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古诗词赏析题 2020.1

合集下载

《蒹葭》原文及翻译赏析

《蒹葭》原文及翻译赏析

《蒹葭》原文及翻译赏析《<蒹葭>原文及翻译赏析》《蒹葭》这首诗啊,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

来,咱们先瞅瞅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诗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韵味?那咱们再来说说翻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接下来咱们好好赏析赏析这首诗。

先说这景色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那种深秋的清冷、萧瑟给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想想,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苇,上面挂着晶莹的霜露,那画面,多美啊!我记得有一次秋天,我去郊外散步,就看到了这样类似的景象。

那是一片湿地,长满了芦苇,秋风吹过,芦苇沙沙作响,白色的芦花随风飘荡。

当时,地上也有一层薄薄的霜,我走在上面,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那一刻,我突然就感受到了《蒹葭》里描绘的那种氛围,那种带着淡淡忧伤和迷茫的美。

再看诗中的“伊人”,这可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伊人到底是谁?是恋人?是理想?还是某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事物?谁也说不清楚,但就是这种模糊性,让这首诗充满了魅力。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理解这个“伊人”。

也许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伊人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好成绩;对于一个上班族来说,伊人就是他一直渴望的升职机会;对于一个老人来说,伊人可能就是他年轻时错过的爱情。

还有啊,这首诗反复吟咏,“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国风·秦风·蒹葭》源自于诗经,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1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出自《国风·秦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伊人的深情追寻,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不舍。

这首诗以蒹葭为象征,寄托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是一种解读诗歌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形象,揭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蒹葭》中的主要意象有:蒹葭: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形容伊人美丽而清纯。

白露:一种秋天的气象现象,形容伊人珍贵而难得。

水:一种流动的自然物,形容伊人难以捉摸而令人向往。

这些意象都寄托了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追求。

《蒹葭》中的语言特色有:平仄对偶:每句六个字,前三个字为平声,后三个字为仄声,形成对偶的韵律。

叠词排比:每节开头都用“蒹葭”、“白露”、“所谓伊人”等叠词,增强了节奏感和表现力。

比喻拟人:用“蒹葭苍苍”、“白露未晞”等比喻伊人的美貌和珍贵,用“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等拟人诗人的追寻之情。

这些语言特色都突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结构分析是指诗歌中的结构组织和布局安排。

《蒹葭》中的结构分析有:三段式:这首诗分为三段,每段四句,共十二句。

每段都以“蒹葭”、“白露”、“所谓伊人”开头,形成一种对称和循环的效果。

递进式:这首诗从第一段到第三段,伊人的位置由“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宛在水中坻”,越来越近;诗人的追寻由“溯洄从之”到“溯游从之”,越来越努力;道路的困难由“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越来越艰险。

这些都形成了一种递进和高潮的效果。

对偶式:这首诗每句都是六个字,前后两句都是平仄对偶,形成了一种整齐和和谐的效果。

这些结构分析都显示了诗歌的规整美和层次美。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项:1、《蒹葭》原文2、翻译内容3、赏析要点11 《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11 翻译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上。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112 赏析1121 意境美《蒹葭》营造了一种空灵而又朦胧的意境。

诗中的蒹葭、白露、秋水等自然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清冷、悠远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那在水一方的伊人,始终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更增添了这种朦胧之美。

1122 情感美诗歌表达了一种执着追求爱情的情感。

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无论道路多么艰难险阻,都不曾放弃,这种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令人感动。

同时,这种情感也可以被理解为对理想、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1123 艺术手法11231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也深化了主题,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淋漓尽致。

11232 象征手法诗中的“蒹葭”“白露”等自然景象,可能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爱情的飘忽不定、理想的难以捉摸。

而“伊人”则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激发着主人公不断追求。

11233 虚实相生诗中对伊人的描写,多为虚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而对蒹葭、白露等实景的描绘,则更加衬托出伊人的虚幻和神秘。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资料内容:【原诗】【翻译】【习题及答案】。

习题题型有——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题。

【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蒹葭》诗词赏析(全面)

蒹葭》诗词赏析(全面)

蒹葭》诗词赏析(全面)
诗中的美表现在描写秋景的细腻和情感的深刻,以及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坚定和热烈。

诗人通过描写苍苍的蒹葭、白露为霜的景象,营造出凄清落寞的氛围,与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相呼应,表现出一种凄美的美感。

同时,诗中对“伊人”的追求也表现出一种纯粹而高尚的美。

]
诗人通过描绘道路的艰难曲折和遥远,来衬托青年男子对姑娘的执著追求,突出男子痛苦而无奈的爱情。

这种手法可以更加深刻地表现男子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让读者更能够感同身受。

重章叠句的形式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同时,重复的句子和词语也可以强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蒹葭赏析题有答案

蒹葭赏析题有答案

蒹葭赏析题有答案《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

诗歌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凄恻心情。

《诗经·秦风》爱情蒹葭2.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美好理想)的男子形象或者为自己心爱的人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痴情青年男子的形象。

3、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何作用?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既点明了地点和时节,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托物起兴,情景交融,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烘托了诗人追求“伊人”而不得的迷茫失落的惆怅之情。

4.结合诗句分析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

但景物又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写出了时间的推移,逐步展示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它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不仅使诗歌内容层递,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还起到了一唱三叹,旋律优美,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5、从表达方式上看,《关雎》更侧重于,而《蒹葭》意味更浓。

叙事抒情6、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蒹葭》【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古诗词赏析题 2020.1一、阅读《蒹葭》,回答问题。

(5分)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二、阅读《诗经·蒹葭》,完成(1)—(3)题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水中的小洲。

(1)(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三、阅读《蒹葭》,回答问题。

(5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判断下面各句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2分)(1)“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2)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2.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X、(2)√2.首先,它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其次,它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再次、以蒹葭、白露起兴,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四、阅读《蒹葭》,完成后面的题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 “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为,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 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为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2.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解析】1.试题分析:B项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兴”的手法。

2.试题分析: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

可分析情景交融的意境,与直抒胸臆的诗句。

五.阅读《蒹葭》,完成下列各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暗示了时间的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交代出“伊人”的所在变换迷离。

C.“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既写出了追求的艰难,也表现出抒情主人公的执著。

D.“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写出了追求目标的可望而不可及。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B.《蒹葭》分三章,每章的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议论。

全诗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C.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D.古人作诗多一章化为三叠,即所谓“一唱三叹”。

本诗即有此特点,韵律悠扬,情感渐趋强烈。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A.朦胧凄苦B.惆怅失意C.愉悦轻松D.痛苦哀伤。

答案:(1)B. A.正确.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交待了伊人难以寻觅.本项错误.C.正确.D.正确.故选B.(2)B. A.正确.B.《蒹葭》分三章,每章的首二句写景,后六句叙事.同时在写景与叙事之中又蕴含着作者的深情.本项错误.C.正确. D.正确.(3)A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所以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朦胧凄苦的.六、阅读《蒹葭》,完成5-7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5.每小节开头的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这些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蒹葭萋萋”的“萋萋”也写作“凄凄”,下面诗句中与其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A.良友日零落,凄凄独无伴。

B.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

C.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D.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7.每小节结尾句中的“宛”是什么意思?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5. ①景物描写,描写深秋的景色。

②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6.B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蒹葭萋萋”的“萋萋”的意思是茂盛的意思,“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的“萋萋”是茂盛的意思.故选:B7.宛是仿佛的意思,写出了“伊人”的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公惆怅失望的感情。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2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0.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共2 分)21.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八、阅读《蒹葭》,完成4~5题。

(5分)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