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合集下载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国际化、现代化成为大势所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当今中国必须考虑的问题。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从国家层面深入系统地考虑“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最根本的问题。

为了响应党的号召,2014年3月教育部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

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也为我们高中的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

《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历史核心素养概括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并对“史料实证”做了明确界定。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本文我们将就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做简要探究。

1 大胆使用、小心求证史料实证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当代史学家吴承明说“历史研究的唯一依据是史料”,由于“史料并非史实”,所以必须考证。

经过反复考证后正确的史料才能应用于历史研究与教学中。

这与《历史课程标准》里强调的“运用可信史料”不谋而合。

1.1 没有明确出处的史料“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这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引用的汤因比的一句话。

不少学者在文章中也使用过类似意思。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这些学者和教师都没有标注他们所说的“汤因比愿意生活在宋朝”的出处。

这句话究竟是有迹可循还是人们以讹传讹呢?我们能不能将其引用到历史教学中使用呢?池田大作在《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一书中文版序言中这样写道:“我曾经问过博士本人:‘您希望出生在哪个国家?’他面带笑容地回答说,他希望生在‘公元1世纪佛教已传入时的中国新疆’。

回忆那时博士的音容笑貌仍感亲切异常。

”文中说法与前述观点相左。

教育的原点育人

教育的原点育人

教育的原点:育人作者:鲁洁, Lu Jie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97刊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年,卷(期):2008,26(4)被引用次数:24次1.杨大伟凯洛夫《教育学》:斯大林意识形态的教育代表作 20072.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出路 20063.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 20084.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19855.阎光才迫不得已的荒谬?[期刊论文]-读书 2008(07)6.汪丁丁教育的问题[期刊论文]-读书 2007(0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8.范南梅生活体验研究 20039.朱克明透视教育现象学:透视教育现象中的三个问题 2007(11)10.卡尔·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 20051.迟延萍.CHI Yan-pin回归生活世界:教育观的重建[期刊论文]-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6)2.鲁洁.Lu Jie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5(4)3.栾天.LUAN Tian为了理性的信仰——教育观的现代性与后现代之思[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赵荷花人性的教育学立场[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1)2.周士敏.魏力.马骁.马骎关于目前我省高职学生基本素质及通识教育现状的问卷调研[期刊论文]-统计与管理2011(6)3.杨建朝育“人”:教育精神的时代诉求、特质与意义[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1)4.沈洊论儒家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德育的价值[期刊论文]-学理论 2011(27)5.郑丽丽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期刊论文]-黑河学刊 2010(10)6.谭春芳.姜文中国教育政策重心的嬗变[期刊论文]-现代教育管理 2012(2)7.吴亮奎论教学的诗性[期刊论文]-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1(2)8.黄建军"以人为本,文化传承"的教育学理论建构——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述评[期刊论文]-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0(4)9.雷忠高校德育教育的思维方式[期刊论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10.廉佳和谐校园建设的探究[期刊论文]-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2)11.张乐天自我超越之必要、艰难与教育的努力——对鲁洁教授学术思想的一种体认[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12.冯建军让教育绽放人性的光辉——鲁洁先生教育人学思想述略[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彭泽平.姚琳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经验[期刊论文]-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14.刘津池.解月光高等师范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电化教育 2011(11)15.冉亚辉中国德育范式的优势与问题[期刊论文]-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1(12)16.王建平.杨秀平教育的原点:生活——一种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解读[期刊论文]-宁夏社会科学 2010(5)17.潘林珍高校师德的伦理价值解析[期刊论文]-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3)18.冯建军教育转型:从适应社会到引导社会[期刊论文]-大学教育科学 2011(5)19.郭亮从就业危机看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兼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缺失与建构[期刊论文]-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2)20.谢海均.文燕.田荣素质教育的概念厘清和内涵外延疏理[期刊论文]-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21.赵荷花人性论的反思与重构——五性说[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0(6)22.李惠从失衡走向平衡——中国教育功能研究的历程[期刊论文]-中国教师 2010(3)23.赵荷花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期刊论文]-教育学报 2010(6)24.赵荷花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期刊论文]-教育学报 2010(6)25.王慧工具人的隐退与目的人的浮现——中国教育本质研究60年[期刊论文]-中国教师 2009(19)本文链接:/Periodical_hdsfdxxb-jykxb200804002.aspx。

展望二十一世纪

展望二十一世纪

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102017-11-23 11:33:31大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中国文明将统一世界1973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与日本宗教和文化界著名人士、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关于人类社会和当代世界问题的谈话,《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先后出版过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多种文本。

以下文字为池田大作为《展望二十一世纪》中文版出版20周年而作。

汤因比博士已去世30年(1889-1975年)此刻,感慨萦怀,想起和晚年的博士在他伦敦那整洁的住宅里交谈的那些黄金般的日子。

如果他还健在,该多么高兴啊。

对谈开始,眼镜后面总是面带微笑的博士的目光严肃起来,说:“开始吧,为了21世纪的人类,让我们交谈下去!”那是1972年,熏风吹拂、鲜花绽放的5月。

博士83岁,浑身充满了沉静的热情,和44岁的我坦诚相对。

谈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恰好电视播报在英国召开首脑会议的新闻。

博士看着,悠然说了一句话,至今在我胸中震响――“可能我们的对话不惹人注意,但是将永远留存下去。

”那时我倡议“日中邦交正常化”已4年。

在东西冷战的旋涡中,各种既成势力对我的倡言施加压迫。

然而,为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中国和日本非缔结友好不可,这就是我的信念。

汤因比博士非常了解我的这种行动。

他露出慈父般的微笑,说:“因信念而遭受无端的责难是一种荣誉。

浅薄的指责跟本质毫无关系。

我们还是谈本质问题吧。

”我们谈论的本质问题很广泛,概括起来,就是探究“何谓人”“何谓社会”以及“何谓生命与宇宙的本质”。

这就汇集成了《展望二十一世纪》这本书。

博士用他那无以伦比的文明史巨眼俯瞰在薄薄覆盖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中展开的人类史,遥望未来。

博士集毕生学术之大成所说的警世词句须臾不离我耳畔。

对于哲学告缺、迷失方向的现代世界,那些珠玑话语今天也深刻提示着根本价值观,即“为了创造新地球文明需要什么”,“为了可持续的繁荣,人类应该怎样生存”对谈跨越了两年,总计10天,长达40个小时。

湖南省常德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第二次月考试题

湖南省常德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第二次月考试题

湖南省常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王夫之在论述古代两种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时说:“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文中的“封建”这一制度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个朝代A.商 B.西周 C.秦 D.西汉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宗法制 D.宗法制和郡县制3、《汉书》记载:“中朝官也,亦谓之内臣。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郡国并行制的缺陷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察举制的弊端 D.刺史制度流于形式4、《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这表明,内阁A.在太祖时期正式建立 B.在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成为朝廷的法定中央机构 D.六部百司为大学士属官5、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①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③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④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6、《唐书》记载的唐朝830名进士的分布来源见图示(注:士族指的是世家大族或豪门望族:寒门即庶族指的是一般的中小地主;小姓指的是二者之间的阶层),由此图示可知A.唐朝依然延续了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B.唐朝时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进士考试C.士族小姓寒门子弟中进士人数一样多D.唐朝科举考试进士分布来源很不平衡7、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

汤因比预言

汤因比预言

大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中国文明将统一世界1973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与日本宗教和文化界著名人士、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关于人类社会和当代世界问题的谈话,《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先后出版过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多种文本。

以下文字为池田大作为《展望二十一世纪》中文版出版20周年而作。

“可能我们的对话不惹人注意,但是将永远留存下去。

”那时我倡议“日中邦交正常化”已4年。

在东西冷战的旋涡中,各种既成势力对我的倡言施加压迫。

然而,为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中国和日本非缔结友好不可,这就是我的信念。

汤因比博士非常了解我的这种行动。

他露出慈父般的微笑,说:“因信念而遭受无端的责难是一种荣誉。

浅薄的指责跟本质毫无关系。

我们还是谈本质问题吧。

”我们谈论的本质问题很广泛,概括起来,就是探究“何谓人”“何谓社会”以及“何谓生命与宇宙的本质”。

这就汇集成了《展望二十一世纪》这本书。

博士用他那无以伦比的文明史巨眼俯瞰在薄薄覆盖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中展开的人类史,遥望未来。

博士集毕生学术之大成所说的警世词句须臾不离我耳畔。

对于哲学告缺、迷失方向的现代世界,那些珠玑话语今天也深刻提示着根本价值观,即“为了创造新地球文明需要什么”,“为了可持续的繁荣,人类应该怎样生存”对谈跨越了两年,总计10天,长达40个小时。

我曾问:“如果再生为人,博士愿意生在哪个国家,做什么工作?”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愿意生在中国。

因为我觉得,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是生为中国人,我想自己可以做到某种有价值的工作。

”在广大地域多民族融合、协调,一贯保持一个文明,对中国的这种悠久历史博士刮目相看。

他还清晰论述了中华文明精神遗产的优秀资质,预言今后中国是融合全人类的重要核心。

我本人曾10次访问贵国,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的优质顺应社会变化、切合时代而改变形态,绵绵搏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验性尝试,香港、澳门的历史性回归等,导向成功的动力当中也生动呈现“中华思想的优质”。

政治学类大学生必读专业书籍推荐清单

政治学类大学生必读专业书籍推荐清单
1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1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9.秦晖:《传统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增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三、中国历史类:
2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10.[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二、中国思想类:
11.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14.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15.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16.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五、海外汉学经典类
44.[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5.[美]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3年版。
46.[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47.[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俞可平:《社群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林达:《总统是靠不住的》,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7.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汤因比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他们相信人类的希望在中国?

汤因比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他们相信人类的希望在中国?

汤因比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他们相信人类的希望在中国?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化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明。

但并不是所有的文明都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生机勃勃,因此有的文明陨落了,新的文明在与外界的碰撞中产生了,而有的文明几千年来从没断流。

在全世界,没有断流并不断生发新的蓬勃力量的只有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什么在最近几百年却被西方超越?文明生机的根源何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再次引领世界潮流?回顾近百年来西方思想文化界通过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睁眼看世界”的比较,我们有理由相信西方一些思想家得出的结论:西方正在走向没落,人类的希望在中国!西方思想界的认识西方文明现代化以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所谓工业革命,就是从工业领域开始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机器”工业时代,它标志着西方国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同时也带动着西方文明步入现代化。

洋务运动200年后,中国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100多年来,中西方的现代化水平的差距虽然还很大,但是曾经傲慢的西方人在20世纪以来,就开始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西方极端个人英雄主义和国家治理模式开始反思,试图寻求21世纪健康发展模式。

不少思想家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眼光投向中国。

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被称为“哲学国度”的德国,是最早思考人类未来的国家之一。

哲学家斯宾格勒在“一战”期间完成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断言:西方文化即将没落,太阳升起的地方还看不到人类的曙光。

斯宾格勒的同胞尤利斯噶尔同样也写了一本书《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他说:不用担心人类的未来,有一个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许多许多生命的,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这个力量就是中国老子的智慧。

道法自然此后,德国诗人柯拉邦德发表了一篇《听着,德国人》的演讲稿,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东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高二历史2024.1本试卷共12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本部分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郭店楚简中的《尚书·洪范》记述了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箕子陈述“天地之大法”,其中包括王者遇大事,要“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由此可见()A.西周形成天子、诸侯、卿、士等级制B.周初仍保有民众议政的原始民主遗风C.敬鬼神是周人政治生活中首要之事D.庶人与卿士具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地位2.《韩非子·八经》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据此判断,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视()A.人情好恶B.道德教化C.法治建设D.轻刑薄赋3.下图反映了中国某朝的中央行政中枢权力分配情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中外朝共同辅佐皇帝决策B.丞相与尚书台共议国政C.太尉与御史大夫共掌监察D.中枢权力的分散及转移4.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论述东汉时写道:“自公卿、大夫至于郡县之吏,咸选用经明行修之人,虎贲卫士皆习孝经,匈奴子弟亦游太学,是以教立于上,俗成天下。

”这表明()①郡县由中正官依据德行和家世选拔人才②东汉王朝在国家治理中重视教化风俗③匈奴逐渐汉化,民族交往交流得以推进④汉代理学兴起,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下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部分律令内容,其共通之处是()政权(或时期)律令内容曹魏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西晋峻礼教之防,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北魏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A.以尊卑亲疏作为量刑依据B.礼法结合的立法特色C.法律不完善实施血亲复仇D.开始尝试“引经注律”6.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人生与社会
第一章人类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1.人类的动物性一面
池田:所谓人类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并且应该是怎样的呢?当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能无视人类也是一种动物,并具有种种本能的欲望这个事实。

这种本能的欲望可以列举出很多,但在这里我想特别谈一下有关性的问题。

在许多本能的欲望中,性欲带有特别强烈的羞耻感,所以在文明社会当中有一种禁忌观念,认为性是应当隐密的。

但是,现代的倾向是要重新认识人类的真实面目,尤其要排除这种对于性的禁忌看法,与传统的观念产生了矛盾。

现在,性解放是世界性的潮流,特别在欧洲、美国、日本更为显著。

其汹涌之势从根本上动摇了现代社会,这样说大概也不为过吧。

正确地理解性的问题当然是必要的,无益地将其隐密禁锢起来也难以令人苟同。

那样做也许反会促使性向不健康转化。

但是至于今天性解放的状况,能不能夸夸其谈地如一些人所说是通向人类解放的道路,还是个很大的疑问。

我深感这其中有某些重大的缺陷。

我以为,在性问题的思考方法的基础上有某些不足。

汤恩比:人类是处于这样一种麻烦困惑的境地,他们是动物,同时又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性存在。

就是说,人类因为在其本性中具有精神性的一面,所以他们知道自己被赋予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尊严性,并感觉到必须维护它。

因此,使人想到在生理上自己和野兽是同类,对于有损人的尊严的身体器官、机能、欲望等,人们自然要感到尴尬。

人类以外的动物没有自我意识,所以不会对自身肉体的性质感到困惑。

由害怕丧失自身的尊严而产生的困惑,在现实中丧失了尊严时的屈辱感,这类问题是高级的人类特有的。

尽管人类的本性中具有动物性的一面,但为了维护人的尊严性,人们还是精心制定了一些常规。

人类就是据此来把自己和其他动物区别开。

这是其他动物想要仿效也办不到的。

人类就是依据这些常规来对待其本能的、无法摒弃的、作为生物学遗传一部分的动物性器官和生理机能——人类的这种行为进步到何种程度,可以说是衡量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一把尺子。

池田:一切文明都各有其独特的规范和习惯,并且是世代沿袭的。

如何对待性问题,自然也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承袭下来的。

这个问题今天却以性教育的形式,当作什么特别的问题来讨论。

就是说,由各种文化传承下来的有关性的规范,过去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一部分是主观性的,而今天则相反,性教育似乎是在把性问题唯物化或客观化。

汤恩比:确实在许多文明中,无论是性问题还是其他问题,都有各种规范存在,并经过了多次不断的变化。

今天,在我们的现代文明中,人类是将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隐藏起来的。

人们不会在公众面前进行性行为,一般也不会当着别人的面若无其事的排泄。

饮食的制作也
恪守常规。

关于饮食的制作,确实花样繁多,它可以细微地显示出各种文化的不同。

但还不能说它可以精确无误地表明文化健全或弊病的程度。

因为对人类来说,吃也好,喝也好,确实是一种动物的机能,与老鼠和牛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只要人们不用与啮齿类和反刍类动物相同的方法吃喝,不会有什么特别的羞耻之感。

与此相反,排泄和性交行为无论文化模式如何不同,对所有的人来讲,都会引起真正的难以为情。

因此,人类在运用这种生就的机能时,无论何人都会恪守常规。

性尤其给人一种麻烦。

这也是因为人类的性欲一般是在到了青春期才产生的。

所以,对于进入青春期的人需要给予有关性的正确知识。

不过,这种教育还需要注意方法。

如果成年人在孩子性成熟期之前,始终将性神秘化,迟迟不给他们有关性的知识,其结果可能反而会勾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对以往的一无所知感到愤怒。

这样一来,有可能使这种孩子陷入性的强烈观念,对性行为抱有过度的愿望。

与此相反,如果父母的性行为不回避孩子的耳目,那么在孩子的心目中就要失掉做父母的尊严,而孩子本身在发育成熟之前,也会沉迷于对性的关心。

如上所述,在性教育中,一个极端是过分有害的开放主义、放任主义;另一个极端是过分有害的神秘主义、压制主义。

而不走极端的中庸之倒是很难的。

池田:您说的很对。

这是现代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汤恩比:为了维护人的尊严性,除了认为地遮隐作为动物的器官和机能以外,我们还没有找到维护尊严的更好的方法,这是一个弱点。

这里,我们假定除认为以外的某种动物暂时具备了与人一样的智力,有机会来随心所欲的观察人的生态。

那么这位虚构的观察者一定会得出如下的结论:所谓的人类的尊严不过是徒有其表,其实和别的动物没有很大差别。

然而人类却要用隐藏这个事实的习惯方法来维持自己的尊严性。

但是,人类毕竟深切地认识到,自己要有尊严性。

如果不能维持这个尊严性,人就要堕落位其他动物了。

我个人以为,比起刚才虚构的观察者对人类尊严的评论来,人类自己的认识更为真实。

人意识到了尊严性,换言之,认识到了自身虽然在生理方面是动物的有机体,但同时也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

池田:是的。

如果假定把精神的作用只看成虚无的东西,是一种虚构的现象,那么人类的尊严性,人类为了获取尊严而制定的行动方式,就都会成为荒谬的东西了。

但是,事实上精神的作用和精神世界对人类来说,却占有重要的比重。

人类对有关性、饮食以及其它各种行为所制定出的行为方式或戒律,决不是毫无意义的东西。

其根据也就在于人的精神世界。

汤恩比:人类以规戒自身的动物性器官和机能来制约自己,并据此认定自己是人,拥护人性。

迄今为止,人类没有一个普遍的、统一的规范。

在各人类社会中实行的规范均各不相同。

在比较几个不同的规范体系时,我们可以下结论说这个比那个好。

而且我们也在不断的修正着规范。

但就我们所知,任何地方都没有不要任何规范的人类社会。

即或假设存在这样的社
会,也很难设想它能作为人类社会而存续下去。

人类比其他动物有大得多的行动自由。

我们比起人类以外的动物来,既能够作恶,也能够为善。

因此,如果我们抛弃了规范来生活,其行为一定连禽兽都不如。

对待性交这个问题的恰当的判断标准,就是如何维护人的尊严。

而且,在这个人类现象的领域里,由于性关系有着尤为重要的精神特征,即由于爱的存在而成为人类属性的东西。

在这里,尊严性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没有爱、没有尊严,仅仅要满足单纯的动物的欲望,这种人类的性关系只会带来精神的堕落。

人类以外的动物,对其性冲动而作出的反应由于不带有自我意识,所以是纯真无邪的。

并且,在动物的性行为中,性交是靠天生的自然控制力自然而然地加以调节的。

而在人类生活中,没有爱和尊严的性,不仅是单纯的兽欲,而且比起靠自然控制力调节的野兽性交来,在精神上、伦理上要恶劣得多。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