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中考试题

合集下载

八下《蒹葭》选择题专练-冲刺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课内篇目常考题型专练

八下《蒹葭》选择题专练-冲刺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课内篇目常考题型专练

八下《蒹葭》选择题专练-冲刺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课内篇目常考题型专练蒹葭《诗经·秦风》原文译文鉴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河边芦苇青苍茂盛,秋深露水结成霜。

我心中所爱的人啊,就在水的另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找,好像在水的中央。

内容:以蒹葭起兴。

前两句点明时间、环境,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气氛。

三、四句点明主题,写主人公思见心切,望穿秋水。

五、六句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

七、八句描绘顺流追寻时的幻象。

由此,主人公思见伊人而不得见的如痴如醉的形象跃然纸上。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河边芦苇青苍茂盛,清晨露水未曾干。

我心中所爱的人啊,就在水与草相接的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又险又高。

顺流而下去寻找,仿佛就在水中高地上。

内容:描述了主人公追寻之路困难重重,刻画出主人公焦急而痴迷的情状。

“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萋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环境的清冷和主人公心境的寂寞。

“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不定,难以寻觅。

表现形式: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

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边芦苇茂盛鲜明,清晨露水还没有干。

我心中所爱的人啊,就在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

顺流而下去寻找,好像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主旨:这是一首抒情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黄鹤楼》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黄鹤楼》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黄鹤楼》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小语读这两首诗感到极富有音韵美,请你结合两首诗句,举例说明它们的音韵特点。

8.小语发现《蒹葭》开头和《黄鹤楼》结尾描写的景物都很凄清,但作用并不相同。

请你帮他说明这两处写景句作用有何不同?【答案】7.示例一:这两首诗都使用双声叠韵词,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比如“蒹葭”“黄鹤”均是双声词。

示例二: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如“苍苍”“悠悠”“历历”“萋萋”等词。

示例三:诗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

如《蒹葭》押“ang”韵,《黄鹤楼》押“ou”韵。

8.《蒹葭》开头以景起兴,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出所思不见的怅惘之情;《黄鹤楼》结尾句情景交融,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添浓浓乡愁。

【解析】7.本题考查炼字。

这两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

如“蒹葭”“黄鹤”。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如“苍苍”“萋萋”“采采”“悠悠”“历历”这样的叠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使得诗句声调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另外,结合“苍”“霜”“方”“长”“央”的韵脚,可知《蒹葭》押“ang”韵,结合“楼”“悠”“洲”“愁”的韵脚,可知《黄鹤楼》押“ou”韵。

诗句押韵,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便于人们记忆、诵读和吟唱,也便于相互传诵。

8.本题考查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思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意思是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意思是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蒹葭赏析中考题综合

蒹葭赏析中考题综合

蒹葭一、默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练习1.本诗选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

2.诗歌抒发了一种的感情。

3.体现诗的全部旨意出来,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4.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

5.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6.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7.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8、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9.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抒发的感情?10.请简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11.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12.本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13. 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1. 风2. 敬慕、怀念与怅惘交织3.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4. 道路迂曲回盘,坎坷难行失望、惆怅5.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6.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萧瑟凄凉的晚秋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7.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8.苍、霜、方、长、央9.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10.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显示了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举例:每章的后四句。

反复抒写道路的险阻,表达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

11.诗中景物描写都是静态描写,而诗人忽上忽下地寻找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忽远忽近是动态描写。

12.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含答案4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含答案4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含答案阅读《蒹葭》,按要求回答问题。

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B.《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写照。

14.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案】13.B 14.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描绘的是可望难即的艺术意境,是虚写。

不是实写,选项表述错误;C.“白露为霜”意思是露水变成了霜;“白露未晞”意思是露水还不曾变干;“白露未已”意思是露水还没有干;“道阻且长”意思是道路艰险而且很漫长;“道阻目跻”意思是道路艰难而且高而陡;“道阻且右”意思是道路艰难而且向右曲折。

只能说“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近。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有误,选项表述错误;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描写,而歌者忽上忽下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这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

《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一)2018年贵州安顺卷阅读《蒹葭》,完成9‐11题。

(7 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3分)(二)、【2016·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5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5.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分)译文: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2016年苏州市中考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8题。

(5分)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6.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1分)7.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参考)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参考)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一)2018年贵州安顺卷阅读《蒹葭》,完成9‐11题。

(7 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2分)2.你怎么明白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3分)(二)、【2016·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5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5.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分)译文:6.下列对这首诗的明白和分析,别正确的项是(3分)【】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降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受。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别可即的无望情绪。

(三)(2016年苏州市中考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8题。

(5分)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蒹葭》中考赏析题合集

《蒹葭》中考赏析题合集

《蒹葭》中考赏析题合集《蒹葭》是《诗经》中一首优美的诗歌,它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水乡画卷。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在中考中,该诗歌也经常被用作赏析题目,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这些题目及答案。

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蒹葭(jiān)B.溯洄(shuò)C.从流(cóng)D.伊人(yī)答案:A解析:B项应为溯洄(sù);C项应为从流(cóng);D项应为伊人(yī)。

2、下列对诗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飘逸迷人、若隐若现、姿态优雅的形象。

B. “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美好的理想。

C.全诗流露出诗人对伊人的思念、追求及寻觅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D.这首诗是诗人对《诗经》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光大和发展。

答案:D解析:D项中“现实主义传统”应为“浪漫主义传统”。

二、填空题3、请默写诗中的名句“_________,白露为霜”。

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

答案:请默写诗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句诗的意思是:河边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了霜。

3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以_________起兴,写出了_________的景色,给人以清新明丽的艺术感受。

诗人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点,巧妙地将情感逐渐渗透到景物之中,做到了寓情于景、寓景于情。

答案: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以蒹葭起兴,写出了晚秋的景色,给人以清新明丽的艺术感受。

诗人抓住蒹葭和霜露的特点,巧妙地将情感逐渐渗透到景物之中,做到了寓情于景、寓景于情。

311、这首诗中表现主人公情感步步深入、由迷惘而执着抗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中表现主人公情感步步深入、由迷惘而执着抗争的句子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9-2019)(附答案)

《蒹葭》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9-2019)(附答案)

《诗经·蒹葭》历届中考古诗词赏析题(2009-2019)(附答案)一、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市2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兼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

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去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焦灼。

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答案:21.A 考查点:此题是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中心、意境、写法、修辞等方面的理解,但设计得很巧妙,容易出错。

解题思路:《蒹葭》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没有写求之不得的情感,所以A是错的。

二.(2010四川省眉山市,11,3分)《蒹葭(节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0·四川眉山)阅读下面一诗,回答其后问题。

蒹葭(节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1分)
【眉山答案】
(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2)苍、霜、方、长、央。

(1分,漏一字不得分)
2、(2012四川安顺)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 题。

(6 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 (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 题。

(6 分)
10、(2 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2 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
12、(共2 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