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代 汉 语 (上)教学课件
22 智取生辰纲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61张PPT)

第三部分(12):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 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13):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 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14):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 误失生辰纲。
(1)智藏行踪。 乔装打扮,隐藏行踪。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都做脚夫打扮。
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了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 朴刀。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侯假装做跟的伴当。 (2)智变行辰。
变更启程时间。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 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 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 也不愿活动。
明确字音
趱( zǎn )行
虞( yú )候
嗔( chēn )怪
尴尬( gān gà )
厮( sī )
朴( pō )刀
恁( nèn )地
怨怅( chàng )
兀( wù )的
面面厮觑( qù )
芥( jiè )菜
怄( òu )
忒( tuī )
舀( yǎo )酒
罗唣( zào )
聒( guō )噪
晁( cháo )盖
作品介绍
《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 篇白话小说。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 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 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 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 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 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两汉辞赋
O
N
E
01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之盛 渊源 政治导向 分类
○ (发展过程)
先秦:屈原、宋 玉45篇
汉:七十四家 959篇
《汉书》赋 1004篇
《诗》:赋的手法 —— 铺
陈
渊 源
歌颂
精神
—— “劝百讽一”
讽谏
骚体赋
《骚》:
超现实主义
散体赋 雍容华丽
劝百讽一
• 《汉书·王褒传》载宣帝语:“赋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hú,音乐有郑 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即“娱悦”)耳目。辞赋 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 优、博弈远矣。”
汉赋发展轨迹:
一.汉初到武帝即位 骚赋流行期
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句式大抵 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 点,多用 “兮”字。
三、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 小赋勃兴期
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汉赋的类型及风格演变
汉赋大抵可分骚体赋(抒情;先声)、大赋 (体物:京都、宫殿、田猎;主流)、小赋 (写志:咏物、抒情;别派)三类。
风格四变:初司马相如雄放昂扬,次扬雄婉 转温厚,次班固精丽典雅,次张衡、蔡邕简 洁流丽。
“七体”的开山之作。
恍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 兮,浩瀇wǎng漾兮,慌旷旷兮。秉意乎南山,通望 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 日母。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 折兮,忽缪往而不来。 (《七发》)
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bì汹汹其无声兮, 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 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 交引而却会。崪zú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 磊磊而相摩兮,巆yíng震天之磕kē磕。(《高唐赋》)
汉代文学教学课件

文学院
《汉书·枚皋传》(第2367页)枚皋“从行至甘泉、雍、河 东,东巡狩,封泰山,塞决河宣房,游观三辅离宫馆,临 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为 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 《汉书·严助传》(第2790页)又,东方朔、严助,“有奇 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3)汉宣帝(询)、元帝(奭) 《汉书·王褒传》: (汉宣帝)“令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数从褒等放猎,所幸 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议者多以为 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辞赋 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 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皆以此娱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 义讽论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於倡优博弈远矣。”顷之, 擢褒为谏大夫。
文学院
3、广纳文学之士的风气: (1)诸侯(文景之世) 吴王濞(高祖侄子):枚乘《七发》、邹阳、严忌 梁孝王武(景帝同母弟):司马相如、羊胜、韩安国、路乔 如、公孙诡。组织了“梁园唱和”的文人雅集: 旧题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载:“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集 诸游士,使各为赋。枚乘《柳赋》,路乔如《鹤赋》,公 孙诡《文鹿赋》,邹阳《酒赋》,公孙乘《月赋》,羊胜 《屏风赋》,韩安国作《几赋》不成,邹阳代作。邹阳、 安国罚酒三升,赐枚乘、路乔如绢,人五匹。” 淮南王安:《离骚内篇》、《离骚传》、《淮南鸿烈》
文学院
汉初辞赋
一、汉代文士群体出现的背景原因 1、教育制度及人才选拔制度 (1)识字启蒙之学 (2)人才察举制度;考试制度 2、统治阶层的阅读兴趣与楚地风习 (1)楚汉相争时期: 楚人项羽穷途之歌:《垓下歌》
文学院
(2)汉朝 A、汉高祖刘邦:a、《大风歌》 《史记·高祖本纪》: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 会缶,布走,令别将追之。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招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百 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 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 慨伤怀,泣数行下。谒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 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目录《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3)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3)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4)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5)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 (6)第六章元明语言学 (8)第七章清代语言学 (9)《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 36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程,是为了对语言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建立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言学科学体系服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课程性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在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实用性很强。
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后续课程,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这门的学习就是要打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库,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科学地揭示中国自古以来语言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和气派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对语言学的未来走向有一定认识,以期达到对语言学有一总体把握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语言学。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能够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能够做到古为今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明确语言学术史观问题;2.了解如何处理好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的五种关系;3.掌握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8《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第一课时)课件(31张幻灯片)

汉 字 书 法 欣 赏
象形
独体字
• 日、月、山、人、水、木、井、竹
草书特点是:书法家任意挥洒,随意增减笔画,字如龙飞凤 舞,一般人很难辨认。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 间的一种字体,可以 说是楷书的草化(行 楷)或草书的楷化 (行草)。它是为了 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 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 认而产生的。
行书的特点:书写 时比较舒展,流动。 追求大小相兼,收放 结合,疏密得体,浓 淡相融。
公民 文化需求
文化产品
发展大众文化(含义、要求)
(1)为什么要“各美其美”?
三、教学方法
说一说
你发现了汉字字形演变的什么规律?
汉字字形演变的总趋势是从繁到简: ▲象形性逐渐减弱,从图形化演变为线 条化、平直化。 ▲笔画由多到少,结构由复杂到简单。 更快捷,更规范。
整体趋势:由图案化趋向符号化,朝笔画结构的整齐统一发展。
规律 : 由繁到简,象形性逐渐减弱,规范化……
甲骨文
三千多年前殷商时 代通行的文字。
主要记录商代王室 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 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 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 称之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 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 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 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 字形大小不一。
金文(钟鼎文)
西周及春秋时代 浇铸在青铜器――钟 鼎、生活用品、武器 等上面的文字。古代 称青铜叫金,所以后 世称青铜器上的文字 叫金文。
金文的主要特点: 笔画肥大厚实,结构、 行款趋向整齐,图画 特征明显减少,文字 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甲骨文
金文
篆书书法欣赏
大篆(籀文)
从西周金文直接
发展而来,结构特点 (二)内在结构:本框内容,条线清晰,结构完整。教材围绕主次矛盾的关系展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揭示原理内容:先从具体事例入手,而后从理论上分析主次矛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件

小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建议对 当时的所谓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后的文字。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规
范,淘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 了一些字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 写法,并使之固定下来。小篆的字数,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有九千三 百五十三个。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 武信是也。” 特点 第一、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 即都表义。 第二、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 分类 第一、同体会意。即用相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步 、 林 、从 、比 等字。 第二、异体会意。即用不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逐 、 莫 、牧 、取 、休 等字。
(2)《尔雅》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作者说法不一。全书共3卷,20篇。 编排体例: 按所释词的内容分为19类 解说体例: 对词采取同义归类、总括解释的方法。 局限: 对总括性的解释往往流于粗疏简略。 (3)《康熙字典》 编排体例: 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将各部首 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 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注音方法: 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 不足: 错误较多。 (4)《汉语大字典》 字形: 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隶书等形体。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特点 第一、是独体字。 第二、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 分类 第一、纯符号性的,如: 上 、下 、一、二、三、亖、 五。 第二、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性的符号表示意义所在。如: 本 、末 、亦 、刃 、甘 、寸 等字,分别表 示树根、树梢、腋窝、刀刃、香甜和寸口等意义。
语言学概论文字和书面语1

特的发音。这类似于日语中的汉字与假名的关系。
语言学概论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 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
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
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 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 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 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 楷书。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 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 承至今的文字。
其特点是:字母选自古汉字,音节拼字法采用三拼制,主要用来标注汉字读音。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 音知识有很大贡献。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当局 改称为国音符号。
语言学概论
国语罗马字
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
注音字母 汉语拼音方案 国语罗马字
语言学概论
2、关于“文字改进和改革” (1)文字改进
在不改变文字体系的情况下对文字系统进行改进。
(2)文字改革 将文字从一种文字体系改变成另一种文字体系。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文字与图画的区别:
图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去表达一定的意义,是不能“读
音符分为:①元音的音素符号(V型),②元音
和辅音的音节符号(VC型),③辅音加元音或只表 辅音的音节音素符号(CV或C型),④辅音加元音加 辅音的音节符号(CVC型)。此外,还有少数只有规 定的辨别功能的“定符”。 玛雅文字似汉字。是象形文字和声音的联合体, 玛雅雕刻文字既代表一个整体概念,又有各自独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刻木记事第二节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一文字的产生1文字创造的方式2文字创造的早期形态结绳记事符号记事岩画语言学概论二文字的发展一文字发展的几个阶段表意表意兼表音意音表音语言学概论二文字的发展一文字发展的几个阶段1由记事图画直接发展出来的表意字由记事图画直接发展出来的表意字语言学概论2表音字的出现语言学概论实实例语言学概论埃及5000多年前第一王朝创始的文字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课件:秦汉文学 (共30张PPT)

秦代文学
为了巩固统治,秦王朝 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 济文化的改革,这些措 施对推动社会历史的发 展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 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秦 却结束了先秦百家争鸣 的局面,扼杀了士阶层 的文化创造精神。最著 名的就是“焚书坑儒”。焚 书坑儒使秦的学术与文 学几乎一片荒芜。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 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 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 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 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 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 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 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 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 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 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 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 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政论文:汉初处于西汉建国立业的初级阶段。 具有时代感的汉初文人,针对当时社会错综复 杂的局势而积极进言献策,形成了汉初独特的 文学形式 贾谊:《过秦论》 晁错:《论贵粟疏》
《史记》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 )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1] 。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 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 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历史之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史书(以人 物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