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盛世重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创新前沿|洞见Frontier of innovation“一带一路”尤其是 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让中国重新认识海上丝绸之路,重新发现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充满奇情壮彩的中国海洋文化。
盛世重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孙勇才孔铎7Frontier of innovation洞见|创新前沿大海是一条无比巨大的天然屏障,守护着沿海较为富庶的地区和城市。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航海者的冒险开拓,大海反而成为一条自由的贸易通道。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一方面促进了经贸发展和民生富庶,另一方面也给国家统治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国家安全问题,等等。
开海、贸易,抑或禁海、安全,逐渐成为一个问题。
禁海令在我国宋代已有之,元代、明代、清代亦有海禁,因近代之于清代海禁影响最大,故此“海禁”一词多意为“清代海禁”。
被遮蔽的文化符号据《宋史》记载,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初年(976年)规定私自与海外诸国贸易者,满一百钱以上判罪论处,十五贯以上就在脸上刺字发配流放到海岛;雍熙二年(985年)九月,实行海禁政策,“禁海贾”。
其后,海禁政策松弛,但仁宗、神宗时期仍明文规定:“客旅于海路商贩者,不得往高丽、新罗及登、莱州界。
”(《庆历编敕》)南宋初期,宋高宗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禁闽、广、淮、浙海舶商贩山东,虑为金人乡导”。
宋孝宗起,开始调动军事力量打击海盗。
宋理宗于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禁毁铜钱作器用并贸易下海”。
元代共出现四次海禁。
第一次海禁起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世祖“以征爪哇,暂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成宗“诏有司勿拘海舶,听其自便”。
第二次海禁于大德七年(1303年)以“禁商下海”取消市舶机构开始,到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复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
第三次海禁自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取消市舶提举司开始,仁宗延枯元年(1314年)七月“诏开下番市舶之禁”复立市舶提举司。
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

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福建省发改委 福建省外办 福建省商务厅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加快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特制定并发布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一)重大意义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连接台湾海峡东西岸的重要通道,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历史辉煌,区位独特,且具有民营经济发达、海洋经济基础良好等明显优势,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深入贯彻落实《愿景与行动》提出的相关倡议和行动,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福建比较优势,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有利于扩大闽台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情谊与共同利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深化我国与东盟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为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服务全局,促进发展。
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部署和《愿景与行动》提出的相关倡议,从建设核心区和福建实际出发,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发挥优势,主动作为。
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积淀深厚和侨力资源、闽台渊源、港口口岸、民营经济、生态文明等综合优势,主动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增创开放合作新优势。
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秉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大力推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突出重点,稳步实施。
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深化与东南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看准选好优先领域和关键项目,重视风险防控,集中力量突破,稳步推进形成早期收获。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
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
----“一带一路”是习主席访问中亚和印尼的时候提出来的。
“一带”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到中亚、中东再到欧洲这样一条带状之路。
“一路”是指海上“丝绸之路”。
一、丝路新图:1、北线A: 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韩国——日本海——扎鲁比诺港(海参崴,斯拉夫扬卡等)——珲春——延吉——吉林——长春——蒙古国——俄罗斯——欧洲(北欧,中欧,东欧,西欧,南欧)2、北线B: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3、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4、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5、中心线[7] :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欧洲二、主要意义“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它是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肩负着三大使命: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03月28日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全文如下: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2015年3月目录前言一、时代背景二、共建原则三、框架思路四、合作重点五、合作机制六、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七、中国积极行动八、共创美好未来前言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
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
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
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我国南海地区的影响分析

热点专题 | 海洋战略与问题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2015年3月27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将对中国发展产生历史性影响的“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全面推进建设阶段。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强调政治上相互信任尊重、经济上平等互利共赢、文化上开放包容互鉴,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赢之路和文明互鉴之路,这一伟大战略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需求,为其互补互利互惠开启新的机遇之窗。
我国南海地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门户海域,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非洲、澳洲和欧洲的桥梁与纽带,区位优势不言自明。
南海区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我国在新时期建立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亟待开发与保护。
与此同时,与我国环南海相邻的国家众多,目前这一海域面临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会对这一海域产生广泛影响。
强化南海地区“桥梁与枢纽”作用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海洋运输特有的优势决定了其在全球贸易货物运输中居于核心地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以及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这一伟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明确的空间内涵。
大战略需要大通道,如此才能带来大经济,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沿线各国之间设施的互联互通,尤其建设以海上运输为连接桥梁的大通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海上运输大通道具有具体的空间指向和空间范围,海洋的互联互通将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迈上更高的台阶。
南海地区作为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扼守两洋海运的要冲,同时也是连接亚洲与大洋洲的海上要道,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海上丝路历史
• 魏晋 • 广州秦代造船工场遗址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广州已成为计
算海程的起点。通过广州来中国经商的国家和地区大为增加,有15个之多。 • 隋唐 • 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转到南方,
而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与中 国通商的国家有赤土、丹丹(今马来西亚吉兰丹)、盘盘、真腊、婆利等。
海上丝路历史
• 两汉 • 最早、最详细记载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是著名的《汉书・地理志》。西
汉初年,汉武帝平南越后,即派使者沿着百越民间开辟的航线远航南海和印 度洋,经过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抵达锡兰(今 斯里兰卡)后返航。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航线,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
• 三国时代,东吴雄踞江东,竭力发展经济,开创造船业,训练水师,以水军 立国,并派遣航海使者开发疆土,与外通好。东吴时期因为同曹魏、刘蜀在 长江上作战与交通的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有了很大的 进步。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 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开始 凸显,政治地位也明显提升,并被看做下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在建立“两国 集团”(G2)或中美国(Chimerica)的愿望落空后,转而实行“重返亚太” 或“转向亚洲”(pivot to Asia),并在 2013 年调整为“亚太再平衡”。客 观地看,再平衡政策是盎格鲁撒克逊的传统地区战略,迥异于冷战时期的对 苏遏制战略。但从安全与经济角度看,中国显然是美国再平衡的主要对象。海Biblioteka 丝路历史•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海上丝路历史
• 清代
• 清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其间广州 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惟一对外开放的贸 易大港,广州海上丝绸大路贸易比唐、宋 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 性大循环贸易,并且一直延续和保持到鸦 片战争前夕而不衰。而这在清代的外贸史 上也是重要的转折点。进口商品中,鸦片 逐渐占据了首位,并从原来的走私演化到 合法化。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倡导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通过加强海上合作,促进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一倡议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促进地区合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为各国提供了新的贸易机遇。
通过加强海上交通和物流网络的建设,实现货物的高效流通,海上丝绸之路有望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通道,为各国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和市场空间。
中欧班列的开通,已经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
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推动地区互联互通。
随着沿线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互联的不断完善,交通和信息流动更加便捷,这将进一步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例如,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同建设的港口、公路和铁路项目,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也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三,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通过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海上丝绸之路将有助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这将为各国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共同繁荣。
第四,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作为一条连接不同文明的交流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将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机会,加深相互了解和友谊。
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将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为地区和平稳定提供坚实基础。
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项跨越国界的合作倡议,海上丝绸之路强调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人员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海上丝绸之路将为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和共同繁荣的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地区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来的。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着眼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双方乃至本地区人民的福祉而提出的战略构想。
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世界格局发生复杂变化的当前,主动创造合作、和平、和谐的对外合作环境的有力手段,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
尤其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合纵连横的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拓展无疑将大大增强中国的战略安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海自贸区,高铁战略等都是基于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不仅限与东盟,而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
由于东盟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经之地,将是新海丝战略的首要发展目标,而中国和东盟有着广泛的政治基础,坚实的经济基础,21世纪海丝战略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
自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携手开创了“黄金十年”。
,中国东盟博览会连续举办十年,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逐渐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延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抗击重大灾害中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形成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新时期推动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
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适应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需要,有利于加快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进一步加强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经贸合作。
但是由于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国家众多,合作基础存在明显差异,如何有效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深入合作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意义重大。
绪论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各国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全球各国的广泛关注。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强调,打造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
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繁荣与经济合作和不同文明交流进步,是一项造福世界的伟大事业。
本文我们将概述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状况和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正文一、历史背景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
唐代,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
明代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扬州、福州等其他支线港组成。
二、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
如新加坡资本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马来西亚石化、电子电器等产业发展迅速;菲律宾金属矿产的开采和冶炼等劳动密集型有一定的优势;印尼拥有有丰富的木材、石油、天然气资源;印度软件服务业在全球竞争优势明显。
中国的机电、纺织、化工等商品大量出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巨大。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将加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互连互通,还进一步推动我国与南亚、西亚以及北非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而有效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对我国的产业升级与整合,尤其是对海洋相关的产业的升级与扩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现状多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出席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等国际对话,就双边关系和各区域的发展问题,多次与有关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会晤,深入阐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就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达成了广泛共识,并与部分国家签署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备忘录,与一些毗邻国家签署了双边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济贸易合作的短中长期规划。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推进了一批条件成熟、实施方便的重点合作项目。
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各种资源,提供各种政策支持。
我国还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设立丝路基金,强化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投资功能。
推动银行卡清开展跨境清算业务和支付业务。
积极推进贸易便利,推进区域一体进程。
一下是我国政府在多年的努力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1、中国参与埃及新苏伊士运河开发建设。
2、中巴就瓜达尔港建设并达成一致。
3、中国投资南美洲“两洋铁路”的开发建设。
4、中国企业中标印尼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
5、中英政府同意成立高铁项目组。
6、中埃签订铁路合作项目。
7、中马《港口联盟协议》。
8、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项目已经达成一致或在协商中。
四、面临的挑战一是缺乏统一的合作对话机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得到了广大东盟国家和印度、斯里兰卡、沙特等国家的积极响应,但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到的国家、地区众多,各国经济模式和发展水平存在者明显差异,政府层面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交流机制。
包括我国的区域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广东、广西、福建、江苏等省市都有与东盟国家进行更深入的经贸合作意愿,但是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对话组织进行协调。
因此我国与东盟国家等沿线各国还缺少一个进行合作对话的统一交流机制,各个国之间也缺乏相关的政策倾斜,经济政策和产业规划不能有效衔接,由此而产生盲目竞争对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极大影响,甚至会增加各国的矛盾,破坏区域的和平发展。
二是产业合作的基础薄弱。
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大部分商品实现了进出口无关税,但是目前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还仅仅是一种依托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布局的被动合作。
如电子信息产业的分工合作就根据跨国企业的生产需要而进行产业对接,极易受到全球市场的波动,且这些公司在我国进行的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而纺织、钢铁、装备制造、船舶制造业,海洋产业等合作基础薄弱,部分产业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甚至存在目前仍未调节的矛盾。
随着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基础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低成本制造业已经加速向东盟国家转移,需要有效发挥中国与东盟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特色对这些产业进行调控。
三是基础设施共享低能低效率。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海上互联互通和沿线港口城市的对接具有作用巨大。
目前,我国加强了与东盟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在铁路、港口、通信等领域进展比较顺利,但是交通枢纽建设还比较缓慢,与东盟国家的众多港口尚未达到高效的合作。
随着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加强沿线国家物流信息的共享,推动新型信息化港口建设成为了新的挑战。
而在更远一些的印度,东非,欧洲合作的基础更是薄弱,如多问题仍在紧张的磋商当中。
四是区域合作竞争力大。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地区形势变化,各国的经贸关系迅速变化发展,各国对商品市场和才来产地的争夺日益激烈。
美国的战略从大西洋转移到环太平洋地区,日韩等过与东盟开展经贸往来,欧美国家与印度经济合作不断加深。
美日欧等国家试图通过区域自由贸易谈判确立亚太地区贸易新规则以继续保持或夺得自己在经济上的霸主地位。
东盟国家的广阔市场,成为美日等发达国家眼中的蛋糕,都想独享或分到一块。
这些国际甚至以职业中国的经济发展为目的,对中国在贸易上进行排挤,如果中国真的被排除在新的贸易规则之外,将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不利于区域合作的持续开展。
五、解决方法(一)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统一对话交流机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需要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利益,加强政府间的对话。
在国际上需要构建中国与东盟、南亚、欧洲和东非国家的对话交流机制,对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产业发展动态和最新经济政策进行交流研讨,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促进整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产业合理分工与布局,以求达到收益最大化。
在国内,我国沿海不同省份需要建立统一对话交流平台,各不同省市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产业的优势有计划的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如广西需要依托北部湾地区的便利优势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合作,而广东则侧重于与南亚、中东、东非和欧洲地区的经贸联系,不断拓展对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二)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区和合作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加强若干沿路港口经济区和中外合作园区建设,通过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对接和区域合作。
一是要加快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借鉴国际经验加强政策创新,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沿海和沿边地区开展新的自由贸易区试点工作。
二是加快综合保税区和通关口岸建设,开展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不同监管部门联合查验,降低收费,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带动云南、广西等边境地区的对外开放,三是大力支持中国与东盟合作园区建设。
加强泰中罗勇中国工业园、马中关丹工业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等境外合作经济区建设,推动钢铁、有色、建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企业在东盟国家建立更多境外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