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对日本人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丝绸之路”海上行据说古代西方人最喜欢中国的两样东西,一是瓷器,一是丝绸,而后者更是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用以冠名西域商路,即人们熟悉的“丝绸之路”(1877年首次提出,后为世人所公认)。

中国丝绸走向世界大约在秦汉时期,在西方,它被称为“赛里斯”(希腊文),当时的罗马贵族妇女都以穿上这种高贵典雅的中国丝织衣裙为荣,以至于丝价竟与黄金价格相等,丝绸也成为罗马帝国最知名的奢侈品之一。

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商人们竞相前往中国贩运丝绸及其他物品,这条贯穿西域的“丝绸之路”也由此繁荣一时。

由于古代交通落后,长途贩运物品利润高,但风险也极大。

以路程而言,当时的这条陆上商路从中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然后通往土耳其或伊拉克、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最终才达到罗马帝国。

唐中期后,由于受到中亚国家崛起并控制商路等因素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也几度中断而日渐衰落,最终埋没在无边的黄沙之中。

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同时,海上也有一条“丝绸之路”通往世界。

在前者不断衰落的过程中,随着国内造船及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的贸易商路逐渐上升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据《新唐书》记载,当时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道,即所谓“广州通海夷道”,这大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具体而言,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主线路。

由于距离较近,中日两国通过海路交往十分便利,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等数千人东渡日本,但船队出发后杳无音信,有一说法是到了日本,所以日本至今仍有尊祀徐福为“蚕神”的做法。

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和僧侣频繁往来中国,中土物品包括丝绸也都大量从海上运往日本,如今的奈良(当时日本国都)正仓院俨然成为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

东亚文明的海上丝绸之路

东亚文明的海上丝绸之路

东亚文明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一段引人入胜的篇章。

而在东亚,这条古老的航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东亚文明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紧密相连,促进了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对整个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东亚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

早在宋朝时期,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海上贸易网络。

福建、广东和江苏等沿海地区成为繁荣的贸易中心,广州更是世界著名的海港。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和海上导航技术也为海上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与中国的贸易活动紧密相关的是日本。

作为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日本受到海上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

古代日本的贵族社会非常崇尚中国的文化,许多士人到中国留学深造,将中国文化带回日本。

通过海上贸易,日本进口了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丰富了本国的商品市场。

同时,日本的木材、金属矿石等资源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中国和其他国家,为日本经济带来了实质性的收入。

韩国作为东亚地区的一颗明珠,同样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

韩国通过与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不仅增进了两国间的友好关系,也推动了本国经济的繁荣。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在韩国市场非常受欢迎,而韩国的珠宝、玉石等商品则成为中国商人争相购买的对象。

两国通过贸易活动加强了文化交流,为东亚地区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

除了经济交流,东亚文明的海上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中国的文化带到了日本和韩国,而这两国的文化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艺术、宗教、文学等领域的交流让东亚地区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共同构成了东亚特有的文明。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式微。

明朝末年,中国的封闭政策导致海上贸易逐渐衰落,日本和韩国也受到了贸易限制。

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外国列强入侵,东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逐渐分离,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历史长河中的记忆。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甚至没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够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烹饪原料、烹饪技法、传统食品、食风食俗等等,又是怎样传播到世界各地去的呢﹖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

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

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

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

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

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

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

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也很大,这种情况大概始于秦代。

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

”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

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最深。

朝鲜习惯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

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讲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

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更大的国家是日本。

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食品,如干薄饼、干蒸饼、胡饼等糕点,还有制造这些糕点的工具和技术。

日本人称这些中国点心为果子,并依样仿造。

当时在日本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唐果子就有20xx年间,日本僧人泽庵学习中国烹饪,用萝卜拌上盐和米糠进行腌渍,日本人便将其称之为泽庵渍。

论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

论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

论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摘要】鉴真东渡是中国唐朝高僧鉴真在8世纪时东渡日本传播佛教的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对日本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禅宗思想,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书法艺术由鉴真传入,开创了日本独特的书法风格。

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也受到启发,日本的庭园和寺庙建筑受到影响。

绘画艺术则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风格。

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产生了积极和持久的影响,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开启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鉴真东渡的意义在于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东方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日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鉴真东渡、日本文化、佛教、书法、园林艺术、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影响、积极、持久、意义1. 引言1.1 鉴真东渡的背景鉴真东渡是指唐代高僧鉴真于8世纪乘船东渡日本传播佛法的事件。

在该时期,唐朝是佛教文化繁盛的时代,而日本则正处在大化改新和奈良时代过渡的时期。

鉴真东渡的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唐朝政治文化的影响,二是日本社会的需求。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日本有着较大的影响,鉴真东渡也是其中的一环。

日本在此时期正经历政治变革和文化交流的需要,鉴真的东渡恰逢其时。

鉴真本人也是受到唐朝皇帝的邀请而东渡,这也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之间政治和文化交往的密切关系。

鉴真东渡的背景不仅是由当时中国和日本的政治文化状况所决定,更是受到当时社会需求和中日交流的影响。

鉴真东渡对于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日本佛教文化、书法、园林艺术、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推动。

1.2 鉴真东渡的意义鉴真东渡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他将中国的佛教文化、书法艺术、园林、建筑和绘画等传统文化引入日本,为日本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鉴真东渡加深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鉴真所传播的佛教思想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也影响了日本的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和文化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对外贸易的发展(1)

魏晋南北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对外贸易的发展(1)

··2008·5魏晋南北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张嫦艳颜浩魏晋南北朝时期,旧大陆的纷乱局势造成中西交通变化多端,时空对应错综复杂。

在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的研究上,学者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汉、唐两大盛世,而对上承两汉之兴,下启隋唐之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够重视,这一时期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试述这一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一、魏晋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对外贸易通道———陆上丝绸之路阻于北国,因而只有致力于海上拓展。

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到深度开发。

同时,六朝政府实行积极发展海外关系的政策,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得以迅速发展。

1.派遣使者出访海外国家。

公元226年,孙权派出以从事朱应、中郎将康泰为首的外交使团出访东南亚各国,历时十余年,“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由此了解了南海各国政治、经济、特别是贸易及物产情况。

回国后,朱应、康泰分别撰写了《扶南异物志》和《吴时外国传》。

史称:自朱应、康泰出使后,“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

2.组织大规模的官方贸易。

公元232年,孙权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1];公元233年,吴遣使节至朝鲜,高句丽王“贡貂皮千枚,曷鸟鸡皮十具”[2];公元235年,孙权派谢宏出使高句丽“赐衣物珍宝”,“宫于是谢罪,上马数百匹。

宏乃遣咨、固……宏船小,载马八十匹而还”[3]。

3.积极招徕外国商人。

史书记载:“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论乃径还本国。

”[4]表明东吴政权对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视。

4.维护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南朝初期,印支半岛的林邑国虽然“频遣贡献”,但同时又在海中劫掠商使,阻碍中外海上交往。

元嘉二十三年(446),宋文帝发兵攻讨林邑,宋军大胜。

史称“象浦之捷,威震冥海”[5]。

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就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从时间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的漫长岁月。

从地理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从辽东半岛一直到海南岛。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同回顾一下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历程。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可以划为以下四个时期:1.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是弥生时代和大和时代前期。

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此印收藏在福冈市博物馆),从实物上证明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从陆路过海峡或沿岸航行。

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在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徐福。

《史记》记述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山东一位方士徐福上书说:东海之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岛上有神仙和仙草。

秦始皇闻讯大喜,便派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

但以后徐福竟一去不返,找到一片“平原广泽”,自立为王。

2.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即公元6世纪至9世纪,这个时期的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解读日本的国民性

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解读日本的国民性

浅谈日本的国民性日本处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四周海洋环绕,是一个岛国,东临太平洋,西北隔着日本海同俄罗斯、朝鲜和韩国相望。

西南隔东海与中国相望。

作为同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与中国不管是在地理位置还是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的从经济文化各方面影响着日本,而日本的国民性格却反过来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极大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地理角度剖析日本复杂国民性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解读1、日本国民性格中的侵略意识作为群岛国家的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周围几千个岛屿构成,面积不过万平方公里,与周围的中俄相比,它的生存空间相形见绌。

而且,由于日本坐落在环太平洋的断裂地震带上,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平均每天发生有感地震4次,境内有100多处随时可爆发的活火山,还受到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除此之外,日本资源匮乏,可耕地面积少。

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使日本人总感到生存的困难,造就了日本人民敏感和捎带自卑的心理特征以及危机和生存意识。

而更具悲剧色彩的是日本本身国土面积狭小,与之相邻的确是一个国土广袤、人口众多、政权统一的大国。

与同处孤岛的英国相比,英国相邻的是一个民族主权国家纷争不已的欧洲大陆,与日本相邻的则是一个地大物博的统一国家,而且这个国家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文明都是领先于日本的。

这点区别意味深长。

前者使英国有优越感,后者是使日本民族始终有深层自卑感、压迫感,这种自卑感表现到极致就会使日本民族产生强烈的侵略意识,这种意识是对现状的不满和自卑导致的强烈嫉妒心里。

2、日本国民性格中的开放探索精神日本是一个太平洋岛国,四面环海,虽然陆地资源狭小,但是海洋资源极其丰富。

狭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渔业资源、优良的港湾,陆地资源的紧迫和岛国环境带来的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迫使急于寻找出路的日本人民开始了探寻世界的脚步。

与中国的闭关锁国不同,日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探寻世界的脚步。

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甚至没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够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烹饪原料、烹饪技法、传统食品、食风食俗等等,又是怎样传播到世界各地去的呢﹖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

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

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

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

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

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

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

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也很大,这种情况大概始于秦代。

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

”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

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最深。

朝鲜习惯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

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讲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

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更大的国家是日本。

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食品,如干薄饼、干蒸饼、胡饼等糕点,还有制造这些糕点的工具和技术。

日本人称这些中国点心为果子,并依样仿造。

当时在日本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09月上
青春岁月219一、关于海上丝绸之路1、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从中国的南开始向海、东海、南海、印度的海洋,并且,也被称为“海之丝绸之路”。

福建省泉州是以海之丝绸之路的起点而闻名的,从西安穿过中亚的丝绸之路被进行的东西贸易,在唐代末期发生激烈的战乱的影响,为了避开这一条路开发出了新的道路,这是福建省的港城,泉州是那个海洋丝绸之路的东起点。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海上交通路线,以中国起点,东通日本,朝鲜半岛,西经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直至西亚和东北非。

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四大港口。

2、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连接延伸,中国著名的陶瓷、茶叶、丝绸和铁器,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

历代海上丝路,亦可分三大航线:(1)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

(2)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

(3)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二、中国和日本的港口1、宁波港口的开设早在7000年前,在河姆渡时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木桨和鲸鱼以及鲨鱼的遗骸。

宁波的原住民发展了河姆渡文化,形成了早期的港口雏形。

752年,日本的孝谦天皇派遣了3艘遣唐使船到达宁波港口。

从这以后,宁波港口保持了1200年以上的对外开放的历史。

宁波从唐代开始,贯穿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的历代王朝,一直是我国的外国交通和贸易的重要港口。

在近代是我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也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的港口之一。

《后汉书东夷列传》说“会稽海外有东鲧人,分为二十余国。

又有夷洲及澶洲。

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

人民时至会稽市。

”也有《三国志》言,“东鲧人时至会稽货布”。

由此可见在东汉年间,宁波与日本已经有了往来。

2、日本港口的开设长崎港口始于1570年。

长崎港口在日本在闭关锁国时期对接受海外贸易和文化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也是当时唯一一个对外的港口。

在日本的大正时代作为澳大利亚、菲律宾、北美等的运行船停泊的港口而发展。

三、贸易商品的交流丝绸的生产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中国开始的,在中国传说中,黄帝传播养蚕和绸缎的技术,殷的甲骨文字也成为丝绸字的原来的文字,很早就被生产出来。

公元1000年左右的古代遗迹
埃及从中国丝绸片断被发现。

在汉朝的时代被运送到了往西亚以及地中海世界,从而称之为丝绸之路。

中国的农民栽培了蚕的吃
的桑树,用家人劳动来生产生丝。

不过,作为商品桑树被栽培,
丝绸作为手工业开始被大规模生产的是从明代开始,特别是以长
江下流的杭州与苏州作为产地的地方尤为繁荣。

日本在弥生时代的传入了绢的制法了,根据律令制为了纳税,
生产丝绸的生产也繁盛起来了,但是质量是远远赶不上中国的丝
绸。

还因为战乱生产线渐渐衰退。

因此日本的上流阶层对中国丝
绸十分珍爱,这也是是中日贸易的原动力。

到了明代因为禁止了
和日本的贸易,因此,倭寇等洗劫了中国沿岸,这时候从东亚来航的葡萄牙人从日中之间丝绸贸易中获取了巨额的利润。

因为锁
国后中国丝绸也是必需品,所以在长崎中国商船的驶入都被商人海上丝绸之路对日本人的影响
□ 邵 川(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随着东西两国文明的发展而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背景下,首先对日本人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进而了解了日本人生活的变化。

中日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大门,而且大大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生活;影响
认可。

四、对日本人生活的影响
1、长崎县的中华街
(1)中华街上的春节
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日本的锁国时代是国外的唯一的贸易窗口的长崎,在中国和荷兰的交易也繁荣了,当时是中国人居留地的唐人屋,幕府的规定的东西的比较自由出入被允许,对长崎有很多的影响。

中华街镇的拱形的彩灯装饰。

每年农历的正月春节时相邻凑公园元宵的主会场的。

还有,旧历的8月15日,在中秋节会点亮1000个黄色的提灯。

(2)长崎县的狮子舞
狮子头戴着的三头狮子,一边打肚子上的大鼓一边飞舞的“长崎狮子舞”,元禄年(1688年~1703年)开始传承的丰岛区的传统艺术。

长崎舞狮是旧长崎村里的人们而传承下来的民俗文艺。

江户时代末期的弘化4(1847)年9月被进行了的古文书所传承。

另外,这元禄追溯时代,长崎村的伊角兵衛雕刻了狮子头,开始供奉。

2、关于建筑方面
(1)长崎街的崇福寺
崇福寺是17世纪从中国高僧・超然而创建的东西。

第一峰门,
作为正殿的大雄宝殿,受江户时代开始传来的明末清初建筑的影响显著,在日本文化史上也非常重要,被指定为日本国宝。

在寺院散步的时候,包括建造物的配置,到处都是被镶嵌在的桃花和蝙蝠等中国的吉利物。

中国南部沿海地区被信仰航海的神供奉的妈祖堂,现在的中国也几乎看不到“妈祖门”。

崇福寺也是日本重要文化遗产。

(2)唐人房屋遗迹
从12年(宽永1635)和中国的贸易港口只有长崎港而已。

航的唐人们,开始在长崎市中寄宿。

由于走私贸易增加问题了,幕府在锁国后的同出岛这个城市一样,在元禄2年(1689收容),建造了收容唐人的唐人房屋。

唐人房屋在长崎在奉行所支配安置,受町吏以下的地役人管理。

进口产品主要东西有药材、砂糖、织物、陶瓷。

拿来的货物在日方寄存,唐人们严格的检查后只有随身物品可以带入馆中,返回之前一直在唐人房屋中生活。

五、总结
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不仅扩大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同时扩大了海上丝绸之路时间上的跨度,丰富了丝绸之路的内涵。

“海上之路”的历史性的展开,对各地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
路,更进一步对中国以及其他海外国家的历史发掘起起到帮助。

中日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外部世界,促进了中日间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黄晓宏. 浅谈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J]. 历史研究, 2010,14:23-26.[2] 孙光圻. 古代中日主要海上航线考[J]. 中日关系史研究, 1993,2:8.[3] 陈 炎. 东方丝绸之路和海外文化交流[J]. 史学月刊, 1991,1:100-106.[4] 李 干. 略论元代的海外贸易[J]. 历史教学, 1983,10:2-5.[5] ﹝日﹞木宫泰彦, 胡锡年, 译. 日中文化交流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389.【作者简介】
邵川(199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