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合集下载

尤权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上致辞全文

尤权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上致辞全文

尤权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上致辞全文2月11日,以“打造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福建省泉州市开幕。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以下是致辞的全文: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XX年2月11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自各方的朋友们相聚古城泉州,参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共同探讨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理念与时代内涵,共商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途径和办法。

在此,我代表东道主福建省,向莅临研讨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拓海开洋、艰涉鲸波,携手共创了连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这条海路上,沿线国家之间不仅实现了贸易上的互通有无,对经济发展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度,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包容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宽广胸怀。

同时也证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人民,通过和平友好的合作与对话,实现互利共赢的包容性增长,是最佳的也是可行的选择。

XX 年10月,中国xxxx提出了与海丝沿线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了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

福建是世所公认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从唐宋到明清直至近代,福建都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明代前第1 页共7 页期,郑和从福州开洋远航七下西洋;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近代中国五口通商中,福州、厦门占了其中之二。

这种独具特色的历史传承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性格,是福建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突出优势。

盛世重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盛世重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创新前沿|洞见Frontier of innovation“一带一路”尤其是 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让中国重新认识海上丝绸之路,重新发现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充满奇情壮彩的中国海洋文化。

盛世重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孙勇才孔铎7Frontier of innovation洞见|创新前沿大海是一条无比巨大的天然屏障,守护着沿海较为富庶的地区和城市。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航海者的冒险开拓,大海反而成为一条自由的贸易通道。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一方面促进了经贸发展和民生富庶,另一方面也给国家统治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国家安全问题,等等。

开海、贸易,抑或禁海、安全,逐渐成为一个问题。

禁海令在我国宋代已有之,元代、明代、清代亦有海禁,因近代之于清代海禁影响最大,故此“海禁”一词多意为“清代海禁”。

被遮蔽的文化符号据《宋史》记载,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初年(976年)规定私自与海外诸国贸易者,满一百钱以上判罪论处,十五贯以上就在脸上刺字发配流放到海岛;雍熙二年(985年)九月,实行海禁政策,“禁海贾”。

其后,海禁政策松弛,但仁宗、神宗时期仍明文规定:“客旅于海路商贩者,不得往高丽、新罗及登、莱州界。

”(《庆历编敕》)南宋初期,宋高宗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禁闽、广、淮、浙海舶商贩山东,虑为金人乡导”。

宋孝宗起,开始调动军事力量打击海盗。

宋理宗于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禁毁铜钱作器用并贸易下海”。

元代共出现四次海禁。

第一次海禁起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世祖“以征爪哇,暂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成宗“诏有司勿拘海舶,听其自便”。

第二次海禁于大德七年(1303年)以“禁商下海”取消市舶机构开始,到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复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

第三次海禁自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取消市舶提举司开始,仁宗延枯元年(1314年)七月“诏开下番市舶之禁”复立市舶提举司。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04/23一、“一带一路”基本情况及意义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的倡议,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向西开放的重大举措。

“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至西亚并通往欧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经东南亚延伸至印度洋、阿拉伯海和海湾地区,是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普惠经济带,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传承和弘扬古代丝绸之路精神。

古代丝绸之路实现了亚欧大陆各国间的商品、技术、人员和思想交流,推动了各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融。

当前,国际社会应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迎难而进的丝路精神,赋予其时代内涵,焕发其时代活力,实践其时代价值,为人类社会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一带一路”将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次区域连接起来,有利于各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建立和健全亚欧大陆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使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也有利于亚欧国家挖掘域内和本国内需潜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自身发展和对外合作的要求。

“一带一路”涵盖中国中西部和沿海省区市,紧扣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有助于扩大和加快内陆沿边开放,助推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建设也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亮点,有助于拉紧中国与亚欧国家的利益纽带,实现共同发展。

二、“一带一路”主要内容“一带一路”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坚持不干涉地区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势力范围。

它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我国南海地区的影响分析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我国南海地区的影响分析

热点专题 | 海洋战略与问题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2015年3月27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将对中国发展产生历史性影响的“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全面推进建设阶段。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强调政治上相互信任尊重、经济上平等互利共赢、文化上开放包容互鉴,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赢之路和文明互鉴之路,这一伟大战略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需求,为其互补互利互惠开启新的机遇之窗。

我国南海地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门户海域,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非洲、澳洲和欧洲的桥梁与纽带,区位优势不言自明。

南海区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我国在新时期建立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亟待开发与保护。

与此同时,与我国环南海相邻的国家众多,目前这一海域面临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会对这一海域产生广泛影响。

强化南海地区“桥梁与枢纽”作用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海洋运输特有的优势决定了其在全球贸易货物运输中居于核心地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以及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这一伟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明确的空间内涵。

大战略需要大通道,如此才能带来大经济,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沿线各国之间设施的互联互通,尤其建设以海上运输为连接桥梁的大通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海上运输大通道具有具体的空间指向和空间范围,海洋的互联互通将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迈上更高的台阶。

南海地区作为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扼守两洋海运的要冲,同时也是连接亚洲与大洋洲的海上要道,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倡导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通过加强海上合作,促进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一倡议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促进地区合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为各国提供了新的贸易机遇。

通过加强海上交通和物流网络的建设,实现货物的高效流通,海上丝绸之路有望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通道,为各国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和市场空间。

中欧班列的开通,已经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

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推动地区互联互通。

随着沿线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互联的不断完善,交通和信息流动更加便捷,这将进一步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例如,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同建设的港口、公路和铁路项目,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也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三,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通过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海上丝绸之路将有助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这将为各国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共同繁荣。

第四,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作为一条连接不同文明的交流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将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机会,加深相互了解和友谊。

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将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为地区和平稳定提供坚实基础。

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项跨越国界的合作倡议,海上丝绸之路强调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人员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海上丝绸之路将为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和共同繁荣的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地区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

一带一路的产生

一带一路的产生

一带一路的产生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的英文“One Belt and One Road”,英文缩写是OBAOR或OBOR。

丝绸之路是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于西汉年间(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

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河西走廊、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

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

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

唐代,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来的。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着眼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双方乃至本地区人民的福祉而提出的战略构想。

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世界格局发生复杂变化的当前,主动创造合作、和平、和谐的对外合作环境的有力手段,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

尤其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合纵连横的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拓展无疑将大大增强中国的战略安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海自贸区,高铁战略等都是基于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不仅限与东盟,而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

由于东盟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经之地,将是新海丝战略的首要发展目标,而中国和东盟有着广泛的政治基础,坚实的经济基础,21世纪海丝战略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

自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携手开创了“黄金十年”。

,中国东盟博览会连续举办十年,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逐渐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延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抗击重大灾害中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形成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局面。

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方丝绸之路相关资料

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方丝绸之路相关资料

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方丝绸之路相关资料目录一、海上丝绸之路简介二、南方丝绸之路简介三、政府对重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动态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通过六大战略支点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3、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在推进“一带一路”规划年内出台可期4、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遗”5、广州力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口四、澄宇智库有关专家曾经做过或正在做的与建设海丝路等有关的项目介绍1、海上丝路建设学术研讨2、《瑞船连广船——“哥德堡”号重访广州纪实》电视记录片3、范小静——《十三行的故事》4、谭元亨——《广府海韵-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辑)》5、丘树宏:海上丝路(大型多媒体交响史诗)——献给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类6、陈铿:十三行油画长卷——《远航之梦-广州十三行》7、“中国的广东世界的广东”——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图片展五、曾参与的案例1、星河湾海上丝绸之路活动2、黄埔古港的保护与开发六、澄宇智库其他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资源一、海上丝绸之路■简要介绍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

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形成发展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

起点包括徐闻、合浦、临海、广州和泉州等等。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1、唐代中期以前为形成时期
2、唐中晚期为转型时期 3、宋元两代为极盛时期

4、明清时期为衰落期
三、“海上丝绸之路”前景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基本内容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老挝、柬 埔寨、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汶 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10国为主,其战略内容以 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为主体,即中国和东 盟要深化两点政治共识、推进七方面合作。
(1)服务向10+6拓展
(2)深化电力合作
四、“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的挑战
组长:xx 成员:xx
一、“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机遇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三、“海上丝绸之路”前景 四、“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的挑战
一、“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机遇
李克强同东帝 汶总理会谈 强 调共建“海上 丝绸之路”
王毅: “一带一路”为
亚洲整体振兴插 上强劲翅膀
尤权、苏树林: 携手马来西亚重焕海 上丝绸之路光彩
(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意义

1、是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战略举措 2、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途径 3、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深远谋划。 4、是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的历史选择。
三、“海上丝绸之路”前景
1.“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影响 2.“海上丝绸之路”共谋能源发展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用途
1、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海上丝绸之路 2、 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海上陶瓷之路 3、输入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海上香料之路 4、约路成因
1、南方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 2、地方诸侯也需海外资源交易 3、季风助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