56万平方米的城和陶寺中期面积约280万平方米的城,发现大型宫殿类型的建筑基址和可能与农业生产等活动有关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半圆形大型建筑,以及集中分布的一批大型窖穴,再次发现“王级”大墓和书写文字、铜器等丰富的遗存,使陶寺遗址成为目前已发现的公元前2000年前文明因素最为丰富的地点。
为重建古史、开展对传统古史中传说时代的尧舜时期的史实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依据。
对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新发现王湾三期文化晚期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大城,为探索传说时代禹的有关史迹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
对新砦遗址发掘,发现新砦文化面积约50多万平方米的城址和一座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大型祭祀性建筑,填补了由王城岗城址至二里头都邑遗址之间城址的空缺.充实了夏代前期的城邑的研究。
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新发现面积约10.8万平方米的宫城以及宫外宽达10余米至20米的四条呈“井”字形交叉的道路,明确宫城内的宫殿类大型建筑不少于9座,其中至少存在两组具有明确中轴线的建筑基址群,发现了贵族墓和随葬的完整的龙形态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还发现了与绿松石器制造作坊有关的遗存,车辙等痕迹。
进一步廓清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规划,明确了目前所知作为都城的最早宫城的形态。
此外,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还发掘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大型房址和高规格的墓葬,使学术界认识到50年前发掘华县泉护村遗址发现出自墓中的大型陶鸮鼎与1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房址残迹,并非偶然。
还发掘发现了郑州大师姑二里头文化城址、花地嘴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的陶礼器等。
陶寺遗址、新砦遗址、王城岗遗址、二里头遗址的上述这些重大发现,是21世纪初考古学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最重要的四大发现。
从中可以进一步探索中国王权形成和体现国家机构形成的王室文化的物质形态及其最初的演变发展趋势,促进这时期中原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研究的深入。
同时还为探讨中国古史框架,探讨中国国家起源、形成、发展等有关的理论,提供新的研究基点。
3. 中原地区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心性城邑的经济形态研究获重要进展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在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项目,由袁靖主持的“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与文明演进关系研究”所取得的。
主要是依托陶寺遗址、王城岗遗址、新砦遗址、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研究获得重大成果,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方法和手段,对这四处中心性城邑聚落址开展古植物研究,古动物研究,人工制品研究,以阐明当时的农业经济结构、家畜饲养状况,以及手工业中铜器、玉器、陶器、石器的制作技术等。
其中,开展的家畜饲养研究,以具体的数字阐明了以陶寺、王城岗、新砦、二里头这四处遗址为代表的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猪、黄牛、绵羊等家养动物的种类、数量的演变发展状况,提出黄牛和绵羊这种新的饲养动物和饲养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中原地区整个家畜饲养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经济形态的复杂化。
[6]开展的古植物研究,重点探索发现并分析了陶寺、王城岗、新砦、二里头这四处遗址的粟、黍、稻、大豆、小麦的数量与品种等,提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的特点:一是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二是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逐步建立起了包括粟、黍、稻谷、小麦、大豆在内的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
并指出这种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总体产量,而且还能够减少粮食种植的危险系数,是古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