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对南珠文化积累的影响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交流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其中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是达到了巅峰。
明代开启了一个从中国沿海地区到南洋、东南亚、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等地的广泛贸易网络,成为了海洋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重点探讨明代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交流的关系,以及这种交流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在明朝初期,正值大航海时代,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航海设备的改良,中国的海上贸易开始迅速发展。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福建沿海及浙江一带,这些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发达的造船业,使得明代海上贸易更加繁荣。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内容主要以丝绸为主,同时还有茶叶、瓷器、金银等中国的特产,以及一些奢侈品如香料、珠宝等。
这些商品通过海上贸易船只运往海外市场,与当地商人进行买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贸易网络。
这些船只不仅要应对海上的风浪和海盗的威胁,还要探索新的贸易路线,扩大贸易范围。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贸易得以蓬勃发展,还促进了海洋文化的交流。
首先,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双向的贸易,不仅有中国商品的输出,也有外国商品的输入。
这就使得中国人民接触到了海外文化和物品,丰富了他们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融合的平台。
各国商人和船员来往频繁,除了进行贸易,还会带来本国的文化、宗教、语言等,与中国的文化进行交流。
例如,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下传入了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对当地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促进了海洋科技与航海技术的交流。
西方国家在航海和造船技术上远超中国,在他们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引进并吸收西方的科技成果,使得中国的造船业和海洋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海洋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亚洲的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亚洲的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代贸易路线,它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亚洲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亚洲的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和贡献。
一、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始于汉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两条主要通道: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它们穿过整个亚洲大陆,连接了中国、印度、波斯、叙利亚、罗马等古代文明中心,成为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二、丝绸之路对亚洲文化交流的贡献1. 经济贸易的繁荣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繁荣。
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文化产品沿着丝绸之路传播,推动了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
2. 艺术与科技的传播丝绸之路通过商品的交换,将艺术品、技术和科学知识传播到亚洲各地。
例如,中国的丝绸、瓷器和纸张等工艺品在丝绸之路上被广泛传播,并影响了亚洲其他地区的工艺水平。
3. 宗教和哲学思想的传承丝绸之路为宗教和哲学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佛教和道教在丝绸之路上传播开来,并渗透到亚洲各国的文化中。
同时,亚洲各国的哲学和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国家。
4. 文化融合与共存丝绸之路的交流使得不同文化得以融合与共存。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为亚洲各国提供了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机会,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和谐共存。
三、丝绸之路对现代文化交流的启示1. 进一步加强亚洲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习和借鉴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亚洲各国可以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培养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理解,推动现代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
2. 促进亚洲文化的全球传播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和互联网,亚洲各国可以更好地推广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提高世界对亚洲文化的认知度和欣赏度。
3. 保护和传承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各国应共同努力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让丝绸之路的精神继续在亚洲文化中发扬光大。
结语:丝绸之路是亚洲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贸易、艺术、宗教和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亚洲各国之间的文化融合与共存。
海上丝绸之路对于文明交流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对于文明交流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是贯穿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航道。
它自唐宋时期开始便广泛开展,直至明清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贸易区。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海洋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文明交流与文化传播,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中国的海外贸易开始得以重启。
唐朝时期的刘震、徐福等探险家,首次在中国东海、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穿行。
这些探险家探索了东南亚、南亚和非洲东岸的海岸线,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贸易与文化交流。
这些地区成了海上贸易活动的重要中转站。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船舶随着海洋贸易之风来到中国。
唐朝安史之乱后,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
此时,中国推广了海上通商政策,将商业活动更广泛地带到了海洋深处。
人们在南海岸、福建、广东和海南设立了重要的贸易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华人也在海外地区渐渐繁盛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发展、繁荣为中外贸易和文明交流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二、海上丝绸之路对文明交流的影响1. 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文化的传播、繁荣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为文化艺术的传播打开了大门。
中国的陶瓷、丝绸、瓷器等产品也得以远销世界各地。
由于这些文化艺术产品的销售,中国文化艺术得到了更多非华人士的认同与接纳。
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文化和当时的世界文化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中外艺术家、知识分子、文化交流者能够互相了解和影响。
例如,波斯与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走得十分近。
波斯科学家们前来交流,带来巨大的发现和创见,受到中国学者的尊重与赞誉。
同时,波斯艺术品、建筑、制度和文化等也被中国记载记录下来,成为双方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标志。
2.即景诗、随笔体散文的流行从唐朝时期开始,中国即景诗、随笔体散文开始流行。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使得文人墨客们有了机会走出自己的框架,走向边疆、繁华热闹的市民区和日渐扩张的文化区域,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收集信息和绘制地图。
广东:一条海丝路,帆影两千年

广东:一条海丝路,帆影两千年【摘要】广东位于中国的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丝路上的重要节点。
海丝路的开通对广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广东成为海上贸易的繁荣之地。
广东的港口得到了发展,成为连接海外的重要枢纽。
在海丝路的交流中,广东与海外国家展开了文化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海丝文化。
这种文化在广东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在海丝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海丝路的经济文化影响也深深地影响着广东。
广东的海丝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广东的发展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广东、海丝路、帆影、两千年、地理位置、影响、地位、海上贸易、港口、文化交流、传承、重要性、经济文化、价值1. 引言1.1 广东地理位置优越广东地处中国大陆的最南端,东临南海,南濒港澳,西与广西、湖南接壤,北界江西、福建,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作为海丝路的重要节点,广东地处南海的中心位置,东临太平洋,南与东南亚、南亚等地相邻,北接长江流域和中原地区,连接着中国内地和海外各国。
广东的地理位置优越,为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除了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广东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南海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这些优势使得广东在古代即成为中国与海外贸易的重要门户,沿海城市如广州、汕头、汕尾等临海城市更是繁荣发展,成为海丝路上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
的优势助力了广东在海丝路上的繁荣发展,也为广东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海丝路对广东的影响海丝路对广东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持久的。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广东在古代就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之一。
海丝路的兴盛使得广东的经济繁荣起来,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通过海丝路,广东的商贸往来得以扩展,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海洋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海洋丝绸之路,是长达2000年的商道,连接了中国和欧洲,非洲以及亚洲各地。
它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标志之一。
古代海洋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市,也是目前中国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在古代,这里被称作南海郡,是中国最早用来交换商品的港口之一。
当时,有许多货船从这里航行到东南亚,然后向西经由斯里兰卡到达红海和阿拉伯海。
在这里,它可以进一步往欧洲和非洲的港口运输。
这是最早的跨越国界的贸易业务,一直持续到15世纪中期。
对于中国古代的商人来说,海洋丝绸之路是一个全新的商机,可以促进外贸的发展,并且使中国在时代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城市,比如广州、南京以及福州,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在这些城市的周围,有着大量的手工业者们,他们生产着各种各样的精美商品,比如瓷器、精致绸缎以及分子医学相关的中药材等。
在这些商品中,崭新的瓷器是最引人入胜的,它被称作中国的“玉瓷”。
这些瓷器以细腻多变的外表、耐用便携的特性和数字输入方法的简单易操作闻名于世。
此外,中国的丝绸自古以来也是出类拔萃的,被世界各地的商人所追捧。
在中国的海洋丝绸之路上,商贾们的集市却是一个国际性的集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都会聚集在此。
这使得中国的绽放各色贸易市场、市中心和商店到处充斥着外国货。
这也进一步增加了中国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加强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联系和了解。
中国古代的海洋丝绸之路在整个亚洲和欧洲崛起的时期,扮演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角色。
这个古老的商道,也是一个值得每一个文化人士反复思考,继续工蜂科学家所拓展的史册。
我们展望未来,期待着不断的文化跨界,文化交流,带来更多的新想法,新文化和新思维,让这个古老的路线焕发出新的活力,繁荣发展。
广东:一条海丝路,帆影两千年

广东:一条海丝路,帆影两千年广东,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
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东更是承载了千百年来海上贸易的光辉历史,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这片热土上,有一条风影帆船荡漾的海丝路,这条路从东方通往西方,连接起了世界各地的商贸往来,也见证了广东的繁荣发展。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海丝路,感受广东的千年风情。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贸易航线之一,而广东作为中国南大门,自然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广东的海丝路起自汉代,经唐宋时期兴盛一时,到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
这条古老的贸易线路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运往西亚、非洲和欧洲,同时也将外国的香料、珠宝、象牙、奢侈品等商品带入中国。
这种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广东,有诸多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文化遗迹。
比如广州的海珠古港,这个古代码头曾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
又如珠海的圆明新园,这是一座仿古园林,园内有大量的古代船只模型,展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还有惠州的惠东古海道,这是一条保存完好的古代码头遗址,曾是古代海丝路上的主要贸易港口。
这些文化遗迹,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也让我们领略到古代贸易带来的繁荣和活力。
除了这些遗迹,广东的文化景观也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痕迹。
比如广州的陈家祠,这是一座古代私人宅第,建筑结构融合了中西式的风格,反映出广州作为古代海上贸易城市的独特气质。
还有佛山的岭南天地,这是一片保存完好的古代街区,其建筑风格完美地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古代广东城市的多元文化。
这些文化景观,正是海丝路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
如今,海丝路已然成为了广东的文化名片,蓝天白云下,帆船荡漾,青山绿水间,这里的一切都在诉说着千年来的辉煌和传奇。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和文化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和文化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贸易通道,连接着中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及东非等地区。
在这条贸易通道上,中国出口了丝绸、瓷器、茶叶、铁器、香料等物品,同时也进口了许多外来物品,如马匹、珍珠、各种药材等。
从公元第一世纪到十五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繁荣持续数百年,并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历史贡献和文化影响。
一、历史贡献1. 促进各种物品的交换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对各地商品的往来交换,促进了各地文明的交流。
除此之外,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技术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也变得频繁起来。
这样的交流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和谐共处打下了基础。
2. 促进了经济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贸易的黄金时期,这对于国家的经济及商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许多文明的产业,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得到了迅速的扩展和成长,如丝绸业、瓷器业、茶叶业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这对于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中国文明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各国之间的地域和文化隔阂,促进了东西方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
3. 推动政府政策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对于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政府政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朝贡制度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原本是一种用于中央指导的贸易政策,但在海上航运的发展中,一些国家也习惯性地遵循朝贡制度,通过朝贡来获取中国的贸易许可。
战国时期望族联盟在海外维护中华文明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大推动了海上丝路的开辟。
二、文化影响1. 传播中华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对周边各国的传播。
中国古代的文化及其文化产业,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如丝绸、瓷器、茶等,随着这些东西的出口,让全球范围内的人们都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文化。
同时,这些商品也带回了一些别样的文化,在中国引进了一些东西方的文化和知识,如雅典的人文主义思想,天文学、数学、医学以及伊斯兰教的文化等。
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东南亚地区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之一,扮演着连接亚洲和欧洲的重要角色。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贸易和经济发展,还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
本文将探讨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一、历史背景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因为其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了贸易的重要枢纽。
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亚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和交流。
二、贸易与繁荣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为这个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繁荣。
丝绸、茶叶、香料等宝贵商品通过这条贸易线路从中国运往欧洲,在途中经过东南亚地区的港口。
这些贸易活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官员。
同时,贸易还带动了手工艺的发展,例如陶瓷、纺织品和金属制品等,这些手工艺品都成为东南亚地区的特色产业。
三、文化交流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仅是经济的,还在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条贸易路线连接了不同文明的交汇点,各种文化元素在东南亚地区交融并相互影响。
商人和旅行者的往来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例如,从中国传入的佛教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了该地区主要的宗教之一。
东南亚的国家也吸收了来自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多样化的文化背景。
四、建筑与艺术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在建筑和艺术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各个国家的城市因为贸易的发展迅速兴起,城市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寺庙、教堂、宫殿等壮丽建筑的兴建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标志,体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此外,艺术领域也受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戏剧、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五、互信与合作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同时也推动了各国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商人和旅行者的来往使得东南亚地区的各国相互了解,逐渐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丝绸之路对南珠文化积累的影响北海历史文化话题之十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应用,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开发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化积累开拓了新的领域,南珠文化现象就是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反映。
南珠文化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下称海丝路)是一种共生的社会现象,其内涵的伸展与包容当然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纵观海丝路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转移的历史过程,就会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南珠文化的表现形态就会各有不同,除了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保留了大量的、珍贵的史实事典,为后人的研究考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本文就海丝路发展过程中,南珠文化的诸种形态及其成因作一略述。
家国形态家国是一切文化现象的载体,南珠文化中的家国形态,是催生南珠文化的第一要素。
合浦古属百越乌浒族群居住地区之一,虽然早在商汤时期就纳入了进贡属地的范围,但也只是定期地将地方特产的珠玑翠羽等“为献”罢了。
在行政管理上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关系。
合浦古越先民们也因此乐得“仰潮上下”,取翠羽、采珠为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南平百越”,也只是象征性的“抚有蛮夷”。
所以当秦始皇派遣五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攻取陆梁地以为岭南三郡的时候,包括合浦在百越先民们“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依据险恶的地形与秦兵开展了六年的浴血对抗。
由此可见,在海丝路未开辟通航之前,南珠文化的表现形态是自然的,自生自灭、没有任何社会属性的,只有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置东南一尉以治理,同时又“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还派出一万五千名中原未婚女子到岭南“以为士卒作衣补”,实际给士兵们组成家庭之后,南珠文化的积累才有了一个固定的载体,那就是家国形态的出现。
后来,南越王赵佗奉行“越汉和亲”的政策,促进了百越民族的汉化,也加快了百越族群进入奴隶社会的进程,国家的法律制度规范了人们的社会道德行为、家庭的人伦观念。
在这样一种社会制度之下,南珠文化的积累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了,这就是家国形态。
因为,从这时起,南珠文化的积累就要建立在国家与家庭的基础上面,要服从于国家意识形态及家庭道德观念的需要。
最初以军事作用为目的而开通的海上丝路,因此也推动了百越族群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古越族群不再是“仰潮上下”,自生自灭,游离于国家政体以外的群体,而是要承担责任与义务的臣民,这就是“家国形态”在南珠文化积累中的重要意义和规范作用。
此后产生的衣、食、行、住文化,四时节气中的民俗行为,无一不是在家国形态规范中存续发展。
合浦境内有南越王朝时期的糠头山、南越王行宫等历史遗址,就是南珠文化的物质积累中的家国形态之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吏治形态在南珠文化积累中,影响最大就是吏治形态,这也是南珠文化最辉煌的篇章,因此而影响了几千年间,老百姓对吏治政绩的期待,合浦珠还”也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
吏治形态最初的代表人物是东汉光武帝时的费贻,汉桓帝时的孟尝。
费贻因其为官清廉正直,勤政爱民,有所作为而得珠乡百姓的爱戴,郡民以其廉洁政风而作地名,故有廉山、廉垌、廉州、廉江、廉泉。
孟尝因其治郡有方而得珠还之名,为千秋后世敬仰。
以还珠作名的事典物迹在珠乡比比皆是,深切地寄托了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期待和祈求。
此后,因此产生的吏治形态群体:有芒鞋不踏名利场的苏轼,为民请命的李逊拒收珍珠扇的危祐,历行清正的张夔、不持一珠的张岳,为官要与是邦名符,一肩一仆来去的徐柏,吏民挽辕相送的康基田等,成为南珠文化积累中的主流,吏治形态几乎渗透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层面。
如文艺方面的《珠还合浦》,政治方面的《乞罢采珠疏》、乞罢内臣疏》;经济方面的《采珠行》、珠池叹》及至当代的采珠节、国际珍珠节;军事方面的“媚川都”等,都是特色鲜明,感情强烈的寄情托意。
正如《越南志》中所寄托的:国步清,合浦珠生,此实国家宝瑞。
”可以肯定地说,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的表现形态,以珍珠为载体的,以合浦为名,包容了海丝路多种元素的吏治形态,其生命力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自古到今都是独一无二的。
珠市形态海上丝路的对外贸易功能,为南珠文化的积累提供了多元化,全方位的吸纳环境和条件。
在《汉书》的记述中,合浦是不产谷实,海出珍珠。
朴实的珠民不懂得商贸交易,被外来奸商欺诈,经常是升酒斗米易珠。
随着海丝路的开通,中原的货物与人流来到合浦,不只是简单的货物交换,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合浦的特产结构和社会生产力结构。
珠市因此应运而生,形成了固定的商贸机制,这就是成为广东古代四市(广州花市、东莞香市、廉州珠市、罗浮药市)珠市。
而东南亚乃至波斯湾的商人为了与中国扩大商贸往来,也通过海丝路始发港作为货物中转站,珠市的交易形式和选择品种也得到了扩展。
珍珠不再只是“贸籴粮食”,而是在交换农具,布匹,陶瓷等日用品中起到了硬货币的作用,也可以与东南亚商人交换玛瑙,水晶,琥珀等舶来品。
随着贸易种类的增加,珠市的功能也随之扩展,逐渐成为信息汇集的中心。
唐代项斯在《蛮家诗》中描绘珠市的盛况:“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
看儿调小象,打鼓试新船。
醉后眠神树,耕时语瘴烟,不逢寒便老,相问莫知年”。
这时的珠市景况无异于一幅珠乡风情画,卖了珍珠的珠民,来到铜柱边,这里有耍把戏的(调小象),有新船下水庆典的,有祭社的,有朋友聚会的,这里当然就是珠市。
卖珠老汉于是也加入这个聚会中,唱醉了倚树而眠。
这里展示出来的珠乡的民俗风情,正是海丝路注入南珠文化中的闪亮元素。
迁徙形态在海丝路注入南珠文化中的所有元素中,最奇特的就是迁徙形态。
可以这样说,迁徙形态是随着海丝路的开通而派生的。
据史料记载,在王莽专权的25年间(公元1—25年),通过海丝路迁徙到合浦的朝廷高官,自王太后,国丈以下至太守以上者,有姓名记录者二十多名。
此后,合浦以乎也就成了迁徙安置朝廷官员的“特区”,因此也引出了许多轶事传奇。
如京兆尹王章妻子在合浦做珍珠生意致产数百万,董恭死葬合浦,中山王太后隐居合浦之谜。
到了宋代,大学士、礼部尚书苏东坡获赦从海南渡海北上来到合浦小住等等。
期间有多少悲欢离合,浮沉荣辱,几多辛酸忧患,由此浇育出南珠文化园地中的苦涩青果,点缀着海丝路的千古幽思,万世烟云,为南珠文化的丰富多彩留下了苍凉的特色。
墓葬形态以海丝路始发港乾江为分布扩散点,布面积达67平方万公里,数量超过一万座的汉墓葬群,是海丝路的又一杰作,也是一个千古之谜。
根据《后汉书》记载,为当时合浦郡的总人口为86617人,这是时辖五城(五县)的人口总数,合浦县的人口大约也在四万左右。
从汉墓群的密集程度和近年考古挖掘发现的墓葬规格来看,这些墓群肯定不是因土著居民而产生的。
已发掘的墓葬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大多是太守级以上的官员,墓中的陪葬品也不是普通百姓家所拥有的。
从墓葬中出土有大量的水晶、琉璃、玛瑙、琥珀等物品,大都是通过海丝路从外国传入的,反映出当时的商品贸易种类之外,也直接反映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上的异同,同时也折射出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引发的社会变动。
如汉初,吕后专权时,禁止向南越王国一带进行农具等金石铁器的交易,因此,使得南越相吕嘉有借口造反。
魏晋时期,朝廷禁止珠民与交趾进行珠市贸易,以防“珠迁交趾”的事件重演。
这些历史事件除了记载在史籍中之外,相当一部分是从汉墓中发掘出来的铁器、陶器等通过考古查证的。
此外,从合浦汉墓中还发掘出稻谷的种子,忍冬花,荔枝等物证,又见证了合浦早在汉代就能利用中草药治病,印证了合浦荔枝作为贡品的史实,可见稻谷在当时是珍贵品。
合浦汉代墓葬形态所反映出来的多种社会元素。
生动而又确切的印证了海丝路所具有的军事、经济、文化、政治多元化功能。
正是这些多元化功能的社会效应,为南珠文化深厚而又丰富的积累,提供了时代条件和社会基础。
因此,形成了合浦汉墓葬群中,有谪臣苦旅,有铁马金戈,有楼船帆影、有佛教通道之说,而被专家称为“岭南汉文化第一品牌”。
民俗形态以合浦“俗有四民”为主体的民俗风情,是海丝路为南珠文化积累增添的亮丽色彩。
明代王士性《广志绎》中记述:廉州中国穷处,其俗有四民: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二曰东人,杂处乡村,解闽语,业耕种;三曰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惟耕垦为活;四曰疍户,舟居穴处,仅同水族,亦解汉音,以采海为生。
郡少耕稼,所资珠玑,以亥日聚市,黎、疍壮稚以荷叶包饭而往,谓之…趁墟‟。
”在“俗有四民”中,除了“疍”民之外,其他三类都是沿海丝路进入合浦的移民:东民是客家人,客民是做生意的商人,俚民是少数民族。
四民的居住环境不同,职业不同,方言不同,民俗礼仪也不同,这就形成了南珠文化中多元化的民俗形态。
客家人迁徙到岭南及合浦一带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晋时期,大规模迁徙则是从明清间进入合浦。
客家人的迁徙已经证实,迁徙路线完全是依照海丝路航线行进的。
客家人来到合浦,不但带来了中原农耕种技术,农产物种,生活方式,也带来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客家土围楼,带来了客家山歌,客家山塘,客家祠堂,客家村场,客家谱牒,这些客家特色风物,随着“东民居东廓”而保留在合浦东部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合浦客家民系也融入当地社会主流,并以其卓行独立的客家精神,影响、推动着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客民居城郭”是出于生意上需要,这些客民大部分也来自中原,因此“懂国语、业商贾”。
由于客民流动性的比较大,南去北往间,也带来了许多新的事物,自身的生活方式与习俗也成了一个大杂烩。
比如:居城郭”中的客民们,没有祖祠之类的宇宙,每有年节祭祖拜精神,都是各家各户,当天对地的秉烛焚香烧纸钱。
斯时,满街案台,通天神佛,蔚为大观。
这种习俗保留至今天,吸纳了其他民系的风俗习惯,但变化不大。
特别是语言方面,最有趣的就是“马留话”,在客家方言中,将居住在廉州及周边的居民称为“马留人”,这些居民所说的方言即谓“马留话”。
这与史书称马援征交趾,班师回朝时,在交趾,合浦一带留下部属帮助当地“蛮夷”发展生产,这些人就称之为“马留人”,他们所说的语言称之为“马留话”是一致的。
“四民”中的俚民不懂国语,住在深山野岭、洞穴而居,应属少数人,对合浦社会生活发展影响不大。
这部人后来融入了其他“三民”之中,没有留下很明显的文化特色。
作为土著居民的“疍民”,虽然在经济上、政治上没有什么地位,但对当地的文化影响是深远的,“疍家棚”、疍家人”、疍家风情”至今仍成为一种民俗热点。
特别是疍家人对天后娘娘的崇拜,使得凡有港口,码头甚至可停船之处都有“天后宫”,“天妃庙”,三婆庙”。
随之而生的是与崇拜天后娘娘有关的民间行为,如游神,开春等。
廉州民间歌舞“老杨公”、何仙姑”等,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天后崇拜中的表现形式。
合浦“俗有四民”的风情民俗,是南珠文化中绚丽的画卷,也是海丝路上最具兼容性的文化现象。
人文形态南珠文化中的人文形态,除了记诸于正史的文臣武将,王公贵族,如费贻、孟尝、马援、高骈、苏轼、伯颜、范椁等之外,还有许多精彩的历史片断未被张扬,这些精彩的片断大都定格在民间文化之中,在民众生活中广为流传,更能体现出海丝路对社会各层面生活的渗透和影响。