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路,指的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路线。
这条路线起点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穿越南海,到达印度洋、阿拉伯半岛和东非等地,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中国的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使得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得以繁荣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宋元时期,由于内战、外族入侵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阻塞,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渐兴起。
在宋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提高,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的对外贸易通道。
中国的商船队前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等地,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同时也带回了外地的珠宝、药材、香料等商品。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
元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朝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海上贸易管理机构,加强了对海上贸易的管理和保护。
同时,元朝的海军实力也非常强大,为海上贸易提供了安全保障。
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规模达到了巅峰,中国的商船队不仅前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等地,还远航至非洲东海岸和欧洲地中海地区。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和民间交往,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文化和科技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外地的文化和科技也得以传入中国。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外文化,也促进了中外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多种历史时段划分方法,比如有依附于政治史断代的划分,认为秦汉形成、三国至隋唐发展、宋元繁荣、明清转型;还有航海发展角度的划分,以15世纪地理大发现为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时段是局部航海,后一个时段是全球性航海。
至于丝路的走向,则分为从中国山东半岛出发往朝、日的东路,和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越印度洋沿线到非洲、欧洲的西线。
一、唐以前的海上丝绸之路一般认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肇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汉书·地理志》提及从日南(今越南)、中国的广东徐闻、广西合浦,走五个月到都元国(今苏门答腊),穿过马六甲海峡后,到达邑卢没国(今缅甸地区),然后继续沿岸航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黄支国南行到达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武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到此为止,但显而易见,这段路程只是海上丝绸之路西段的一部分。
海丝西段整体通畅是在东汉桓帝时期,《后汉书·西域志》载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从越南来献宝。
大秦是古代中国人对古罗马的称谓,大秦人民一直很喜欢中国丝绸,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西海上的通道一直由安息帝国(今伊朗地区)把持,所以大秦跟安息征战不断,终于在165年占领了安息与波斯湾之间的两个重要城市,从而占据了有利位置。
第二年,大秦遣使访华,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正式凿通。
海上丝绸之路自汉代凿通后,中国的特色货物源源不断输出海外,主要有丝绸、瓷器和茶叶等。
丝绸及生丝虽然出口很多,但由于丝绸比较难保存,而且比较珍贵,即便破损也会用于缝补装饰其他物品,所以很少有丝绸实物留存。
除了丝绸,瓷器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大宗,最初外国人从中国进口的瓷器都是中国本土使用的瓷器,但外国人逐渐开始让中国人在瓷器上添加本国文化要素进行烧制,于是就有了洋溢异域色彩的外销瓷器。
除此之外,茶叶也中国的重要海贸商品。
古今用茶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下国人喝散茶冲泡的茶水,但中国古代人则吃茶汤,即把茶磨碎,然后用热水搅匀冲服,类似于现在的抹茶。
海上丝绸之路

中唐之后,西北丝绸之路阻塞,华北地区经济衰弱,华南地区经济日益发展,
海上交通开始兴盛。与中国通商的国家:拂菻、大食、波斯、天竺、狮子国、 丹丹、盘盘、三佛齐。
航路:由泉州或广州启航,经过海南岛、环王国(今越南境内)、门毒国、
古笪国、龙牙门、罗越国、室利佛逝、诃陵国、固罗国、哥谷罗国、胜邓国、 婆露国、狮子国、南天竺、婆罗门国、新度河、提罗卢和国、乌拉国、大食 国、末罗国、三兰国。同时,唐代即有唐人移民海外。其中,2001年韩国林 氏到泉州惠安彭城寻根谒祖更传为佳话,唐林氏始祖渡海韩国繁衍至今120万 人。
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
线港组成。其中,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 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重要 的港口,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的 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可以称为“历久不衰 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
海上丝路发祥地-广州 (13张) 排列的木质造船台以及南侧的木料加工厂组成,可造出宽8米、长30米、载重
五六十吨的木船。[
丝路历史
两汉 最早、最详细记载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是著名的《汉书・地理志》。西
汉初年,汉武帝平南越后,即派使者沿着百越民间开辟的航线远航南海和印 度洋,经过东南亚,横越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抵达锡兰(今 斯里兰卡)后返航。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航线,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 立国,并派遣航海使者开发疆土,与外通好。东吴时期因为同曹魏、刘蜀在 长江上作战与交通的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有了很大的 进步。
丝路历史
秦代 海上丝路发祥地-广州 (13张) 秦汉时代是开发海上贸易,将航海向远洋发展的重要时期。据史书记载,秦
丝绸之路基本概念

丝绸之路基本概念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主要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连接亚欧大陆的陆路贸易通道,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
该通道从中国长安(今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经敦煌、乌鲁木齐、伊犁、塔城、阿拉山口等地,最终到达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地。
陆上丝绸之路在汉唐时期达到鼎盛,通过这条通道,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被运往欧洲,而西方的珍宝、香料等商品也被运到中国。
陆上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是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地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连接东西方的海上贸易通道,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
该通道从中国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穿越南海、印度洋、红海等海域,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非等地。
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鼎盛,通过这条通道,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被运往海外,而外国的珍宝、香料等商品也被运到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与海外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中国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宋代,达到了顶峰,并在元代继续繁荣。
这些时期的海外贸易,不仅仅是商品交流,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宋代海外贸易的兴起宋代以前,中国的海上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然而,随着宋朝的建立,政府积极鼓励海外经济贸易,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宋代的东南沿海成为了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这期间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大大增加。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宋代。
宋代的丝绸制造技术大幅提高,丝绸成为了重要的出口商品。
随着丝绸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从东南亚到西亚再到非洲,丝绸成为了贸易的纽带,将中国与其他国家紧密相连。
三、海外贸易的商品与航路在中国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中,丝绸仍然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此外,陶瓷、茶叶、铁器、药材等也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在航路方面,宋代主要以舟船为主,航行至南洋国家和阿拉伯半岛。
而元代则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国船只能够到达更远的地方,如东非和印度洋。
四、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带来了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了各国人民的欢迎。
同时,中国也从其他国家引进了许多外来商品和技术,丰富了本国的文化和科技。
这种文化交流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影响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
海外贸易的繁荣不仅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收入,也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品牌和声誉。
海外贸易还推动了国内工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同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因此得到提高。
六、总结中国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纽带。
中国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

中国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中国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是中国商人与海外商人进行的贸易交流活动,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元时期,自成都、杭州、福建等地,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的海上交通很发达,不同的船只、商人、货物,使得这条贸易之路繁荣多彩,让中国文化与商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与传播。
一、船只发展宋元时期,船只的发展非常迅速,不止有海上各国的大型货船,也有中国的大型船舶,如海禁官船、广东水师、福建水师等船只。
海禁官船长达30米,既可运输军粮和护卫要塞,也可运输粮食给灾民。
广东水师有大型货船和运输军队的船只,其装载量往往达到几百人。
福建水师则主要运输手工艺品、香料、丝绸等高价值用品。
另外,宋元时期还出现了新型护航船,它们可以运送交通工具或居民到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同时也可以驱逐入侵者或海盗。
护航船对于海上贸易有很大的保障作用,让商人们在较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贸易。
二、贸易组织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主要由政府和商人两大组织来完成。
政府组织主要是海禁官,他们负责控制海上贸易,保证船只、运输和收益。
另外还有当地水师的保护和管理,以确保商人的船只和贸易顺利进行。
商人组织主要是商会,商人也被分为地方商人和异地商人。
地方商人归属于具体的城市,如福建的福州商人、广东的广州商人。
异地商人指来自东南亚、南亚、西亚等海上各国的商人,由于其身份特殊,需要政府和地方商人进行监管。
商会是商人们互相协作的组织,他们在海上贸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们可以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商业信用、保护利益等服务,促进了商业合作,推动了海上贸易。
三、商品贸易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商品主要有丝绸、茶叶、陶瓷、文化艺术品、香料、椰子和木材等物品。
比较重要的交易商品是茶叶和陶瓷。
茶叶虽然不是中国的原产物,但宋元时期已经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出口物品。
而陶瓷,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瓷器在世界各地均有流传,而这也帮助推广了中国的文化。
另外,海上贸易也有一些不规矩的交易商品。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及主要贸易往来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及主要贸易往来作者:
来源:《海峡旅游》2015年第10期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海航线主要是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
宋朝之前东海航线主要由宁波为进出港,南海航线则主要由广州、泉州、明州(宁波)为主要进出港。
东海航线
主要贸易国家:日本、朝鲜
商品及文化交流: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丝织品;儒家思想、律令制度、汉字、服饰、建筑,饮茶习俗等(输出)
南海航线
主要贸易国家:占城(越南南部)、交趾(越南北部)、真腊(柬埔寨)、三佛齐(苏门答腊东部)、阇婆(爪哇)、渤泥(文莱)、麻逸(菲律宾)、蓝无里(印度)、锡兰(斯里兰卡)、弼琶罗(今东非索马里)、大食(阿拉伯帝国)
商品及文化交流: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输出);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输入)。
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_下_

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下)□孙占鳌四、元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衰落元代以后,丝绸之路贸易整体上趋向于衰落。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二是海上丝路贸易的繁荣,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
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数百年间,北方地区战火纷飞,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直接服务的黄河流域丝绸生产几乎陷于停顿。
同时,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贸易安全难以保障,丝绸之路因此逐渐衰落。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
次年五月,北宋灭亡,赵构即位称帝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重要影响。
南宋建立后,人民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南方相对和平稳定,这些条件促使南方经济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南方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更是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
但到了宋元时期,随着欧洲海权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特别是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刊行后,中国及亚洲成为许多欧洲人向往的一片繁荣富裕的文明国度,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
此后,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国家开始绕过被意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线与陆上丝绸之路,经由海路接通中国,并希望能从中获得比丝路贸易更大的利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作者:徐鞠来源:《椰城》2008年第07期公元10世纪中期,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
但是,宋朝的中央政府对北方的辽和西北的西夏所占土地和威胁,还无力收复和解除,只是采取边境驻兵防御的消极办法。
此外,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京师开封驻扎重兵。
凡此,都耗费巨额国库开支。
北宋时期如此,南宋时期,偏安江南,与金对阵,财政收入少于北宋,而军费支出又大,为了开拓财源,便利用地理优势,继承以往传统,发展海外贸易,征收舶税。
当时,指南针的应用,使航海技术进一步提高。
按宋朱彧《萍州可谈》的记载,广州在北宋及其以前,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宋代的远洋造船技术也达到新的水平,广州是三大造船中心之一(另二处为浙江明州和福建泉州)。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
”中国海舶,一般“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每舟篙师水手可六十人”。
还有更大的,据《梦粱录》(南宋·吴自牧撰)记载:“大者可达五千斛,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斛至一千斛,亦可载二、三百人。
”船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设备:罗盘针、转轴、避水舱、桅、舵、锚等装置。
今天,在福建泉州,我们可以见到宋代海舶的实物,那就是1974年夏天,在泉州后渚港出土的一艘宋代沉船。
这艘船是在海滩4米深处被发现而掘出来的。
经过量算,船长24.2米,残宽9.15米。
复原后长为34米,宽11米。
船形扁而阔,底尖。
有被横板分隔的13个“水密舱”,第一与第六两水密舱,各有桅杆座,推测桅杆上悬张3桅或多桅。
舟尾尾舵的舵杆孔,直径为38厘米。
这是一条远洋木帆船。
载重量推算在200吨以上,有人估计相当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一支700头驼队的载运量。
这艘出土的宋代沉船中,还遗有50多件宋代烧制成的瓷器、香料木2350多公斤。
这是当时中外贸易商品的实物证明。
“中国大舶”驰骋“海上丝绸之路”上,“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4),“中国大舶”这一盛誉,是蕃商对中国船的称道(周去非:《岭外代答》)。
南宋孝宗元年进士周去非在他著的《岭外代答》一书中,对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西段南海西南、印度洋航线及诸国,有较详细的述记:“诸蕃国大抵海为界限,各为方隅而立国。
国有物宜,各从都会以阜通。
正南诸国,三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东南之勃淋邦港)其都会也。
东南诸国,阇婆(今印尼爪哇)其都会也。
西南诸国,浩乎不可穷,近则占城、真腊、洼里诸国之都会。
远则大秦,为西天竺诸国之都会,又甚远则麻离拔国(今印度半岛西南),为大食(阿拉伯)诸国之都会。
又其外则木兰皮国,为极西诸国之都会。
……于是西有大海隔之。
是海也,名曰细兰(今孟加拉湾),细兰海中,有一大洲,名细兰国(今斯里兰卡)。
渡之而西,复有诸国。
其南为故临国(印度半岛西南),其北为大秦国、王舍城、天竺国(今印度)。
又其西有海,曰东大食海(阿拉伯湾)。
渡之而西,则大食诸国也。
大食之地甚广,其国甚多,不可悉载。
又其西有海,名西大食海(地中海)。
渡之而西,则木兰皮诸国。
更西则日之所入,不得而闻也。
”周去非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及沿线诸国分布图。
北宋时期,广州继续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南宋政治中心虽然转移到临安(今杭州),福建泉州港的地位上升,但广州依然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之一,在海外交通贸易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征收“舶税”和管理海外贸易,早在北宋太祖开宝四年6月间,即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掌管海外商舶事务。
市舶司除有市舶使、市舶监官等主要官员外,还有勾当公事、吏员若干人,办理具体事务。
其下设市舶库及怀远驿两个附属机构。
市舶库为存放舶货的仓库,储存抽解、博买货品,负责官员称监门官。
怀远驿是专门接待外国使臣之所,官员由市舶司委派。
市舶司的职能更加详备和完善。
《宋史·职官志》云:“提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
”凡蕃舶进入广州港,必须例行检查,按市舶条例“抽解”纳税。
抽解税率大抵为十分之一。
征收的实物置之市舶库内,然后运送京师。
对蕃舶回舶的货物,也进行稽查,并“装发皆征税”。
对政府专买的货物实行禁榷制度,“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非出于官库者,不得私相交易。
”俱实行官市,由官方收购。
海舶出口必须领有“公据”、“公凭”等许可证,由市舶司签发办理。
为招徕、迎送蕃国贡使、商舶,市舶司于每年十月冬季,信风乍起,蕃舶将返国之时,在海山楼设宴饯别,名曰“犒设”。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与发展,在经济上给宋代带来巨大的“市舶之利”。
南宋高宗赵构就曾说过:“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尔”(《宋会要辑稿》,卷44)。
为了增加舶税收入,还鼓励招引舶舟来华。
高宗绍兴六年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原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宋史·食货》)就有“纲首”获得“承信郎”的官职《宋会要辑稿》,卷44)。
宋代,为了保卫广州南海郡这一“控外海诸国,有市舶之利,蕃汉杂处”的都会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治安,还置巡海水师营垒,派遣水师巡察附近海域。
东起香港附近,西至海南岛。
陶瓷和香药贸易是唐宋南海“丝绸之路”的重要特征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因此又有“陶瓷之路”、“香药之路”之称。
宋代瓷器品种繁多,出现不少专供大量外销出口烧造瓷器的窑场。
宋代官、哥、钧、汝、定五大名窑,除官窑专供宫廷、皇室使用外,其余四窑产品均有出口。
近百年来,东从日本,西至印度洋、波斯湾沿岸和东非洲,南达爪哇及南太平洋岛屿,常发现宋瓷出土,证明了这一陶瓷出口的盛况。
在海外陶瓷市场的吸引和推动下,广东宋代的陶瓷业迅速发展。
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连州窑、海康窑、遂溪窑、廉江窑、封开都苗窑、佛山奇石窑等,都是重要的宋代广东陶瓷产地。
其中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和海康窑的产品最受欢迎,出口量相当大,在东南亚不少地方有发现和出土。
广东的陶瓷器还远销非洲的埃及、肯尼亚、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考古学者在这些地方发掘出广东窑场生产的陶瓷器。
此外,金、银、铜钱、铅、锡、匹帛也是重要出口物资。
特别是铜钱的出口,数量越来越大。
广东不时发现窖藏铜钱。
与宋代贸易往来的亚非诸国的古代港口,在发现宋代瓷器的同时,一般也都有宋钱出土。
香药即香料,泛指龙脑、乳香、檀香、木香、丁香、沉香、安息香、肉豆蔻、没药、苏合油等。
主要为奢侈品、生活用品,也有一部分可作为药用,宋人因此称为香药。
香药主要从东南亚、南亚和东非等地进口,也有一部分产自海南岛。
宋代广州对外贸易的进口货中,以香药为最大宗,获利最多。
据梁廷楠《粤海关志》记载,北宋熙宁年间明州、杭州和广州三地共博买乳香354449斤,其中广州市舶司所收买数量达348673斤,占三地总数的98%。
由香药进口数量可见广州港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宋代东南亚、南亚等地来中国贸易的国家已达到五十多个,其中交趾(越南北部)、占城(越南中部)、三佛齐(印尼苏门答腊)、阁婆(印尼爪哇)等国来往更多。
从现存的宋元丰二年重修“天庆观记”碑文中,可看到宋代三佛齐首领、商人和中国的友好往来及捐资重修天庆观的事迹。
从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到南宋孝宗淳熙五年,三佛齐派来的使者共有二十多次。
三佛齐输到宋朝的物品主要有:象牙、香药、珊瑚、珍珠等,其中香药比重最大。
宋朝向三佛齐“回赐”的物品主要有:金、银、钱币、瓷器、绫、锦、绸、绢等。
在这二百一十八年间,三佛齐和宋朝的贡赐友好关系来往不断。
在南华寺现存北宋木雕五百罗汉造像中,有二个舍造人是“广州纲首”:一个叫陈德安,捐七尊造像;一个叫樊密,捐五尊造像。
他们在舍造罗汉像的铭文中,都把“广州纲首”这一身份摆在最前面,可见“纲首”在当时社会上的显要地位。
纲首是大海船上的商人头领,在船上权力很大,“市舶司给朱记,许用笞治其徒,有死亡者籍其财。
”广州纲首蕃汉都有,陈德安和樊密二人都是汉人。
宋代,南海蕃舶来广州贸易,途经海南岛时必须停泊休息。
从楼钥“送万耕道帅琼管诗”中可见其盛况:“晓行不计几多里,彼岸往往夕阳春。
琉球大食更天表,舶交海上俱朝宗。
势须至此少休息,乘风经集番禺东。
不然舶政不可为,两地虽远休戚同。
”南宋时,蕃商来海南岛的更多,为防其逃税,提举市舶司黄良心奏请在琼州置分司,没有获得朝廷批准。
《宋会要》乾道九年七月十二日诏云:“广南路提举市舶司申,乞于琼州置主管官指挥,更不施行。
先是提举黄良心言:欲创置广南路提举市舶司主管官一员,专一觉察市舶之弊,并催赶回舶押解,于琼州置司。
臣僚言,昔正元中,岭南以船舶多往安南,欲差判官往安南收市,陆贽以为示贪风于天下,其言遂寝,遣官收市犹不可,况设官以渔利乎?故有是命。
“宋代虽然没有设立市舶分司,但由于贸易频繁,海外来的商人日众,为便于管理,政府特设蕃民所以司其事。
《岭南丛述》卷五十七蕃商条云:“熙宁中,蕃使辛押陀罗授怀化将军,乞统察蕃长司公事,诏广州裁处。
其后户绝,遂立蕃坊。
蕃人有居琼管者,立蕃民所。
”元代继续设立蕃民所,“蕃民所在海口浦,即今海田村,元建所建官,立其民之长麻林为世袭总管,今子孙犹存。
”我国考古人员在西沙群岛发现不少隋、唐和宋代文物,在甘泉岛还发现了唐宋时代的居住遗址,出土大批唐宋时代的瓷器,同时还出土铁刀、铁锅等生活、生产用具和吃剩鸟骨、各种螺蚌壳及烧煮食物的炭粒灰烬等。
陶瓷器的特征与广东同时期窑场的产品相同。
在这里居住生活的人应是广东沿海一带的渔民。
在元代,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开放、鼓励政策。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刚平定江南,就于当年派广东招讨使达鲁花赤杨庭璧从广州起程出使俱蓝国(今印尼南岸奎隆)招徕贸易。
至元二十三年在广州设市舶提举司,以通诸蕃贸易。
至元二十三年,印度半岛的马八儿、须门那、僧急里、来来,苏门答腊的南无方、马兰丹,尼古拉群岛的那旺,马来半岛的丁呵儿、急兰亦鲟、苏木都刺等相继来广州通商贸易。
广州的繁盛为海外所艳羡。
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说:“秦尼克兰(广州)是一大城市,街市美观,最大的街市是瓷器市,由此运往中国各地和印度、也门。
”史载:元世祖平定安南,“自泉州发舟千艘”。
又载:至元二十九年,元将史弼“以五千人合诸军发泉州,……过七洲洋、万里石塘,历交趾、占城界”。
可见元代对“海上丝绸之路”通畅无阻所作出的努力(《元史·史弼传》)。
当时的航线,远达南洋群岛、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湾,以至东非(汪大渊:《岛夷志略》)。
这是远程。
近程是至今越南沿海各地,“温州海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
又自占城顺风叮半月到真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