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2.2自然环境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2.2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2.2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教学设计
②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了解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包括化石燃料、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通过教材中的史料、数据等实证材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
③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节约资源对于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的重要性,减少浪费,合理利用资源。通过案例、数据等实证材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保护环境对于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的重要性,保护自然环境,使其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的需求。通过案例、数据等实证材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显现的。
2.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史料,了解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
⑤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行动: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行动意识。
⑥人类与地球的关系:理解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通过教材中的史料、数据等实证材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5.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行动: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6.人类与地球的关系:理解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
7.地球资源的开采与利用:了解地球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水资源的利用、土地的开发等。

七年级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二课众多河湖风光迥异实用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二课众多河湖风光迥异实用学案新人教版

第二课自然环境
众多河湖风光迥异
【学习目标】1.阅读地图,了解世界著名的河流与湖泊的分布。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理解世界各地地形和气候的差异造成了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别。

3.
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河流、湖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学习难点】理解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世界各地地形和气候的差异
【参考答案】
课前学习:1.大地的动脉、大地的明珠 2.众多、稀少、水流不断、水源不足、沙漠、戈壁、季节性河流 4.苏比利尔湖、里海、贝加尔湖 3.生活、生产用水、
航运、发电、灌溉、养殖、旅游5.地形、气候 6.北极、北极熊;南极、
冰雪高原、企鹅 7.内蒙古;撒哈拉沙漠;乞力马扎罗山;亚马孙
课堂探究:1.
2.略。

3.略。

4.亚洲的河流与地形之间的关系: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
点,导致河流水系呈放射状分布。

5.交通:提供便利的运输通道;能源: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资源:提供
了丰富的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形成
的冲击平原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用地资源;休闲娱乐:风景秀丽而成为旅
游和疗养胜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
6.略课堂检测:1.A 2.A 3.D
文末学习倡导书:学习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即使你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准确的学习方法,如果只是一曝十寒,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那也无法达到学习的顶峰。

我们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就要虚心。

譬如一个碗,如果已经装得满满的,哪怕再有好吃的东西,象海参,鱼翅之类,也装不进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装很多东西。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2课自然环境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2课自然环境
- 项目导向学习:引导学生参与自然环境保护的课题项目,如设计节能减排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环境保护专家、农民、企业家等,模拟解决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实际问题。
-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自然环境实验,如观察气候对生物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改善生活质量。
-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自然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3. 知识点拓展
- 气候变迁:让学生了解地球气候的历史变迁,以及气候变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如冰河时期和温暖时期的交替。
4.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
难点:
1. 理解气候、地形、水系等自然环境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法
3.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
解决办法:
1. 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深入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
1. 课堂评价
- 提问:通过随机提问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自然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疑惑和问题。
- 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方式和合作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
- 测试:定期进行小测验或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自然环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反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综合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名师教案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综合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名师教案 人教版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及培养分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Βιβλιοθήκη 导入让学生观看地球仪,完成P37练习1
自然导入新课
活动一:认识地球仪
提供表格,观看视频《地球与地球》
先让学生根据视频和课本内容自主完成表格,初步探究地球仪
活动二:
知识巩固,再探经纬网
赤道和纬线知识探究:定义、形状、纬度、指示方向等;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五代的划分
通过课外拓展,让学生学会自己使用地球仪
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综合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名师教案 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经线、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情感目标: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主动观察地球仪,了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看图填空)
练一练:根据坐标定点
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并能够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从地球以上学到了什么知识?
固新知识
作业布置
1、完成作业本和图册相关内容。
2、认真观看地球仪,看看与北京、杭州在同一条纬线圈上附近的大城市都有哪些。
3、根据经度相差15º,时间即相差1小时计算,分别计算这些城市与北京时间( 120ºE时间 )相差多少小时。
巩固纬线相关知识
经线相关知识探究:定义、形状、纬度、指示方向等;东西半球的划分及这样划分的原因
巩固经线相关知识,区分与纬线的差别,分析东西半球划分经线圈的意义

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单元备课教材分析本单元把人们生活的区域扩展到整个世界,展示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世界海陆分布特征、大洲大洋的分布、主要地形、河流与湖泊分布,以及自然景观差异,是把握世界自然环境特征的主要方面;而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是了解人文环境的最基本内容。

从这两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对世界环境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课程标准1-1-1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1-1-2 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

1-1-3 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事例。

1-2-7综述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大洲与国家、地区的对应关系。

第一课大洲大洋(1教时)【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的是世界的海陆分布,以及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

1.人类的栖息地是怎样的,教材首先列举了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较。

让学生认识地表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特点,再以地形图直观地呈现出大陆、半岛、岛屿等的不同。

从陆地到七大洲,让学生对各大洲的名称、位置、大体轮廓有一定的了解。

这部分内容,着重点应放在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2.海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虽远不及陆地那么直接、深入、持久,随着陆地多种资源的日益减少,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技术不断提高,海洋逐渐成为开发利用新资源的新领域。

海洋和陆地一样都可以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和对象。

课本在对四大洋的划分进行说明后,还介绍了为人类提供了丰富海洋资源,并举例说明海峡作为海上交通要道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2.读图区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3.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4.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_2.2《自然环境》教案_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_2.2《自然环境》教案_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课分为“地形多样”“气候万千”“风光迥异”三部分,教材利用各种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对世界地形和气候作了生动的呈现。

●教学目标(1)结合地图,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和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和位置;(2)了解世界多样的气候。

●教学思路(1)本课时是该课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略做改动,把“气象万千”中的“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这部分放到下一个课时中;(2)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本课的中心载体,是多样的地形、万千的气候围绕着“文明古国”展开,从历史知识切入,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和气候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世界地形挂图》;学生收集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

二、学法流程整体构架学与教的活动程序设计意图导入设问引趣教师引出四大文明古国的话题,用金字塔、空中花园设问引趣:你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大致位置吗?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大致位置,便于稍后分析归类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活动:通过四大文明古国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得出平原的特征。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探究其他各类地形,包括特征和实例。

承转:人们只有在合适的气候下,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正如地球的地形是千差万别的一样,地球的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并回答:①从图中这么多色彩(图注)中你得出什么结论?②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描述当地气候时用了哪些词语?③这些词语反映了气候的哪两方面的特点?④四大文明古国大致处在哪些气候带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到事物发展必然性的规律上?小结教师小结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三、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叙述】在开始我们新课以前,先来考大家一个课外知识:我们知道,在好几千年前,世界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个文明古国,它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哪位同学知道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以及它们的大致位置,请上来在《世界地形图》上指给大家看。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教学设计(4份打包)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教学设计(4份打包)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教学设计(4份打包)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至4班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4.教学时数:2课时(每课时45分钟)二、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掌握我国主要地理特征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阐述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课堂讲解:讲解我国主要地理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4.案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感受。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法:讲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我国主要地理特征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感受。

5.练习法: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自然风光图片:用于导入,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2.教材: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

3.练习题:课后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课时:讲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我国主要地理特征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人教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人教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人教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人教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二个综合探究主题,教材分两部分安排本课内容。

第一部分“观察地球仪”提出了三道观察题目,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分析经纬线及经纬度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让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简单分析其地理环境特征。

虽然本课是第二单元最后安排的一节活动课,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会把本课作为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去安排。

因为本课很多知识在第二单元前面三课已经涉及,与其零零碎碎的解释,不如先系统学习本课知识,然后加以巩固。

这样的安排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图,对地图的知识了解还很少,而本课需要学生把头脑中平面的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间印象。

所以,对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本课具有知识新,难度大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初步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简单分析其地理环境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中共同观察、相互交流,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四、重难点设计确定重点: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预测难点:学生头脑中立体地图的建立。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情境一】:9月5日18时,七年级学生小明在家打开电视无意中听到:今年第8号强热带风暴“莫拉克”今天14时加强为台风,14时中心位于北纬22.9度,东经132.3度……北纬22.9度,东经132.3度——什么意思啊?小明困惑了。

他开始查找资料。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情境导入新课,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直接切入本课的重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自然环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与文字资料,了解几种地形的主要特点,理解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知道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形成对地理问题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平原和高原、丘陵和山脉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地形多样
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在录像中,你看到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生答:平原、山脉、高原等。

除了这几种地形类型以外,你还知道哪些?
小结:主要有五种地形类型,即:山地(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

它们与气候、河流、植被等共同组成了美丽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类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老师将带领大家走入大自然,去认识多样的地形、复杂的气候,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首先我们大家来探究地形。

[分组探究合作学习]
出示世界地形图,各小组分别选择一种地形,共同探究,在图中(或课本图、图册)寻找各大洲的主要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

并派代表上台,在图中指认。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①在世界地形图中,各种地形类型分别是用什么颜色来表示?②平原的分布有没有规律?③山脉的排列有什么特点?④盆地与四周的地形相比,在海拔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教师出示五种地形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得地形类型的感性认识,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各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教师总结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展示图片,加深印象,明确特征:
①山地、珠穆朗玛峰、阿尔卑斯山、乌拉尔山、安第斯山、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并播放录像片段。

②平原1、平原2、东北平原、江南水乡平原、欧洲平原。

③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帕米尔高原。

④丘陵、山东丘陵。

⑤四川盆地、刚果盆地。

⑥地形类型示意图。

总结:陆地是人类的栖息之地,千差万别的地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成为人口密集之地。

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但必须科学地保护自然,才能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后反思】
应注重学生对五种地形的理解和把握,可以通过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否快速准确地阅读地形图,能否从多种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能否对地理事物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寻找其异同点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课自然环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认识地球上不同区域气候的千差万别。

2.理解世界各地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3.关心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热爱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概况。

【教学难点】气候与自然景观、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二、气象万千
[动画导入]播放动画下雨。

看完这个动画,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地方降雨多,而有的地方降雨少,甚至全年不下一滴雨呢?
地球表面不仅地形千差万别,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

气候的这些差异,也是环境多样性的表现。

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教材上的文字资料,收集并整理信息。

说一说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描述当地的气候特点时使用了哪些词汇?从这些词汇可知,描述气候可以从哪两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一个地方气候的特点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这也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11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种气候类型,从《世界的气候》图中收集信息,寻找其分布规律。

并派一名代表介绍本组探究的结果。

教师应做鼓励改评价,并总结分布规律。

该内容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并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都应予以鼓励。

气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人们在长期适应当地气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展示地中海图片和地中海地图。

欧洲地中海周边地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出示地中海气候成因图。

这里夏天为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而冬天则处在西风带,温和多雨,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而大西洋沿岸欧洲西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从大西洋不断吹来潮湿的西风,使得当地多是阴天或雨天。

因此,对于生活在欧洲西部和北部的人来说,晴朗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正是他们所渴望的。

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我们本地的气候。

你知道我们当地是什么气候吗?(或:我们
中国主要的气候是什么?)
生答:季风气候。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什么是季风?季风气候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出示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

并请学生完成冬夏季风比较表。

世界上有近1/3的人口生活在亚洲季风气候区,人们生活所需的食物和水源都与季风息息相关。

展示亚洲南部水稻种植图。

世界各地在地形、气候等方面的不同,共同构成了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三、风光迥异
展示并自由交流学生收集的世界各地风光图片,并加以鼓励。

教师分类展示图片和录像,适当多准备一些,有选择地展示或播放。

并注意讲解和评述。

热带:热带雨林、亚马孙平原、刚果河沿岸、海南岛、热带雨林录像,热带草原、乞力马扎罗山、察沃国家公园、肯尼亚动物保护区录像,撒哈拉沙漠、沙漠绿洲、沙漠之舟、墨西哥沙漠中的仙人掌、热带沙漠录像。

温带:中国南方水田、地中海地区典型植物,中国北方旱地、温带草原、内蒙古草原、阿根廷的骑马牧民、温带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寒带:北极的极夜、南极风光、苔原带录像。

总结:如此美丽神奇的风光,展示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财富的源泉。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不断适应、利用、改造着环境。

经过长期的开发,大自然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们要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保护环境,让蓝天碧水长存,我们才能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教后反思】
在讲授十多种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时,不需要解释说明每种具体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引导学生读图的时候要注意侧重点。

气候分布图的边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