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 “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H)纹:比喻水波微细。

?,绉纱类丝织品。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有时布衣芒?郑?鋈胗谮淠爸?希?惺痹乱狗褐郏?爬擞谏剿??洌??? 哟笞匀恢醒扒竺赖南硎埽?炻匀松?恼芾怼U饩褪谴舜实拇醋鞅尘啊?BR>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苏轼宋词经典,长恨此身非我有,一生必读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僮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据王文诰的《苏诗总案》,是元丰五年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

雪堂,是苏轼元丰五年春躬耕东坡时所建,成于大雪中,因绘雪于四壁,名之曰“东坡雪堂。

”苏轼常与好友饮于此,但因家小都居住在临皋亭,所以酒后仍归宿临皋。

我们这里分析的这首词,就是诗人一次与客剧饮雪堂,醉后夜归而写下的。

开始的两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写作者的酩酊之态。

苏轼一生不善饮酒,少饮辄醉。

而像现在这样,醉而复醒、醒而又饮、饮而复醉,确乎是不多见的。

我们感到,这里显然包含着一种借酒来排遣苦闷、以酒浇愁的意味。

下面“归来仿佛三更”中的“仿佛”二字,也是写诗人沉醉中的朦胧意态,似乎已经不辨更鼓,恍惚中判断大概已有三更天了。

由于夜已经很深,所以家人都已睡熟了,就连为他等门的书童也呼呼大睡、鼾声如雷,以至作者用力地敲门都敲不开,只好无可奈何地倚杖独立江边,透过沉沉的夜色,倾听着江水的波涛声。

“家童鼻息”以下的三句,很真实地描写出作者醉归临皋时的环境、气氛,同时使作者置身于一个大江茫茫、星夜沉沉、天宇空阔、人声寂寥的特定画面之中,这就为诗人下面的抒情做了必要的铺垫。

夜静更深,人们已沉入酣梦之中,而诗人仰观浩瀚的苍穹,谛听滔滔的江水,却从大醉中顿然醒来。

白日的忧患烦恼、平生的荣辱得失,这时候好象都一下子消失了。

在寥阔无际的大自然的怀抱中,他感到了一种无比的安谧和宁静。

在这茫茫的深夜里,他似乎能够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能够更清醒地发现自己、观照自己,更冷静地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下片的两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身非我有”一语脱自《庄子·知北游》中的“吾身非吾有”,原指为外物所牵累,身不由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 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 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答: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

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幺特点?
 答: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意思对即可。

 【赏析】
 阅读练习二
 8.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5分)
 9.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6分)
 参考答案
 8.①夸张。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

②比喻。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

③细节描写。

敲门都不应,。

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2。

家童鼻息已雷鸣3。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4。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5。

【注释】1.临皋(音gao):地名,在湖北省黄冈县南长江边,元丰五年(1082),苏轼曾寓居此地。

2.东坡:地名,在湖北省黄冈县东边,原是一片荒地,苏轼谪居黄州时,其友人马正卿向官府请求,批准给苏轼垦种。

苏轼在东坡筑“雪堂”五间,作为游息之所。

此后,苏轼便不断来往于雪堂与临皋之间。

本词就是夜饮雪堂,归临皋后写的。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载,苏轼与客人在江上饮酒夜归,看到“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所感触,便写下了这首词。

白居易在忠州时亦有东坡,苏轼仰慕前贤,后即引来作自己的别号。

3.鼻息:鼾声。

这句的意思是说,家童已睡熟。

4.此身非我有:我的身体不归我所有,即自己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是道家对人生的看法。

《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此源于古,但不全用其义。

营营:原意为来往不绝。

《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

”后引申为为功名利禄奔走劳神。

《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5. 余生:剩余的岁月。

这句的意思是,从此弃官归隐江湖。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译】恍惚记得在东坡,醒了又醉,醉了又醒,归来时可能已有三更。

只能听到家童酣声如同雷鸣,叩门却全然不应。

倚着竹杖听那江涛之声。

我常遗憾我的身体并非我所有,何时能忘却奔走营营?此时夜深、人静波涛已平。

我真想驾一扁舟,从此消逝在江海中,度过余生。

【赏析】元丰五年(1082)秋月,苏轼“雪堂夜饮,醉归临皋”,时“江面际天,风露浩然”,夜阑风静,东坡感慨万千,浪漫的灵魂,从被紧紧捆缚的肉体中飘然远举,飞逝到一个“忘却营营奔走”的没有尔虞我诈的自由的所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附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附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附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恍如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什么时候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眷仍住临皋亭,因而常来往于雪堂临皋间。

8.词的上阕应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5分)9.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络诗句作答。

(6分)8.①夸张。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张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

②比喻。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静寂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同样震耳。

③细节描述。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

④以动衬静。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境的孤寂。

(明确点出手法,一种1分,共2分。

结合相应手法有准确分析的,一种1分,两种3分。

细节描述答成动作描述、以动衬静答成衬托、反衬、也可给分;以动衬静答成消息结合不给分。

)9.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露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

②“什么时候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和对自由糊口的憧憬。

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想。

(准确概括出作者的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提高练习(含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提高练习(含答案)

《沁园春长沙》提高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练习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2)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毛泽东传•序曲(美)罗斯•特里尔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

“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没有周恩来的清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

”年逾82岁,毛泽东的外貌没有很大的改变。

青年时看上去略有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

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热情的知识分子的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

“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

富于自制力。

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

毛从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

他把手伸进口袋般的裤子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另一访者吓得目瞪口呆。

脸部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

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他步履蹒跚。

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三十年代曾试图让毛唱歌跳舞——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

《临江仙》阅读及答案

《临江仙》阅读及答案

《临江仙》阅读及答案《临江仙》阅读及答案「篇一」临江仙送钱穆父①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

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

③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白居易《赠元稹》诗中有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筠:竹。

⑴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哪些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怎样的品格?(4分)⑵ 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什么心情?(2分)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0 (1)运用了比喻、对偶、化用诗句等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4分,答出两种手法得2分,两种品格各1分)(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寡欢的心情。

(2分,凄清幽冷1分;抑郁寡欢1分,答成惆怅、孤寂、惜别亦可得分)(3)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

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

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②是失意惆怅。

意在感伤自身。

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4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分析3分)《临江仙》阅读及答案「篇二」临江仙诗歌朱敦儒(1)直自凤凰城破(2)后,擘钗破镜(3)分飞。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1)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

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

(2)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

(3)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

⑵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这首词上下阕中都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CE (选E给3分,选C给2分。

C项中“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

E项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

)2.①上阕中“倚杖听江声”,写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衬托出夜的静寂,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遗世独立,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

(3分,找出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②下阕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情景交融。

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既是写深夜风平浪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3分,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只赏析一句最多得3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附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1.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5分)
2. 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6分)
参考答案
1. ①夸张。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

②比喻。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

③细节描写。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

④以动衬静。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

(明确点出手法,一种1分,共2分。

结合相应手法有准确分析的,一种1分,两种3分。

细节描写答成动作描写、以动衬静答成衬托、反衬、也可给分;以动衬静答成动静结合不给分。


2. 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

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

(准确概括出作者的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